1、高考圈-让高考没有难报的志愿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瓶庵小传魏禧 吴门枫江之市,有君子焉,人皆称曰瓶庵。或曰守口如瓶,取谨言之义。或曰瓶窄口而广腹,善容物者也。 瓶庵幼失怙废学,长自力于学,好文墨士,于贤人隐君子尤尊敬之。朋友之穷老,无所归者,曰:“于我乎养生送死。”于是士君子皆贤瓶庵。人有急难之日,好行其德。尝僦小舟,问舟子日:“几何钱?”曰数若干,瓶庵曰:“米贵甚,如是,汝安得自活?”乃增其值。故负贩人亦曰瓶庵盛德长者。吴门高士徐枋,难衣食,瓶庵尝馈遗之,枋不辞。 瓶庵年六十,家人将觞客,瓶庵曰:“吾将归故乡,以是费为祖宗祠墓费。吾六十,善病,不于此时一拜先陇,更何待耶?”于是去,倡建始祖祠,修
2、五世以上墓,拜故旧之陇而酹之,不令其子孙知。事竣,力疾游黄山而后返。里有事,尝就瓶庵平曲直,白徒悍卒皆服之。或曰:“瓶庵之父,往侨维扬,会逆阉魏忠贤用事,有假其威虐人者,君以布衣叩阍。抗疏,既危而免。”瓶庵殊多父风也,父尝刲股以疗亲痛,瓶庵父病亦刲股。瓶庵之妹死,有遗子女,并婚嫁之如己出。其孝友如此。于是远近士至吴门者,皆欲争识瓶庵矣。 注先陇:祖先陇地,祖墓。白徒:本指无军籍临时征集的壮丁。此处指散漫无管束的人。叩阍(hn):向朝廷进言。苏州枫江市集中,住着一位有道德的人,人们都称呼他“瓶庵”。有人说,这称呼是指守口如瓶,取说话谨慎的意义。有人说,瓶子口窄而腹大,很能装东西,比喻做人有度量。
3、 瓶庵小时候父亲去世,停止了学业,长大后靠自己奋力学习,喜欢读书写文章的人,对有道德的人、隐士特别尊敬。对朋友中贫穷年老,没有生活依靠的人,他就说:“到我这里来养老送终吧。”所以,讲德行的读书人都称赞瓶庵。别人遇到急迫患难的事,他总是喜欢帮助人家。瓶庵曾经雇下一只小船,他问船夫:“船钱多少? ”对方回答说多少多少钱,瓶庵听了说:“米价很贵,像这一点钱,你怎能养活自己? ”就增加了船钱。所以,背负肩挑做买卖的小贩也说瓶庵是道德高尚的长者。苏州高风亮节之士徐枋,生活困难,瓶庵常赠送周济他,徐枋也不拒绝。 瓶庵六十岁那年,家里人要请客摆酒为他作寿,瓶庵说:“我将回故乡去,拿这笔钱做修整祖宗祠堂坟墓的
4、费用吧。我六十岁了,容易患病,不趁这个机会去拜一拜先人的墓地,更待何时呢? ”于是离开苏州,回乡倡议修建了始祖的祠堂,修整了五世以上先辈的坟墓,拜望了已故亲友的墓园并洒酒祭奠,但不让自己的子孙们知道。办完事,他带病勉力游览了黄山,然后返回家中。邻居间发生了纠纷,常到瓶庵那里请他评判是非,连市井无赖或不讲道理的士兵都听他的话。有人说:“瓶庵的父亲到扬州寄居时,正赶上反逆的阉党头目魏忠贤把持朝政,有人借他的权势威逼欺压别人,先生以平民身份给朝廷直言上书,一度处境很危险,后来总算平安无事。”瓶庵很有父亲的风格,他的父亲曾割下大腿肉为父治病,瓶庵的父亲生病了,他也割下大腿肉为自己的父亲治病。瓶庵的妹妹
5、去世后,留下了子女,瓶庵为他们捧办了婚嫁之事,就像对待亲生子女一样。他就是这样孝敬长辈、友爱同辈的。所以无论远近的人士来到苏州,都争先恐后地想要结识瓶庵。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瓶庵幼失怙废学 怙:依靠 B于是士君子皆贤瓶庵 贤:有才德 C尝僦小舟,问舟子曰 僦:租赁D吾六十,善病 善:很容易B (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有才德”)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朋友之穷老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B 有假其威虐人者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C 以是费为祖宗祠墓费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D 拜故旧之陇而酹之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C 都是介词,用。 A 结构
6、助词,取消主谓独立结构;结构助词,的。B 代词,他的 语气副词,表反问。D 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却”。18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说明瓶庵道德高尚的一组是 于贤人隐君子尤尊敬之 于我乎养生送死 人有急难之日,好行其德 瓶庵尝馈遗之,枋不辞 事竣,力疾游黄山而后返 于是远近士至吳门者,皆欲争识瓶庵矣A B C DC (是间接说明瓶庵道德高尚,说的是瓶庵带病勉力游览黄山,均不符合“直接说明瓶庵道德高尚”的要求)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中看,人们称他“瓶庵”的主要原因是瓶子的口很窄而腹较大,很能装东西,比喻做人有度量。 B瓶庵小时候辍学,但长大后靠
7、自己奋力学学。他喜欢读书写文章的人,对有道德的人、隐士特别尊敬。 C瓶庵的父亲在扬州时,阉党头目魏忠贤把持朝政,仗势压人。先生因此以平民身份给朝廷直言上书。D远近的人士都争先恐后地想要结识瓶庵,是因为他具有济贫扶弱、敬老爱幼、公正无私等优秀品格。C (是有人借魏忠贤的权势威逼欺压别人,而不是魏忠贤自己“仗势压人”)2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米贵甚,如是,汝安得自活?(3分) 译文:米价很贵,像这一点钱,你怎能养活自己?(“是”、“安”,倒装句式,各1分) (2)有遗子女,并婚嫁之如己出。其孝友如此。(3分) 译文:留下了子女,(瓶庵)为他们操办了婚嫁之事
8、,就像对待亲生子女一样。他就是这样孝敬长辈、友爱同辈的。(“出”、“孝友”,后置句,各1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4题方以智,字密之,桐城人。父孔炤,明湖广巡抚,为杨嗣昌劾下狱,以智怀血疏讼冤,得释。以智,崇祯庚辰进士,授检讨。会李自成破潼关,范景文疏荐以智,召对德政殿,语中机要,上抚几称善。京师陷,以智哭临殡宫,至东华门,被执,加刑毒,两髁骨见,不屈。贼败,南奔,值马、阮乱政,修怨欲杀之,遂流离岭表。自作序篇,上述祖德,下表隐志。变姓名,卖药市中。桂王称号肇庆,以与推戴功,擢右中允。扈王幸梧州,擢侍讲学士,拜礼部侍郎、东阁大学士,旋罢相。固称疾,屡诏不起。尝曰:吾归则负君,出则负亲,吾其缁乎?
9、行至平乐,被絷。其帅欲降之,左置官服,右白刃,惟所择,以智趋右,帅更加礼敬,始听为僧。更名弘智,字无可,别号药地。其闭关金陵高座寺也。友人钱澄之,亦客金陵,遇故中官为僧者,问以智,澄之曰:君岂曾识耶?曰:非也。昔侍先皇,一日朝罢,上忽叹曰:求忠臣必于孝子! 如是者再。某跪请故,上曰:早御经筵,有讲官父巡抚河南,坐失机问大辟,某薰衣,饰容止如常时。不孝若此,能为忠乎?闻新进士方以智,父亦系狱,日号泣,持疏求救,此亦人子也。言讫复叹,俄释孔炤,而辟河南巡抚,外廷亦知其故乎?澄之述其语告以智,以智伏地哭失声。以智生有异禀,年十五,群经、子、史,略能背诵。博涉多通,自天文、舆地、礼乐、律数、声音、文字
10、、书画、医药、技勇之属,皆能考其源流,析其旨趣。著书数十万言,惟通雅、物理小识二书盛行於世。(选自有删节)(方以智,字密之,桐城人。父亲方孔炤,明朝时任湖广巡抚,被杨嗣昌弹劾下狱,方以智带着血写的奏疏上诉申冤,(他的父亲)得以释放。方以智,崇祯庚辰进士,被授予检讨之职。适逢李自成攻破潼关,范景文上疏推荐方以智,(皇上)在德政殿召见方以智应对,他的回答切中要害,皇帝抚着几案说好。因为违背当权者的意志,(方以智)最终没有得到任用。京师(被李自成军队)攻陷,方以智到殡宫痛哭,至东华门,被抓捕施加酷刑,两个髁骨骨头都露出来,他始终不屈。李自成军队溃败,方以智向南逃亡,正赶上马、阮乱政,(马士英、阮大铖
11、)报复旧怨想杀他,方以智于是流落岭外。他曾写过一篇文章,上陈述祖上之德,下表白自己隐居之志。更改姓名,在集市上卖药。桂王在肇庆登基,(方以智)因为参与拥戴(桂王)有功,被提拔为右中允。扈王驾临梧州,(方以智)被提拔为侍讲学士,官拜礼部侍郎、东阁大学士,很快被罢免宰相之职。后来多次被征召,他坚决借病推托,不出来为官。他曾经说:“我若回朝廷任职,就辜负了国君;若出游又辜负了父母。我还是披缁为僧吧?”后来到了平乐,他被(清兵)抓住。清帅想劝降他,左手拿着官服,右手拿着白晃晃的刀子,要他选择是(为官还是就刑),以智走向右边(选择死),清帅对他更加礼敬,听任他做和尚。(方以智)改名为弘智,字无可,别号药
12、地。(先前)以智还在闭门打坐时,友人钱澄之也客居金陵,遇到一位原先在中官为官、现出家为僧的熟人,(那僧人向钱澄之)问起以智,澄之反问:“你难道早先认识他吗?”(那人)说:“不是。(我)过去陪侍先皇,有一次朝罢,皇上忽然叹息道:求忠臣一定要从孝子当中找!像这样说了两次。我跪着问什么缘故,皇上说:早上听讲经,有个讲官的父亲在河南做巡抚,因为失职获罪被判杀头,那讲官(照样)薰衣,衣着、举止如同平常。像这样不孝,能成为忠臣吗?(我)听说新科进士方以智,他的父亲也被囚禁到牢里,他每天哭号、流泪,拿着奏疏求人解救(他父亲),这(同样)也是做人的儿子啊!说完再次叹息,(后来)很快释放了方孔炤,征召他做河南巡
13、抚,外廷也知道这个缘故吗?”钱澄之把这些话转述给方以智,方以智匍匐在地痛哭失声。方以智天资禀赋卓异聪颖,十五岁时,经、子、史书上的文章大体上都能背诵。他涉猎广泛,通晓天文、地理、礼乐、律数、音乐、文字、书画、医药、技勇之类(学问),考查它们的来龙去脉,分析其目的意图。著述有几十万字,(如今)只有通雅、物理小识二书盛行于世。)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A、以与推戴功 以致天下之士B、吾其缁乎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C、求忠臣必于孝子 亦将有感于斯文D、而辟河南巡抚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 (两个“其”,都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还是”)。A项两个“以
14、”,第一个介词,因为;第二个顺接连词。C项两个“于”,第一个介词,从;第二个介词,对。D项两个“而”,第一个表承接;第二个表递进)2 、下列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方以智“不屈”的一组是 ( ) (3分) 以智怀血疏讼冤 京师陷,以钾哭临殡宫 ) 变姓名,卖药市中 固称疾,屡诏不起 吾归则负君,出则负亲 惟所择,以智趋右 A B、 C、 D、C(只是为父申冤的举动;方以智为崇祯帝尽忠的表现;只能说明方以智作抉择时两难的心理)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方以智的父亲曾任湖广巡抚,被杨嗣吕弹幼而获罪,因为方以智血疏申冤才获释。B 阮大铖当权,由于原先结下仇怨,想
15、找借口杀方以智使他在南都不能久留。 C 桂王在肇庆即位,任方以智为右中允罢相之后扈王多次征召,他均称病不就D方以智在平乐被清兵搜出。清帅反复逼降无效,最后方以智逃出来当了和尚。D(是清帅最后听任方以智做和尚)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l )会李自成破潼关,范景文疏荐以智,召对德政殿,语中机要,上抚几称善。(5分)适逢李自成攻破潼关,范景文上疏推荐方以智,(皇上)在德政殿召见方以智应对,他的回答切中要害,皇帝抚着几案说好。(5分,“会”、“中”各1分,倒装1分,省略1分,全句顺畅1分)(2)闻新进士方以智,父亦系狱,日号泣,持疏求救,此亦天子也。(5分)(我)听说新科进
16、士方以智,他的父亲也被囚禁到牢里,他每天哭号、流泪,拿着奏疏求人解救,这(同样)也是做人的儿子啊!(5分,“系”、“日”各1分,省略1分,感叹语气1分,全句顺畅1分)尚节亭记刘基 古人植卉本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
17、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夫节之时义,大易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为液,为瘿肿,为樛屈,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必有义焉,不可胶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
18、、樛屈矣,不亦远哉? 传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注释:大易:指易经传:在此指礼记中庸的注。古人栽种花草树木是有所取义的,并非只为好玩罢了所以(栽)兰花,是取它的芬芳;(种)谖草是取它的名字含有忘忧的意思;(爱)莲花,是取它生长在污泥里,却不染上污秽不只是花草树木,(其它如)用玉石做佩饰,用象牙做环圈,用倾斜的器具放在座位右边作摆设(也是这个意思);有的人拿它来比拟美好的德行而藉以自勉,有的人拿它来惩戒不良的想法而藉以自警;(这样)在提高道德修养方面是有帮助的会稽人黄中立,喜欢种竹子,是取竹有节的意思,因此他在竹林间建了
19、一所亭子,起名叫“尚节亭”,作为读书游艺的地方,淡泊而无向外营谋的念头。我见了,很喜欢。竹子这种植物。体质柔弱,当中还是空的,柔美却不会被风雨摧残折断,原因是它有节至于经历了冬天的严寒、夏天的酷热,遭受了霜雪的侵袭,仍然枝干不改,叶子不变,颜色依旧青青的,像是守住大节而不可以使他屈服的君子一般的确。内里有什么也会表现在外面,因为(天赋的真性)常常表现在形体上。这样,就拿节来说明竹子,还有比节更值得崇尚的吗?世风衰败了,道德沦丧了,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也少了。中立有才能还没有开始施展,却早早地的因崇尚节操而立下志向,这真是具有大过人的地方,我又怎能不高兴呢?关于“节”字的含义,在易经里已解释得十
20、分充分了,用不着另外再寻求解释。花草树木的节,确实是枝叶所生的地方,生气聚集在那里,筋脉也汇合在那里。所以得到这个节的中和之道,就可以畅旺茂盛,枝奈通达,而长成美好的植物;得不到这个中和之道,就变成流出汗液、生出赘瘤、枝干弯曲的坏草木,因而戕害了它的生命。因此一年中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就是节气;所谓节,就是阴阳寒暑转移的契机。在人生旅途中遭到变故,人的节操就会显露出来;所谓节,是人很难表现到恰到好处的,于是才有合乎中庸的(一个标准)。所以:辞让继任国王之位,这件:事是大节,在泰伯就做对了,在季子就没有做对;坚持自始不变,这也是大节,子思这样做就适宜了,但曾子这样做就太过了。必定要看看怎样
21、才能合乎义,不可固执。分辨得不精细,处理得不适当,就不能畅这通顺,而变成流出汁液、生出赘瘤、枝干弯曲的了。这不就差太远了吗?礼记中庸的注书上说:“在做事前预先计划好,就不致发生困惑。”平日有所研究,一旦遥到事,处理起来就应对自如了。那么,黄中立取竹的含义来为他的亭子命名,且又和我们这些人交游,又岂是无意义呢?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乎有裨焉 裨:益处 B信乎有诸中,形于外 信:相信 C是诚有大过人者 过:胜过 D大易备矣 备:完备B 【解析】信:的确。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复何以尚之哉 B人道有变,其节乃见 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 今君
22、乃亡赵走燕 C 而早以节立志 D莲取其出污而不染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D 【解析】却。A之:代词,竹动词,达到。B副词,就会连词,竟然:C介词,凭介词,因为3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 B进德修业 C能以节立身者鲜矣 D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代的人种植花草树木都是为了取其所蕴含的精神,并不只是为了好玩、喜好。同 样别的一些物什也能反映人的精神追求。B 会稽的黄中立,就是因为竹子有节而喜欢种植竹子,并在竹林中建了一座“尚节亭”。 作者刘基看到了以后很喜欢。C作者认为,花草树木的节,体现了
23、阴阳寒暑的中和之道;而作为人的大节,则体现为 极难做列的中和之道。D在文末,作者引用古语指出:为人做事,只要未雨绸缪,从平时在家时就开始讲究, 就能做到应对自如。D【解析】应为“只有一才”。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5分)(竹子)柔美却不会被风雨摧残折断,原因是它有节。(3分)(“为”“以”各1分,语句通顺1分) (2)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5分)那么,黄中立取竹的含义来为他的亭子命名,且又和我们这些人交游,又岂是无意义(随随便便)的呢?(3分) (“然则”1分,“苟然”1分,语句通顺1分)
24、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方法一、代入检验法 古汉语单音词占多数,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确定一个多义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可先把这个多义词素组成若干个双音词,然后用“代入法”把这些词放在具体语境中去体会,可以推断一些词语的意义。08年高考北京卷C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 擢:提拔。可以组词为“擢升”,与答案所示的“提拔”近义。D门卒当车,愿有所言 愿:希望。可以组词为“愿望”,与答案所示的“希望”相近。把两个词代入原文都能作通畅的理解,所以是正确的解释。 二、字音推断法 文言文中有许多通假字,通假字与本字的读音往往是相同或相近的,可以借助原文中的通假字并结合文意,推断它的本字,用本字的意义解释通假字。如:
25、1.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翼翌2.诸有讼曲直者,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其以德感人若此。 涂途 反返3.失其所与,不知。 知智4.行李之往来,共其困乏。 共供5.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倍背三、字形推断法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对于一些词语的意义可以通过字形特征进行推断。例如: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绳索2.至七月,乃扶病入觐 觐朝见、拜见3.秦军引而去 引向后撤退4.使有司(主管机关)宽政,毁关(去掉关税),去禁(废除各种禁令),薄敛(减少田租),已责。责债务5.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造到去四、邻字推断法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可以利用相邻字的这种意义
26、“相同”“相反”的关系,推断实词的意义。例如1.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敝疲劳2.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 冲年幼五、成语推断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根据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敌则能战之。 势均力敌 (敌:相当、匹敌)、设五寸之的,引十步之远。有的放失 (的:箭靶) 、以兵胁涣 短兵相接 (兵:兵器)、百骸、九窍、六脏赅而存焉。 言简意赅 (赅:完备)5.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日薄西山 薄:接近、靠近6.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 速:招致、招引7.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 疾风劲草: 疾:强、大六、语境推断法 一个词一般有多种意义,只有在具体语言环境中
27、,它的意义才是确定的。所以一定要放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来考查词义,即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壅;堵塞 决:打开 导:疏导 宣:使开口如08年高考广东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周穷振乏,家无余财 振作 B、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 收留C、访复以舟师造湘城 前往 D、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 愉快A应为“赈济”,因为对于“穷乏”当然只能是“赈济
28、”而不是“振作”了。B应为“抓获、扣留、收监”既然官吏错误地“收访”,若是“收留”,周访不用奋力反抗了。根据语境即可得知理解错误。D选项属于理解不周,应该是“高兴地降服”。七、词性推断法 古代汉语中的一些词,其词性是动态的,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具有不同的词性,意义也就不会相同(即词类活用)。考生可以根据词语在文言文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再根据它的词性推断它的意义。 例如 “又田皆有主,使自救其地,必不惮勤”一句中的“勤”字的词义是 A.勤快B.尽力 C.勤勉D.辛劳分析: “勤”在这里做“惮”的宾语,应该是个名词,所以“勤快”“勤勉”都不对,它们都是形容词。“尽力”是动宾结构,虽然可以做
29、宾语,但用在这里也不太好,一般只说“不害怕吃苦”“不害怕流血”,没有说“不害怕尽力”的,所以应该选择“辛苦”。 例如:1.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名词,险要的地势)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形容词,强劲的)3.变姓名,诡踪迹 (动词,隐藏)4.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动词,在腰间佩戴)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动宾短语,懂得道理)八、语言结构推断法 在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在上下句中处在同一位置上的词语意思往往相同、相对或相反。考生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 例如 “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一句中,“顽鲁”的正确意义是A.愚笨而鲁莽B.固执而粗 C.顽皮而愚蠢D.愚昧而蠢笨 分析: “顽鲁”与上面“贤俊”是相对应的一个词语。“贤俊”是“贤能而俊俏”,那么,能与之相对的只能是“愚昧而蠢笨”了,其他几项中的词语,如“鲁莽”“固执”“粗鲁”“顽皮”等都是指人品,而非天生的资质,不能与之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