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病 机,重点:,1、,掌握病机的概念。,2、,掌握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调、津液失常之基本病机。,3、,掌握内生五邪的病机。,什么是,“,病机,”,?,由内经提出。,机:,枢机、机要、关键。,病机:,指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是疾病之病因、病性、病位、邪正斗争及转归的概括。,病机学说:,是研究和阐明病机变化规律的学说,。,一、邪正盛衰,邪正盛衰,是指疾病过程中,机体抗病能力与致病因素相互斗争所发生的盛衰变化。,疾病的过程,即邪正斗争的过程。,(一)、邪正斗争与虚实变化,邪正斗争在证候上的反映,主要表
2、现为虚实变化。,1、邪气盛则实:,实:,指以邪气盛为主要矛盾的一种病理变化,。,邪气亢盛,特点,势均力敌,相互搏斗,反应明显,正气未衰,邪气:外感六淫或痰饮、食积、瘀血、水湿等病邪滞留不解。,临床表现:,病理性反映比较亢奋、剧烈,表现为有余证候,多见于疾病的初、中期,病程短。,症状举例:,体质壮实、精神亢奋。或壮热狂躁、或疼痛剧烈拒按、或声高气粗、二便不通,脉实有力等。常见于热证、阳证。,治疗:,以祛邪为主(攻)。,2、精气夺则虚,虚:,指以正气不足为主要矛盾的一种病理变化,机体的精气血津液亏少 正气衰退、无力,特点,脏腑功能减退 抗邪,反应不明显,抗病能力下降,临床表现:,病理性反映不剧烈的
3、虚弱和不足证候。各种生理机能衰退,多见于疾病后期、慢性病,病程长。,症状举例:,身体瘦弱、神疲体倦、面容憔悴、声低气微、或疼痛隐隐喜按、二便失禁、脉虚无力等。常见于寒证、阴证。,治疗:,以扶正为主(补),(二)邪正斗争与疾病的转归,疾病过程中的邪正斗争,双方力量的对比不断产生消长盛衰变化,这种变化对疾病的发展趋势与转归起决定性作用。,总体趋势一般可见以下二方面:,正胜邪退:正气战胜邪气 病好转 痊愈,(注意,:,邪去正伤的情况),转归,邪胜正衰:邪气亢盛、正气抗邪无力 病发展,恶化,结论:正虚邪实则病进、正胜邪衰则病退。,注:,邪正的消长盛衰,不仅仅产生单纯的虚或实病理变化,还可出现多种复杂的
4、变化,如虚实错杂、虚实转化及虚实真假等。在中医诊断学中将详细介绍。,重点回顾,:,1,、,虚证与实证的界定、特点及临床表现。,2,、,邪正斗争与疾病的转归。,复习思考,:,1,、,何谓虚证、实证?二者病机特点是什么?,2,、,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转归有何关系?,二、阴阳失调,阴阳失调,是人体在发病过程中、由于阴阳失去相对平衡协调所出现的偏盛偏衰的病理变化。,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总病机。,(一)阴阳偏胜,阳胜则热实热证,阴阳偏胜,阴胜则寒实寒证,特点:寒、热症状明显剧烈,阴或阳邪胜而有 余。,(二)阴阳偏衰,阳虚则寒虚寒证,阴阳偏衰,阴虚则热虚热证,特点:寒热症状不明显、不剧烈,阴精或阳气衰
5、弱不足。,(三)阴阳互损,生理:阴阳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病变:阴阳虚衰相互影响,乃至阴阳两虚。,阴损及阳在阴虚基础上,,阴阳互损,继而导致阳虚,阴阳两虚,阳损及阴在阳虚基础上,,继而导致阴虚,注:,由于肾阴、肾阳为全身阴阳之根本,故:某脏腑阴或阳虚损到一定程度可损伤肾阴或肾阳,致肾之阴阳失调 发生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之病机。,(四)阴阳格拒,格拒:排斥格拒 阴阳之间的关系不能维系,阴盛格阳:体内阴寒太盛,拒阳于外,阴阳,阳气越于外(内真寒、外假热),格拒,阳盛格阴:体内阳热过盛,郁闭于内,不,能外达,阴气格拒于外(内,真热、外假寒,),(五)阴阳亡失,是生命衰危的一种病理状态。,阴阳之间的关系
6、彻底分离决裂。,亡阴机体阴液大量消失或丢失,全身,阴阳亡失 机能严重衰竭,亡阳机体阳气发生突然性脱失,全身,机能突然衰竭,注:1、二者为物质与功能的衰竭,温煦、推动,亡阳,兴奋、卫外 机体属阳的功能衰竭,气,宁静、滋润,亡阴,机体属阴的物质衰竭,内守、精血津液,2、亡阴、之阳的最终结果是阴阳双亡,依据:阴阳彼此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亡阴 亡阳,阴阳皆亡 死亡,亡阳 亡阴,重点回顾,:,1、,阴阳偏胜、偏衰的病机。,2、,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的病机。,复习思考,:,1、,阴阳胜衰产生的寒热虚实变化有哪四方面?其病机各是什么?,2、,何谓,“,阴
7、损及阳,”“,阳损及阴,”,?,3、,何谓,“,阴盛格阳,”“,阳盛格阴,”,?二者产生的病变是什么?,4、,何谓,“,亡阴,”“,亡阳,”,,其产生的临床意义是什么?,三、精气血失常,精气血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精气血失常,因脏腑功能病变而产生,又可影响脏腑功能,使之失常而,产生病变,结论:精气血的病变不离脏腑。,(一)精的失常,1,、精虚,说明:,此处所论精虚,仅指先天生殖之精与后天水谷之精,不含血虚、津虚。,人体精气的病变,只有虚与不足的概念,而无实与有余的概念。,联系到五脏以脾、肾两脏为要。,古人云:,“治脾治肾,治虚之道矣”,病因:先天不足;后天失养;
8、五脏病,变波及于肾,耗伤精气,先天之精虚,特点:肾中精气不足,生命力低下,生殖能力不足 不孕不育,临床表现 生长发育障碍、早衰,五脏功能低下、抗病能力下降,治疗:补肾填精,病因:饮食失调、劳倦过度、慢性疾,后天之精虚 病等损伤脾胃,特点: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脏腑失养,临床表现 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气血亏虚,治疗:健运脾胃,2,、精的施泄失常,精的施泄:一是提供给人体全身,化为脏,腑之精(先、后天之精),二是适度外泄,化为生殖之精,(先天之精),注意:,精为人体生命活动最宝贵的物质,尤其是肾乃,“,封藏之本,”,,故精气应严密固藏于内,不宜外泄。,病变状态下的施泄异常,以失于封藏、不得固摄的,“,
9、失精,”,为多见。,先天之精丢失:肾气失于固摄、精关开泄,过度 滑精、遗精、早泄等,失精,后天之精丢失:脾气失于健运、清气不升而,下陷 久泻、浊淋等,治疗:补肾填精、补脾摄精,重点回顾,:,1、,精虚(先天与后天之精的不足),2、,精的施泄失常(先天与后天之精的丢失),复习思考,:,精虚与精的施泄失常体现在哪些方面?其病机各是什么?,(二)气的失常,张景岳:,“,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至,故曰百病皆生于气,”,。,引起气病之原因有外感与内伤二大类。,1、气虚,指元气虚损,其病机表现为机体各脏腑组,织机能的衰退。,临床表现:,肺气虚,呼吸无力、气短乏
10、力、声音低怯,脾气虚,食不知味、食后腹胀、四肢倦怠,据脏腑功能不同,心气虚,心悸气短、面色,白光,白、自汗,表现形式各异,肾气虚,腰酸膝软、小便频数,滑精遗精、,白带清稀,卫气虚,自汗恶风、易感冒,总以,?,、,?,、,?,三脏为要。,2、气机失调,气机失调是一个总的病机概念,包括气的多种病变在内。,总言气机升降出入失常而致病。,气滞,指气的流通障碍,郁滞不畅,气滞以肺气壅滞、肝气郁结、脾气壅遏为多见,而其中又与,?,的关系最为密切。,气逆,指气机升降失常,当降不降,或升之太过。,以,?,气、,?,气与,?,气上逆为多见。,气陷,指气无力升举的病理状态,常为气虚病变的一种,是气虚证的进一步发展
11、。其病多责之于,?,,以,?,气不升而下陷为主。,气闭与气脱,以气的出入异常为主的病理状态,表现为厥证与脱证,病情严重。,闭,入 脱,出,1,、气闭:,疾病急剧变化中,正气不支,邪气内陷,,脏腑功能闭塞不通。气的外出受阻而致气闭。,临床表现:,无论何因而致,多有神昏、牙关紧闭、两手紧握等症。以心肺闭阻多见。,2,、气脱:,疾病过程中,气大量的耗损而致生命垂危之病机,气不内守而外泄。,临床表现:,每每因大出血、大汗而致。症见汗出如珠、四肢厥冷、口开目合、手撒尿遗、脉细欲绝等。病变涉及全身功能衰竭,以精气外泄为特点,又称,“,外脱,”,。,(三)血的失常,其病变虽然很多,但总体可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12、,1、血虚,体内血液不足,或人体某一部分组织器官,血液濡养功能减退而出现的病理变化。以,?,、,?,、,?,三脏病变为主。,2、血瘀,指血行迟缓或运行不畅,其产生多由气的运行障碍,与,?,、,?,、,?,三脏病变关系密切。,注:血瘀与瘀血:,血瘀 瘀血 加重血瘀,故血瘀是一种病理状态,瘀血则是由其产生的病理产物,是一种结果。,3、血热,指血分有热,使血行加速,脉道扩张,或使血液妄行而出血的病理状态。,以脏腑而言,多以,?,、,?,二脏病变为主,以卫气营血辨证而言,病多于营血分阶段。,注:尚有血寒可归之于血瘀之中。,(四)气血关系失调,气病与血病相互影响而气血同病。,气滞血瘀气机郁滞、血行不畅,
13、1、气病及血,气虚血瘀气虚而无力行血,气不摄血气虚而固摄无能,2、血病及气,气随血脱,血为气之载体,血脱则气无所依附,随血外泄。,3、气血两虚,气虚与血虚同时存在,组织器官失养而致人体机能衰退的病理状态(以气虚为主导)。,四、水液代谢失常,水液代谢失常,主要是其生成、输布、排泄发生障碍,病变涉及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与气化功能失常,与,?,、,?,、,?,、,?,、,?,等脏腑关系密切。,1、津液不足(生成障碍),津液在数量上的亏少,进而失去濡润滋养作用,导致病变产生。,轻,伤津,,孔窍、皮毛,失其濡养(渴、咽干,唇、鼻,、,皮肤干燥,大便结、,津液不足 小便短赤等),重,脱液,,内脏失养,提示全身
14、性 阴液亏损(除伤,津症外,伴全身状况差,形体 消瘦、毛发枯槁、目眶凹陷,,舌苔光剥等,),注:病变中伤津未必脱液、而脱液多兼,伤津,且多见于温热病后期或久病伤阴者。,2、水液的输布、排泄障碍,输布障碍,肺失宣发肃降,输布障碍 脾失健运 津液运行迟缓或停留,肝失疏泄,生湿、生痰、成饮,三焦水道不利,其中,以脾主运化水湿和散精功能减退为重要。内经,“,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排泄障碍,体内废水排泄的二条重要途径为汗、尿。,肺失宣发水液不得从肌肤转,排泄障碍,而为汗,肾的蒸腾气化失常水液不得从,膀胱转而为尿,古人治水肿提出,“发汗、利小便”,之法,实乃,开通水液排泄道路之意。而发汗重在宣肺气,,利
15、小便重在温肾阳。,重点回顾:,1、,气虚与气机失调的病机。,2、,血虚与血瘀的病机。,3、,气病及血与血病及气的病变。,4、,津液不足的两种状态。,5、,水液的输布与排泄障碍与脏腑的关系。,复习思考,:,1、,何谓气虚?气机失调包括哪几方面气的病变?,2、,血瘀与瘀血的概念及关系如何?,3、,津液不足的病变有哪些?水液输布与排泄障碍的病机是什么?,五、内生“五邪”,内生,“,五邪,”,指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精气血津液和五脏等功能失常而产生的类似风、寒、湿、燥、火邪致病的病理变化。,注:,1、,与外感六淫之别:一为外因,一为内伤。,2、,暑邪无内生之说,纯属外邪。,(一)风气内动(内风),病机:
16、,体内阳气亢逆变动而形成的以风动之症为基本特征的病理变化,病多与,?,有关。,特征:,眩晕、抽搐、昏仆、口眼歪斜、两目上视等。,肝阳化风:,阴不制阳,肝阳上亢而化风,热极生风:,邪热炽盛,煎灼津液,燔灼 实证,病理,肝阴,筋脉失养,变化,阴虚动风:,阴血(津)亏损,筋脉失养,血虚生风:,营血耗损,肝血不足,筋脉 虚证,失养,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二)寒从中生(内寒),人体阳气虚衰,脏腑功能不足而阴寒内生,其病多与,?,、,?,关系密切。,阳虚阴盛、温煦失职寒象,寒从中生,阳气不足,气化功能低下,人体,代谢功能减退病理性产物滞留,内经:,“,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病水液,
17、澄澈清冷,皆属于寒,”,(三)湿浊内生(内湿),由脾之运化失职,津液的生成与输布功能障碍,而水湿内停所致。,内经:,“,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四)津伤化燥(内燥),体内津液耗伤而出现干燥失润特征的病理变化,就其与内脏的关系:,?,燥、,?,燥、,?,燥常多见。,但推究其根源,上述脏腑的燥皆起于阴液不足,故终与,肾水亏乏,密切相关,治疗上也当补其源。,(五)火热内生(内火),由脏腑阴阳失调而致。,阳气过盛:,气有余便是火(病理之火、壮,火)六淫之邪从火而化,邪郁化火:,痰、瘀、食、虫积等郁而化火,火热内生,五志郁而化火:,情志过激或抑郁,气机郁,遏,久而化火,阴虚火旺:,阴虚不能制阳,虚热内生而,化火,结论:,总体而言,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疾病多为实证,内生五邪致疾病多为虚证;治疗上,前者以祛邪为主,后者以补益阴阳气血、调节脏腑功能为主。,另,外感六淫与内伤五邪之间相互影响,要注意其间的联系。,重点回顾,:,1、,内生五邪的概念。,2、,内生五邪与脏腑病变的关系。,复习思考,:,1、,何谓,“,内生五邪,”,?,2、,什么是风气内动?其病理变化有哪几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