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
本页为作品封面,下载后可以自由编辑删除,欢迎下载!!!
精
品
文
档
1
【精品word文档、可以自由编辑!】
1 前言
1.1 编制依据及执行的施工验收规范、标准
1.1.1中国石油乌鲁木齐石化公司设计的100万吨/年对二甲苯芳烃联合装置工艺管道施工图。
1.1.2 GB50235-97 《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1.1.3 SH3501-2002 《石油化工有毒、可燃介质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1.1.4 GB50236-98 《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1.1.5 SH/T3520-2004 《石油化工工程铬钼耐热钢管道焊接技术规程》。
1.1.6 JB4708-2000 《钢制压力容器焊接工艺评定》。
1.1.7 JB/T4730-2005 《压力容器无损检测》。
1.1.8 SH3526-1992 《石油化工异种钢焊接规程》。
1.1.9 GB50205-2001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1.1.10 SH3507-2005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1.1.11 SH3086-1998 《石油化工管式炉钢结构工程及部件安装技术规范》。
1.1.12 JB/T4709-2000《钢制压力容器焊接规程》。
1.1.13 SH/T3523-1999《石油化工铬镍奥氏体钢铁镍合金和镍合金管道焊接规程》。
1.1.14 中石油七建公司编制的相对应材质的焊接工艺评定。
1.2 适用范围
本措施适用于乌鲁木齐石化公司100万吨/年对二甲苯芳烃联合装置钢结构、工艺管道的焊接。
2 工程概况及特点
2.1 工程概况
本装置共分为三个标段,我公司施工Ⅰ、Ⅲ标段工程。本装置Ⅰ、Ⅲ标段中钢结构约6110吨,材质为Q235-B、Q345-C;工艺管道合计焊口76609道,材质有20#、20G、L245、P11、1 1/4Cr、0Cr18Ni9、0Cr17Ni12Mo2、00Cr19Ni10、TP316。
2.2 工程特点
2.2.1 本工程涉及的不锈钢、铬钼钢等特种材质多,焊接工程量大,焊接质量要求高,焊接施工工序复杂,需要先进合理的焊接工艺和严格的过程控制。
2.2.2 本工程焊接工程高空作业多,交叉作业量大,某些区域管线密集,结构复杂,施工难度大。
3施工技术措施
3.1焊接施工流程图
附图3.1 焊接施工流程图
焊件、焊材的验收
仓 储 与 维 护
坡 口 加 工
组 对
定 位 焊
焊 前 预 热 无预热要求时
不合格
清除缺陷 焊 接
焊 缝 外 观 检 查
R T 检 查
焊 后 热 处 理
不合格 合格
硬 度 检 测 无预热要求时
焊接结束
3.2 焊前准备
3.2.1 人员资质
3.2.1.1 参加施焊的焊工,必须具有技术监督部门颁发的相应类别的焊工合格证,并在有效期内;
3.2.1.2 参加施焊前,要对焊工进行培训和考试,合格者方可参加施焊;
3.2.1.3 焊工在施焊前,必须明确被施焊焊件的材质,应选用的焊条类型,是否在自己的资格项目之内。
3.2.2 焊接工艺评定
根据现场施焊焊件的材质、规格型号来选用公司编制的焊接工艺评定报告,并根据焊接工艺评定报告编制焊接作业指导书。焊工应根据焊接作业指导书施焊。
选用的焊接工艺评定目录见表3.2。
表3.2 焊接工艺评定目录
序号
焊 评 编 号
母材材质及规格
焊接方法
焊接材料
适用壁厚(mm)
1
WsⅦ-2-090-1999
00Cr17Ni14Mo2 φ=57X4
手工氩弧焊
TGF316L
1.5-8
2
SSUS316TP-019-2000
SUS316TP Ф48.6×3
手工电弧焊
A202
1.5-16
3
SWsTP304-056-2000
TP 304 φ219.1×3.40
氩电联焊
TGS-308/ NC-38
1.5-6.8
4
SwSTP304L-063-2001
00Cr19Ni10
氩电联焊
ER308L,E308L-16
1.5-6
5
WsⅠ-1-001-1987
20# Φ57×5
氩电联焊
H08Mn2SiA/E4315
1.5 ~10
6
SWsⅠ-1-052-2000
20# φ219×18
氩电联焊
H08Mn2SiA/E4315
5-36
7
SWsP11-018-2000
A335 P11φ168.28×21.94
氩电联焊
H08CrMoV/E8018-B2
5-43.9
8
SⅦ-1/Ⅰ-1-090-2000
0Cr18Ni9/20R δ=10mm
手工电弧焊
A302
1.5~20
9
WsP11/V-1-026-2003
P11/Cr5Mo φ89×6
手工氩弧焊
H08CrMoVA
1.5~12
3.3焊件的检验与管理
3.3.1 钢材应有出厂合格证或产品质量检验证明书。其检验项目及技术指标应符合相应标准的要求。指标不全或对材质有疑问时,应予以复验。
3.3.2 合金钢管道组成件应采用快速光谱分析进行复查,并作好标记;
3.3.3 经验收合格的材料,应按类别、规格、材质分别存放,并作好标识工作。发放材料时,要严格按照“限额领料单”发料。
3.4 焊材的验收、保管、烘干、发放与回收
3.4.1 到货的焊材由焊接质量检查员与焊材保管员负责检查验收。焊材必须有出厂合格证、产品质量证明书,并须经外观质量检查合格。
3.4.2 焊条、焊丝的外观质量应符合下列标准:
3.4.2.1焊条、焊丝上的型号或牌号印记应清晰明确,夹持端端部有颜色标记的要颜色鲜明,无遗漏;
3.4.2.2焊条药皮应均匀、紧密地包覆在焊芯周围,整条焊条药皮上不应有影响焊接质量的裂纹、气泡、杂质及剥落等缺陷。焊条引弧端药皮应倒角,焊芯端面应露出,以保证易于引弧;
3.4.2.3 焊条偏心度应符合如下规定:焊条直径D≤2.5mm,偏心度T≤7%;焊条直径D为3.2mm和4.0 mm,偏心度T≤5%;
3.4.2.4焊丝表面应光滑平整,不应有锈蚀和氧化皮。经热处理者允许有氧化色。
3.4.2.5焊材必须保存在通风良好、干燥的地方。库内温度不低于5℃,相对空气湿度低于60%。成包焊材要随用随启封,以免受潮变质。搬运和摆放时要轻拿轻放,防止药皮受振脱落。焊材分类、分规格摆放在专用的架子上,架子距地面和墙壁300mm以上。按规定做好标识;
3.4.2.6焊材的保管、烘干和发放由专人负责。焊材使用按焊材说明书进行烘干恒温,随用随取。领用时要使用保温筒。同一保温筒内不允许同时装有两种及两种以上焊条。领用不锈钢焊条的保温筒应与领用其它焊条的保温筒分开使用;
3.4.2.7低氢型焊条一般在常温下放置超过4h要重新烘干。露天操作隔夜时,焊条要在低温烘箱中恒温保存,否则次日使用前要重新烘干。重新烘干次数不超过两次。重复烘干的焊条要作出标记;
3.4.2.8 烘干焊条时,禁止将焊条突然放入高温炉内,或从高温炉内突然取出冷却,要缓慢升温、冷却。防止焊条因骤冷骤热而产生药皮开裂脱落现象;
3.4.2.9 烘干焊条时,焊条不能成垛或成捆放置,应铺成层状,每次焊条堆放不能太厚(一般3-5层),避免焊条烘干时受热不均和潮气不易排除;
3.4.2.10 焊条烘干要作好烘干记录,包括日期、规格、牌号、数量、温度及烘干时间等内容;
3.4.2.11 焊条的烘干一般按说明书的要求进行,若说明书无烘干规定时,按表-3.4.11进行烘干使用。
表-3.4.2.11 常用焊条烘干规范一览表
序号
焊条(剂)牌号
焊条型号
烘干温度(℃)
恒温时间(h)
待用温度℃)
1
J422
E4303
150
1
100
2
J427
E4315
350
1
150
3
A002
E308L-16
150
1
100
4
A022
E316L-16
150
1
100
5
A202
E316-16
150
1
100
6
A137
E347-15
250
1
100
7
R407
E6015-B3
350
1
150
8
R307
E5518-B2
350
1
150
9
R507
E5MoV-15
350
1
150
10
R707
E9Mo-15
350
1
150
3.4.2.12 焊条的发放坚持三条原则,即先入库的先发放、先烘干的先发放、重复烘干的先发放;
3.4.2.13 发放焊条时,要核对焊条的规格、牌号及数量,并作好发放记录。每次领用的焊条数量不超过4Kg,当日用不完的焊条应退库并作记录;
3.4.2.14 烘干人员对退回的焊条要单独存放。二次烘干发放时,焊条要作好标识,并在发放记录中注明。当二次烘干的焊条再次退回时,不得再用于压力管道和压力容器焊接,应改作它用或报废处理;
3.4.2.15 氩弧焊采用的氩气纯度不低于99.96%(检查分供方产品质量证明书)。
3.5坡口加工
3.5.1 钢结构的坡口加工
3.5.1.1钢结构的坡口加工应按照设计图纸或专用图集的要求加工坡口;
3.5.1.2加热炉钢结构中,型钢截面高度大于250mm,钢板厚度大于20mm的所有节点接头,以及钢板厚度大于6mm的对接接头,均应开坡口全熔透焊接。
3.5.2 工艺管道的坡口加工
3.5.2.1管道的坡口可采用氧乙炔焰或等离子切割,采用热加工方法加工的坡口必须去除坡口表面的氧化皮、熔渣及其它影响接头质量的表面缺陷,并将凹凸不平处打磨,保证尺寸正确和表面平整;
3.5.2.2不锈钢管的坡口加工和修磨,使用的刀具、砂轮片应与其它钢材的分开使用,防止产生渗碳,导致管材抗腐蚀能力下降;
3.5.2.3坡口形式及尺寸要求见附表1。
3.5.3 坡口清理及检查
3.5.3.1法兰、管配件的焊接坡口由制造商加工,管子坡口现场加工。加工前应认真核对有关标记,作好材质及其它标记的移植。加工后,将内部清理干净,及时封闭两端管口,妥善存放;
3.5.3.2 坡口表面平整,不得有裂纹、分层、夹渣、毛刺、凹凸、氧化皮等缺陷;
3.5.3.3 焊接前将坡口表面及其附近20mm范围内的油污、水分及其它污物彻底清理干净,并要注意保护。焊前包扎,避免磕碰;
3.5.3.4 不锈钢管道施焊前,在坡口两侧各100mm范围内涂刷防粘污剂,以防止飞溅沾污焊件;
3.5.3.5 铬钼钢、不锈钢坡口表面的无损检测应按设计文件要求进行,设计无要求时,毒性程度为极度危害或设计压力大于等于10Mpa的奥氏体不锈钢的管子和管件应作渗透检测,如有缺陷应及时消除;
3.6 焊前预热
3.6.1 管线在焊接前焊前预热要求见表-3.6:
表-3.6 各种钢种的焊前预热要求
钢种
焊前预热
壁厚(mm)
温度(℃)
1 1/4Cr
≥10
200~300
P5/P11
任意
250~350
3.6.2 焊前预热
3.6.2.1当环境温度低于0℃时,除奥氏体不锈钢外,无预热要求的钢种,在始焊处100mm范围内,应预热到15℃以上;
3.6.2.2 异种钢焊接时,预热温度应按淬硬倾向较大的母材要求进行,且不低于该母材要求预热温度的下限值;
3.6.2.3 预热应在坡口两侧均匀进行,内外热透并防止局部过热。加热区100mm范围应予以保温。
3.6.2.4 预热范围应以坡口中心两侧各不小于壁厚的3倍,有淬硬倾向或易产生延迟裂纹的材料,两侧各不小于壁厚的5倍,且不小于100mm;
3.6.2.5 预热后的焊接工作应连续进行,中断焊接后需要继续焊接时,应重新预热。
3.7 组对及定位焊
3.7.1 钢结构材料组对时,对口错边两不得大于板厚的10%,且不大于3mm;组装时预留间隙应按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时对接焊口间隙为1mm,T型接头间隙为1.5mm;
3.7.2 管道组对时,应使内壁平齐,其错边量不超过,管道壁厚的10%,且不大于1.0mm。
3.7.3 管子组对可使用组对卡具,若卡具需焊在母材上,则应符合下列规定:
3.7.3.1 卡具与管材接触部分的材质应与管材成分相同,否则应用焊接该钢管的焊条在卡具上组焊过渡层;
3.7.3.2 卡具的焊接工艺与正式焊接工艺相同。管子焊接要求预热时,卡具的焊接也要预热,且预热温度取正式焊接时预热温度的上限;
3.7.3.3卡具拆除时要用砂轮割除或者用氧-乙炔焰在离管道表面3mm处切割,然后用砂轮修磨,不得用敲打或扳扭的方法去除;
3.7.3.4卡具拆除后要修磨焊痕,P11、1 1/4Cr、0Cr17Ni12Mo2、00Cr19Ni10、0Cr18Ni9去除卡具后要对修磨处做渗透检测。
3.7.4 定位焊焊接要求
3.7.4.1 定位焊焊接工艺与正式焊接相同;
3.7.4.2 定位焊缝尺寸见表-3.7.4.2:
表-3.7.4.2 定位焊焊缝尺寸选用表
焊件厚度δ(mm)
焊缝厚度(mm)
焊缝长度(mm)
≤4
2~2.5
≤2δ/3
5~10
>4
2~5
10~20
3.7.4.3 定位焊焊点要均匀分布(至少3点),并应保证焊透及熔合良好,无裂纹、焊瘤、气孔、夹渣等缺陷;
3.7.4.4 为保证底层焊道成型良好、减小应力集中,定位焊缝应平缓过渡到母材,且应将焊缝两端磨成斜坡;
3.7.4.5 正式焊接要求预热时,定位焊也按相同的要求预热,且取预热温度的上限,避免强力组对;
3.7.4.6 定位焊工艺与正式焊接相同。定位焊焊点要均匀分布,并保证焊透且熔合良好,无裂纹、焊瘤、气孔、夹渣等缺陷。
3.8 焊接环境要求
3.8.1 焊接环境温度低于下列要求时,应采取提高焊接环境温度的措施
3.8.1.1 非合金钢焊接,不低于-20℃;
3.8.1.2 低合金钢焊接,不低于-10℃;
3.8.1.3 奥氏体不锈钢焊接,不低于-5℃;
3.8.1.4 其他合金钢焊接,不低于0℃。
3.8.2 施焊环境若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而未采取防护措施时,应停止焊接作业
3.8.2.1 焊条电弧焊时,风速等于或大于8m/s;
3.8.2.2 气体保护焊时,风速等于或大于2m/s;
3.8.2.3 相对湿度大于90%;
3.8.2.4 下雨或下雪。
3.9 焊接方法
3.9.1 钢结构采用手工电弧焊。
3.9.2 DN>50mm的管道采用氩电联焊,DN≤50mm的管道采用手工钨极氩弧焊。
3.10 焊接材料
3.10.1 焊接材料选用见表-3.10.1。
表-3.10.1 焊接材料选用一览表
序号
母材材质
焊 接 材 料
备 注
手工钨极氩弧焊
手工电弧焊
1
20#
H08Mn2SiA
J427
2
20R
H08Mn2SiA
J427
3
20G
H08Mn2SiA
J427
4
L245
H08Mn2SiA
J427
5
Q345C
—
J507
6
P11、1 1/4Cr
H08CrMoV
R307
7
P5/P11
H08CrMoV
—
8
0Cr18Ni9
TGF308L
A102
9
0Cr18Ni9/20#
—
A307
10
0Cr17Ni12Mo2
TGF316L
A202
11
0Cr17Ni12Mo2
TGF316L
A202
12
00Cr19Ni10
TGF308L
A002
3.10.2焊材使用前按要求进行烘干;焊丝除去表面的油污及铁锈。
3.11 焊接工艺规范见表-3.11
母材
材质
焊接
方法
焊接材料
极性
焊接电流
(A)
电弧电压(V)
焊接速度
(cm/min)
气体流量
(L/min)
20#、20R、20G、L245
GTAW
H08Mn2SiAΦ2.0
正接
60-70
10-12
4-6
10-12
SMAW
J427 Φ2.5
反接
70-90
20-22
6-8
—
J427 Φ3.2
反接
90-130
22-24
8-10
—
P11、P5/ P11、 1 1/4Cr
GTAW
H08CrMoV φ2.5
正接
100-140
10-12
4-6
10-14
SMAW
R307 φ3.2
反接
100-140
20-22
6-8
—
0Cr18Ni9
GTAW
TGF308LΦ2.6
正接
75-90
18-22
5-8
—
SMAW
A102 Φ2.5
正接
70-80
20-22
5-8
—
0Cr18Ni9/20#
SMAW
A307 φ3.2
反接
70-90
20-22
12-16
—
SMAW
A307 φ3.2
反接
70-90
20-22
12-16
—
0Cr17Ni12Mo2
GTAW
TGF316L Φ2.5
正接
110-120
11-13
4-5.5
10-12
SMAW
A202 Φ3.2
正接
110-120
21-23
8.5-10
—
TP316
GTAW
TGF316L Φ2.5
正接
110-120
11-13
4-5.5
10-12
GTAW
TGF316L Φ2.5
正接
110-120
11-13
4-5.5
10-12
00Cr19Ni10
GTAW
H00Cr20Ni10Φ2.5
正接
110-120
11-13
4-5.5
10-12
GTAW
H00Cr20Ni10Φ2.5
正接
110-120
11-13
4-5.5
10-12
表-3.11 焊接工艺规范一览表
3.12 钢结构的焊接
3.12.1 钢结构的焊接应按照设计图纸或节点图要求进行,转角缝应连续绕角焊接。
3.12.2 焊缝表面不得有裂纹、焊瘤、烧穿等缺陷,焊缝不得有表面气孔、夹渣、弧坑裂纹、电弧擦伤等缺陷。
3.12.3 T形接头、十字接头、角接接头等要求熔透的对接和角接组合焊缝,其焊脚尺寸不应小于板厚的25%,焊角尺寸的偏差应控制在0~4mm。
3.12.4 钢结构焊接时,拘束度大,可能产生裂纹,如果出现裂纹,焊工不得私自处理,必须报告焊接责任工程师,制定返修方案。
3.12.5 焊缝观感应达到:外形均匀、成型较好,焊道与焊道、焊道与基本金属间过度平滑、焊道和飞溅物基本清除干净。
3.12.6 焊缝外观质量应符合表-3.12.6的要求。
表-3.12.6 焊缝外观质量检验标准
项目
质量标准
一级
二级
三级
气孔
不允许
不允许
直径小于或等于1.0mm的气孔,在1000mm长度范围内不得超过5个
咬边
不要求修磨的焊缝
不允许
深度不超过0.5mm,累计总长度不超过焊缝长度的10%,连续长度不超过100mm。
深度不超过0.5mm
要求修磨的焊缝
不允许
不允许
-
注:焊缝金属表面不得有裂纹、夹渣、焊瘤、烧穿、弧坑等缺陷。
3.12.7 钢结构焊缝的质量等级按设计图纸要求规定。
3.12.8 无损检测
3.12.8.1 H型钢翼板对接焊缝应进行100%的UT探伤,合格级别为Ⅱ级合格;
3.12.8.2梁与柱连接盖板全熔透焊缝进行100%的UT探伤,合格级别为Ⅱ级合格;
3.12.8.3 H型钢腹板对接应进行50%的UT探伤,合格级别为Ⅱ级合格;
3.12.8.4 其他位置的无损检测按设计文件要求进行。
3.13 工艺管线的焊接
3.13.1 焊接通用要求:
3.13.1.1手工氩弧焊时,采用小电流、短弧焊,保持适当的焊接速度,控制熔池的温度不要过高,熄弧后,焊炬停留5秒钟后再移开;氩弧焊时,应提前送气和滞后停气,以保护钨极及引弧和熄弧处的焊缝质量。手工电弧焊进行盖面时,采用小电流、短弧操作;
3.13.1.2引弧采用后退法在坡口内引弧,严禁在焊件表面上引弧和试验电流。地线与焊件紧密可靠连接;
3.13.1.3 焊接时应注意始端和终端的质量。引弧时,保证将母材熔透,收弧时将弧坑填满,尤其是定位焊,并用砂轮打磨去弧坑缺陷且将弧坑修磨平整,以防止产生裂纹。多层焊的层间接头应错开并注意层间清理;
3.13.1.4 管子焊接时,管内防止过堂风;
3.13.1.5 正式焊起点应在两定位焊焊缝之间。
3.13.2 合金钢焊接要求:充氩
3.13.2.1铬钼合金钢焊接前应按要求进行焊前预热,预热后及时焊接;
3.13.2.2铬钼钢焊接过程应该注意控制电流大小,在不影响焊接性能的情况下,选用较小的电流进行焊接,从而降低焊缝温度,增强焊缝的高温持久强度;
3.13.2.3焊接的层间温度控制:P11、1 1/4Cr的层间温度控制在200-220℃范围之内;
3.13.2.4每道焊缝一次连续焊完;因故中断焊接时必须进行300-350℃、15-30min的后热处理,保温缓冷,以减少焊缝中氢的有害影响,降低焊接残余应力,防止裂纹产生。再次焊接前检查确认无裂纹后方可按原工艺要求施焊。
3.13.3 奥氏体不锈钢焊接:
3.13.3.1 焊接应采用小线能量、短电弧、不摆动或小摆动的操作方法;
3.13.3.2 焊接采用多层多道焊、引弧时应在两焊接接头之间处引弧;
3.13.3.3焊件表面严禁电弧擦伤,并严禁在焊件表面引弧、收弧;
3.13.3.4严格控制层间温度:0Cr18Ni9的层间温度控制在100℃以下;0Cr17Ni12Mo2、00Cr19Ni10的层间温度控制在60℃以下;
3.13.3.5奥氏体不锈钢焊接接头焊后应按设计文件规定进行酸洗与钝化处理;
3.13.3.6焊接完毕后,必须及时将焊缝表面的熔渣及周围的飞溅物、防飞溅涂料清理干净;
3.13.4 焊缝外观检验:
3.13.4.1 除有特殊要求的焊缝外,焊工焊完后及时除去渣皮、飞溅及防飞溅涂料,并将焊缝表面及周围清理干净,不锈钢焊缝清理时使用不锈钢钢刷,清理后对焊缝外观质量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在焊缝两侧100mm内作焊工代号标记;
3.13.4.2 焊缝外观应成型良好,宽度以每边盖过坡口边缘1~2mm为宜。角焊缝的焊脚高度应符合设计规定,外型应平缓过渡;
3.13.4.3焊缝表面的质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不允许有裂纹、未熔合、未焊透、表面气孔、夹渣、飞溅、擦伤、角焊缝不足等缺陷;
(2)焊缝咬边深度不大于0.5mm,连续咬边长度不大于100mm,且焊缝两侧咬边长度不大于该焊缝全长的10%,合金钢及不锈钢管线不得有咬边;
(3)焊缝表面不得低于管道表面,焊缝余高为1.5~3mm为宜;
(4)焊接接头错边量不应大于壁厚的10%,且不大于2mm。
3.13.5 管支吊架、承插凸台焊接要求
3.13.5.1 管支吊架焊接作为工艺管线焊接的一部分,其焊接工艺应与工艺管线焊接一致;
3.13.5.2 管托预制应采取防变形措施,焊接完成后应将管托调整至合适形状尺寸;
3.13.5.3焊缝不得有漏焊、欠焊、裂纹、高度和长度不够等缺陷。支架与管道焊接时,管子表面不得有咬肉现象;
3.13.5.4 固定管托与支座、管件之间应焊接牢固,焊角尺寸应达到设计要求;
3.13.5.5管子插入承插焊法兰、凸台时应按要求预留间隙,其角焊缝焊角高度应符合要求,焊接遍数不得少于两遍;
3.13.5.1凸台与主管线之间焊接前要留好间隙,确保根部焊缝熔合完好,打底焊接应采用手工氩弧焊接。
3.13.6 无损检测 检测时机
3.13.6.1焊接接头的射线检测率按设计文件确定;在被检测的焊接接头中,固定焊的焊接接头不得少于检测数量的40%,且不少于一个焊接接头,射线检测百分率计算原则如下:
(1)按设计文件给出的同管道级别、同检测比例、同材料类别的管线编号计算;
(2)当管道公称直径小于500mm时,按焊接接头数量计算;
(3)当管道公称直径大于或等于500mm时,按每个焊接接头的焊缝长度计算。
3.13.6.2验收合格的焊缝,应做永久或半永久的标识,以便于追溯。射线探伤的底片要有清晰的识别标记,并应与管线号和焊缝相对应一致,无损检测人员将探伤口号描绘到单线图上。
3.13.6.3不合格焊缝的返修
(1)经无损检测发现焊缝缺陷超出设计规定的不合格焊缝必须进行返修。
(2)参加焊缝返修施焊的焊工必须具有相应的资格。焊缝返修遵循原焊接工艺,同一部位的返修次数工艺管道碳素钢不超过三次,不锈钢不超过二次,如超过时,必须采取措施,并经技术负责人批准后方可进行修补。
(3)焊缝内部的超标缺陷在返修前,应探测缺陷的埋置位置及深度,确定缺陷的清除范围。缺陷清除采用砂轮打磨或碳弧气刨的方法。用碳弧气刨时要彻底清除渗碳层。磨槽或刨槽修整成适合补焊的形状,并经着色检验确认后方可补焊。进行超次返修时要编制返修工艺措施,经项目技术负责人批准后方可补焊。质检人员应追踪检查焊缝返修措施的落实情况。
(3)返修采用原焊接工艺进行焊接。返修部位按原检测方法及要求进行检测,并达到合格标准。
3.13.7焊后热处理
3.13.7.1 管线在焊后热处理要求见表-3.12.7:
表-3.13.7.1 各种钢种的焊前预热与焊后热处理要求
钢种
焊后热处理
壁厚(mm)
温度(℃)
1 1/4 Cr
≥13
700-750
P5/P11
任意壁厚
750-780
3.13.7.2 1 1/4 Cr、P5/P11材质的焊后热处理应经无损检测合格后进行。
3.13.7.3 热处理采用电加热片加热法,用温控柜自动控制。测温采用热电偶,测温点在加热区域内,用自动记录仪记录热处理曲线。
3.13.7.4 热处理的加热范围为以焊缝中心为基准,两侧各100mm的区域,加热区以内的100mm范围应予以保温。
3.13.7.5 热处理前将管道两端封死,防止管内空气流动。
3.13.7.6 热处理参数如下:
恒温温度 725℃±25℃(1 1/4 Cr)
765℃±15℃(P5/P11)
恒温时间 60 min(1 1/4 Cr)
30 min(P5/P11)
升温速度 220℃/h (≤300℃时可不予控制)
降温速度 260℃/h (≤300℃时可不予控制)
3.13.7.7 热处理工艺曲线见图-3.12.7:
图3.13.7.7 1 1/4 Cr热处理工艺曲线
P5/P11热处理工艺曲线
3.13.7.8热处理后应对管道焊接接头进行硬度检测,抽检数量为热处理焊口总数的20%,每个焊接接头检查数量不少于一处,每处三点,焊缝、热影响区、近母材各一点,热处理后焊缝的硬度值应不超过母材布氏硬度(HB)加100,且不超过270;
3.13.7.9 热处理自动记录曲线异常,硬度值超过规定范围时,按班次加倍复检。如仍有不合格,要查明原因,并重新进行热处理;
3.13.7.10 经焊后热处理合格的部位,不得再从事焊接作业,否则应重新进行热处理;
3.13.7.11 焊口复测
焊接接头经焊后热处理后,应对热处理焊口的10%做超声和渗透检测,以无裂纹为合格;
3.13.7.12 热处理自动记录曲线异常,硬度值超过规定范围时,按班次加倍复检。如仍有不合格,要查明原因,并重新进行热处理;
3.13.7.13 经焊后热处理合格的部位,不得再从事焊接作业,否则应重新进行热处理。
4质量保证措施
4.1施工前作好焊接工艺评定工作,焊接工艺评定覆盖率达到100%。
4.2参加本工程施工的焊工、无损检测人员及焊接质量检验人员等均要具有相应的资质,否则不得上岗。
4.3投用于焊接工程使用的焊接设备、器具及检验设备应齐全,性能稳定可靠且运转良好。按期进行维护与保养,保证在用设备、机具处于完好状态,及时填写设备运转记录。打磨不锈钢的钢丝刷用不锈钢丝制成。
4.4 施焊前,对参加施焊的焊工及有关人员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
4.5加强焊接工艺纪律检查。焊工在施焊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焊接工艺。
4.6现场施焊时,应采取可靠的措施(如搭设临时防风棚、防雨棚、采暖等)保证施工现场的环境要求。
4.7加强原材料管理,严把材料质量关。按要求作好材料的入库验收、保管、发放等工作,并做好记录。严禁使用不合格材料,确保投入工程的材料符合规定要求,保证工程材料使用的正确性和可追溯性。经检验合格的超低碳不锈钢材料放在木衬垫上,严禁与碳钢材混堆或接触。
4.8管道施工实行单线图法,将工艺管道的焊缝编号、焊接方法、焊接材料、焊接时间、焊工号及无损检测等内容及时做好记录,以达到追溯的目的。
4.9焊工要按《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焊工考试与管理规则》考试合格,持有国家技术监督部门颁发的焊工合格证,并只能承担相应合格项目的焊接工作。无损检测人员应持有国家技术监督部门颁发的无损检测资格证,并按考核合格项目及权限从事焊接检测与审核工作。
4.10无损检测设备经计量检定合格,并在有效期内。焊机由设备员予以确认,保证处于完好状态,其数量、性能满足施工要求。
5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
5.1 成立项目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组织机构,认真执行国家和上级部门有关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的方针、政策和规定,落实业主的各项规定和要求。
5.2 施工前对参加施工人员进行详细的安全交底。在施工中加大安全生产宣传力度,使安全意识深入人心。
5.3 各工种严格遵守本工种安全操作规程及通用安全操作规程。
5.4 对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和从事具有显著危害和影响作业的人员进行有关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的培训、考核,培训内容如下:有关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文件;专业技术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及应急知识、设备操作规程等。
5.5本工程特种作业人员包括射线检测、电工、起重机械操作工、焊工等必须持证上岗。
5.6本工程显著危害和影响作业包括在剧毒、易燃、易爆、带电等环境中进行作业活动,在以上环境中的作业必须采取针对性的风险评价。
5.7高空作业是本工程的显著危害因素,易发生高空坠落和高空坠物伤害,对高空作业的控制如下:
5.7.1 高处作业人员须体检合格,不得有心脏病、高血压、癫痫等禁忌疾病。
5.7.2高处作业必须使用合格的脚手架、吊架、梯子、安全网、防护围拦、安全带等。
5.7.3高处作业用的脚手架搭设完后,必须检查合格后方可使用。
5.7.4高处作业人员应正确佩带安全带,系在作业位置上方牢固可靠的构件上,系挂点下方应有足够的净空,安全带应高挂低用,不得采用低于腰部水平的系挂方法。
5.7.5高处作业人员不得穿硬底、铁掌和易滑的鞋;严禁骑在脚手架的栏杆上,严禁踏在和倚在未安装牢固的设备、管道或其它构件上。
5.7.6平台、楼板的孔洞应设坚固的盖板或围拦;夜间作业必须有充足的照明。
5.7.7高处作业所用的工具、材料严禁上下投掷,必须用绳索、工具袋吊运。
5.7.8尽量避免交叉作业,无法避免时要采取隔离措施。
5.7.9在梯子上工作,应有工具袋,上下梯子时,不得手拿工具。
5.7.10不应在雷电、大雨、大风(6级)的气候条件下进行露天高空作业。
5.7.11在30米以上的高处作业与地面应用对讲机或专人通讯联络。
5.8 安全危险点源及对策
安全危险点源及对策见表5.8。
表5.8 安全危险点源及对策表
序号
危险点源
对 策 措 施
1
弧光伤害
1.必须使用面罩。
2.穿好工作服,不得使皮肤外露。
3.引弧时注意不得伤害周围人员的眼睛。
2
烧伤烫伤
1.穿好工作服,戴安全帽、皮手套等防护用品。
2.不得将工作服束在裤腰内,裤腿不得卷边,也不得束在鞋内。
3.清理药皮时,戴好防护眼睛。
3
触电
1.焊机的外壳接地良好。
2.使用的焊接电缆及其他电缆线有良好的绝缘。
3.电焊把钳与电焊软线的连接要牢固,把柄要用绝缘耐热材料包好。
4.电焊机的电源线装拆由电工进行。
5.电焊机如有漏电现象应立即切断电源,通知电工修复。
6.焊接过程中,突然发生停电,应立即拉下电源。
7.雷雨时应停止露天焊接作业。在潮湿的地方焊接,应铺设木板或绝缘垫板等安全措施。
4
火灾爆炸
1.认真检查作业现场有无易燃、易爆物品,焊件有无隐患。
2.焊接作业必须离可燃物品5~10米以外进行,并要设防火材料遮挡。
3.露天作业时,采取防风措施。
4.现场配备灭火器、毛毡、砂石等有效的消防器具。
5
机械伤人
1.磨光机、无齿锯要有防护罩。
2.拖拉焊接电缆要注意周围环境,不要用力过猛,以免拉倒物件或人员。
3.加工坡口时,坡口机要旋转稳固。
6
高空作业
1.焊接电缆要固定好。
2.电焊把线应用徐徐拉上及放下,不得手持或绕在身上及背上登高。
3.高空携带物品,应放在工具袋内,并固定好。
4.不要乱扔焊条头或其他物品,以免伤害他人。
5.设置的脚手架、跳板、爬梯等应牢固。
6.高空作业要系安全带,安全带要挂在牢靠的固定物上。
7
无损检测
1.射线探伤时,现场要有警戒标志,探伤人员必须穿戴好自已的防护用品,携带个人剂量仪。
2.设备固定牢固,防止坠落。
3.夜间有充足的照明。
4.谨防触电、药液腐蚀。
5.渗透探伤时,严禁火种。
6.X射线曝光时,操作人员应背离X光机窗口。
7.电缆线路绝缘良好,外壳应封可靠接地,若有漏电应修好后再用。
6主要施工设备
主要施工设备,见附表2。
7主要施工机具
主要施工机具,见附表3。
8主要计量器具
主要计量器具,见附表4。
9主要施工手段用料计划
主要施工手段用料计划,见附表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