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政治思想史1. 春秋战国时期世俗政治思想人文思潮与世俗政治思想的兴起在春秋时期主要有两个标志:其一,“天”被改造为一个泛化的、自然化的概念,其神秘主义的性质大大减弱了;其二,人们开始主要从政治本身的原因来说明、解释政治的兴亡,即政治的兴亡取决于民之向背和执政当权者(君、臣)的政策与品质,而不取决于神意或天命。政治理性的发展-百家争鸣大大推进了政治理性的发展:第一,诸子中的多数把政治视为可以认识和把握的对象,排除或弱化了神秘主义对政治的影响。第二,诸子广泛讨论了政治哲学问题。政治哲学的深入正是政治理性深入的标志。第三,诸子广泛讨论了政治运转的规律与机制。第四,诸子对政治路线和政策作了种种探讨
2、与设计。第五,诸子广泛讨论了统治者自我调节问题。2.儒家孔子:礼:礼是以等级为中心的社会秩序、社会结构以及人们的行为准则的基本规范。把礼作为治国的根本是西周以来的政治文化传统。孔子全面继承并发展了这一传统。“为国以礼”便集中表达了他对礼在政治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礼讲的是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礼的规范的核心是分贵贱、上下、等级。仁:政治与伦理的一体化,礼与仁是孔子思想的两大支柱,仁讲的便是处理人际关系的精神指导。处理人际关系要礼、仁为纲。而仁则主要强调的是由己及人的过程和关系原则,可归纳为如下几点:复礼,克己,孝悌,爱人(忠恕之道)。爱人的原则贯彻到政治上或落实在政策上,表现为富民足君和先德而后
3、刑两大政策。富民足君的办法主要有“使民有时”、“敛从其薄”和“节用”三项。先德而后刑主要表现在要处理好如下三种关系:一是先富而后教。二是先惠而后使。三是先教而后杀。政治和伦理道德的关系与人治的问题:儒家特别强调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主张政治与道德应结合为一体,甚至认为政治中的根本问题是道德问题。孔子认为道德为主,刑政为辅。其次,孔子把政治的实施过程看作是道德感化过程,把政治视为道德的延伸和外化,主张人治。孔子最注重执政者的作用,认为治理的好坏取决于君主,贤人政治。所以孔子又主张“举贤才”。中庸: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
4、“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人性的不善也不恶的本性,从临界点向上就是道;向下就是非道。向上就是善;向下就是恶。孟子:性善论:是孟子整个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性善的核心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别人不幸的同情心。围绕“不忍人之心”,还有“羞恶之心”、“辞让(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概括言之称为“四心”。孟子认为,这四心便是仁、义、礼、智四大伦理范畴的根芽。孟子的新贡献主要在于把伦理范畴与人性善连结在一起,人伦关系出自人的本性,这在儒家伦理观念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仁政说: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认为民最为重要,民之向背关系着国家的兴亡。因此,统治的问题最
5、关键的便是如何赢得民心的问题。而且,他还提出了一种统治者应与民同忧乐的政治主张,基于其性善说和为统治者赢得民心计,故孟子在政治上力倡仁政之说,并认为能否实行仁政是国家兴衰的根本。其具体内容主要有:一是给民以“恒产”。二是轻徭薄赋,徭役要以“不违农时”为原则。三是反对株连,轻刑罚。四是救济穷人,实行仁政必须先从救济鳏寡独孤做起。五是保护工商。王道,也就是他的仁政理论与政策,要点在于“保民(而王)”、行德和服民心。孟子提倡王道,而反对霸道,即所谓的“尊王黜霸”。他认为,霸是对王的破坏与否定,而且只有实行王道才能统一天下,也只有统一才能安定。荀子:性恶论:荀子主性恶。荀子认为人的本性首先是自然性,即
6、自然生就的本能。性的外在表现是情和欲。人的性、情、欲的具体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感官欲望,二是好利,三是排他性和嫉妒心,四是好荣恶辱。依荀子之见,这些本性之中包含着恶的基因,若听其发展,不加节制,便会走向恶,所以荀子主张对人性必须进行改造。改造途径:一是最根本的是圣人起伪(礼义法度)以化性,二是老师教育,三是环境和习俗的熏陶,四是自我的修身,即以礼义克制自己,用心思理智控制自己的性情欲望。礼治主张:a.礼、法是矫治人性的工具,是由圣人制作的。而圣人制作礼法又基于消除人的性欲与自然和社会之间矛盾冲突为基础而展开的。因此,荀子极力主张实行礼治,这可以说是他在政治思想上最主要的特征。b.在荀子看来
7、,礼不仅是做人原则,更是为政的大节。礼的四个本质特征:“治辨之极”、“强国之本”、“威行之道”、“功名之总”。在政治上,荀子主张以隆礼建立安定的政治统治秩序和健全的政治制度。C.荀子认识到单纯的道德说教已经不能解决社会问题,故荀子主张礼法并重。荀子的礼治思想实际上是主张礼法并用。D. 有治人无治法:礼法为治国之具,但荀子认为人的因素更重要,所以他说:“有治人,无治法。”e.内容:第一是法后王,第二是尚贤使能,第三是富国富民(以礼调欲、重农抑商、薄税敛)3.道家: 道论(宇宙自然观):内涵:道是老子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形而上学的。在老子看来,道是先于物质而存在的物质世界的本源,是混沌,自然的独立
8、的不可名状的存在,是天地之母,万物始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自然之道,道的法则是自然。“万物莫不遵道而重德”“莫之命而常自然”,道是自然而然,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有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之为物,其中有像。形而上学,摸之不得。辩证法:老子用朴素辩证法解释道,认为事物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道的特点:一是融合了哲学、伦理、政治为一体的概念;二是把混沌作为宇宙的原初,追求政治历史发展的虚无;三是把政治与自然一体化。以道论政,以政回道;“王法地”,即王法自然,就是要实行无为政治。德论(社会人生观):道在具体物上的具体体现。由道而生,复归于道。事物可以向其相
9、反的方向转化。“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弱用之术既要讲求居弱而用弱,又十分注重居强而用弱,善于用弱而使达到意想不到效果无为而治(政治观):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无为则无不为。”老子认为道是人类社会最理想的状态,而无为是达到这种状态的最直接途径。为无为就要铲除有为:a.少私寡欲。b.清静无为。c.小国寡民。d.见素抱朴经济上,废巧利之器;政治上,不尚贤使民不争;精神上“绝圣弃智”“绝仁去义”。回归本真4.墨子:兼爱:墨子认为社会上一切祸乱的罪魁祸首都根源于“自爱”或人与人的“不相爱”,而“自爱的实际内容也就是“自利”。因此,为了消除社会祸乱的根源,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即“视
10、人之国若其国;视人之家若其家;视人之身若其身。”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说,最有价值的在于它提出了人的平等性问题,即人与人之间应平等相待。墨子提倡的“兼”是为了取代“别”,“兼”指平等,而“别”指差别和等级。兼相爱是是精神需求,交相利是实际生活中的内容。但缺乏实现的客观条件,具有空想性。尚贤:“使能以治之”,“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官无常贵,民无常贱”。原因:周以来实行世卿世官制,政权为高级贵族阶层所垄断。战国初期,下层封建主特别是士阶层要求任人唯贤、开放仕途、参与政事的呼声越来越普遍和强烈。贤的标准:能实行上下调和,奉公守法,廉洁守职;举措:“尚贤之术”,“置三本(爵高,禄厚,
11、令断)”。“爵位不高则民不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5.韩非:第一,特别强调法的作用,认为法是治国的不二法门,主张以法治国,社会生活一切遵法,一切由法裁断。第二,倡导耕战,以实现富国强兵为目的。法家特别注重实力,认为实力是解决社会矛盾的基本手段。在社会各种因素中,他们认为农与战是力的源泉,所以提出了一系列加强耕战的政策。第三,主张强化君主专制和独裁。法家是君主专制的讴歌者,处处事事都为君主打算。在先秦诸子中,他们把君主专制主义思想推到了顶峰。第四,法家关于社会的基本理论是历史分阶段演进说和人性好利说,这构成了他们政治主张的理论基础。第五,法家在政治上使用的最基本的概念和范畴,主
12、要有法、势、术、等。这些概念和范畴是法家思想的支柱。历史进化论:历史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当今,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任务、道德要求、标准、特点。人不能拘于先王之道 人性好利说:韩非提出好利是人的本能,人的任何行为都受好利本性支配,都计利而行;君臣之间是买卖关系,虎狼关系。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理论:以君主利益至上为出发点,韩非提出君主应法术势兼用。势治运用法和术的前提,势分为自然之势、人为之势。自然之势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已经具备的势;人为之势是在一种可能的条件下,能够运用的势,这又分为聪明之势和威严之势。化天下之聪明为己之聪明;威严可以禁暴,德厚不可止乱。法治与以法防奸(以法治国),符合事理、适合时
13、代并为君主所用。法要详细具体。臣子的作用就是在以法治国中贯彻法。反对贤人政治,上法不上贤。信法不信人。术治驭臣之术、弄臣之术、阴谋,深藏不露,国之利器不可示人,倒言反事,秋后算帐,防臣如防虎。防臣措施:严格控制分封;擅兵;掌握刑赏之权;禁止臣下结交私党。6.董仲舒:天人合一论:(神学目的论)政治学说前提:对西汉时政治弊端的基本估计;对整个社会的总体认识。人类社会三要素:天、地、人。天地宇宙与人类社会是一个整体。天涵盖整个宇宙和社会,有十项内容组成,“天端”或“天之术”,包括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人。“天人合一”思想将天神秘主义、地人格化,标志先秦儒学向神秘主义转化完成君权至上与天谴说:君主是国家政
14、治的核心。“君权天予”,人不能直接与天联系,必须由帝王或圣人作中介。天之常道是“一而不二者”,君主必须在政治上保持“大一统”局面。君权过于强大会走向灭亡。阴阳分合论与德治主张:阴阳之道是天的运行规律,规范着人们的社会政治关系。世间任何事物或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必有与其相对应的方面,形成一系列对应关系阴阳分合论。阴兼于阳,阳制约阴;阴阳合分论将整个社会一分为二,又合二为一;最基本的社会政治关系“三纲”君臣、父子、夫妻。合分关系还体现在等级关系上,“阴阳分合论”使儒家传统的礼成为阴阳之道的体现。政策上,刑德兼备,以德为主,刑不可废。德治的主要方面:行教化(使人人成为君主的忠臣与顺民),施仁政(把
15、握贫富差别的度,不与民争利)7.王弼:以无为本:内涵:一是宇宙观意义:“无”是宇宙万物赖以化生和形成的根本,“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二是社会政治意义:“无”是社会政治生活的支配力量和决定因素,人类社会的一切事功业绩皆靠“无”得以完成,一切个人皆以“无”得以安身立命。崇本息末(排除现象对根本的干扰)、崇本举末(当抓住本后要发挥对现象的统帅作用)、崇本生末(不可消灭现象)名教出于自然:基于“贵无”的宇宙本体论,王弼主张“名教出于自然”。自然为本,名教为末。名教出于自然、本于自然。竭力证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的“名教”之治,出于无为的自然之道。王弼的“名教出于
16、自然”说为门阀贵族维护名教权威提供新的哲学论证。执一统众的温和君主专制论:王弼认为有无表现在统一性和多样性上是一多关系,从而论证了“以寡治众”、“执一统众”、以少治多、“以君御民”的天经地义,君权至上的合理性和必然性。王弼认为“以无为本”在动、静关系上就是以“静”为本,以动为末。从而引申出了“以静制动”、“以静治国”、“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反对严刑峻法。愚民政策8.张载:理论基础:张载政治思想具有改革时弊的倾向,是以他的气一元论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作为理论基础的。太虚即气:“太虚无形,气之本体”。有形象可见的万物和无形象可见的虚空都是由气构成的,世界万物统一于气。一物两体说:“一物两体,气也。”
17、张载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论的气的学说,把气作为物质性的实体。他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正由于这两方面的不可测的能动的本性的作用,从而形成了世界各种运动变化。天人合一:天与人都是自然的一部分。、,天与人是合一的,都统一于气,人源于天,天人不可分割。为其民本思想奠定理论基础,其突出思想是仁道及人的民本思想、井田治天下的均平思想。”仁道及人”的民本思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寻求为人的道理,使人道符合天道,“为生民立道”是核心,“为天地立心”是“为生民立道”寻求准则。由生民出发,提出“仁道及人”的思想主张。主张施仁政,以仁道感化民心、博施天下民众,把
18、仁道推及到天下人才能治理好天下。还提出“民足”思想,提出必须满足民众的生活需求,使民众生活富足。9.朱熹:其政治思想主要反映在四书章句集注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中。政治思想理论基础:天理观朱熹继承并发扬了理一元论唯心主义思想,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理一元论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理是万物本体(内涵),是封建道德和自然界的基本准则。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永恒性的特点。朱熹认为,封建统治阶级奉行的“三纲五常”都是天理的体现,是治国的根本,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以及以仁义为先的义利观等都是以天理观作为理论基础的。“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朱熹提出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这是他的政治思想的核心。朱熹认为君主要遵守先王之道,推
19、行仁政,只有用仁德之心来处理天下国家的事情才能使天下归顺。朱熹认为君主的意志是天理的体现,具有无上的权利,君主实施仁政,必须修养君德,以仁德之心感化人民。10.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反专制主义政治统治,论天下为公: “天下为主,君为客”在黄宗羲看来在君主产生的时候,便负有抑私利、兴公利的责任“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认为后来政治权力的私有化违背天下为公原则使君主制发生变化对君主制进行批判:专制君主以天下为私产,荼毒天下之肝脑,为天下之大害;君主制不仅为天下之害,君主本身也不仁;批判专制政治理论。“行非法之法”,以一家之私法代替天下公法;纲常名教
20、也违反了天下为公原则,君臣之间成主奴关系,摧残士大夫(3)变法:设相权分君权;设学校监朝政;设方镇去集权之弊;重订赋;工商皆11.孙中山三民主义:(1)民权主义:三民主义的核心。它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即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民权主义,最初的内容:一是反对帝制,在民族革命的同时进行政治革命,颠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二是建立民国,即创建一个民主平等的资产阶级议会制共和国,“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而新的解释则强调:“于间接民权之外,复行直接民权,即为国民者选举权、创制、复决、罢官诸权。”并提出“五权宪法”,用五权分立代替西方的三权分立,即三权加上中国传统政治体制中原有的考试权和监察权。(2)民生主义:孙中山的“社会革命”纲领,其解决的课题是中国的近代化,即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使中国由贫弱至富强;同时还包含着关怀劳动人民生活福利的内容,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溃疡的批判和由此产生的“对社会主义的同情”。孙中山把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归结为土地与资本两大问题。“平均地权”“土地国有”是孙中山的土地方案。在有关资本的课题上,孙中山认为实业是中国的近代化历史的必然趋势。民生主义实质上是最大限度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虽然它涂上了主观社会主义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