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平安是福论点、论据与防御(307宿撰写整理).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8051303 上传时间:2025-02-0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安是福论点、论据与防御(307宿撰写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平安是福论点、论据与防御(307宿撰写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论题“平安是福”,我们找到两种辩论思路。 一 立论:构建“平安”和“福”之间的逻辑关系。主项“平安”是指平稳安全,谓项“福”是指福气、幸福。“是”表示解释或分类,正方有优先定义权,对“福”取“幸福”的定义。由此立论可取“在如今温饱得以满足的时代,人最基本的需要是安全的需要,满足了平安的需要才有机会满足其他的需要,平安是一种有机会能追求高层次需要的幸福”。 论据: 1.2015年6月1日21时30分,东方之星轮在从南京驶往重庆途中突遇龙卷风,在长江中游湖北监利水域沉没。据前方指挥部通报,找到442副遇难者遗体。经过核实,获救者人数由最初公布的14人确定为12人。 2. 人类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用生命安全来换取身外之物。”任何身外之物都不能也不可能跟生命安全划等号,然而事实上当我们面对利益时却时常忘记它。于是有人常常闯红灯、酒驾、开快车,还吹嘘在没有交警值勤的地方自己怎样飙车;有人到荒郊野外下河游泳,还在为找到了避暑的好地方而高兴;有人在宿舍使用大功率电器,还为没有被人发现沾沾自喜。他们是否感悟到生命隐藏着潜在的危机?安全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没有安全何谈尊重、爱、自我实现? 3. 马斯洛认为,人作为有机体,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 4. 陶渊明作《归去来兮辞》,解印辞官,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直至生命结束。朝廷多次诏征他出山为官,他均没有应征。不同于之前的躬耕生活,这时的他是有意识的了:他这样做,而且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知道,黑暗的官场不是久留之地,常驻于此,生命安全便时时受到威胁。他认识到安全才是其余所有,包括他思想流传的保障。因此他避世。千百年来,他的品格,他的诗歌,一并成为后世诗人与读者崇拜和研究的对象。 5. 胡九韶,明朝金溪人。他的家境很贫困,一面教书,一面努力耕作,仅仅可以衣食温饱。 每天黄昏时,胡九韶都要到门口焚香,向天拜九拜,感谢上天赐给他一天的清福。妻子笑他说:“我们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怎么谈得上是清福?”胡九韶说:“我首先很庆幸我们全家人都能有饭吃,有衣穿,不至于挨饿受冻。又庆幸生在太平盛世,没有战争兵祸。第三庆幸的是家里床上没有病人,监狱中没有囚犯,这不是清福是甚么?按照心理学上的需要层次理论来说,在目前温饱得以满足的情况下,人最基本的需要是安全的需要,而设身处地想一想,处在危险状态下的人是否感觉是不到幸福的?而马九韶的例子可以说明,他生活在安全稳定的社会里,那便是最大的幸福。 防御与反驳 :对方可能提出的问题: 1.如果你仅仅局限于平安与安宁,害怕身体受到伤害。因为怕地沟油,难道我们就不再下馆子?因为怕途中遇到暴乱,难道我们就不要出去旅游了?因为害怕发生交通事故,难道我们不再出门了?甚至都不能呆在家,因为害怕地震。那么试问,如果只追求平安就够了,那么我们的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呢?生活安心,但每个人生下来不就是为了见识这个世界么?如果我们仅仅为了活下来而活,我宁愿从来就不被生下来。生是见识,不是活着。 答:那么请问对方辩友,没有安全、没有健康,如何实现你追求的“见识世界”?而且,我方已明确指出,安全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而“长见识”、“学知识”这些需求是必须要在生命平安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的,满足了平安的需要才有机会满足其他的需要,平安是一种福气,能追求高层次需要的福气,而并没有说对方辩友说的“仅仅局限于平安”。可见对方辩友并没有明确我们方的论点便提出问题,如此便草率提问,未免显得有些牛头不对马嘴。 对方:对方辩友说的有意思,我方观点并没有说不要健康,不要安全,对方辩友所说的貌似也提到了想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那么请问对方辩友,是不是你也觉得我们需要满足了平安,然后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呢? 答:从对方辩友的辩词中,我们得到了这样的信息:“需要满足平安后再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这正是我方的论点:“平安是最基本的需要,满足了平安的需要后才有机会满足更高层次的需要。平安是一种能追求更高层次需要的幸福。”感谢对方辩友提供的辅证。 2.平安”是一种“状态”,是人们对平和安定生存过程的渴望。平安是福就够了,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你们认为只要生活安稳舒适就好,并不需要其他呢?人们现在身体无疾病,是不是就可以不去预防疾病?婴儿出生的时候没有疾病,是不是就可以不去打疫苗? 答:我恰恰觉得对方辩友的观点是在扶正我方观点,人们现在无疾病,也要去预防疾病,不也是为自己的身体健康做打算,是想要自己平安的表现吗?没有平安,最基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也无法追逐更高层次的需要,也就没有幸福可言。 3. 就算按照对方辩友的论点:在你平安的时候你可以幸福,快乐,但是考虑到其他人,考虑到国家了吗?其他处于危险的人需要你帮助,国家需要你的奉献,而国家与人民都是与你息息相关、可能会威胁到你的平安的,自己平安是福真的就够了吗? 答:对方辩友是在偷换概念。我方的论点很明确:平安是一种幸福。而并没有提出“自己平安是福就够了”。建议对方辩友还是先确认我方立场再提出质疑。 二 立论:引入新概念“知足常乐”,论题可延伸为“平安是福,知足常乐”。 论据:1.没有安全的保障,便无法实现知足常乐。生在战乱年代,平安是最基本的需求,战火纷飞,百姓不能进行正常的生活,何以谈知足常乐。陶渊明,生不为人所用,那就为自己而活,恣意潇洒。隐居山林,饮酒作诗,既保证了生命安全,又能知足常乐。 2. 弘一法师是近代的一个淡泊物质,随缘生活,有悟境的人,他并不过分地苛求生活要过得如何好,他不受物质的丰足或缺乏所系缚,贫穷不曾以为苦,富裕也不曾以为乐,觉得这样也好,那样也不错。不管物质好坏,境遇顺逆,精神一样愉快、轻安,他知道得到平安是一种莫大福气,珍惜这份福气,学会知足才能幸福,做到了真正的知足常乐。 3. 戴三百块的手表和三百万的表,时间是一样的。喝三十块的酒和三千的酒,呕吐是一样的。住三十平米的房子和三百平米的房子,孤独是一样的。内心真正的幸福,是物质世界永远都给不了的。得到平安这份幸运是任何幸福都比不上的。因此,聪明的人往往会抛开物质,只看生命最本质的快乐,那就是能够平平安安地生活。为什么历来逢年过节一家人聚在一起,总是要互相祝愿“平平安安”?为什么长辈在给小辈送上寄语时,总是少不了“只要你们都能平平安安的我就满足了”这样的愿望?那是因为平安正代表了人最本质的幸福需求,也是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最朴实的生活态度:平安是福,知足平安,才能长乐。 4. 于丹曾说过“知足不是没有追求”.‘知足常乐’更不是平庸的表现.相反,倒是难得修炼成的德性,尤其在我们这个物欲诱惑滚滚而来挡也挡不住的时代. 5. 四年前的雅典奥运会上,刘翔夺冠。四年后的北京奥运会上,看着他痛苦地撕下号码牌转身离开的时候,万民落泪。他说,不到万不得己的时候,是不会退赛的。可见当时的他的跟踺是多么剧痛。然而这是一种智慧。不为了一次的比赛而牺牲自己的健康,牺牲自己的运动生涯,这不是懦弱,不是胆怯,而是以一种知足的方式去面对生活,不因外因牺牲健康,让自己的身体受到更大的不可预计的伤害。因为他知道平安才是最重要的。刘翔的放弃是对“平安是福,知足常乐”这种智慧的人生态度的参悟! 防御与反驳:对方可能提出的问题: 1.  对方辩友说带三百块的表和带三百万的表是一样的,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追求三百万,而不是只要有三百块就满足了?如果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想法,那么社会恐怕也不能继续进步了吧,而是安于现状,止步不前。耻辱的历史犹在眼前,忘记了清朝闭关锁国后的血泪史了吗? 答:难道仅仅是因为追求物质上更高的体验就更幸福了吗?社会的进步难道就是让每个人花更多的钱买更贵的东西吗?不过我想当每个人都买更贵的东西的时候我们的钱也不值钱了,因此请对方辩友明确一个事实,社会的进步不是物质带来的,是人类的聪明才智。因为有了“人”,才会有社会,才会有社会进步之说。对于“人”,来说,他的存在才是关键,因此让这个人活下去,才能造就社会的一切。综上所述,“人”能平安的活着就已经足够。 对方:对方辩友说“人”能平安的活着就已经足够,那么请对方辩友明确,人只要在满足最基本的需求就足够,为何社会还会存在如此多利欲熏心的人。存在即合理,所以不可否认,社会的进步必然有物质的基础在,任何事物的进步不只是精神才是关键。如果你想做一个科研,而你却身无分文,那你还怎样进行下去?因此我们要的不仅仅是平安,而是更多。 答:对方辩友说的没错,每个人都想要升职,完成自己的梦想,可又很奇怪,按你所说,很多人为利益为功成名就而存在着,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企业总裁最后直到自己生病了,才感叹当初那么拼命的自己使得现在还年纪轻轻却一身病痛?后悔当初没有把自己的健康当回事?我想人的最终还是得回到平安上,健康是福,平安就够了!名与利最后只会在不平安面前化成泡沫。 2. 对方辩友用了陶渊明的例子,那么我想问,如果陶渊明生活在平安的朝代,他还会知足常乐吗? 答:对方辩友认为陶渊明知足常乐。我方认为,即使陶渊明生存在和平年代也未必能够知足常乐。倘若陶渊明生活在安稳平和的年代,他必定会满怀壮志,而不是隐居山林知足常乐。安全不是知足常乐的基本。 3.人生在世,平安是很重要,但是单单就说一个平安就够了,未免太片面,还有成功,快乐那么多美好的事情难道不重要吗?只拥有平安,却没有友谊,爱情等也不会快乐吧,所以就只满足于平安的人生真的够了么? 答: 4. 如果我们都局限于平安是福,知足常乐就够了,社会是不会自动的向前发展的,我们的社会主义也不会到来,知足常乐的心态是不符合时代的发展的,当今时代是竞争的时代,是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必须要具备竞争的意识,才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立足,所以我们应该仅仅只是安于现状,知足常乐吗? 答:对方辩友说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竞争激烈的全球化格局中我们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平安是福,知足常乐,但你们有考虑过正是因为时代的物欲性加深,人们越来越功利性,“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金钱主义已深入到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心中,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食品安全事件发生,人们为了自身利益,不顾他人的平安、健康在食品里做手脚,给社会带来重大的损失,给人们的心灵造成了严重的伤害。知足常乐的心态是与时代发展不矛盾的, 一个人自觉得生活到某个程度,于愿已足,并不代表他的生活真的一定无懈可击,样样可打满分,主要是他能衡量自身的能力,正视客观的条件,不妄想不贪求,也不去与他人比高下,能够以宽容坦荡的心去对待生活,使自己的人生不受外界的影响和干扰,顺命随缘地平安度过。当今的我们已经远离了那种淡泊名利,随遇而安的心境,社会偏向于利益性发展,我们的社会更可能向着资本主义发展而不是社会主义。 辩论的礼仪与尺度 1. 在对方辩友质询的过程中不可打断,不可反问。过程中更是严禁人身攻击,恶言恶语 。 2. 发言时要注意次序时间,严格按照辩论赛制。一方落座另一方方可发言,一般不得打断。  3. 辩论过程中,记住要面朝评委和观众。因为辩论,是辩论给评委和观众听,是要去说服观众和评委。记住,你永远不可能说服对方辩友。  4. 辩手发言时,手中不可持笔、尺等指指点点,拍桌子摇晃等一律禁止。  5. 辩论中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不可胡搅蛮缠。 6.尊重主席、对方辩友、评委、观众。只有当主席说完之后,才可发言。当获得发言批准时,应先说:“谢谢主席,谢谢对方辩友”等礼貌用语。 7.服装必须统一,至少必须同一颜色,最好是白色或者黑色。  另外裤子和鞋子最好也做到一致。  8.提问或者回答问题时必须身体直立,始终保持微笑。不回答问题时,要坐端正。目视对方辩友。  9.如果你失败了,而且败得其所,必须要有敢向真理低头的胸怀。 10.如果你因辩论的需要而已经把对方打得一败涂地,切不可为了一点点虚荣把旗帜挂在脸上。人在得意时,克制更是一种美德。争论结束后,与对方笑言一句,或轻松自如地转一个话题。 撰写整理:严柯、李京、蒙小贞 陈天琦、欧盈、黄琨 2015年6月15日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休闲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