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37∕T 5211-2022 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检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山东省).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80506 上传时间:2022-06-10 格式:PDF 页数:88 大小:794.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37∕T 5211-2022 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检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山东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DB37∕T 5211-2022 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检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山东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DB37∕T 5211-2022 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检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山东省).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DB37∕T 5211-2022 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检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山东省).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DB37∕T 5211-2022 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检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山东省).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前前言言根据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 2021 年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 (鲁建标字202119 号)的要求,编制组经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近年来检测机构质量管理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标准。本标准的主要内容是:1 总则;2 术语;3 基本规定;4 机构;5 文件;6 人员;7 工作场所和环境条件;8 设备和设施;9 检测过程;10 检测报告管理;11 自我改进;附录 A 检测设备配置表;附录 B 典型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层次结构。本标准由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山东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中心负责具体技术内容解

2、释。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反馈至山东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中心(地址:济南市正觉寺小区一区一号;邮政编码:250011,电话:0531-51765312,邮箱:) 。主 编 单 位:山东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中心参 编 单 位:济南市工程质量与安全中心青岛市建筑工程管理服务中心淄博市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环保监督站烟台市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督站山东省建筑工程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有限公司山东鲁科工程质量检测有限责任公司广信检测认证集团有限公司德州市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站主要起草人员:张爽王志秦国栋王琮韩林贤董京王东升李艳芹张向文柴子栋陈昵恪张浚泉孙晓晶李为浩乔媛媛庞风洁王风亮徐洪伟主要审查人员:王德东张省祥孙

3、波谢群董先锐任万勇王亮迟飞田陆飞3目次1总则.12术语.23基本规定.34机构.44.1一般规定.44.2领导作用.54.3全员参与.64.4沟通服务.64.5投诉处理.74.6诚信管理.74.7风险管控.75文件.95.1一般规定.95.2文件批准与发布.105.3文件使用与更改.105.4文件保存与废止.106人员.126.1一般规定.126.2培训及考核.136.3能力确认与授权.147工作场所和环境条件.157.1工作场所.157.2环境条件.158设备和设施. 178.1设备和设施配置.178.2设备和设施管理.178.3标准物质.189检测过程. 209.1检测委托.209.2检测

4、样品.209.3检测准备.219.4检测试验.219.5原始记录.239.6检测报告.2410检测报告管理. 2610.1一般规定.2610.2检测报告发放与存档.2610.3检测报告更改.2610.4检测档案.2711自我改进.2811.1 质量控制.2811.2 不符合和纠正措施.2911.3 内部审核.30411.4 管理评审.3111.5 持续改进.32附录 A检测设备配置表.33附录 B典型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层次结构.56本标准用词说明. 57引用标准名录. 58附:条文说明. 59Contents1General Provisions.12Terms.23Basic Require

5、ments.34Testing Service.44.1General Requirements.44.2Lead Role. 54.3Total Employee Involvement.64.4Communication Service.64.5complaint handing .74.6Integrity Management.74.7Risk Management .75Document.95.1General Requirements.95.2Document Approve and Issue.105.3Document Usage and Modification.105.4D

6、ocument Save and Revocation.106Personnel.126.1General Requirements.126.2Personnel Training Assessment.136.3Validation and Permission.147Working Place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157.1Working Place.157.2Environmental Conditions.158Equipment and Facility.1758.1Equipment and Facility configuration. 1

7、78.2Equipment Maintenance. 178.3Equipment Verification and Calibration.189Testing Process.209.1Testing Commission.209.2Testing Sample.209.3Testing Preparation.219.4Testing Operation.219.5Original Record.239.6Testing Report.2410Testing Reports Management.2610.1General Requirements.2610.2Testing Repor

8、ts Issuance and Storage.2610.3Testing Reports Change.2610.4Testing Files. 2711Self-improvement. 2811.1Quality Control.2811.2Nonconformity and Corrective Action.2911.3InternalAudit.3011.4Management Review.3111.5Continual Improvement . 32AppendixATesting Equipment Configuration Table .33Appendix BTypi

9、cal Hierarchy of Quality Managment System Files . 56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tandard.57List of Quoted Standards .58Addition: 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5911总则1.0.1为加强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检测机构质量管理,保证检测工作质量,实现检测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制定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区域内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检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能力评价及自我评价。1.0.3检测机构实施质量管理除应符合本

10、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行业和山东省有关标准的规定。22术语2.0.1 现场检测 testing at construction site检测人员在施工现场对工程项目实体质量进行的检测活动。2.0.2 样品 sample由委托方提供的或者由检测机构按照标准规定抽取、加工制备的,用于检测试验,代表被检测对象整体性能的试件。2.0.3 检测人员 testing personnel检测机构中具体从事检测试验的人员。2.0.4 审核人员 verificationor检测机构中对检测过程、数据和结果进行审查和校核的人员。2.0.5 报告批准人 report approver检测机构法定代表人或由法定代表人

11、授权的具有检测报告签发资格的人员。2.0.6 最高管理者 top manager检测机构法定代表人或法定代表人授权的负责检测机构全面管理的人员。2.0.7 检测管理信息系统 testing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检测机构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信息化手段,对工程质量检测信息进行釆集、处理、存储、传输的管理系统。2.0.8 供方 supplier为检测机构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组织。2.0.9 自我改进 self-improvement检测机构主动开展的提高检测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持续性活动。33基本规定3.0.1 检测机构应建立覆盖检测工作全过程、与其检测活动范

12、围相适应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应有效实施,并持续改进。3.0.2 检测机构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应形成文件。3.0.3 检测机构开展检测活动,应当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坚持诚信守法、客观独立、公平公正、真实准确的原则,恪守职业道德,承担社会责任。3.0.4 检测机构必须具备开展检测项目的技术能力,有检测资质规定的应在取得的资质范围内开展检测工作。3.0.5 检测机构应实行检测全过程质量管理。3.0.6 检测机构应履行工程质量检测主体责任,保证检测报告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准确性,对其出具的检测数据和结果负责,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3.0.7 检测机构应采用检测管理信息系统,并建立保证检测数据正确性、

13、完整性、保密性管理制度。44机构4.1一般规定一般规定4.1.1 检测机构应当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具备开展检测活动所需的人员、设备设施、工作场所、支持服务等条件。4.1.2 检测机构应明确内部组织机构及相应职责,形成文件并配备相应资源。4.1.3 检测机构应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并确保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在本机构人员中得到理解和执行。检测机构应定期对质量方针进行评价,对质量目标应进行考核。4.1.4 检测机构应建立诚信检测制度,做出公正性承诺,不受来自内外部的商业、财务和其他方面的干预,不参与有损于检测独立性和诚信度的活动。4.1.5 检测机构应建立合同评审制度。签订检测业务委托合同前,应当从资

14、质范围、人员能力、工作量等方面,评估履行合同的能力。合同签订后如需修改,应重新进行合同评审。4.1.6 检测机构应建立供方评价制度,明确对检测质量有影响的服务和供应品的购买、验收、存储的要求,并保存供方评价记录。4.1.7 检测机构应建立保密制度,对检测活动过程中获取或产生的信息承担管理责任,履行保密义务。检测过程中发现的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情况以及涉及结构安全检测结果不合格情况,检测机构应及时报告工程项目所在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4.1.8 检测机构应建立检测方法控制管理制度。必要时,应制定作业5指导书。4.1.9 检测机构应有环境保护制度,确保检测过程中产生的对环境有影响

15、的因素等得到妥善处理。4.1.10 检测机构应制定安全作业措施和应急预案,确保检测工作、人员、设备、环境安全。4.1.11 检测机构应参加能力验证活动和检测机构间比对,对验证和比对结果进行分析评价,不断提高检测技术能力。4.1.12 检测机构应建立记录管理制度,确保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留和处置符合要求。4.2领导作用领导作用4.2.1检测机构最高管理者是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主要责任者,负责确定检测机构宗旨、方针、政策,批准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4.2.2最高管理者应履行其对质量管理体系的领导作用和承诺,并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1 对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负责;2 确保制定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16、与机构相适应;3 对机构公正性做出承诺;4 确保质量管理体系覆盖检测全过程;5 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各种资源;6 促进使用过程方法和基于风险的思维;7 确保有效的全员参与及沟通机制;8 确保质量管理体系实现其预期效果;9 推动持续改进。64.2.3 检测机构管理层和部门负责人应按照统一的宗旨和方向,创造全员积极参与实现质量目标的条件。4.3全员参与全员参与4.3.1 检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应覆盖从事与检测质量相关工作的全部人员。4.3.2 检测机构应确保与检测质量相关工作的全部人员经过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知识培训,了解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明确职责权限。4.3.3 从事与检测质量相关工作的全部人员

17、应自觉学习、遵守、执行管理体系要求,积极参与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4.4沟通沟通服务服务4.4.1 检测机构应建立有效的内部和外部沟通制度。4.4.2 检测机构应明确责任部门,在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评估、合同评审、样品流转、风险管控等方面有效沟通,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4.4.3 检测机构应主动公布电话、网络等沟通方式,在招标投标、接受委托、报告发放、支持服务等方面保持与委托方及供方沟通。4.4.4 检测机构应进行委托方满意度调查,及时了解、评价分析委托方的需求,主动为委托方服务。4.4.5 当需要提出意见和解释时,提出意见和解释的人员应及时予以解释和说明。4.5 投诉处理投

18、诉处理74.5.1 检测机构应建立投诉处理制度,明确投诉接收、确认、调查、处理、反馈、跟踪的过程。必要时,启动相应纠正措施。4.5.2 检测机构应设立多种受理投诉方式,如现场、书面/信函、电话、网络等。4.5.3 当投诉不符合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时,检测机构应予以说明,并拒绝投诉方不合理要求。4.6 诚信管理诚信管理4.6.1 诚实守信是检测机构的基本要求,检测机构应将诚信管理贯穿于质量管理全过程。4.6.2 检测机构应开展诚信自我评价,也可委托第三方进行评价,以满足法律、技术、管理、责任方面的基本要求。4.6.3 检测机构应对人员开展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诚信检测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强化人员法律意

19、识、质量意识、诚信意识,提升职业道德修养。4.6.4 检测机构应在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时关注诚信评价,包括在从业活动中承诺与行为的一致性。4.7 风险管控风险管控4.7.1 检测机构应以基于风险的思维,运用过程方法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开展检测活动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效果评价。4.7.2 检测机构应识别其承担的检测活动主体责任,增强法律意识、8质量意识,策划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确保在招标投标、业务委托、检测试验、出具检测报告等方面符合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定。4.7.3 检测机构应建立识别出现公正性风险的长效机制,应能减少或消除该风险。4.7.4 检测机构应考虑检测活动有关的风险和

20、机遇,实现质量管理体系的改进。95文件5.1 一般规定一般规定5.1.1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包括内部文件和外部文件。内部文件通常包括检测机构发布的质量手册、质量管理制度、作业指导书、工作计划、表格、检测记录和检测报告模板等检测工作用文件。外部文件包括与检测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以及政府主管部门发布的政策文件等。检测机构可按照附录 B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层次。5.1.2 检测机构应建立文件管理制度,明确文件标识、编制、审核、批准、发布、使用、保存、更改、废止、销毁等要求。5.1.3 内部文件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规定,所使用的符号、代号应统一。5.1.4 检测机构应确保对检测工作质

21、量有关的所有作业场所都能得到相应文件的有效版本。5.1.5 技术标准管理还应符合以下要求:1 识别和确认技术标准,确保检测机构具有开展检测试验所需的技术标准。2 新引入或技术标准变更时,应从环境条件、人员能力、检测设备等进行验证,确保正确使用技术标准。3 定期核查技术标准有效性,确保技术标准及时更新,使用现行有效版本。5.1.6电子文件管理还应符合以下要求:1 设置电子文件发布、读取、备份、更改、作废、回收等权限,10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性、有效性、完整性、安全性。2 应有措施确保电子文件内容可供随时调取查用,并保证电子文件内容完整。5.1.7 检测机构应明确专门部门或人员定期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22、的有效性进行审查, 必要时进行更新。5.2 文件批准与发布文件批准与发布5.2.1 检测机构内部文件发布前应得到审核和批准。5.2.2 技术管理文件应由技术负责人或最高管理者批准。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应由质量负责人或最高管理者批准。5.2.3 检测机构应建立发放台账,明确文件发放范围,具有可追溯性。5.3 文件使用与更改文件使用与更改5.3.1 文件应保持清晰、完整,不得随意涂改。5.3.2 检测机构应有措施保证文件在使用中有效受控,防止失效或作废文件误用。5.3.3 文件可承载在不同载体上,检测机构应对文件载体进行有效管控。5.3.4 检测机构应明确文件更改方式、权限和途径。5.3.5 文件更改

23、后,应重新审核、批准,发布执行。5.4 文文件保存与废止件保存与废止5.4.1 文件应得到妥善保护,防止泄密及缺失。5.4.2 文件归档应有专人负责,存放文件的档案柜、房间应符合有关规定。115.4.3 文件废止应经相关负责人审批同意后实施,并应及时回收废止文件。5.4.4 废止文件应进行作废处置,需要销毁时,应经相关负责人批准后进行销毁;需要存档保留的,应做好标识,防止误用。126人员6.1 一般规定一般规定6.1.1 检测机构应具备满足所开展检测项目要求的人员。6.1.2 检测机构应建立人员管理制度,明确从事与检测工作质量相关人员岗位职责和任职要求,确保其人员不受任何内部和外部影响。6.1

24、.3 最高管理者应保证人员能够得到相关培训与考核,确保人员及时更新知识,按规定参加继续教育。6.1.4 技术负责人应具有工程类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相应的检测知识及 5 年以上检测工作经历,熟悉本单位检测业务,负责检测机构的技术管理工作。6.1.5 质量负责人应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3 年以上质量管理相关工作经历,掌握基本检测知识,准确理解和掌握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熟悉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负责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6.1.6 报告批准人应具有工程类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5 年以上检测或审核工作经历,掌握签发报告相关领域的检测知识,应确保检测报告的正确性、完整性、有效性

25、。6.1.7 检测报告审核人员应具有相应检测领域 3 年以上工作经历和检测业务知识,具有对检测过程进行见证、对检测报告方法、数据、结论等进行审核以及正确判断检测数据和结论合理性的能力,应确保检测报告的符合性、规范性、准确性。6.1.8 检测人员应掌握检测岗位专业知识,熟悉相关的标准、操作规程,具有按照标准、规程规定的程序、方法完成检测试验的能力,13能评估、分析及正确处理影响检测数据准确性的各种不利因素,应确保检测数据及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有效性。6.1.9 提出意见和解释的人员应具有工程类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5 年以上检测或审核工作经历,掌握所授权领域的检测知识,具有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

26、。6.1.10 业务受理人员、抽样人员、样品管理人员应掌握见证取样制度和相关标准、规定要求。6.1.11 检测机构应由熟悉检测目的、程序、方法和结果评价的监督人员对检测相关人员进行监督。监督员应具有相关检测领域 3 年以上工作经历。6.1.12 检测机构应保留人员培训考核、能力确认及授权、监督的有关记录。6.1.13 检测机构人员不得存在下列行为:1 不按标准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检测;2 超授权范围开展检测;3 调换检测样品或者改变样品原有状态进行检测;4 未经检测试验直接出具检测报告;5 仅完成部分参数试验,出具全部参数的检测报告;6 伪造他人或允许他人伪造自己在检测报告上签名;7 允许他人

27、代替自己登陆自动采集系统采集数据;8 篡改编造检测数据及结果;9 同时在两家及以上检测机构从业。6.2 培训及考核培训及考核146.2.1 检测机构应制定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人员培训及考核计划,明确人员培训目标及需求,培训计划应与检测机构的检测业务相适应。6.2.2 检测人员、审核人员考核包括书面考核和操作技能考核,应确保人员技术能力胜任本岗位工作。6.2.3 新上岗和转换岗位的人员,上岗前应经过专业技术培训和考核。6.2.4 引入新标准或更新标准、启用新设备前,应对开展检测项目有关人员进行培训考核。6.2.5 培训完成后应对培训有效性做出评价。6.3 能力确认及授权能力确认及授权6.3.1

28、检测机构应根据教育、培训、考核、经验经历、技能等情况,对人员进行能力确认。6.3.2 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标准规定需具有相关执业资格证书的,应取得相关资格证书。6.3.3 人员能力确认及授权,应形成文件,明确人员的权利与责任。一个检测项目应有不少于 2 名具备检测能力并经授权的检测人员。6.3.4 换岗人员、新项目检测人员等应重新进行能力确认。6.3.5 检测机构应至少对以下人员进行能力确认并授权:抽样人员、设备操作人员、检测人员、审核人员、报告批准人员、提出意见和解释的人员、内审员、监督员。6.3.6 人员能力确认与授权应实行动态管理。157 工作场所和环境条件7.1工作场所工作场所7

29、.1.1 检测机构应具有开展检测活动所需要的工作场所,其从事检测活动的场所应满足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的要求。7.1.2 检测机构应建立工作场所管理制度,工作场所功能区划分清晰,布局合理,满足检测设备布局及检测流程合理的要求。7.1.3 相互有不利影响的相邻区域应有效隔离,并采取措施以防止干扰或者交叉污染。7.1.4 工作场所应有明显标识,对安全防护等有特殊要求的区域应有警示及防护措施。7.1.5 检测机构应设置现场检测设备的存放场所。7.1.6 检测场所应合理存放有关物品,应有措施保证化学危险品、有毒物品、易制毒物品、易燃易爆品等物品安全存放;与检测无关的物品不得进入检测场所。7.1.7 检

30、测机构应对非工作人员进入检测区域予以限制,确保不对检测质量产生不利影响,保护委托方和检测机构的机密及所有权,保证进入相关区域的人员安全。7.2环境条件环境条件7.2.1 检测机构应识别检测活动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形成必要的文件,确保环境条件符合相关标准要求。7.2.2 对环境条件有要求的检测活动,检测机构应控制、监测和记录环境条件。167.2.3 现场检测前,检测机构应向委托方明确相应的环境条件,以保证环境条件符合检测要求。7.2.4 当环境条件不符合相关标准要求时,应停止检测,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7.2.5 环境条件对人员健康有不利影响的,检测机构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7.2.6 环境条件存

31、在影响检测的风险和隐患时,检测机构应及时评估其影响程度,必要时应停止检测。178 设备和设施8.1 设备和设施配置设备和设施配置8.1.1 检测机构应配置满足检测工作正常开展的设备,设备技术参数应符合标准要求。设备包括检测活动所必需并影响结果的仪器、软件、测量标准、标准物质、参考数据、试剂、消耗品、辅助设备或相应组合装置。检测机构开展检测活动宜按照本标准附录 A 配备相关设备。8.1.2 检测机构配备的设施应有利于检测工作的正常开展,满足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并能够满足检测工作对质量、环境、安全、环保等要求。8.1.3 对温度、湿度、照度、噪音、振动、电磁干扰等有要求的检测场所应配置相应控制及监

32、测设施。8.2 设备和设施管理设备和设施管理8.2.1 检测机构应建立设备和设施台账以及使用、维护、储存等管理制度,并建立对检测结果有影响的设备的档案,实施动态管理。8.2.2 检测机构可根据设备精密度、准确度等级、使用频次、稳定性、使用环境等因素对设备进行分类管理。8.2.3 检测机构对检测设备设施的使用、维护保养、运输、存储等应作出规定并作好记录。8.2.4 检测机构可根据设备操作难易程度、人员能力、现场检测条件等因素,编制设备使用操作规程。8.2.5 检测机构应制定设备标识方法,对设备唯一性和状态进行标识。188.2.6 重要的、关键的设备以及技术复杂的大型设备应由经过授权的人员操作并对

33、其进行维护保养。8.2.7 检测机构应对影响检测结果、抽样结果的准确性或有效性的设备,以及计量溯源性有要求的设备,实施检定或校准。8.2.8 检测机构应编制年度检定或校准计划,并按照计划实施。8.2.9 检测机构应对设备检定或校准结果进行确认,以确保设备满足相关检测标准要求。8.2.10 检测机构应制定期间核查制度,对使用频率高、容易产生漂移、使用条件恶劣等特定设备进行期间核查,以保持设备的可信度。8.2.11 校准结果包含的修正信息或标准物质包含的参考值,检测机构应在其检测数据及相关记录中加以利用并备份和更新。8.2.12 现场检测设备,在出库前和返回后,应核查并记录其状态。8.2.13 设

34、备出现故障或异常时,检测机构应停止使用、隔离或贴停用标识,直至修复并通过检定、校准或核查表明能正常工作;并评估设备故障或异常对以前检测结果的影响,必要时采取纠正措施。8.2.14 设备在投入使用或停用设备重新使用前,应确认其满足检测工作要求。8.2.15 设备使用过程存在人身伤害隐患的,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8.3 标准物质标准物质8.3.1 检测机构应建立标准物质的管理制度,按照要求配置必要的标准物质。可能时,标准物质应溯源到 SI 单位或有证标准物质。8.3.2 标准物质存放条件应符合有关标准要求。198.3.3 需要检定或校准的标准物质,检测机构应按照标准规定的周期进行检定校准。8.3.

35、4 检测机构应对标准物质进行期间核查。8.3.5 检测机构应对标准物质的使用、存储、运输、安全处置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规定,确保标准物质在有效期内并满足检测工作要求。8.3.6 检测机构应建立标准物质档案。209检测过程9.1检测委托检测委托9.1.1 检测机构应建立委托编号制度和委托台账。9.1.2 检测机构在受理检测业务时,应与委托方共同确认检测要求,核对样品与委托登记信息的一致性,依据标准检查样品的规格型号、状态、数量是否满足要求,核对无误后办理委托手续。见证取样的样品,还应核对见证取样标识、封志和见证人、取样人信息。9.1.3 样品不符合检测标准要求的,检测机构应拒收,并主动向委托方说明原

36、因。9.1.4 检测机构应对样品进行唯一性标识。样品标识宜采用条形码、二维码等信息技术实现盲样管理。9.1.5 检测机构应将检测委托信息及时录入检测管理信息系统,不得后期补录。9.1.6 工程现场检测的委托,检测机构应主动向委托单位收集与委托内容有关的设计文件、施工记录等相关技术资料。9.2检测样品检测样品9.2.1 检测机构应建立样品管理制度。9.2.2 检测机构应按年度分类建立样品登记台账,记录样品接收、流转、留置、处置等信息。并应有符合标准要求的样品分类存放设施,确保样品的正确存放、养护和处置。9.2.3 检测机构应按规定进行样品流转,流转过程应保证样品标识完21整以及样品的特性和状态不

37、发生改变。9.2.4 检测机构应按合同约定及技术标准有关要求,存放和处置检测备份样品,确保样品特性和状态不发生改变。9.2.5 检测试验后的样品,应按规定留存。留存样品可按合同约定时间留置,但不应少于标准规定时间。9.3检测准备检测准备9.3.1 检测准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确认检测人员的岗位资格及设备操作授权;2 确认检测依据标准要求;3 确认检测环境条件满足标准规定;4 确认样品数量、状态符合标准要求,核对样品编号和任务流转单的一致性;5 确认检测设备状态正常。9.3.2 现场检测前,检测机构应制定检测方案,检测方案应按规定程序批准。检测方案应至少包含工程概况、检测依据、抽样方法、检测

38、点位置及数量等内容。9.3.3 工程现场检测前应进行现场勘察,确认工程现场条件是否满足检测要求。9.4检测试验检测试验9.4.1 检测人员在检测过程中应符合下列规定:1 按确认的检测方法标准或检测方案进行;222 不少于 2 名检测人员;3 记录检测过程情况;4 及时、完整、真实记录检测数据和相关信息。9.4.2 检测人员应客观公正地开展检测试验,严禁弄虚作假。9.4.3 检测人员应实时形成设备使用记录,记录设备使用状态,及时进行数据整理和出具检测报告。9.4.4 检测数据整理应符合下列规定:1 当检测数据采用手工记录时应及时进行数据整理计算,并记录原始计算处理过程;2 检测数据采用自动采集的

39、,应由系统自动生成数据处理结果,不得人为干预。9.4.5 检测项目和方法有测量不确定度的要求时,检测机构应有能力评定测量不确定度。9.4.6 工程现场检测还应符合下列要求:1 严格按照检测技术标准和经批准的现场检测方案进行;2 有见证要求的应在见证人员见证下检测;3 标识检测区域或检测点位置,绘制实际检测点位置示意图;4 对现场采集的样品进行标识;5 记录现场采集数据;6 当现场条件影响检测结果或不利于现场检测开展时,应停止检测并做好记录。9.4.7 检测机构负责现场抽样时,应根据规定和要求,记录与抽样有23关的资料和操作。抽样记录应包括所用的抽样方法、抽样设备、抽样日期和时间、地点、抽样人的

40、识别、环境条件(适用时) 、必要时有抽样位置的图示或其他等效的方法(如简图、照片等) 。如果适用,还应包括抽样所依据的统计方法。9.4.8 工程现场检测活动应遵守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制度,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9.4.9 检测机构应对检测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及有毒物质等的处置,应符合环境保护有关规定,并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9.5原始记录原始记录9.5.1 原始记录应与检测过程同步完成,检测和审核人员应即时签名并注明日期,不允许补记、追记、重抄。9.5.2 原始记录保证信息数据真实准确、齐全完整、字迹清晰,具有可追溯性。每项检测活动原始记录应包含充分的信息,在尽可能接近原始条件情况下能够复现检测

41、活动。9.5.3 检测机构应对原始记录更改做出规定和要求,确保记录的修改可以追溯到前一个版本或原始观察结果。9.5.4 自动采集的原始记录还应符合以下要求:1 应定期导出、备份、保存,自动采集的数据不得修改;2 相关影像信息保存应符合有关规定;3 应防止未经授权的侵入及修改;4 自动采集数据出现异常时,应查明异常原因,备注说明。需24要更正时必须有更正的依据,经技术负责人批准后更改。9.5.5 原始记录应与检测报告一并保存。9.6检测报告检测报告9.6.1 检测试验完成后,应及时出具检测报告。检测报告应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按照年度统一编号,并在规定的时限内提交委托方。9.6.2 检测报告应客

42、观、真实、准确、有效,检测机构对其出具的检测报告的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负责。9.6.3 检测报告宜采用二维码、条形码等防伪技术。9.6.4 检测报告应至少包含以下内容:1 检测报告标题;2 检测机构名称、地址、检测地点、报告编号;3 工程信息、样品信息、检测依据、检测日期;4 报告结论,检测人员、审核人员、报告批准人信息和签批日期;5 对检测过程及检测报告的必要声明。9.6.5 检测报告结论应符合下列规定:1 报告结论应按相应技术标准给出明确的判定;2 无相应技术标准的,按设计或委托方要求给出明确的判定。9.6.6 检测报告应由检测人员、审核人员、报告批准人签字,并加盖检测专用章,多页检测报

43、告应加盖骑缝章。9.6.7 采用检测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的检测项目,应通过系统出具检测报告。259.6.8 检测机构抽样检测的,检测报告中应有清晰、完整、充分的抽样信息。2610检测报告管理10.1一般规定一般规定10.1.1 检测机构应建立检测报告管理制度,规定检测报告编号、编制、审核、批准、发放、存档、更改、查询、借阅、补发等内容。10.1.2 检测机构应建立检测结果不合格台账。10.1.3 电子报告及电子签名和印章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的规定。10.2检测报告发放与存档检测报告发放与存档10.2.1 检测机构应建立报告发放登记台账,记录报告编号、领取日期、领取人、份数等信息。10.2

44、.2 需邮寄的检测报告或者用电话、传真以及其它电子方式传送检测结果时,应符合检测报告发放有关要求,并应做好邮寄、传送记录。10.2.3 检测报告应及时存档。存档的检测报告应包括:封面、检测报告、原始记录、委托书或委托合同、相关的支持性材料。10.3检测报告更改检测报告更改10.3.1 检测报告发放前,当需要对检测报告作更正或增补时,检测人员应书面向报告批准人申请,注明原因,报告批准人批准后予以更改。检测人员申请与批准信息原件应与检测报告一并存档。2710.3.2 已发出的检测报告需要作更正或增补时,应予以唯一性标识,并注明所替代的原检测报告。原已发出的检测报告应予以收回,不能收回时应声明作废。

45、10.3.3 更改后的检测报告应与收回的检测报告共同存档。10.4检测档案检测档案10.4.1 检测机构应建立检测资料档案管理制度,做好检测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分类编目和利用工作。10.4.2 检测档案可以是纸质文件或电子文件。档案室的条件应能满足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的存放要求。10.4.3 检测档案保存期限应符合有关规定。10.4.4 保存期限到期的检测资料档案销毁应进行登记、造册后经技术负责人批准。销毁登记册应长期保存。10.4.5 检测机构应建立档案室,配备档案柜,档案室、档案柜应满足相关规定的要求。2811自我改进11.1 质量控制质量控制11.1.1 检测机构应按照自身实际建立质量

46、控制制度,实施有效的检测过程质量控制管理,制定控制计划,明确检测过程控制要求,有计划地监视和测量检测结果的有效性。11.1.2 检测机构质量控制计划应覆盖所有检测领域,并能有效监控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11.1.3 质量控制计划可以包含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控制。1 内部质量控制计划应考虑以下因素:1)检测业务量;2)检测方法本身的稳定性与复杂性;3)参加外部比对(包含能力验证)的频次与结果;4)人员的能力和经验;5)人员数量及变动情况;6)新采用的方法或变更的方法;7)必须关注所有不满意的检测结果。2 外部质量控制计划应考虑以下因素:1)内部质量控制结果;2)检测机构间比对或能力验证的可

47、获得性;3)对没有能力验证的领域,应有其他措施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11.1.4 选用的质量控制方法,应与检测机构的工作类型、工作量相适应。质量控制方法可包括:291 定期使用标准物质(或参考物质)进行核查;2 参加检测机构间的比对或能力验证;3 使用不同方法进行检测;4 对留存物品进行复验;5 人员比对;6 设备比对;7 盲样检测;8 分析一个样品不同特性结果的相关性;9 审查检测报告的结果。11.2 不符合和纠正措施不符合和纠正措施11.2.1 检测机构应建立不符合项处理制度。当体系运行或检测活动不符合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及技术标准要求时,检测机构应采取措施予以纠正和处置。11.2.2

48、当出现不符合时,检测机构应采取措施控制和纠正不符合。并评审和分析不符合的严重性,确定不符合产生的原因以及发生类似不符合可能性,评价是否需要采取纠正措施。11.2.3 检测机构应针对下列情况采取纠正措施:1 检测活动中短期内多次出现检测人员操作、仪器设备精度、环境条件控制等内部原因引起的检测结果系统性偏离;2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出现严重或重复发生的不符合项;3 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发现的严重或重复发生的不符合项;4 行业主管部门检查或外部审查时发现的需要整改的不符合项;305 能力验证和机构间比对结果不满意时;6 通过投诉发现的严重不符合。11.2.4 检测机构应针对不符合产生的原因采取消除原

49、因的纠正措施,避免其再次发生。必要时,应增加和调整相应资源。11.2.5 检测机构应评审所采取的纠正措施的有效性。11.3 内部审核内部审核11.3.1 检测机构应建立内部审核制度。11.3.2 检测机构应按照策划的时间间隔组织内部审核,验证质量管理体系是否符合本标准和检测机构自身要求,是否得到有效的实施和保持。内部审核通常每年一次。每一自然年度的内审活动应覆盖质量管理体系所有要素。11.3.3 内部审核应由质量负责人策划和组织制定审核方案,审核方案应包括频次、方法、职责、策划要求和报告。11.3.4 组织内部审核时,检测机构应:1 依据过程的重要性、对机构产生影响的变化和以往的审核结果,策划

50、、制定、实施和保持审核方案;2 规定每次审核的准则和范围;3 确定内审员并实施审核,内审员应独立于被审核的活动,以确保审核过程客观公正;4 确保将内审报告给最高管理者;5 及时采取纠正和纠正措施;316 保留内部审核活动形成的记录和报告,作为实施审核方案及审核结果的证据。11.3.5 内审员必须经过培训,熟悉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掌握审核的程序和方法,具备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能力。11.4 管理评审管理评审11.4.1 检测机构应建立管理评审制度。11.4.2 最高管理者应按照策划的时间间隔组织管理评审,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管理评审通常 12 个月 1 次。11.4.3 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房建工程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