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19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B )(2分)
A 、诱惑(yòu ) 耸立(shǒng) 藐小(mǎo)
B 、痴想(chī ) 屡次(lǚ ) 凹凸(āo )
C 、凝成(nínɡ) 嶙峋(xún) 虾蟆( xiā )
D 、瞬间(shùn) 迸溅(bìng) 鹤唳( lì )
2、下列名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D ) (2分)
A、通过努力的学习,使她的成绩得到很快的提高。
B、由于他工作十分勤奋,乐于助人,至今仍是我们系优秀的班干部。
C、在老师的教育下,我端正了学习态度和方法。
D、我们一定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
3、请找出来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2分)
险象叠生 玲珑剃透 心旷神移 仙露琼浆 擎天憾地 头晕目眩
改正: 迭 怡 撼 剔
4、“腹有诗书气自华”,考考你会的诗文。(根据原文补写上下句(11分))
①、 ,志在千里。 ,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②、 ,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
③、山光悦鸟性,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④、白日放歌须纵酒, 。(杜甫)
⑤、但使龙城飞将在, 。(王昌龄)
⑥、 ,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⑦、 ,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⑧、曹操《龟虽寿》一诗中的千古传诵的名句是:
“老骥伏枥, , ,壮心不已。”
二、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8分)
(1)、你是初中生了,相信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和体验,有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现在请你写出2条你最喜欢或对你最有影响的有关人生的格言或警句。(2分)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曹操
——人们常常慨叹生活中缺少美,那是因为他们缺少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2)、升入初中来到了一个新的集体,为了让大家更好的了解自己,你少不了要向大家做个自我介绍。你认为向大家做自我介绍时,主要应该具备哪几个要点?(2分)
——姓名、籍贯、民族、现住地址、外貌、身高、特长、兴趣爱好、曾经就读的小学等(写出4个小点)
(3)、“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母爱更显伟大,请写出一句表现母爱的古诗句(2分)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4)、“梅兰竹菊”并称“四君子”, 是咏物诗中最常见的题材,你最喜欢其中哪个,请默写一句歌咏它的古诗句:(2分)
闻香喜识玉兰幽,雅洁清新韵欲流。
阳春破土身坚节,到朽身残节不残。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中.
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香。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昨夜东风转斗杓,陌头杨柳雪才消。晓来一树如繁杏,开向孤村隔小桥。
家家菊尽黄,梁国独如霜。莹净真琪树,分明对玉堂。
二、阅读理解(16分)
(一)文言文阅读(8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8、解释下列加线的词。(2分)
①、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通“僵”,僵硬) ②、怡然称快 (安适、愉快的样子)
③、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把……当作) ④、鞭数十,驱之别院 (用鞭子打)
9. 翻译句子(2分)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译文:心里这样想,那成千成百(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然觉得它们像鹤了。
②、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
译文:蹲下(自己)身子,让身子和花台一样高,聚精会神地仔细观察。
10、文中叙述了哪些“物外之趣”?(2分)
——观蚊如鹤之趣、神游山林之趣、鞭打蛤蟆之趣。(用原文的话亦可)
11、文中出现了好几个成语,请写出两个来。(2分)
——庞然大物、明察秋毫、怡然自得、怡然称快、夏蚊成雷
(二)现代文阅读(8分)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有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的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挑逗。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 )着一串,一朵( )着一朵,彼此( )着( )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12、在文中括号内选词填空,依次为(C)(B)(D)(A) (2分)
A、挤 B、接 C、挨 D、推
13、“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一句从修辞的角度看采用什么修辞手法 ?其中“挑逗”一词和前文的哪一个词相呼应? (2分)
——拟人;“挑逗”一词和前文的“欢笑”。
14、“这时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从写作的角度看,运用了什么手法,其作用是怎样的?(2分)
——烘托;突出紫藤箩的乐观向上。
15、文段通过对紫藤箩花的描述,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2分)
——通过对紫藤箩花的描述,表达了作者赞美生命的活力、蓬勃向上。
三、现代文阅读(12分)
阅读一
穷人的风骨 (马 德)
①一天,我正要去上课。
②突然,有人在背后喊我,声音远远的。我扭头看过去,是一个农民模样的人.但我并不认识他。
③他说:马老师,马上就要上课了,我给闺女捎了些钱,麻烦你转交给她。噢,原来他是我们班一个女生的家长:他随即从上衣口角里掏出一沓钱,当时我并没太在意,只是想着让他尽快把钱交给我,因为上课铃已经响了。
④但他迟迟不肯给我,不断地数着他手中的钱。我这才注意到,那一沓钱最外面的一张是100元,里边有两张20元,还有一张10元,剩下便是厚厚的一沓两一元的零钞了。他又翻来覆去地数了几遍,嘴里念叨,怎么会少了一张呢。
⑤我问:少了多少呢?
⑥5元。家长有些难过,嘴里不停地说,走的时候,我明明凑够了,怎么会少了呢?这位父亲显然有些着急了。
⑦我说不要紧,就这样先给我吧。家长有些迟疑,但最终还是给了我。后来,家长走了,一边走一边不断地摸自己的衣兜,寻找他那不知道遗失在何处的 5元钱。
⑧在搭上自己的5元钱后,我把所有的零钱都换成了整钞。给我的学生时,我也只是轻描淡写,简单地告诉她这是她父亲捎来的。学生点了点头便走了。
⑨我深知那一堆零钞的重量。我不想把它压在我的学生稚嫩的双肩上。我知道,我这样做实际上也并没有改变什么,但我似乎只能做到这点儿。
⑩我以为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不料一天上午,那位家长又找到我,局促不安地从兜里掏出了5元钱还给我,并说:闺女前些日子写信给我。说我这次给她悄来的钱有些不一样,因为她从来没有收到这家里这么齐整的钱。读完信后,我便猜出了事情的原委,并且总觉到你肯定垫进去了5元钱,所以我今天给你送来了。
(11)我百般推辞。我说5元钱,就算了吧,但家长执意要还钱。推让半天之后,家长突然生气了,一把将那5元钱塞到了我的手里,简单的几句客气话之后,便一扭头走进了深秋的风里。
(12)我那位可爱的学生,作为贫穷人家的子女,她竟然知道贫穷人家的钱是什么样子的;我更喜欢这样的父亲,因为他知道贫穷的风骨是什么。
(13)这个世界上穷人不少,但能够高擎自己灵魂活着的人不多。更多的人常常因为很可怜的一点利益而丢失自己最宝贵的东西,从而使缺少精神之钙的虚弱身体在这个世界猛然跌倒。
19.这篇短文的中心内容。(2分)
——本文中心即13小节
20.文中的叙事,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2分)
——叙事详写即是文中对话部分(1-7小节),略写第八小节
21.第⑧段中“我把所有的零钱都换成了整钞”的原因是什么?(用短文的原句回答)(3分)
——我深知那一堆零钞的重量。我不想把它压在我的学生稚嫩的双肩上。
22.短文写的中心人物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父亲; 身处贫困处境,仍保持着不轻易接受他人施舍的自尊、自爱的风骨。
23.第(12)段中说学生是“可爱”的,试具体说说她的可爱之处。(3分)
阅读二
⑴那个老妪是一个卖茶蛋的老妪。在12月的一个冷天。在北京龙庆峡附近。儿子须作一篇“游记”,我带他到那儿“体验生活”。
⑵卖茶蛋的皆乡村女孩儿和年轻妇女。就那么一个老妪;跻身她们中间,并不起劲儿地招徕。偶尔发一声叫卖,嗓音是沙哑的。所以她的生意就冷清。茶蛋都是蛋煮的。老妪锅里的蛋未见得比别人锅里的小。我不太能明白男人们为什么连买茶蛋都要物色女主人。
⑶老妪似乎自甘冷清,低着头,拨弄煮锅里的蛋。时时抬头,目光睃向眼前行人,仿佛也只因为不能总低着头。目光里无半点儿乞意。
⑷我出于一时的不平,一时的体恤,一时的怜悯,向她买了几个茶蛋。活在好人边上的人,大抵内心会发生这种一时的小善良,并且总克制不了这一种自我表现的冲动。表现了,自信自己仍立足在好人边上,便获得一种自慰。
⑸老妪应找我两毛钱。我则扯着儿子转身便走,佯装没有算清小帐。
⑹儿子边走边说:“爸,她少找咱们两毛钱。”
⑺我说:“知道。但是咱们不要了。大冷的天她卖一只茶蛋挣不了几个钱,怪不易的……”
⑻于是我向儿子讲,什么叫同情心,人为什么应有同情心,以及同情心是怎样一种美德等等……
⑼两个多小时后,我和儿子从公园出来,被人叫住——竟是那老妪。袖着手,缩着瘦颈。身子冷得佝偻着。
⑽“这个人,”她说,“你刚才买我的茶蛋,我还没找你钱,一转眼,你不见了……”
⑾老妪一只手从袖筒里抽出,干枯的一只老手,递给我两毛钱,皱巴巴的两毛钱……
⑿儿子仰脸看我。
⒀我不得不接了钱。我不知自己当时对她说了句什么……
⒁而公园的守门人对我说:“人家老太太,为了你这两毛钱,站我旁边等了那么半天!”我和儿子又经过卖茶蛋的摊前时,见一老叟,守着她那煮锅。如老妪一样,低着头,摆弄煮锅里的蛋。偶尔发一声叫卖,嗓音同样是沙哑的。目光偶向眼前行人睃,也不过是任意的一睃,绝无半点乞意。比别人,生意依旧冷清……
⒂人心的尊贵,一旦近乎本能的,我们也就只有为之肃然了。我觉得我的类同施舍的行径,于那老妪,实在是很猥琐的……
1、从具体语境看,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跻身她们中间:置身。
B.连买茶蛋都要物色女主人:挑选;选择。
C、佯装没有算清小账:假装。
D.我们也就只有为之肃然了:形容十分严肃的样子。
2、对第⒁段描写老叟的一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与前文描写老妪的文字基本相同,起到衬托和加强老妪形象的作用。
B、与前文描写老妪的文字基本相同,强调老年劳动者的尊贵人格不因性别而差异。
C、“绝无半点乞意”呼应前文“目光里无半点儿乞意”,突出两位老人自甘冷清、坚守人格的高贵品质。
3、第⑷段“我出于一时的不平,一时的体恤,一时的怜悯”,“我’,为什么“不平”?又为什么“体恤”和“怜悯”?
——因为“我”不太明白男人们为什么连买茶蛋都要物色女主人。因为老妪年老贫因,不善招徕,生意冷清
4、“我”故意多给老妪两毛钱,出于什么目的?后来“我”为什么自责“猥琐”?(3分)
——为了获得自信自己仍立在好人边上的自慰。 后来老妪退还了多给的两毛钱,表现了近乎本能的“人心的尊贵”;相比之下,深感自己类同施舍的行径十分庸俗。
5、第⑼段写老妪,用的是什么人物描写方法?结合全文思考,这样写作用是什么?(3分)
——肖像描写。以没有美感的外貌反衬老妪人格的高尚。
D、“生意依旧冷清”呼应前文“生意就冷清”,暗含作者对市场经济下人们缺乏同情心的批评。
四、写作(50分)
24、在你的心灵深处一定会不断地萌发出许许多多的“渴望”,如渴望得到父母师长的理解,渴望有位好友,渴望获得成功,甚至渴望得到一本好书,一条漂亮的裙子等。请以“我渴望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与大家交流,让大家进一步了解你。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③要求真情实感;
④能恰当地运用表达方式; ⑤不少于500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