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精选资料
江西省井冈山市罗浮生活区坪头
滑坡治理工程初步设计
提交单位:井冈山市国土资源局
编制单位:中国瑞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江西赣南地质工程院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
江西省井冈山市罗浮生活区坪头
滑坡治理工程初步设计
委 托 单 位: 江西省井冈山市国土资源局
设 计 单 位: 中国瑞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江西赣南地质工程院
资 质 证 书: 甲 级 国土资地灾设资字第(2005314001)号
丙 级 赣国土资地灾设资字第(2006314304)号
设 计: 李平棕(水工环高级工程师) 黄国平(水工环工程师) 陈 红(水工环工程师) 丁业胜
陈光飞(工程造价工程师) 陈文华(水工环技术员)
审查: 贺 健(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注册岩土工程师)
钟 忠(岩土高级工程师)
何建钢(水工环高级工程师)
中国瑞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总 经 理: 章晓波
主 管 副总经理: 徐赤农
主管副总工程师: 贺 健
江西赣南地质工程院 院 长: 朱祥培
总工程师: 曾载林
提 交 单 位: 江西省井冈山市国土资源局
提交时间: 2009年11月14日
本院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评估、勘查、设计、监理、施工。
院址:江西省赣州市宋城路103号
电话:(0797)8253685 8252635
传真:(0797)8253685
E-mail: Gcyzz@TOM.COM
邮编:341000
目 录
一、前 言 1
1·1项目概况 1
1·2主要目的与任务 2
二、自然环境概况 2
2.1自然地理环境 2
2.2地质环境 4
三、滑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6
3.1滑坡规模及特征 6
3.2滑坡稳定性初步分析及计算 8
3.3滑坡稳定性综合分析及发展趋势 10
四、治理工程初步设计 11
4.1 总体方案 11
4.2 治理方案依据 11
4.3治理工程的布置 12
4.4工程量初步统计 16
五、工程监测设计 17
六、项目施工设计 18
6.1施工条件 18
6.2施工安排 19
七、环境保护 20
八、工程投资预算 21
8.1编制的原则和依据 21
8.2 预算结果 22
附图:
序号 图号 图 名
1 01、井冈山罗浮坪头滑坡治理工程平面设计图1:500
2 02、井冈山罗浮坪头滑坡治理工程剖面设计图1:300
3 03、井冈山罗浮坪头滑坡治理工程挡土墙立面、剖面图1:80
4 04、井冈山罗浮坪头滑坡治理工程骨架护坡正视、断面
5 05、井冈山罗浮坪头滑坡治理工程骨架护坡节点大样图,截水沟、急流槽断面图
附件:
1、治理工程费预算有关计算表
可修改编辑
一、前 言
1·1项目概况
江西省井冈山市罗浮生活区坪头滑坡位于井冈山市井冈山企业集团南面、罗浮生活区西侧山坡。由于滑坡所处山体边坡陡峻,表部松散残坡积层较厚,下伏基岩风化强烈,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加上人为开挖坡脚,破坏了自然边坡的平衡,山体边坡稳定性差。降水时,滑坡体潜在扩大发展之趋势,直接威胁着滑体前缘井冈山企业集团林业公司、罗浮林场坪头组及罗浮药店、罗浮邮电所共5栋住宅楼,136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亦严重威胁着坡脚地带的罗浮保育院、罗浮中心小学和319国道等约400余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了避免或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受江西省井冈山市国土资源局的委托,江西赣南地质工程院承担了该滑坡工程治理的可行性研究。并于2009年5月16日提交了《江西省井冈山市罗浮生活区坪头滑坡地质灾害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经比选搬迁避让与综合治理方案后,推荐修建重力式挡土墙、坡面整治和地面截排水的综合治理方案。
2009年10月19日,省财政厅、国土资源厅组织专家组对《江西省井冈山罗浮生活区坪头滑坡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了论证与初步评审,认为可研报告所提出的“重力挡土墙+坡面整治+排水沟”综合治理方案的总体思路正确,方案基本可行。建议补充滑坡区地形测量和工程地质勘查工作,并根据滑坡勘查资料,进一步优化治理方案设计,确定设计工作量,调整工程概算。并报经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办公会同意列入2009年度地质灾害防治项目预选库。2009年10月20日,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通知申报单位抓紧时间开展勘查、编制项目初步设计。江西赣南地质工程院再次受江西省井冈山市国土资源局的委托,承担了该滑坡区地形测量、工程地质勘查与治理工程初步设计任务。并于2009年10月26日至31日对该滑坡区进行了1:500地形测量和工程地质勘察(初步设计阶段)。并在工程地质勘察的基础上,对可行性研究方案进行优化,中国瑞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江西赣南地质工程院共同编制了本项目初步设计。
1·2主要目的与任务
江西省井冈山市罗浮生活区坪头滑坡治理工程的主要目的是:采用工程措施阻止滑坡体的扩大与发展和进一步产生滑动,确保边坡安全稳定,保障井冈山企业集团林业公司、罗浮林场坪头组及罗浮药店、罗浮邮电罗浮保育院、罗浮中心小学和319国道的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主要任务是:根据滑坡及其所处边坡特征,在可行性研究报告推荐的“重力挡土墙+坡面整治+排水沟”综合治理方案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环境条件,按照安全可靠、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施工方便、协调环境等原则进行治理工程的优化及初步设计。
1·3问题与建议
本设计依据的勘察成果为初步设计阶段的勘察报告(初勘)。在下一步施工图设计中,将会根据施工图阶段勘察成果(详勘)对治理方案进一步进行优化与完善。
二、自然环境概况
2.1自然地理环境
2.1.1地理位置及交通状况
江西省井冈山市罗浮生活区坪头滑坡位于井冈山市井冈山企业集团南面、罗浮生活区西侧山坡,地理坐标:东经114°13′22.7″,北纬26°38′58.6″,地理位置(三度带):X—2948880,Y—38522200。滑坡的东侧为山坡,西侧(坡底)为井冈山企业集团罗浮生活区、罗浮中心小学;罗浮保育院等;319国道在企业集团罗浮生活区中通过,交通便利
2.1.2气象、水文
井冈山地区属大陆型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据井冈山市气象台多年(1957~1990)气象资料统计:年平均气温14.2~17.0oC,极端最低气温-11.0oC,极端最高气温40oC。区内雨量充沛,年际降雨量变化大,多年(1971~1998年)平均降雨量1885mm,年最大降雨量2516mm(1997年),年最小降雨量1407mm(1978年)。降雨量在年内分配不均,3~8月属雨季(丰水期),11、12、1月属枯季(枯水期),2、9、10月属平水期。3~8月降雨量占多年平均降雨量70.8%,其中尤以5、6月为甚,降雨量占多年平均降雨量的27.0%;
区内暴雨主要出现在3~8月雨季,但2~11月亦可出现;日降雨量≥50mm的暴雨日数,历年平均3.1次。日降雨量≥100mm的大暴雨频率为每5年一遇,日降雨量≥150mm的大暴雨、特大暴雨,在1957至1990年34年中出现过2次(1976年7月9日和1982年6月17日),降雨量分别为271.6mm和188.3mm。
区内水系发育,溪河密布,溪流蜿蜒曲折。滑坡区属禾水河一级支流拿山河流域,主要河流拿山河一级支流、在滑坡体西约120m坡麓地带自南向北迳流。据区域水文资料,本区地表径流量变化较大,年平均径流量1.5~12.1m3/s。降水多以坡面流的形式汇入拿山河一级支流中。
2.1.3社会经济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摇篮圣地,又是全国著名风景旅游胜地。井冈山企业集团隶属井冈山市管辖,经济以林、农业为主、旅游和加工业为辅。
2.2地质环境
2.2.1地形地貌
滑坡区地处低山丘陵区,地形起伏,总的地势东西高中间低。
滑坡体所处一北西展布的山体西坡,海拔标高360~406.3m,相对高差46.3m,坡向250°~270°,自然坡度一般在30°~45°,坡长约65 m。由于人为种菜耕作,坡面形态多呈梯形,表面旱作物及茅草发育。
2.2.2地层岩性
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滑坡区内地层出露主要有泥盆系中统棋子桥组和第四系残坡积层两地层。
泥盆系中统棋子桥组(D2t):广布于整个区内,岩性以粉砂岩为主,地层产状 60°~70°∠28°~35°。岩体中节理裂隙较发育,表部岩石多具强风化, 厚度大于34.80 m(未揭穿)。
第四系残坡积层(Q4el-dl):分布于山坡表部,岩性主要为粉土,厚度2.60m~5.60m,结构松散;局部含滚石,最大滚石达0.7×0.5×0.4m,分选差。
2.2.3地质构造与地震
2.2.3.1地质构造
滑坡区在区域构造上地处茨坪—拿山北东向向斜中段核部(该向斜从厦坪始由北东转为北东东50°~70°),区域断裂构造发育,尤其是北东向断裂构造,延伸长,规模大。
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滑坡区及其所在边坡未发现断裂分布。但由于受区域断裂构造的影响,边坡岩体节理裂隙较发育,岩石多呈块状。
2.2.3.2地震
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井冈山市在50年期限内,遭遇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值均小于VI度;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市内抗震设防烈度为小于VI度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小于0.05g。本建筑场地处于抗震一般地段。综合评价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特征周期Tg=0.35s。
2.2.4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条件
2.2.4.1水文地质条件
滑坡区内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地下水类型以基岩裂隙水为主,地下水主要赋存于风化裂隙和构造裂隙中,含水量贫乏—中等。地下水泉流量0.1~1.0/s,迳流模数1~6 l/s·km2。勘察期间,滑坡体所在斜坡未见地下水出露,但在坡脚钻孔揭露基岩裂隙水稳定水位埋深7.6m,稳定水位标高为356.65m。。
2.2.4.2工程地质条件
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滑坡区工程地质类型主要为松散岩和碎屑岩二类,地基34.80米范围内分为粉土、强风化粉砂岩2个岩土工程单元层。
粉土:系残坡积层,分布于滑坡区上部,浅黄色,由粘粒和粉粒组成,厚度2.6~5.60m不等。稍湿,松散,干强度韧性低,天然容重18.5-19.0KN/m3,变形模量3.80MPa,压缩系数0.30-0.39MPa-1压缩模量4.67~5.84MPa,凝聚力12.0kPa,内摩擦角15.6°,承载力特征值fak=130kPa。
强风化粉砂岩:广布于整个滑坡区,浅黄色,岩体结构大部分已被破坏,风化裂隙发育,岩质软,手可折断,浸水易崩解,揭露厚度大于34.80m(未揭穿)。天然容重21.5KN/m3,变形模量16.0MPa,压缩模量(D2t)21.0MPa,凝聚力110.0kPa,内摩擦角25°,承载力特征值fak=390kPa。
三、滑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3.1滑坡规模及特征
本滑坡由新老滑坡体组成;老滑坡体位于斜坡中上段,纵向斜长30m,前缘宽94.6m、后缘宽45m,平面形态半圆形,滑向260°;后壁弧形圈椅状,壁坎高1~3m,倾角约70°。滑体物质主要由含碎石粉质土、粉土组成,厚度2.6~3.90 m,平均厚度3.28 m,体积约6868m3。滑体表面上缓下陡,坡度35°~53°,坡面阶坎密布,杂草丛生,醉汉林极其发育,部分树木已呈水平长势。
新滑坡体由三个小滑坡体组成。分别位于老滑坡体前缘两侧和中部,于2005年5月23日发生。其中A滑体位于左侧—山坡中下段,纵向长15m,横向宽15 m,滑向270°;物质以含碎石粉质土、粉土为主,厚0.5~1.0 m,体积约70 m3 。滑动土最大水平位移10 m,最大垂直落差12 m。B滑体位于中部—山坡中段,纵向长28m,横向宽18 m,滑向260°;物质由含碎石粉质土、粉土组成,厚0.3~0.5 m,体积约150 m3 。滑动土最大水平位移15 m,最大垂直落差12 m。C滑体位于右侧——山坡中下段,纵向长15m,横向宽20m,滑向250°;物质以含碎石粉质土、粉土为主,厚1.0~1.5m,体积约250 m3 。滑动土最大水平位移10 m,最大垂直落差12 m。
新滑坡体后缘弧形拉张裂缝发育,裂宽1~3mm,延伸长在3~5m之间。2007年汛期迅查时,三滑坡体后缘弧形拉张裂缝有明显扩张之趋势,显示出滑体位移新痕迹,直至今年,滑体前缘常出现掉块塌方现象,导致坡脚厨房常被损坏;雨季时还有小崩塌发生,反映出滑体活动新迹象。
新老滑坡均为土质牵引式滑坡,发育在第四系残坡积土层中,滑动面为粉土与强风化基岩接触面。由所处地形坡度陡,上覆残坡积土层厚,结构松散,遇水易软化崩解,下伏强风化基岩相对隔水,以及滑坡前缘建房切坡形成了高陡临空面,在雨季雨水渗侵作用下诱发产生的滑坡。
滑坡体前缘建房切坡坡高4~6m,宽达110 m,坡向250°~260°坡角70°-80°;坡脚距主房屋3~5 m;坡面揭露地层岩性:上部为第四系残坡积之粉土层,厚1.0-2.0m,结构松散;下部为泥盆系粉砂岩,岩层产状 60°~70°∠28°~35°。岩石具强风化,岩体多呈块状;主要节理裂隙发育三组,产状分别为⑴、195°∠73°,⑵、318°∠36°、⑶、76°∠73°,裂面平直,多呈闭合状,延伸长0.5~2m不等,密度1~3条/m,无充填。
据勘察分析,滑坡体所处人工边坡上部土质坡段粉土层结构松散,透水性强,且与下伏弱透水基岩接触,前缘临空、缺乏支撑力,常有掉快或小崩塌体发生,坡体稳定性差。下部基岩坡段,岩层倾向与坡向相反,为逆向坡,岩石虽已强风化,但节理裂隙延伸短,规模小,裂隙面与坡面组合多呈斜交,对边坡的稳定性影响不大,勘察时未发现有岩石掉快和岩体松动变形迹象,坡体较为稳定。
滑坡体前缘两侧以自然边坡为主,居民建房时切坡较小(0.5-2m)勘察时未发现有形变痕迹,坡体尚属稳定。
3.2滑坡稳定性初步分析及计算
3.2.1滑坡稳定性初步分析
据实地勘查,综合滑坡体的形态特征及所处地质环境条件初步分析,该新老滑坡体所处边坡残坡积层厚度大,结构松散,透水性强,抗剪强度低,且坡面倾角陡;尤其是前缘坡脚处建房切坡形成的陡高临空面,致使残坡积松散堆积体以及与基岩接触面失去支撑而“悬空”,在坡体土体重力和雨水渗浸作用下,导致残坡积土失稳而产生滑坡。加上新滑体后缘拉张裂缝的发育和明显扩张之现象,以及滑体前缘掉块、小崩塌的发生所反映的滑体活动新迹象。由此分析认为,该滑坡体正处于不稳定状态,甚至处于扩大发展之趋势,遇持续降雨或大、暴雨时,潜在加速扩大滑坡体和变形体的下滑速度。
3.2.2计算剖面的确定
依据工程地质勘查资料,结合滑坡的形态特征,为定量分析评价滑坡的稳定性,本次初步设计采用代表性剖面进行滑坡稳定系数计算,且选取滑坡纵剖面(Ⅰ~Ⅰ')为本次计算剖面,剖面位置详见附图01、剖面图见附图02。
3.2.3计算参数的选取
根据工程地质勘察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建议值,表3~1。综合参照相似地质环境条件的勘察经验以及相同岩土类型指标确定;其中滑带土(粉土)的内摩擦角ψ根据土工试验结果取其均值15.6°;土体重度γ取修正后的19.0kN/m3;粘聚力c根据滑带土特征和工程经验(或说根据反寅结果)取12.0 kPa。
滑坡隐患体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建议 表3~1
岩土名称
状态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
(kPa)
天然容重γw (KN/m3)
变形模量E0
(MPa)
压缩模量Es
(MPa)
内摩擦角(°)
凝聚力
(kPa)
摩擦
系数
( f )
粉土
天然
130
19.0
3.80
5.1
15.6
12.0
强风化粉砂岩
天然
390
21.5
16
21
25
110
0.5
3.2.4滑坡稳定性计算
1、计算方法:采用平面滑动法进行计算。
2、计算公式:
r---岩土体的重度(KN/ m3)
c---结构面的粘聚力(kPa)
---结构面的内摩擦角(°)
A---结构面滑面的面积(m2)
V---岩体的体积(m3)
---结构面滑面的倾角(°)
3、计算结果:见表3~2
Ⅰ—Ⅰ′剖面稳定系数计算数据表 表3~2
计算剖面
天然状态
滑
面
(°)
滑
面
长
(m)
滑
面
厚
(m)
稳定系数
K
重度
r
(KN/m3)
粘聚力
c
(kPa)
内摩角
(°)
Ⅰ—Ⅰ’
19
12
15.6
29
12
3.0
0.94
从表3~2可知,本滑坡体稳定系数小于1,其稳定性极差,在雨水渗侵及震动作用下,上覆土体易诱发新的滑坡或崩塌。
3.3滑坡稳定性综合分析及发展趋势
通过上述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对本滑坡稳定综合分析如下:
(1)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本滑坡工程安全等级为一级,斜坡稳定安全系数为1.10。
(2)Ⅰ~Ⅰ'剖面所代表的滑坡轴部,该处基岩面相对较陡,残坡积之含碎石粉质土、粉土层相对较厚,经计算滑坡稳定系数为0.94,处于不稳定状态.
(3)新滑体后缘拉张裂缝的发育和明显扩张之现象,以及滑体前缘掉块、小崩塌的发生所反映出滑体活动的新迹象。由此分析认为,该滑坡体正处于缓变蠕滑不稳定状态,甚至呈纵向(滑体后缘)和横向(滑体两侧)扩大发展之趋势,遇持续降雨或大、暴雨时,潜在加速扩大滑坡体和变形体的下滑速度。
(4)滑坡前缘为井冈山企业集团林业公司、罗浮林场坪头组等住宅区,以及罗浮保育院、罗浮中心小学和319国道,倘若滑坡体扩大发展继续滑动将造成巨大的损失。为确保滑体前缘居民、及师生以及319国道的生命财产安全,必须对滑坡进行全面工程治理。
四、治理工程初步设计
4.1 总体方案
根据本滑坡分布、规模及分析计算,在结合《江西省井冈山市罗浮生活区坪头滑坡地质灾害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推荐的重力挡土墙+坡面整治+排水沟”综合治理方案的基础上进行本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治理范围确定为整个滑坡体范围,治理宽度为110 m,斜长度为40 m。同时根据本滑坡所处地形地质条件,以及施工条件,设计选用一条重力挡土墙和一排抗滑桩作为支挡结构分段治理,以有效提高边坡的整体稳定系数达到国家规范规定的安全标准。
4.2 治理方案依据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3、《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J3—88);
4、《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018—97)。
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50007-2002)
6、《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50202-2002)
7、《江西省井冈山市罗浮生活区坪头滑坡地质灾害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江西赣南地质工程院,2009年5月)。
8、《江西省井冈山市罗浮生活区坪头滑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江西赣南地质工程院,2009年11月)。
9、本项目设计合同书、及江西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关于编制2009年度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初步设计的通知》
4.3治理工程的布置
4.3.1重力式挡土墙设计
4.3.1.1挡土墙布置
布设于滑坡体前缘切坡坡脚,主要为防止滑体下滑。该处切坡高4~6m,坡面角70°-80°,坡脚距主房屋3~5 m;,坡体类型:上部1.0-2.0m为土质坡,结构松散;下部为粉砂岩岩质坡,岩层逆向,岩石具强风化,岩体多呈块状,质较软弱;根据所处地形、地质结构条件,若采用粉喷护坡,显然达不到治理滑坡的效果,若采用抗滑桩+连续墙作为支挡结构,又显得地面切坡高,桩的埋深深,将给施工带来困难,加上墙后须回填,不利于坡体稳定;尚若采用其它锚、拉、挡加固措施,以现有的场地又不具备机械化设备施工场所。而采用重力式挡土墙,一是现有场地能满足施工要求(局部狭窄地段需清理坡脚),二是基础较浅,施工方便、难度小,又能达到既治滑坡又护切坡的治防目的;关键在设计过程中需根据滑坡推力、选择合适的墙体结构、尺寸、以及基础类型。因此,综合所处的地形、地质及施工条件,选用重力式挡土墙作为本滑坡该处治理工程的支挡结构,设计挡土墙长103 .4m,墙顶标高370. 7m(略高于切坡表面),平面布置详见图1、附图01。
4.3.1.2挡土墙结构设计
挡土墙采用浆砌块石重力式挡墙;墙高7 .28m,顶宽1.2m, 底宽2.83m,基础埋深1.28m置于稳定基岩中,底面标高363.42m;基底按反倾倒坡设置,反倾坡比0.10∶1,倾角5.7°;墙体正面坡比1∶0. 5,背面坡比1∶0.25。挡墙结构尺寸见附图05。
块石选用微风化或未风化硬质岩石,强度不低于30MPa,水泥砂浆强度不低于M7.5,块石表面要清干净。
墙顶采用M5砂浆抹面,厚度2cm,向外斜度3%。
挡土墙中设置三排泄水孔,孔与孔之间水平间距2m,垂直间距2m,按梅花形布置。泄水管可采用PVC管,直径10cm,按外倾坡度 5%设置。挡土墙前设置排水沟,截面深、宽为0.4×0.3m,浆砌壁厚0.3m。
挡土墙沿长度方向每10~15m设置一道沉降、伸缩缝,自墙顶作到基底,缝宽20mm,缝内填塞沥青麻筋等有弹性的防水材料。
挡土墙背侧设置50cm宽的反滤层,反滤层填料选用砾卵石,上下铺设粘土隔水层0.5m。
挡土墙结构横剖面及立面布置见附图05。挡土墙滑坡推力计算及挡土墙设计应力计算详见计算书(附后)
4.3.2抗滑桩设计
4.3.2.1抗滑桩布置
布设于滑坡体斜坡中段;主要是治滑或防止滑体由坡面的顶部剪出,减小滑体对坡脚挡土墙的压力。该处滑体厚3~4m,地面高程382.5m左右,坡面地形相对较缓(坡度30°左右),便于治理工程施工。
抗滑桩垂直滑体轴向、平行于挡土墙布置,墙、桩中心水平间距10m。横向控制长按80m,桩中心距按3 m设计,共设置27根桩(编号Z1~Z27)。为增加桩身稳定性,桩顶设梁将桩身连成整体。平面布置详见图1、附图01。剖面位置详见图1、附图02、03。
4.3.2.2抗滑桩结构设计
抗滑桩采用人工挖孔钢筋混凝土桩,桩型为圆形,直径1.2m,单根桩长9m。桩端嵌入强风化岩面(滑动面)以下5.0m。
桩身用C30混凝土浇筑,桩身配筋主筋为12φ28,按圆形平均布置。箍筋设计螺旋箍和加劲箍;螺旋箍采用φ10@200,加劲箍采用φ16@2000;钢筋保护层厚50mm。抗滑桩滑坡推力计算及抗滑桩设计应力计算详见计算书(附后)。结构设计见附图04。
4.3.3桩顶冠梁设计
为了使抗滑桩达到联合受力的效果,将桩排联成整体,在抗滑桩顶部设置一道宽1.2m,高0.6m的联系梁,梁身采用C30混凝土浇筑,梁身配筋上下两排主筋采用4φ22,两侧采用2φ18,箍筋采用φ8@300,钢筋保护层厚50mm。桩身纵筋锚入梁内,冠梁结构见附图04。
4.3.4坡面整治设计
4.3.4.1削坡设计
削方减载遵循“确保边坡安全,尽量少破坏原始地貌”的原则,主要在滑坡上部及后缘陡坎进行,根据土层特征和场地地形情况;挡土墙与抗滑桩间原则上按1:1.25坡度平整修复,修坡长约13.0 m, 下宽105m, 上宽92m, 面积1280. 5m2。开挖厚度平均按0.3 m计算,开挖土方量约384.0m3。抗滑桩以上按1:1.35~1:1.50坡角削坡, 削坡长约12 m, 下宽92m, 上宽90m, 面积1092m2,开挖厚度平均按0.5m计算,开挖土方量546.0m3。削坡剖面详见附图02、03。
4.3.4.2坡面绿化
削坡后的人工坡面及修整后的滑坡体坡面,采用草皮护坡。
挡土墙与抗滑桩间的滑坡体坡面采用人字形截水骨架护坡,骨架内种植草皮;,骨架纵向间距3 m,,横向间距2.5 m。骨架宽分别为0.4m、0.3 m,采用M7.5片石浆砌,基础埋深0.4 m。骨架结构尺寸见附图06。
草坡应选择适宜当地土壤和气候条件的品种。坡面绿化面积约2372 m2
4.3.5地面截排水沟设计:
4.3.5.1平面布设
截排水系统由削坡外围的坡面截水沟和桩后平台排水沟、挡土墙坡脚排水沟以及坡面急流槽、流水槽网络状组成。
截水沟布置于滑坡体后缘及两侧3~5m处坡面,起拦截和排导斜坡上部地表水的作用,呈弧形展布,长度140m。
网络状排水沟由横向排水沟和纵向急流槽兼排水沟组成,起排导该斜坡上地表水的作用。其中横向排水沟布置3条,分别位于抗滑桩后平台、挡土墙前坡脚和居民房前,计长265.3m;纵向排水沟布置4条(包括1条急流槽);其中急流槽布于骨架护坡北侧, 长15.5m;其它3条分别布于挡土墙前南北两侧及中部,计长46.26m;具体布置详见附图01。
4.3.5.2断面及结构设计
截排水沟采用挖明沟形式,截水沟断面为梯形,排水沟断面为距形,沟体采用浆砌块石砌筑,块石强度MU30,水泥砂浆强度M7.5,内壁及沟顶20mm厚采用M5砂浆抹平。
根据汇水面积和排水沟所起作用,断面分为两种类型:
截水沟,底宽0.4 m,深0.5m,两壁坡比为1∶1,两壁及底厚0.3m。依自然地形布设,纵坡降不小于10‰。
位于抗滑桩后及挡土墙前的横向排水沟,底宽0.3m,深分别0.3和0.4m,两壁距形,纵坡降可在5~6‰。
截、排水沟及急流槽结构尺寸详见附图05。
4.4工程量初步统计
本治理工程主要工程量及材料用见表4-2。
主要工程量一览表 表4~2
分项工程
项目名称
单位
工程量
备注
一、抗滑桩
桩身
钢筋φ28
t
14.27
φ16
t
0.82
φ10
t
2.95
C30砼
m3
274.83
桩孔开挖
m3
480.58
土方217.15
石方271.43
土石外运
m3
480.58
模 板
m2
916.09
锁口
钢筋φ8
t
0.91
φ6
t
0.55
C20砼
m3
129.46
护壁
钢筋φ8
t
2.76
φ6
t
1.55
C20砼
m3
95.00
二、冠梁
梁身
钢筋φ22
t
1.90
φ18
t
0.64
φ18
t
1.23
C30砼
m3
57.6
模 板
m2
192
三、挡土墙
墙身
开挖石方
m3
409.5
外运石方
m3
409.5
浆砌块石
m3
1649.8
沟缝
m2
630.0
砂浆抹面
m2
115.0
墙后填砾石
m3
315.0
墙后填土
m3
52.5
PVC管(直径)100mm
m
312
四、截、排水沟
土方开挖
m3
254.12
土方外运
m3
254.12
砌筑块石
m3
127.90
砂浆抹面
m2
742.4
五.坡面整治绿化
土方开挖
m3
930
坡面绿化
m2
2372
五、工程监测设计
监测工作主要为变形监测,治理工程监测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施工期和运行期工程变形活动特征,判断斜坡稳定状态,保证施工的安全,并对治理效果进行检验。
治理工程竣工后,设置监测点。通过监测点的监测,和治理边坡的巡视检查,了解和动态跟踪滑坡体和治理边坡的变形破坏变化特征,监测实施治理工程的实施效果。
监测点布置:监测点设置9个:其中挡土墙上5个,抗滑桩上3个,滑体中轴后缘1个。挡土墙上5个分别布在三处转角、南侧及南端墙面; 抗滑桩3个分设在Z2、Z13、Z23桩位冠梁面。监测点安排指定人员进行长期观测,以及定期巡视检查治理滑坡是否有地表变形迹象。
监测点的布设详见附图01。
监测内容:主要有:挡墙及滑坡体地表裂缝出现的位置、规模、延伸方向、发生时间;挡墙和抗滑桩及附近地面沉降位置、形态、面积、幅度、发生时间;建筑物破坏和树木歪斜情况,发生时间;以及滑坡隐患体及周边地下水露头变化情况,井、泉流量,水质变化特征突变等。
监测手段:可采用量测、经纬仪定点测量,目测和巡视检查。
监测时间:配备专门的监测人员,从治理工程开始到竣工后2年内持续进行监测观测,监测主要时段是每年汛期,雨季每月观测三次,暴雨与汛期时加密至每天观测一次,旱季每月观测一次。如发现异常位移或变形,应及时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研究,分析变形原因,采取相应对策和措施。
监测工作量:监测工作量如表5—1。
监测工作量一览表 表5—1
监测项目
阶段
备注
施工期间
运行期间
地表宏观巡视
5000m2
3000m2
变形监测
9个点
9个点
六、项目施工设计
6.1施工条件
6.1.1施工场内外交通条件
施工场地位于井冈山市井冈山企业集团南面、罗浮生活区西侧山坡,319国道在企业集团罗浮生活区中通过,场地内外十分交通便利
6.1.2施工用水用电条件
施工用水可利用井冈山企业集团罗浮生活区的供水系统采用自来水管引水解决。
施工用电主要为施工照明及小型辅助机械用电,用电电源可依托井冈山企业集团罗浮生活区的供电系统。
6.1.3工程建筑材料
治理工程所需的水泥、石料均可在井冈山市区境内购买,运输距离在50km范围内;砂料需到吉安市泰和县或遂川县境内外运,运输距离在100km左右。
6.2施工安排
6.2.1施工顺序
最好避开雨期施工。先筑支挡工程、后坡面整治。 支挡工程分条施工,先施工挡土墙,完工后再施工抗滑桩。
挡土墙施工必须分段开挖,分段砌筑,严禁一次性开挖。按顺序先基础后墙身,再填墙后反滤层。
抗滑桩施工必须间隔两桩,从两侧向中部跳槽开挖,待本桩桩身混凝土浇注完后,再开挖相邻桩,严禁一次开挖相邻桩和全面开挖,以策安全。抗滑桩施工过程中,应做好排水和通风工作;开挖过程中一般开挖1.0-1.5m,应及时进行混凝土护壁,护壁后的桩孔应保持垂直、光滑。禁止在锁口盘附近堆放石头等,以免掉入伤人。弃土吊出后应立即运走,不得堆放在滑坡体上。井下作业时要随时注意井壁变化,有异常情况时作业人员应立即退出,待井下情况查明并处理后再继续施工。
坡面整治过程中,先按设计坡率自上而下有序进行开挖修整,后绿化。严禁出现大挖大填等超挖、填补现象,弃土应从原滑坡地段运走,禁止直接往外侧坡面倾倒,以免导致边坡附加变形或破坏现象发生。
6.2.2施工进度计划
根据工程量及施工顺序,合理采用施工方法,整个工程初步计划需3个月。
6.2.3施工组织与管理
成立由有关部门组成的领导机构,建立工程指挥部,具体指挥工程实施。
建立工地管理委员会,负责与当地的一切联系及工程现场的日常工作。
各施工单位应建立相应的项目管理机构或设置专职负责人负责工程的实施和协调工作。
设立专门的监理机构,实施全面的工程监理工作。
七、环境保护
由于滑坡所处斜坡土层厚度较大,土质较松散,一旦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引起斜坡失稳,将对坡脚地带的井冈山企业集团罗浮生活区,以及罗浮保育院、罗浮中心小学和319国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在实施治理工程的同时,必须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1、禁止在滑坡上方斜坡进行开挖,防止疏松坡地和形成新的临空面引发崩滑。
2、保护好滑坡所处斜坡的植被,防止环境恶化。
3、施工过程中的生产废水和弃渣应妥善处置。生产废水集中静置沉淀后通过排水沟排出;生产弃渣应运出场地外,并合理选择弃渣场进行有序堆放妥善处置。
4、加强施工机械和车辆的管理,确保施工机械和车辆各项环保指标符合尾气达标排放要求。
5、治理工程竣工后,截、排水沟应在汛前及每次暴雨前进行检查,清除沟中的泥沙、杂物,保持排水畅通,如有开裂、损坏处,应及时修理。
6、加强竣工后的环境保护工作,完善环境保护管理体体制,在出现环境污染时应及时清理,并从根本上治理污染源。
八、工程经费概算
8.1编制的原则和依据
8.1.1编制的原则
1.该工程性质为基本建设工程
2.承担该工程施工的企业按县以上类别计取有关费用
3.工程税收按县镇级别确定
8.1.2.治理工程经费概算依据和标准
1、本次治理工程初步设计主要工程量
2、《江西省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及统一基价表》(2004年)
3、《江西省建筑工程计价管理办法》
4、《江西省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定额》(2004年)
5、《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2002年修定本)
6、勘查设计经费参照2000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设计预算暂行标准》,国家计委、建设部计价〈2002〉10号文批准的《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等有关文件规定执行
7、监理费按国家物价局、建设部文件[1992]价费字479号文《工程建设监理费收费标准》文件规定执行。
8.1.3.治理工程经费概算依据说明
1、本工程概算依据设计图计算工程量,采用《江西省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及统一基价表》(2004年),间接费率均按2004年《江西省建筑工程计价费用定额》计取;
2、本工程执行《江西省建设工程计价管理办法》,各项费用概算均按一类工程计取;
3、本工程概算人工费消耗量采取2004年《江西省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及统一基价表》计取,并根据江西省建设厅赣建价[2007]6号《关于调整建筑、装饰、市政、房修、仿古建筑和园林绿化工程定额综合工日单价的通知》进行了调整。
4、各项材料价格主要依据2009年10月份吉安市工程造价管理站提供的市价格确定,材料概算价格中包括了运杂费、保管费。
5、根本江西省建设厅赣建价【2009】2号文《关于调整江西省建设工程费用定额项目的通知》进行了调整;
8.2 概算结果
根据本治理工程设计主要工作量及概算编制依据,本治理工程概算总额为186.73万元。其中:治理工程费148.87万元,工程勘察费7.93万元,工程设计费8.83万元,技术措施费1.55万元,工程监测费3.44万元,施工监理费7.44万元,工程建设管理费7.44万元,税费1.23万元。见表8—1。具体治理工程费计算详见附表:〈单位工程费用汇总计算表〉; 〈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计价表〉; 〈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综合单价分析表〉;〈措施项目清单计价表〉;〈措施项目费分析表〉; 〈主要材料价格表〉。
井冈山市罗浮生活区坪头滑坡治理工程
(概算总表)
单位:万元 表8—1
序号
费用项目
计算方法
金额
1
治理工程费
附表(单位工程费汇总表)
148.87
2
工程勘察费
表8—2
7.93
3
工程设计费
表8—3
8.83
4
技术措施费
表8—4
1.55
5
工程监测费
表8—5
3.44
6
施工监理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