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doc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804243 上传时间:2024-03-2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思考 摘 要: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完整系统的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并把它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文章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性角度出发,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当代视野,具有与时俱进的特性,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发展,从而引导人类社会走向更加和谐的存在、发展与繁荣。 关键词: 哲学;现时代;科学发展观 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 社会主义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之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全面发展的客观过程。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全面展的社会,要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并把人的全面发展确立为社会发展最高目标和终极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三部分组成:唯物论,辩证法和历史观。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总特征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向来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运动发展变化之中,主张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和分析问题。他们指出,辩证法不承认任何一成不变的东西,除了发展和变化, 什么都不存在,反对将理论当作教条,强调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创新。这正是近160年后马克思主义仍然焕发生机与活力的秘密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特性,任何的僵化和教条都是“非马克思主义”或“伪马克思主义”。 二、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1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 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适应时 代的要求而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政治、 经济、 文化等各方面取得了 显著的进步,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了 1 万亿美元,经济总量 已跃居世界第四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接近 3000 美元,正由 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过渡。但今天的小康社会仍然是低水平 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经济发展的同时,相关的政 治制度建设,公共教育、公共卫生、科技创新、文化事业、社 会救助、 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危机处理等体系等还没有相应建 立或发展相对滞后, 社会问题凸显, 如: 环境污染, 资源短缺, 物种灭绝等等,这有悖于社会主义的初衷。 时代呼唤关注,时代呼唤新的理论。 “发展是硬道理,但 硬发展不行,要科学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 坚持以反 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 并根据实践的新 鲜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先进性、 不 断推进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 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 “ 坚持以 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 人的全面发展 ” ,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 筹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 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2 .科学发展观的时代内容 马克思曾经指出: “ 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 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 ” 2007 年十月,在党的十七大上, 胡锦涛总书记完整系统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概念, 并作为党 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 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3 .科学发展观体现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产物,哲学就是思想中的时 代。 ” 哲学作为一种文明的活的灵魂, 积极反映实践活动及其 成果。 任何经得起考验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凝结, 马克思主 义哲学也不例外。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固步自封的, 而是包含 着鲜活的时代内容。 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构成部分哲学中居于 核心地位, 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恩格斯曾经说过, “ 我 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 ” 并反复强调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 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 “ 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 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 ” 科学发展观深深植根于伟 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之中,并且加以继承、丰富与发展。 ( 1 )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角度看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 科学发展观是针对 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来的, 社会发展中出 现了许多不和谐的因素,诸如 “ 非典 ” “禽流感”等。科学发 展观的提出必将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着巨大促进作用。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并提出了 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理论, 科学发展观继承了这一思想。 提 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强调人民是发展的主体, 发展的目的 是为了人民, 党和政府的一切方针政策以及具体工作都要从维 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把人的全面发展 与社会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目标和本质要求, 坚 持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与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一致性, 并结 129 合了生产力的角度, 阐明了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这种发展目的论, 既符合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 又把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表达得 更全面、 更具体, 更富于时代特征, 从根本上体现并丰富了马 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质 。 ( 2 )从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角度看: 唯物辩证法认为: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这要求我们用联系 的观点看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 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办事 情从整体着眼, 但又不忽略局部, 把整体与局部有机结合起来, 寻求最优目标, 统筹全局。 而 “全面协调可持续” “五个统筹” 正是这一理论的具体化,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要考虑到方方面 面,做到各方面的协调,最终促进经济的又快又好发展。 矛盾论认为: 矛盾是事物的对立与统一。 矛盾分析法把矛 盾分为对立统一的两部分, 即: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的 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办事情 既要抓住重点, 又要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这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是我们当前的主要矛盾, 因为我们是发 展中国家, 要一心一意发展经济, 用发展来解决发展中的所有 问题,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丝毫不能动摇。但 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政治, 文化, 以及社会的建设, 要搞好统 筹, 因为主次矛盾之间是相互转化的, 只有各方面都得到了充 分发展, 才能协调发展, 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科学发展观揭 示了发展的普遍规律, 是矛盾的普遍性, 对于全国都有重要的 指导意义; 同时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根据实际条件和发展 需要有重点、有步骤地采取措施,不搞齐步走、一刀切。 这充 分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 同时也坚持了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理论, 促进矛盾向好的方面 转化, 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以便真正实现 “全面发 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总之, 科学发展观既坚持了唯物论的观点, 又充分体现了 唯物辩证法的辩证统一, 普遍联系的原理。 既坚持了历史决定 论,又坚持和发展了历史辩证法。 三, 科学发展观与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开拓创新。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解放思想、 实事求 是、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发展问题始终是关系中国 前途命运的核心问题。要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只有靠发 展, 别无他法, 而发展只有在坚持党的领导下, 走社会主义道 路才有出路,这是历史的必然。建国以来的党的“三代” 领导 集体在这个问题上一直在摸索与探索, 积累了一些成功的做法 与经验。 “没有哲学的民族和国家是可怜的也是可悲的” , 150 多年前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不可能为每一个民族和国 家指出具体的发展道路, 因为每个国家的国情千差万别。 对我 们来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我们的国情有机结合起 来,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 次历史性飞跃。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 一代领导集体就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探索, 并成功地进 行了“三大改造”,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毛泽东在《论十 大关系》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文章强调指出,建设社 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在建设经济的过程 中, 既反保守又反冒进, 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在文化建设 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政策。并且提出走中 国的工业化道路, 要农轻重协调发展。 所有这些, 都是对社会 主义建设的宝贵探索, 既有成功的经验, 也有失败的教训。 但 难能可贵的是, 这是中国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独立自主的解 决自己的问题。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准确把握 “和 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从中国国情出发,强调“发展是硬 道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澄清了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一个 中心、两个基本点 ” 的基本路线,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 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 “ 三个有利于 ” 的判断标准。 强 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统一的, 要抓住机遇、 加快发展, 要坚持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 次理论飞跃。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创造性的提 出了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在进一步回答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问题的基础上, 回答了 “建设一个什么样 的党、怎样建设党” 问题。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 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妥善处理改革、 发展、稳定的关系。提出了“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 “西部大开发” 、 “ 走出去 ” 等发展战略。 这些重要思想的提出, 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 央,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 三 个代表 ” 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大局、 全局,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认真研 究和回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 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创造性地提出了 “科 学发展观”的思想。回答了“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 “靠谁发展”, “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了马克思主义 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 开辟了马克思主 义发展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1 、《在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 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4 页。 2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7 卷,人民出版社 1979 年 版,第 433 页 3 、 吕世荣 周宏 朱荣英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野》 人民出版社 2006 年 12 月 第 13 页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 版,第 681 页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 版,第 284 页 Welcome To Download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精品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哲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