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正常垂体MRI表现.ppt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802560 上传时间:2024-03-22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6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正常垂体MRI表现.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正常垂体MRI表现.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正常垂体MRI表现.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正常垂体MRI表现.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正常垂体MRI表现.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正常垂体MRI表现的研究 随着MRI设备的普及,垂体病变的影像学研究越来越多,MRI是目前脑垂体病变检查的最佳手段。对此,我们结合多年来MRI的垂体检查并结合部分病例,对正常垂体MRI改变、变化的规律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正常垂体MRI改变 人的一生中,垂体大小、形态和信号强度会发生动态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垂体分泌激素水平的变化,最明显的变化发生在青春期,尤其是在女性的月经期和妊娠期。目前通过磁共振成像方法对垂体大小形态和信号强度改变作了一些探索性研究,具体情况分以下几部分讨论:垂体MR影像学特点1 胚胎时期正常垂体腺组织与MRI特点 胚胎期,垂体腺细胞密度大(1000016000/mm2)、细

2、胞代谢活跃、生长迅速及垂体前叶细胞浆内富含内分泌颗粒及內质网,其磷脂双分子分布广泛,与小分子自由水形成较多的结合水,使水分子运动速度下降,导致MRT1驰豫时间缩短,在T1WI呈高信号。由胚胎期垂体前叶在T1WI上高信号为正常表现,可推断新生儿、孕妇及产妇垂体前叶呈高信亦属正常变化。1.1 胚胎时期正常垂体腺组织与MRI特点 胚胎期,垂体腺细胞密度大(1000016000/mm2)、细胞代谢活跃、生长迅速及垂体前叶细胞浆内富含内分泌颗粒及內质网,其磷脂双分子分布广泛,与小分子自由水形成较多的结合水,使水分子运动速度下降,导致MRT1驰豫时间缩短,在T1WI呈高信号。由胚胎期垂体前叶在T1WI上高

3、信号为正常表现,可推断新生儿、孕妇及产妇垂体前叶呈高信亦属正常变化。34早产儿垂体:垂体撑高信号,上缘上凸2.儿童期,垂体上缘以平坦型多见,男女性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垂体高径在35岁为(3.90.3)mm,510岁为(4.20.5)mm,表现在310岁年龄段垂体高度与年龄呈良好正线性增长关系(r=0.73,P0.001)。Elster等观测到在小于12岁组中,无垂体高度超过6mm,男女两性垂体大小和形态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存在。一般认为此期垂体高度不应超过7mm,如果垂体高度达8mm以上,应考虑垂体微腺瘤和垂体增大诊断,儿童期垂体增大多伴有性早熟发生。肥胖儿童垂体高径略大于正常人平均水平,发生垂体增

4、生和垂体微腺瘤的比例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3.青春期正常垂体MR形态特点 青春期垂体明显增生肥大,尤其是高径增大,同时垂体上缘上凸。在女性中表现更为明显。Elster等观测到1318岁腺垂体高径在男、女性分别为5.532.20mm、5.733.06mm,宽径分别为15.063.35mm、15.944.97mm,前后径分别为9.062.83mm、9.422.62mm,男女间垂体高径有显著性差异,青春期女性垂体高度可达710mm,但无一例超过10mm,男性青春期明显比儿童期或成年早期大,大无一例超过7mm,在20岁左右,女性垂体明显大于男性(P=0.004)。Koichi等观测到青春前期-青春期垂体

5、前叶呈突发生长,尤以女性为明显,男女间垂体高度有显著性差异,而垂体后叶在该期却无突发式生长现象,且该期女性垂体后叶体积均直逼男性小,这一点与Tanano观测结果相同。4.青春期男性垂体仅21%上缘突出,垂体形状无明显改变,相反在女性却有明显形态变化,女性1120岁组中53%上缘上凸,25%在矢状截面上接近圆形或球形,因此推测在女性青春期圆形或球形垂体为功能其表现。青春期女性垂体比男性及女性其它年龄组明显上凸,球星垂体在青春期女性中为正常现象,可不告诉临床排除垂体微腺瘤。球形垂体很少在男性或女性其它年龄组中出现,如若出现则应进一步检查。5.正常成人垂体MR影像特点 正常成人垂体前叶为等信号或者低

6、信号,腺垂体前后径男、女性分别为(10.431.52)mm、(10.781.12)mm,女性腺垂体宽径、前后径和高径都大于男性,且男女间宽径、高径均有显著差异(P0.05)与Elester报道基本一致。垂体矢状高径在女性均小于9mm,男性均小于8mm,这与Suzuki报道相符。Tsunoda等发现,腺垂体的高径在2029岁年龄段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但对女性而言,在5059岁的年龄段内,腺垂体的高径有一个再增加的过程,他认为,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年龄因素使血循环中的类固醇下降而促性腺素是否增加的结果,而男性则没有这个变化过程。Dinc等发现腺垂体高径、宽径、前后径与妊娠时期成线性正相关(r=0.9

7、4,P0.00001),在分娩3天时腺垂体体积达到最大,高径可达10.2mm,以后其大小、形态在6个月内逐渐恢复正常。成年男女性垂体上缘平坦型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凹陷型和隆凸型,但各型比率随年龄而有波动,妇女性波动范围大于男性,在10-20岁之间,隆凸型比率呈上升过程,其后随年龄增加而逐渐下降,凹陷型变化与隆凸型正好相反,呈缓慢下降过程,其后 年龄增加而逐渐上升,20岁左右男女隆凸型比率最大,凹陷型比率最低,此后二者逐渐发生相反方向变化,即隆凸型比率越来越低,凹陷型比率越来越高,二者的走势图有一个交叉,男性发生在3040岁之间,女性则发生在4050岁之间,说明女性由隆凸型向其他类型转变要比男性

8、慢,女性在3050岁之间,其隆凸型的比率明显高于男性,而在60岁以后,凹陷型的比率亦明显高于男性,在5060岁年龄段中,男性平坦型的比率明显高于女性,在60岁以上组,女性凹陷型居多,而男性平坦型居多。Dine等发现处于妊娠和分娩期的女性,其垂体腺多呈隆凸型改变,其中以分娩后3天为最明显。垂体柄从视交叉至鞍隔一段形态接近“V”形,表面光滑。在视交叉、鞍隔部位垂体柄横径分别为(3.250.56)mm、(1.960.4)mm。正常垂体柄的位置并非都居中,偏右及偏左各占1.9%和3.9%,位于正中者占94.2%,说明垂体柄的偏离不能作为微腺瘤的主要依据。垂体后叶新月形占45.31%,椭圆形占21.88

9、%,圆形占10.93%柱形占9.38%,逗号型占6.25%,不规则形占6.25%。垂体后叶高径在男、女性分别为(3.891.17)mm、(3.761.54)mm,前后径分别为(2.210.96)mm、(1.940.95)mm。垂体后叶绝大部分为高信号,其信号强度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每年下降约1%,高信号的本质是神经内分泌颗粒(包括抗利尿激素)所致。国外资料均表明,尚有6%的正常人神经垂体信号是减弱的,垂体后叶高信号消失有以下几种可能性(1)后叶发育不良(2)垂体邻近低信号结构(颈动脉脑池)容积效应影响(3)扫描技术(定位层厚)不当,但垂体后叶高信号消失,往往提示下丘脑-垂体轴功能异常,如中枢性尿崩症,原发性垂体性侏儒症等常常表现垂体后叶高信号消失。5.老年期垂体MR影像学特点 60岁以后垂体高度明显减低,垂体上缘凹陷型比率增大,可因老年期腺垂体分泌激素减弱腺体萎缩所致,该期垂体后叶体积减小率较前叶更明显,尤以女性为甚,其信号强度亦明显减低,该期出现空泡蝶鞍比率明显增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医学/心理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