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纲-PPT课件.ppt

上传人:胜**** 文档编号:799411 上传时间:2024-03-21 格式:PPT 页数:163 大小:2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纲-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6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纲-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6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纲-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6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纲-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6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纲-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马马克思主克思主义义基本原理基本原理概概论讲课论讲课提提纲纲集体1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绪绪论2 本章主要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马克思主义作为时代的旗帜并永葆科学青春的奥秘所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基本特征和理论品质,弄清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意义,坚持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基本要求:3第一第一讲讲 马马克思主克思主义义的的产产生生一、一、马马克思主克思主义义是是时时代的代的产产物物1、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和基本矛盾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根本的社会经济根源。2、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反

2、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二、二、马马克思主克思主义义的理的理论论来源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三大空想社会主义4三、三、马马克思主克思主义产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生的自然科学基础础四、四、马马克思主克思主义创义创立的个人主立的个人主观观条件条件1、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2、科学精神、科学态度 3、潜心实践 五五、马马克思主克思主义产义产生的生的标标志志六、六、马马克思主克思主义义的基本内容的基本内容1、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4、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5七、七、马马克思主克思主义义的科学内涵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

3、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由后人发展了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它以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根本研究对象,是关于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特别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6第二第二讲讲 马马克思主克思主义义的科学体系、的科学体系、根本特征和理根本特征和理论论品品质质一一、完、完备备而而严严密的科学理密的科学理论论体系体系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3、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

4、主义的理论归宿,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7二、科学性和革命性高度二、科学性和革命性高度统统一的根本特征一的根本特征1、科学性2、革命性三、解放思想、三、解放思想、实实事求是、与事求是、与时时俱俱进进的理的理论论品品质质8第三第三讲讲 马马克思主克思主义义的的发发展展 一、马马克思主克思主义义的不断的不断发发展展马克思主义(狭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二、在在实实践中努力学践中努力学习习和自和自觉觉运用运用马马克思克思主主义义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方法9第一章第一章(1)世界的物世界的物质质性与人的性与人的实实践活

5、践活动动10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懂得哲学是一门追求智慧的学问,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明确世界的物质性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确立的基础,把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树立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1第一第一讲讲 世界世界观观和哲学的基本和哲学的基本问题问题一、哲学是什么?一、哲学是什么?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3、哲学是以最一般的范畴反映社会存在的特殊的意识形态二、哲学的性二、哲学的性质质、特点和功能、特点和功能 1、哲学的性质:总括性、抽象性的理论科学2、哲学的特点12(1)

6、时代性(2)民族性(3)阶级性3、哲学的功能(1)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2)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哲学理论三、哲学的基本三、哲学的基本问题问题1、哲学基本问题的的含义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133、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四、哲学派四、哲学派别别的划分的划分1、哲学派别划分的标准: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唯物主义及其具体形态(二)唯心主义及其基本形式(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和斗争的根源(2)一元论和二元论(3)哲学的党性2、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1)可知论(2)不可知论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14第二第二讲讲 世界的物世界的物质统质

7、统一性一性一、物一、物质质即客即客观实观实在性在性(一)哲学物质观的形成和发展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2、近代形而上学物质观3、辨证唯物主义物质观(1)列宁的物质定义(2)理论意义15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3)实践意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二)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1)什么是运动?(2)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16(3)物

8、质是运动的主体(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2、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1)什么是时间和空间(2)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的关系(3)时间和空间的特点 a、客观性 b、有限性和无限性 c、时间一维性和空间三维性17二、世界的物二、世界的物质质本本质质(一)自然界是物质的统一体(二)意识的物质根源性1、意识的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2、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3、意识的结构4、意识的作用5、意识和人工智能(三)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18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

9、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物质性的活动。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三、世界的物三、世界的物质统质统一性原理一性原理1、原理内容2、理论意义:同二元论、唯心主义、旧唯物划清了界限3、实践意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9第三第三讲讲 社会生活本社会生活本质质上是上是实实践的践的一、一、实实践是人践是人类类能能动动地改造客地改造客观观世界的物世界的物质质活活动动(一)实践的本质(二)实践的特点(三)实践的基本形式二、从二、从实实践出践出发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质(一)马克思主义以前对社会生活的本质的理解1、神学历史观:神灵的意志2、唯心主义历史观:人的主观精神或某

10、种客观精神3、自然主义历史观:自然条件或自然本能20(二)马克思对人类社会生活本质的揭示1、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2、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3、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4、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21第一章第一章(2)(2)事物的普遍事物的普遍联联系和系和发发展展22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唯物辩证法所揭示的物质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基本内容、实质和作用,把握其方法论意义,提高辩证思维能力。23第一第一讲讲 唯物唯物辩证辩证法是关于物法是关于物质质世世界普遍界普遍联联系和系和发发展的科学展的科学一、两种根本一、两种根本对对立的立的发发展展观观1、辩证法和形而

11、上学(1)辩证法:关于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过程的哲学理论:古代朴素辨证法、唯心辨证法、唯物辩证法(2)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相对的反辨证法的思想(另:研究超经验东西的哲学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联系和孤立、发展和静止、全面和片面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的焦点: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4二、事物的普遍二、事物的普遍联联系系1、联系的含义:一切事物、现象之间及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相互影响2、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复杂多样性、条件性、系统性三、事物的永恒三、事物的永恒发发展展1、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运动、变化和发展2、发展的特点:普遍多样性、过程性、规律性

12、、方向性3、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1)新事物(2)判别新旧事物的标准(3)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25四、唯物四、唯物辩证辩证法的体系法的体系结结构及其构及其实质实质1、体系结构:(1)两个总特征(2)三大基本规律:规律的含义、规律的特点、规律的类型、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3)一系列成对的范畴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五、唯物五、唯物辩证辩证法与法与现现代自然科学代自然科学26第二第二讲讲 对对立立统统一一规规律律一、矛盾及其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一、矛盾及其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一)什么是矛盾: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同一性

13、:(1)含义:矛盾双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2)形式: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转化2、斗争(1)含义:矛盾双方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性质(2)形式:相互反对、相互离异、相互分化27(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关系及其意义:矛盾双方同时都具有的性质、矛盾双方又同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二、矛盾在事物二、矛盾在事物发发展中的作用展中的作用(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1、发展的实质: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2、同一性在发展中的作用3、斗争性在发展中的作用4、同一的相对性、斗争的绝对性5、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成为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28(二)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什

14、么是内因、外因2、内因、外因的辨证关系(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普遍性:(1)含义(2)差异也是矛盾(3)坚持矛盾观点和矛盾分析法2、特殊性:(1)含义(2)表现:性质的特殊性、地位的特殊性(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两点论和重点论、内因和外因、共性和个性的统一29 第三第三讲讲 唯物唯物辩证辩证法的其它法的其它规规律律一、一、质质量互量互变规变规律律(一)质、量、度1、质2、量3、度二、量变、质变及其相互转化1、量变、质变及度2、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1)量变转化为质变(2)质变转化为量变(3)质量互变

15、的根源(4)坚持质量互变的辨证关系,反对形而上学: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30三、质量互变规律的内容及意义1、内容2、实践意义:(1)坚持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2)坚持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的统一(3)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二、否定之否定二、否定之否定规规律律(一)辨证的否定观1、肯定和否定2、辨证的否定:(1)是事物自我否定(2)是事物发展的环节(3)是事物联系的环节(4)是“扬弃”313、坚持辨证否定关的重要意义: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二)否定之否定1、从内容上看:所揭示的是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全过程:两次否定、三个阶段2、从表现形式来看: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6、波浪式或螺旋式上升)(1)事物发展的前进性(2)事物发展的曲折性(3)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性:仿佛是回到出发点的运动(三)否定之否定的普遍性和特殊性321、普遍性2、特殊性:(1)否定形式的特殊性(2)事物的曲折发展也有其特殊性:前进中的回复或复归、前进中的倒退或逆转(3)作用要在事物经历一个较长过程即完成一个发展周期或同一矛盾的对立面经过两次转化以后才能完整地显示出来33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34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基本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

17、世界的能力。35第一第一讲讲 认识认识的基的基础础和本和本质质一、一、实实践是践是认识认识的基的基础础(一)实践的主体和客体认识关系、实践关系和价值关系(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二、二、认识认识是主体是主体对对客体能客体能动动的反映的反映(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36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反映论(1)认识是关于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与唯心主义的区别(2)认识能够提供客观世界的正确映象与不可知论的区别2、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先验论(1)客观唯心主义(2)主观唯心主义(二

18、)辨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1、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直观、消极、被动2、辨证唯物主义反映论:辨证、积极、能动37(三)辨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 两个特征1、反映具有摹写性2、反映具有创造性3、同一功能的两个方面38第二第二讲讲 认识认识的辨的辨证过证过程程一、由一、由实实践到践到认识认识 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1)感性认识的含义(2)感性认识的特点:生动性、形象性(3)感性认识的形式:感觉、知觉、表象39 第一、感觉第二、知觉第三、表象2、理性认识(1)理性认识的含义(2)理性认识的特点:抽象性(3)理性认识的形式:概念、判断、推理第一、

19、概念第二、判断第三、推理40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区别和相互对立感性认识:对于事物现象的反映理性认识:对于事物本质的反映(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联系和辩证统一 (一)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认识第一、主体理性的价值观念、目的要求影响和制约着感知活动的方向。41 第二、主体已有的理性知识影响和制约着感性认识的深度和水平。第三、感性认识的结果必须借助于理性形式来描述,感觉经验只有通过理论解释才能成为人类科学知识的构成要素。(二)理性认识中渗透着感性认识第一、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发展而来,包含着感性认识的丰富内容。第二、理性认识必然要运用一定的感性物质手段42

20、4、必须反对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 证关系的错误观点(1)哲学史上的经验论和唯理论(2)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5、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机制和条件(1)基础和前提丰富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2)正确途径运用理性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和概括:去粗取精、取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43二、由二、由认识认识到到实实践践 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由认识回到实践1、这一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只有使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它得到检验、完善和发展(2)只有使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结论: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 更重要、意义更伟大2、认识过程中两次飞跃的辩

21、证关系44 (1)相互区别第一次飞跃解决的是认识世界、形成思想的问题。第二次飞跃解决的主要是改造世界、实现思想的问题,同时又是认识过程的继续和完成。(2)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第一次飞跃是第二次飞跃的准备。第二次飞跃是第一次飞跃的归宿。第二次飞跃包含第一次飞跃的成果,因而比第一次飞跃具有更大的能动性。453、实现第二次飞跃的机制和条件(1)必须正确处理一般和个别的关系(2)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三、三、认识认识的全的全过过程:程:实实践、践、认识认识、再、再实实践、再践、再认识认识1、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人们认识具体事物的辩证运动过程2、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人们的认识不断地由特殊到

22、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辩证运动过程46 3、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人们的认识无限发展的辩证运动过程4、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认识辩证运动过程的基本矛盾:主观和客观的矛盾(2)认识和实践的矛盾是主观和客观矛盾的具体化:主观和客观矛盾的展开和解决47 (一)认识是主观反映客观(二)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三)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的具体性和历史性(四)左右倾机会主义的认识论根源5、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辩证运动过程原理的方法论意义(1)认识论和认识路线(2)认识路线和群众路线48第三第三讲讲 真理和价真理和价值值的的辩证统

23、辩证统一一一、真理和真理的客一、真理和真理的客观观性性1、真理的含义(1)真理与正确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2)真理与客观事物2、真理的客观性(1)真理内容的客观性(2)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客观性49 3、真理一元论与真理多元论4、真理面前人人平等(1)真理只有一个,发现真理和发展真理必须采取科学态度(2)真理对任何人和阶级都一视同仁,必须尊重真理和按真理办事5、坚持客观真理论,反对唯心主义的主观真理论(1)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2)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50二、真理的二、真理的辩证辩证特性特性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同一个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的属性(1)绝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第一、从真理的内容说,承认了客

24、观真理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第二、从人类的认识本性说,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2)相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一)相对真理的含义51(二)真理相对性的原因分析第一、从整个客观世界来看。第二、就特定事物而言。(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相互渗透第一、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第二、相对真理包含并表现绝对真理(二)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辩证转化52 (4)反对割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的形而上学真理观(一)独断主义(二)相对主义(5)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原理意义:(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客观真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二)把对马

25、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结合起来532、真理和谬误(1)谬误的含义(2)真理和谬误的对立与统一(一)真理和谬误的对立(二)真理和谬误的统一首先,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其次,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第一、真理向谬误的转化的三种情形:脱离反映对象、超出适用范围、以偏概全 第二、谬误向真理转化的三种情形54(3)真理和谬误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三、真理的三、真理的检验标检验标准准1、真理的检验标准的含义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真理检验标准3、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真理标准的科学解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只有实践才能成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的原因(一)是由真理的本性决定的5

26、5(二)是由实践的特点决定的(2)理论(包括正确理论)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3)逻辑证明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4、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和相对性(不确定性)(1)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2)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3)反对割裂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错误倾向56 (一)否认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唯心主义、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二)否认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教条主义和独断论四、真理和价四、真理和价值值的关系的关系1、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贯穿实践和认识关系中的目的性和意义问题2、价值及其特性(1)价值的含义:是一个关系范畴价值的主体是人,客体是物或人价值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

27、客观实在的关系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积极的作用:满足需要的效益关系57(2)价值尺度: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实践目标 真理尺度: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3)价值的特点:价值具有客观性价值具有主观性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价值具有多维性583、价值评价的特点和功能(1)价值评价的特点: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对象 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 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2)价值评价的功能:激励作用 制约作用 导向作用 594、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1)真理和价值的区别:物的尺度和人的内在尺度(2)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辨

28、证统一(一)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辨证统一为前提的。(二)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有价值的。(三)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互相制约、互相引导、互相促进的。605、树立科学的真理观和价值观(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1)价值观是人们对人和事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它与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一致的。(2)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3)正确的价值观是先进的社会集团或阶级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的价值观(4)社会主义价值观:社会政治理想、人生观、科学观、道德观、审美观61第三章第三章人人类类社会

29、及其社会及其发发展展规规律律62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基本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辩证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63第一第一讲讲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识及其及其辩证辩证关系关系一、一、历历史史观观的基本的基本问题问题(一)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对立1、历史唯心主义及其主要缺陷2、马克思与历史唯物主义(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1、社会存在: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1)自然环境(地理环境)及其在

30、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A、自然环境的概念B、自然环境的作用64(a)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提供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影响生产部门的布局、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其发展方向(b)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对社会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C、保护自然环境与维护生态平衡是中国的基本国策(2)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A、人口因素的概念B、人口因素的作用(a)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b)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C、实行计划生育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65(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及其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A、生产方式的概念:物质资料的生产B、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

31、(a)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及社会形态的更替(b)决定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改造(c)决定不同社会的人口状况的特点和人口变化的特殊规律C、人类社会的历史是劳动发展史662、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复杂的结构(1)按主体分: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2)按反映层次的高低: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3)按同经济基础的关系: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态)和非上层建筑的 意识形式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识的辨的辨证证关系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先有社会存在,后有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本体论)(2)社会存在构成的复杂性决定社会意识的多样性(3)社会

32、存在 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67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1)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A、社会意识往往落后于社会存在B、先进的社会意识具有超前性、预见性(2)社会意识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3)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4)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1)先进的社会意识的积极促进作用(2)落后的 社会意识的消极阻碍作用68三、社会主三、社会主义义意意识识形形态态同当前意同当前意识识形形态领态领域的域的斗争斗争1、斗争的根源:意识形态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2、斗争的主要形式: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3、和平演

33、变的主要手段:(1)广泛宣传资本主义经济模式、政治模式和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和人权(2)集中宣扬资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积极扶持持不同政见者(4)重点争夺青年知识分子和学生69第二第二讲讲 人人类类社会社会发发展的基本展的基本规规律律一、生一、生产产力与生力与生产产关系矛盾运关系矛盾运动动的的规规律律(一)生(一)生产产力和生力和生产产关系关系1、生产力的含义、构成及特点(1)含义:生产力是人类在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并使之适应社会需要的力量生产力:人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生产力:解决的是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生产力: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程度 生产力:质(性质)和量(水平)的规定性生产力

34、状况70(2)基本构成要素 实体性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生产工具)、劳动对象 智能性要素:科技、教育、管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第一生产力(3)特点: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2、生产关系的含义、构成及类型(1)含义: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广义、狭义)生产关系与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生产关系与三个方面: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形式(2)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71(二)生(二)生产产力和生力和生产产关系的辨关系的辨证证关系关系 1、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2、生产

35、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反作用实际过程和情形的复杂性(三)生(三)生产产力和生力和生产产关系的矛盾运关系的矛盾运动动是人是人类类社社会会发发展的最根本的展的最根本的动动力力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72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四)生(四)生产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产力力发发展状况的展状况的规规律及其意律及其意义义1、内容

36、2、过程3、意义二、二、经济经济基基础础与上与上层层建筑矛盾运建筑矛盾运动动的的规规律律(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731、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同生产力状况的一定历史阶段相适应的、在该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1)经济基础与基本经济制度(2)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2、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1)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2)政治上层建筑: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式和设施74 3、国家极其职能(1)国家的起源(2)国家

37、的实质(3)国家的类型:国体和政体(4)国家的职能(5)国家消亡(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首先,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其次,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再次,经济基础的变更引起上层建筑的变更75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和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为之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当它为适合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的进步力量,反之,就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社会形态内部的

38、矛盾运动,而这种矛盾运动在实际运行中是极为复杂的:76(1)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2)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3)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时,一般是适应的,处于没落时,矛盾则变为对抗性的、全局性的。77 第三第三讲讲 社会形社会形态态更替的一般更替的一般规规律及特殊形式律及特殊形式一、社会形一、社会形态态的内涵的内涵1、社会形态的含义: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包括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社会形态与社会经济形态、社会制度3、社会形态是具体的

39、、历史的而不是抽象的4、现实存在的社会形态是复杂的,而不是“纯粹”的5、划分社会形态的客观标准是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而不是上层建筑786、人类社会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客观依据:(1)社会有机体尽管有其特殊性,但它同自然界一样,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关系(2)人类社会由其内部所固有的矛盾所推动,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辨证发展过程(3)人们有可能象自然科学那样,用精确的眼光来考察研究人类社会。二、社会形二、社会形态发态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2、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79(1)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

40、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实践活动的幅度、空间(2)社会形态的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3)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3、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和曲折性80第四第四讲讲 人人类类社会社会发发展的展的动动力系力系统统一、生一、生产产力是社会力是社会发发展的最展的最终动终动力力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内在根源在于:人与自然的矛盾,客观的现实的强制的力量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发展的根本展的根本动动力力1、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辨证过程2、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过程(1)生产力是社会

41、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2)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根本条件(3)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81三、三、阶级阶级斗争是斗争是阶级阶级社会社会发发展的直接展的直接动动力力1、马克思对于阶级斗争的新贡献:揭示了阶级斗争的社会根源及其历史地位2、两大基本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1)根源:经济利益(列宁的阶级概念: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2)斗争的主要形式:经济斗争、思想斗争和政治斗争3、阶级斗争的动力作用:(1)先进阶级和被压迫群众所主导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2)作用的具体表现:社会各个具

42、体形态更替的质变过程中和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82(3)阶级斗争受不同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它的作用是历史的、发展的。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斗争是阶级斗争史上“最后的斗争”。(4)阶级分析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4、社会革命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1)社会革命的含义:狭义:政治革命,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政治统治,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所造成的社会形态的质的飞跃广义:社会生活中一切推动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性变革。(2)社会革命的根源和实质83直接原因: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深层根源: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实质: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

43、治,用先进的社会制度去替代腐朽的的社会制度,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3)社会革命的类型:(4)社会革命的形式:暴力革命(5)社会革命的作用: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阶级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手段和环节使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空前地发挥出来5、社会改革是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841、社会改革的性质:在统治阶级保持其统治的条件下,以维护社会的根本制度为前提和目标,依靠现存的社会制度本身的力量所进行的自我调整和完善2、社会革命的根源: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产物四、科技革命是社会四、科技革命是社会发发展的展的强强大杠杆大杠杆1、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1)科学:是由概念判断推理假说等构成的理性认识的

44、逻辑体系,是理论化、系统化了的关于事物规律的知识是什么、为什么(2)技术:是科学的转化形态,是用来为社会服务的各种物质手段、方式、方法。技术的物质形式(硬件)和技术的工艺形式(软件)做什么、怎么做(3)科学技术的特征:客观性、实践性、继承性、创新性、社会性852、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1)改变了生产力的构成要素(2)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3)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4)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5)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3、科技的作用具有两重性4、新科技革命的主要特征(1)速度(2)方向(3)规模(4)主要目标(5)社会影响865、坚持科学发展观,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

45、新型国家:坚定自主创新的信心、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完善自主创新的环境五、人民群众是社会五、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发展的主体展的主体动动力力1、人民群众的含义:从量上看,是指社会居民中的绝大多数,而不是少数人。从质上看,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而不是起阻碍作用的人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其内涵和外延都有所不同87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1)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社会变革的的决定力量3、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1)普通个人、历史人物、杰出人物、领袖人物的区别(2)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提出的先进思想,是社会革命的先导,在社会革命中

46、起着倡导者和发起着的作用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是广大人民群众和先进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组织着和领导者,在革命斗争中起着核心和中流砥柱的作用88有些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由于反映了社会历史的潮流和趋势,他们所采取的某些措施也对历史的发展起着某种推动作用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对于历史进步,有重要推动作用4、群众、阶级、政党、领袖之间的关系5、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1)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3)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89第四章第四章 资资本主本主义义的形成及本的形成及本质质90教学基本要求教

47、学基本要求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91第一第一讲讲 经济经济学和学和马马克思主克思主义义政治政治经济经济学的基本学的基本问题问题一、什么是一、什么是经济经济学学1、经济:(1)经世济民,治理国家(2)节约,精打细算(3)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4)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分配、交换、消费等生产和再生产活动(5)一个国家国民经济部门或总体的简称922、经济学:经济学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各种经济活动、经济关系

48、、经济规律、经济运行,进行理论的、应用的、历史的研究的各类学科的总称,又称经济科学。3、经济学主要内容:(1)理论经济学:主要研究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93(2)应用经济学:主要研究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各个专门领域的经济活动、经济运行和经济规律(附:斯蒂格利茨经济学关于经济运行基本问题:a、生产什么,产量有多大b、产品是怎样生产的c、产品为谁生产d、谁作出经济决策,以什么程序作出决策)(3)经济思想史:重要研究各个历史时期出现的经济观点、经济思想、经济学说、经济学派的演化及社会历史地位。(4)经济史:主要研究人类社会

49、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发展的具体过程及特殊规律。94(5)经济数量分析和计量方法学科,主要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运行 中的数量关系。二、二、马马克思主克思主义义政治政治经济经济学的基本学的基本问题问题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定义:关于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及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2、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来源(1)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2)批判地继承前人一切优秀理论成果: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理论来源)(3)根植于社会经济实践953、理论基础: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4、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5、研究的对象:生产关系6、研究任务:揭示人类社会各个发展

50、阶段上经济运动过程中的客观经济规律。7、基本特征: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制度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的统一。8、研究方法:唯物辨证法、科学抽象法、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96第二第二讲讲 马马克思的克思的劳动劳动价价值论值论是剖是剖析析资资本主本主义经济义经济制度的理制度的理论论基基础础一、人一、人类类社会的两种基本社会的两种基本经济经济形形态态(一)自然经济:1、概念: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自己或本经济单位的的需要,不是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态2、特点:(1)自给自足(2)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封闭的经济形式(3)社会生产基本停留在简单再生产水平上97(二)商品经济1、概念: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社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