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堂教学设计课题:雨铃霖 授课时数: 1课时 日期:2012年6月8日设计要素设计内容教学内容分析雨铃霖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艺术上情景交融、虚实兼写,一直为后人称道。而其哀怨的基调,真挚的感情,同样打动了千年来无数的读者。学习时应品读与赏析结合,艺术与情感并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词作风格、宋词的起源;(2)通过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3)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掌握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4)鉴赏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中的意象,并能联想到其他几种常见意象的意义。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介绍和教师的补充,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词作风格
2、、宋词的起源;通过配乐的范读、齐读、个人读、名家朗诵,在诵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通过问题的设置、学生的讨论、教师的点拨和梳理,来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总结并掌握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通过学生的讨论、教师的点拨,鉴赏出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中的意象,并引导学生联想到其他几种常见意象的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 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领略古典诗词的魅力,积淀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及能力,增强对语文学习的喜爱。学习者特征分析虽是高一的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大多停留在初中的学习水平上,再加上该词中个别句子的难以理解,所以在设置问题上,多带有提示性和引导性,如“ 词的上片描绘出
3、一幅怎样的离别情景?”、“词的下片是在写眼前之景吗?”等,从而降低了学习的难度,继而能调动起更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辅之于讨论法、点拨法的穿插实施,突破重难点就变得容易多了。通过配乐朗读、欣赏名家朗读环节的设置,也能更好地增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通过展示适宜的图片,有益于营造出贴切的诗词意境,也能促使学生更好地沉浸其中。教学分析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掌握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教学难点难点鉴赏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中的意象,并能联想到其他几种常见意象的意义。解决办法通过学生的讨论、教师的点拨,鉴赏出名句“杨柳岸,晓风残
4、月”中的意象,并引导学生联想到其他几种常见意象的意义。教学策略讲解法 诵读法 讨论法 引导点拨 写作法教具准备计算机 多媒体教学资源必修四教师教学用书 图片 必修四教科书 网络资源板书设计 景:寒蝉 骤雨 长亭离别前(实写) 情:执手相看泪眼 虚实结合 情景交融 景:烟波 暮霭 杨柳岸 离别后 晓风残月 (虚写) 情: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教 学 过 程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媒体使用预期效果一、导入新课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进一篇抒写离别之情
5、的名作,它就是北宋柳永所写的雨霖铃。1、请同学根据书下注解先来介绍 柳永。2、教师补充:(1)柳永还创作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他的词风行一时,当时流传着“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说法。雨霖铃、望海潮、八声甘州是他的代表作。(2)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3)词的风格:豪放派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苏轼、辛弃疾)婉约派 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 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柳永、李清照) 3、写作背景:柳永因写词惹
6、怒了当时的皇帝宋仁宗,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与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更觉得痛苦万分。这首词就集中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听讲学生介绍听讲、记录听讲、记录听讲、记录听讲用“离别话题”的导入,既能贴近本词的主旨,又能引起大家对此类情感的共鸣。“名作”的字眼也能引起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学常识了解词的起源了解词的风格知人论世教 学 过 程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媒体使用预期效果二、整体感知三、品味鉴赏四、总结手法1、教师范读,配乐。2、学生齐读,配乐。3、概括这首词上下片的大意。1、词的上片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离别情景?(
7、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2、你认为词的上片中那一句写得最精彩?(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教师巡视,根据具体情况加以提示或指导。学生回答完,对答对的说法加以肯定和鼓励,对欠缺的地方加以补充和完善。3、词的下片是在写眼前之景吗?(独立思考,并说出依据)学生回答时,教师视情况加以点拨。4、请学生个人有感情地朗读。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该诗的表现手法。听读 齐读独立思考,回答讨论,交流,回答讨论,交流,回答独立思考,回答个人有感情地朗读回答并记录播放音乐,听范读初步感知播放音乐,在音乐中让学生进入词所描绘的情境,再次感知明确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为后面的讨论环节做准备。展示下雨的动感图片,营造骤雨的意境。
8、梳理了词的大意,也明确了词的意境。展示水面烟波浩渺的动感图片,营造千里烟波的意境。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同时也明确了情景交融的手法,达到生生、师生相互学习的目的。展示图片,营造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意境。明确出是“想象之景”,突破重点“虚实结合”的手法。播放音乐。在品味鉴赏全词之后,再次有感情地个人朗读,是对诗歌的最好诠释,深化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点击幻灯片来辅助完成。及时归纳,突破重点。教 学 过 程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媒体使用预期效果五、拓展探究六、名家朗诵七、课堂小结八、课后作业1、“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这首词的名句,说它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意象,你认同吗?为什么?2、请同学
9、们结合先前学习过的诗歌,回想一下你还能想到哪些诗歌中的意象及相关的诗句。教师播放视频。教师总结:这篇写离情的名作,从时间而论,秋天、傍晚、今宵、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只写离情;空间上,长亭、暮霭沉沉的江上、晓风残月的地方,空间转换仍写离情。大凡好的作品,它所馈赠给我们更多的是心灵的丰富、情感的升华。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用自己多情多思的心灵去感知绵绵文化的经纬,悠悠生命的掌纹!请课下写出一段自己与朋友或亲人的离别,可以是古典诗词的形式(五言或七言),也可以是散文的形式(200字)。讨论,交流,回答思考,自由回答观看欣赏听讲,记录课下完成突破难点,明确名句中的意象及相关的含义,为下一个问
10、题的回答做铺垫。突破难点,学习鉴赏意象,探索鉴赏诗歌的规律,提高理解和鉴赏诗歌的能力。播放名家朗诵视频,让学生能身临其境,重温诗歌的内容、情感和意境,领略古典诗歌的魅力,陶冶性情,积淀文学素养,增强对语文学习的喜爱。及时对知识点归纳、总结,达到巩固知识点的效果;同时提升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导引着学生的精神方向。课堂上有了听、说、读的培养,课下进行写作的锻炼。学以致用,抒写自己心中的离情,在生活中更好地学习语文,从而热爱语文。教学流程图播放视频话语导入组织教学、讲解范读、提问组织讨论、总结引导学生听讲、引起兴趣介绍、听讲、记录听读、齐读、回答讨论、回答思考、回答、记录 雨铃霖导入新课作者简介 整
11、体感知品读鉴赏 总结手法课件课件课件教 学 过 程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媒体使用预期效果课件组织讨论、点拨拓展探究讨论、回答课件课件课件教 学 过 程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媒体使用预期效果课件 名家朗诵观看欣赏课件教 学 过 程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媒体使用预期效果课件总结、布置作业听讲、课下完成 小结作业教学设计评价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以词作的内容把握、情感体验、表现手法为重点,以诵读、品味为手段,以配乐、图片为切入口,力图通过意境的创设以和师生共同感悟达到预设情感体验目标,同时把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环节的一些得失总结如下:一、
12、朗读环节:读一直是诗歌教学非常重要的方法,读让学生理解文意,感受作者情感,体会诗词所描绘的意境。在介绍完作者之后,就以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配乐齐读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又穿插个人朗读、听名家朗诵来加深对词意境、情感的领略。这也让学生感受到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给学生提供了诗歌朗读的指导。二、诗词鉴赏环节。首先根据学情,设置出角度和难度适宜的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鉴赏诗歌的积极性,讨论环节学生都觉得有话可说,热情高涨;其次我给学生留有广泛的鉴赏空间,只要学生说出上片中写得最精彩的一句及理由即可;小组中其他同学相互补充,不断完善,我适时给以肯定和点拨,并及时梳理出表现手法,让学生较轻松
13、和明晰地掌握了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三、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运用略带忧伤的琵琶曲、能创设意境的动感图片、精美的朗诵视频,营造出了适宜的学习该词的氛围来。“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我还有一些没有兼顾到的问题,如:1诗词的讲授,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接触文本,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既要训练诵读,又要训练鉴赏表达,感觉时间很紧张,不够舒展自如。2.刚一开始的教师范读,我稍有些紧张,导致先开始的范读不够到位,后半部分的范读稍好,但总体上对学生的情感引领有所欠缺,今后一定要加以改善。3、如果事先对学生进行“什么是意象”“中国传统的意象有哪些内涵”这方面的教学,这样一来,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