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建议意见
有研究表明,新兴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转型升级过程就不断缩短。如果说吴江地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工业化进程,那么占整个工业化40%左右的转型过程应该在2005年以后就应该有序开展了,并在2020年前取得一定成效。大力推进转型升级进度,抢抓机遇,为时不晚。而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有利于推动经济逐步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
加强组织领导,营造转型与发展的良好氛围。我市已经建立了转型升级联席会议制度,并制定了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下一步在推动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方面,要重点落实转型升级相关任务的分解考核落实,以及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落实工作。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非常严峻,人民币汇率不断攀升、石油等原材料价格上涨、部分行业出现产能过剩、企业用工成本增加、部分企业出现“用工荒、招工难”。在这样的大形势下,建议全市各有关部门要联合起来,帮助协调解决中小企业面临的难题。
完善政策引导。建议制定积极有效的新兴产业扶持措施,结合吴江实际,逐步完善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科技、财政、税收、金融、人才、进出口等具体政策,加快建立系统、完备、统一、开放、操作性强的政策体系。建议加大对特色产业产业园区建设各类专项资金的扶持力度并落实到位,政府作为转型升级和新兴发展的原动力,在淘汰落后、招商选资、扶持新兴产业方面应该要形成系统性,提高行业间、企业中的转型积极性。
加强传统产业提升、完善新兴产业链。有人认为转型升级就是要淘汰传统产业等夕阳产业来发展新兴产业,事实上产业结构转型的核心是转变经济效益增长来源的“类型”,而不是单纯的“转行”,转行与转型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传统产业依靠技术支撑,提升产品附加值,降低能源消耗,“旧瓶装新酒”同样能增强企业生命力。在国家近年来加大新兴产业发展力度以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热度骤升,许多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新兴产业领域,因为部分投入带有盲目性,客观上造成行业秩序凌乱,加剧同质竞争。以我市新能源产业为例,产业链“两头在外”,上游晶硅材料高度依赖进口、下游产品受限于国内光伏电池装机总量低,我市光伏产业大多集中于组件的生产,在建项目中大多也以电池片和组件为主。因此,加强新能源产业晶硅材料的冶炼,研发新型太阳能薄膜电池,开展光伏电站建设、并网技术的研发等均是走在国内产业链高端的课题。
依靠民企自主创新实现转型与发展。科技创新是促进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的助推剂。鼓励企业提高自主研发的比重,引导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将新科技、新技术实现产业化,才有可能掌握核心技术,并掌握产业的部分定价权。吴江在自主创新方面有相当的积极性和一定的实力,2010年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达到了19469和14698件,吴江作为全国县级市中创新城市第一名登榜福布斯。在此基础上,充分有利于形成吴江企业未来的生产力和竞争力。民营企业在国企的夹缝中生存原本相对难度大、竞争更加激烈,就更容易推动其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建议政府在企业和项目的引进方面,设立准入门槛,多引进研发型、科技型的企业,而不是简单地把吴江变成外资的加工制造基地。类似于汽车行业“市场换技术”和稀土行业“资源换技术”的实例证明,核心技术是换不来的,只有靠自主创新。
注重市场开拓、增强品牌意识。新兴产业的发展既依赖于产品市场的成长,也有待于要素市场的建设。因此应积极建立和健全相关要素市场,包括资本市场、人才市场和技术市场等。在国内市场出现产能过剩、国外市场利润率和容量走低的情况下,努力开拓国内市场是必然选择。再以我市的新能源光伏产业为例,绝大多数晶硅太阳能电池倚赖国外市场,但人民币升值使产业原本微薄的利润空间更加紧张。开拓国内市场不仅解决这个问题,还能拉动国内太阳能光伏装机等配套产业的发展。还有我市的纺织印染行业,进行转型升级之后,新技术、新产品相应就要发展新客户、新市场。建议利用“江苏产品万里行”等一系列展会,使吴江企业走出去,打响品牌。2010年,吴江市政府通过出台商标注册补贴和召开大会宣传活动以及工商部门举办培训班和上门辅导,国内商标注册申请数终突破1000件,但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以及省、国家名牌产品尚有增加空间。建议政府鼓励企业增强品牌意识,中介产品如纺织、化纤、电子、光电缆、彩钢板等也可以争创品牌。
加强对民间资本的引导。长三角地区充裕的民间资金和传统产业中由于“产能过剩”退出的资金,构成了非常充裕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产业发展的民间资本。引导好我市这部分资金的正确流向,会对我市的转型与发展带来后劲。建议政府合理引导,避免过多的资金流入股市和楼市,而是转向投入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领域。既有助于我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新兴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同时又有利于产业链的完善、提高我市工业整体竞争力。
人才是创新的基础。人才的培育和引进不仅要看区域硬环境,软环境也要加以注重。建议有关部门会同企业一起,针对具体问题找出合适的解决办法。出台一系列政策,创造合适的软硬环境,吸引科技领军人才、行业尖端人才和大量的熟练技术型人才到吴江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