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3届高三新课标历史一轮复习基础巩固卷(含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基础检测一、选择题1右图是出土的北魏文官陶俑,你从中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任用汉族地主 推行三长制 胡汉服装融合接受汉族文化A B CD2(2011年5月北京朝阳区二模13题)“正当五胡乱华(少数民族南迁),中原鼎沸之际,这一新兴王朝,利用作战所俘虏的人口,拓展农业基础;并解除胡汉豪族的威权,直接向农户征税,扭转后汉以来地方割据的趋势,而逐渐推广其统治权,开启了中国长期分裂后再统一的契机。”这一王朝是( )A东汉 B北魏 C隋朝 D唐朝3独孤云是北魏孝文帝统治后期一名年轻的朝廷官员,下列行为将导致他受到惩处
2、的是( )A.公然穿戴汉人样式的冠服 B. 用鲜卑语与同僚交谈 C.将自己的姓氏改为汉姓刘 D. 娶汉族士族地主之女为妻4北魏孝文帝能够实施改革政策,主要是因为( )。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力 孝文帝个人改革的态度坚决得到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 广大北方人民支持政府改革A. B. C. D.5对图31所示人物最合适的评价是( )A.拓拔族的统一者 B.北魏政权的建立者 C.中国第一个女皇帝 D.孝文帝改革的奠基人6下列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 )A北方统一的实现 B封建化的完成 C阶级矛盾的缓和 D北方的民族融合7孝文帝为杜绝官吏贪赃枉法所采取的根本措施是( )A实行租调制
3、 B任用汉人为官 C实行俸禄制 D重新修订官制礼仪8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出现了一批“冬则居南,夏则居北”的候鸟般的“雁臣”,这种现象说明( )部分鲜卑贵族对迁都存在对立情绪 鲜卑族人与故乡的联系难以彻底割断 孝文帝通过局部的让步来保证全局 迁都因为多数人的反对最终宣告失败A B C D9(2011年4月潍坊四县高二质检9题) 北魏实行均田制,主要是( )A. 把政府掌握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 B把官僚多占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C把农民原有的土地拿来重新分配 D对全国所有的耕地重新进行分配10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
4、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11北魏孝文帝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这一规定的目的是促进鲜卑族贵族接受汉族文化 进一步吸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争取汉族地主对孝文帝的支持 整顿吏治以壮大北魏的统治力量与基础A B C D12“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上述材料反映出北魏早期统治者对汉民实行( )A.文化灭绝 B.暴虐统治和残酷掠夺 C.军事镇压
5、D.严刑酷罚13 北魏孝文帝采取的下列措施中,有利于农民进行生产的是( ) 推行均田制 改善吏治 调整负担 兴修水利A B C D 14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材料主要反映了( )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其繁荣 B北宋统治下的洛阳呈现繁荣景象C唐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 D5世纪洛阳商业盛极一时15(2011年1月北京丰台区高三期末5题)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使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的措施是( )A均田制 B迁都洛阳 C俸禄制 D三长制二、非选择题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北魏初年,朝廷)经
6、常发布“劝课农桑”的诏令,要求地方官督促百姓尽力农耕,为朝廷提供尽可能多的粮食及纺织品之类的物资,还把一批又一批的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强行迁徙到京城平城附近,“计口授田”,按照人口拨给无主荒田,由政府督促耕种,然后收取租税,供给京城朝廷百官及禁卫军队。郭建千秋兴亡三国两晋南北朝卷材料二 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魏孝文帝采纳赵郡汉族大姓李世安的建议,颁布均田令。丁男(15岁以上的男子)受露田(注:露田基本上是无主荒地,需休耕轮作)40亩,妇女20亩;丁男受桑田20亩,不宜种桑的地方,丁男受麻田,数量相同。耕牛每头受露田30亩,限4牛。所受露田,凡两年轮耕一次的加一倍,三年轮耕一次的加两倍,受田者年
7、满70岁或死亡之后,其所受露田交还国家,并且不准买卖。桑田不在还受之限,可以世代相传,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买卖。詹子庆中国古代史材料三 (太和)九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奴婢、牛耕有无以还受(露田)。诸土广民稀,随力所及,官借民种莳。诸地狭之处,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他郡,惟不听避劳就逸。其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诸宰民之言,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相付。卖者坐(处罚)如律。魏书食货志(1)材料一反映出北魏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材料一“计口授田”的规定与材料二的“均田令”是何
8、关系?将材料二、三中有关北魏政府鼓励农耕的措施概括提炼,逐条列出。(不得照抄原文)根据材料三说明北魏的均田令是否真正体现了平均?(3)概括指出北魏政权推行均田制所产生的积极影响。17(2011年5月潍坊市考前训练33题)(10分)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没有不顾一切社会条件和人事条件去强制推行改革,而是大玩技巧,迂回取直,在摆脱反对派的围追堵截上非常巧妙地让反对派乖乖就范、别无选择地朝着预定的目的地前进。材料二 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文帝改革“不期然的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1)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并用史实加以说明。(4分)(2)据材料二和
9、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6分)北魏孝文帝改革基础检测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D解析:从陶俑的服装看,比较明显得出的结论是胡汉服装融合,从而再推论出这是接受了汉族的文化,故可以成立。2B解析:从“五胡乱华”可知是五代十国时期,可排除ACD三项,以及“拓展农业基础”、“后汉”、“开启了中国长期分裂后再统一的契机”也能充分证明这一王朝是指北魏。3B解析:ACD均是孝文帝汉化措施,其中还包括禁止30岁以下的官员说鲜卑语。4A解析:改革遭到保守鲜卑贵族的强烈反对,而且改革也在相当程度上是孝文帝自上而下强力推行的,“广大北方人民”的表述不太准确。5D解析:拓拔族的统一者和北魏政权的建立者是拓跋珪,
10、中国第一个女皇帝是武则天,冯太后是孝文帝的祖母,临朝期间采取一些改革措施,奠定了日后孝文帝的改革基础。6D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既受到当时北方的民族融合趋势的推动,反过来又极大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的历史进程。7C解析:由于俸禄是由国家统一筹集,官吏不许自筹,可减轻官吏借机对百姓掠夺。其余选项容易排除。8A解析:解题的突破口在,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决心并未因保守贵族的反对而动摇,最终取得成功,因此表述有误,包含的予以排除。9A解析:485年,冯太后、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均田制的实行,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生产积
11、极性,大片的荒地被开垦出来,变成了肥沃的良田,粮食产量不断增加,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本题选A项。10D解析:四个选项都与迁都洛阳有关,但ABC是直接原因或目的,根本目的要从维护和巩固统治上考虑,故选D。11A解析:整顿吏治,主要是推行俸禄制的目的,而不是改籍贯的目的。鲜卑人与汉人的通婚确定两族之间的姻亲关系,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以壮大北魏的统治力量,巩固统治基础。故不符合题意。12B解析:通过 “驱夏人(汉人)为肉篱”、 “征调赋敛”可判断本材料突出反映的是北魏的残暴统治和掠夺。13D解析:根据“有利于农民进行生产”,可以直接确定,而吏治的改善可以减轻对农民的
12、掠夺,客观上也有利于农民进行生产。 14A解析:材料中的“晋宋”是指南北朝时期的东晋和宋朝,故BC项明显错误。材料中的“礼仪富盛,人物殷阜”不是指商业繁荣,而是整体上的繁荣,故D错误。15D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三长制的建立,打破了豪强荫庇户口的合法性。在实行的过程中,三长还是从大族豪强中产生,他们不仅本人可以享受免于征戍的特权,而且亲属中也有一至三人可以得到同样待遇。但较之宗主督护制,它毕竟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实行后,国家直接控制的自耕农民大量增加,国家赋税收入相应增加,农民赋税负担也有所减轻。北魏后期社会经济明显的恢复和发展,当与此有密切关系。北魏的三长制后来成为北齐隋唐时期乡里
13、组织的基础。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二、非选择题16(1)变化:从游牧生活逐步转变为定居,从事农耕和纺织。原因:在长期的征服、南迁过程中,受到中原汉族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2)关系:“计口授田”是均田制的雏形,均田制是对“计口授田”的继承和完善。措施:有劳动能力的男女均受田;奴婢、耕牛可以受田;因轮耕而加倍受田;地广人稀的地方可任意垦荒;鼓励地少人多之处的农民迁移垦荒;官吏按级别受田,土地不得买卖。没有。拥有奴婢和耕牛者所受的田多,官吏受田数额大。(3)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及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更多的农民成为封建政权直接控制的编户,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求,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魏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17(1)从材料一可知,北魏孝文帝采取“迂回”手段进行改革,即北魏孝文帝注重改革策略。联系教材知识可知迁都洛阳即是最好证明。(2)从“中国再统一”角度入手,联系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和效果角度分析回答。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