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微量元素与维生素检验.ppt

上传人:胜**** 文档编号:796093 上传时间:2024-03-20 格式:PPT 页数:105 大小:1.3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微量元素与维生素检验.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5页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微量元素与维生素检验.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5页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微量元素与维生素检验.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5页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微量元素与维生素检验.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5页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微量元素与维生素检验.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六章第六章微量元素与维生素检验微量元素与维生素检验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北华大学医学院 王琰一、常用微量元素与维生素的代谢及其生物学作用二、常用微量元素与维生素的检测指标三、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检测的临床应用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第一节第一节常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代常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代谢及其生物学作用谢及其生物学作用宏量元素人体总重量人体总重量1/10 0001/10 000以上以上 微量元素人体总重量人体总重量1/10 0001/10 000以下以下 人体内元素人体内元素必需微量元素必需微量元素非必需微量元素非必需微量元素一、微量元素代谢及其生物学作用一、微量

2、元素代谢及其生物学作用1.铁铁l人体内人体内铁分分类功能功能铁:血:血红蛋白、肌蛋白、肌红蛋白、含蛋白、含铁酶等。等。贮存存铁:铁蛋白、含蛋白、含铁血黄素。血黄素。含量:含量:约为35g。吸收:整个消化道均可吸收。吸收:整个消化道均可吸收。Fe2+较Fe3+易吸收易吸收。排泄:主要通排泄:主要通过肾脏、粪便和汗腺排泄便和汗腺排泄(一)主要微量元素(一)主要微量元素(1)代谢:)代谢:(2 2)生物学作用)生物学作用 合成血红蛋白合成血红蛋白 合成肌红蛋白合成肌红蛋白 构成人体必需的酶构成人体必需的酶 铁参与能量代谢铁参与能量代谢 铁与免疫功能铁与免疫功能 2.碘碘(1 1)代谢:)代谢:含量:

3、含量:202025mg25mg。吸收:从食物中摄取,以消化道吸收为主。吸收:从食物中摄取,以消化道吸收为主。排泄:主要通过肾脏排泄。排泄:主要通过肾脏排泄。(2 2)生物学作用:碘是通过甲状腺素发挥其生理作用。)生物学作用:碘是通过甲状腺素发挥其生理作用。通过甲状腺素促进蛋白质的合成;通过甲状腺素促进蛋白质的合成;活化多种酶;活化多种酶;调节能量代谢;调节能量代谢;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速各种物质的氧化过程加速各种物质的氧化过程 。3.3.锌锌(1 1)代谢:)代谢:含量:含量:2 23g3g。吸收:在十二指肠和空肠被吸收。吸收:在十二指肠和空肠被吸收。排泄:主

4、要由粪便、尿、汗、乳汁及头发排泄。排泄:主要由粪便、尿、汗、乳汁及头发排泄。(2 2)生物学作用:)生物学作用:可作为多种酶的功能成分或激活剂;可作为多种酶的功能成分或激活剂;促进机体生长发育;促进机体生长发育;促进维生素促进维生素A A的正常代谢和生理功能;的正常代谢和生理功能;参与免疫功能过程。参与免疫功能过程。4.硒(1 1)代谢:)代谢:含量:含量:141421mg 21mg。吸收:吸收:主要在主要在十二指肠吸收。十二指肠吸收。排泄:主要从尿排出,部分经胆汁由粪便排排泄:主要从尿排出,部分经胆汁由粪便排出出 。(2 2)生物学作用:)生物学作用: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重要组成成分;谷胱甘

5、肽过氧化物酶的重要组成成分;参与辅酶参与辅酶A A和辅酶和辅酶Q Q的合成;的合成;保护视器官的健全功能;保护视器官的健全功能;是体内抵抗有毒物质的保护剂;是体内抵抗有毒物质的保护剂;增强机体免疫力;增强机体免疫力;保护心血管和心肌;保护心血管和心肌;调节维生素调节维生素A A、C C、E E、K K的代谢;的代谢;对肿瘤的影响。对肿瘤的影响。5.铜(1 1)代谢:)代谢:含量:含量:8080100mg 100mg。吸收:在十二指肠和小肠上段吸收。吸收:在十二指肠和小肠上段吸收。排泄:经胆汁、肠壁、尿液和皮肤排泄。排泄:经胆汁、肠壁、尿液和皮肤排泄。(2 2)生物学作用:)生物学作用:维护正常

6、的造血机能及铁的代谢;维护正常的造血机能及铁的代谢;构成超氧化物歧化酶、赖氨酰氧化酶等多种酶类构成超氧化物歧化酶、赖氨酰氧化酶等多种酶类 。6.铬铬(1 1)代谢:)代谢:含量:含量:60mg 60mg。吸收:经口、呼吸道、皮肤及肠道吸收。吸收:经口、呼吸道、皮肤及肠道吸收。排泄:由尿中排出,少量从粪便排出。排泄:由尿中排出,少量从粪便排出。(2 2)生物学作用:)生物学作用:促进胰岛素的作用及调节血糖促进胰岛素的作用及调节血糖 ;降低血浆胆固醇;降低血浆胆固醇;促进蛋白质代谢和生长发育促进蛋白质代谢和生长发育 。7.7.锰锰(1 1)代谢:)代谢:含量:含量:121220mg20mg。吸收:

7、在小肠吸收。吸收:在小肠吸收。排泄:主要由肠道、尿液排泄。排泄:主要由肠道、尿液排泄。(2 2)生物学作用:)生物学作用:锰是多种酶的组成成分及激活剂;锰是多种酶的组成成分及激活剂;促进生长发育;促进生长发育;与造血功能密切相关;与造血功能密切相关;过氧化物酶的组成成分。过氧化物酶的组成成分。8.钴钴(1 1)代谢:)代谢:含量:含量:1.5mg 1.5mg。吸收:由消化道和呼吸道吸收。吸收:由消化道和呼吸道吸收。排泄:通过尿液排泄,少量通过肠道等途径排泄。排泄:通过尿液排泄,少量通过肠道等途径排泄。(2 2)生物学作用:)生物学作用:VBVB1212的组成成分,的组成成分,以以VBVB121

8、2发挥作用。发挥作用。参与造血,促进红细胞的正常成熟;参与造血,促进红细胞的正常成熟;参与脱氧胸腺嘧啶核苷酸的合成;参与脱氧胸腺嘧啶核苷酸的合成;参与体内一碳单位的代谢。参与体内一碳单位的代谢。元 素来 源铁碘锌硒铜铬锰钴动物的肝、心、肾、肉、蛋黄海带、海藻、鱼类、菠菜海产贝类、瘦肉、坚果、谷类动物的肝脏、胰脏,海产品及高蛋白食物、啤酒谷物制品、动物肝脏、鱼类、乳品、水果、蔬菜小麦、鸡、鱼肉、贝类、海藻茶叶、坚果、谷类、豆类、大白菜、萝卜缨动物肝脏、乳类、豆类、谷物、蔬菜、粗麦粉、水果必需微量元素的主要食物来源(二)有害微量元素(二)有害微量元素1.1.铅铅 主要来自工业烟尘污染和含铅汽油燃烧

9、后排出的废气。主要来自工业烟尘污染和含铅汽油燃烧后排出的废气。其理想血浓度为零。其理想血浓度为零。主要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吸收。主要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吸收。大部分经肾脏由尿排出,小部分随大便排出。大部分经肾脏由尿排出,小部分随大便排出。中毒机制是导致卟啉代谢紊乱,使血红蛋白的合成受到障碍。中毒机制是导致卟啉代谢紊乱,使血红蛋白的合成受到障碍。中毒中毒临床表现复杂如易激惹、惊厥、反复腹痛、反复呕吐、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临床表现复杂如易激惹、惊厥、反复腹痛、反复呕吐、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氨基尿、糖尿等氨基尿、糖尿等。2 2汞汞 主要以硫化汞的形式存在于岩石中;工业的废渣、废主要以硫化汞的形式

10、存在于岩石中;工业的废渣、废气造成大气、土壤和水源的污染。气造成大气、土壤和水源的污染。以蒸气和粉尘形式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侵入。以蒸气和粉尘形式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侵入。主要经肾脏由尿、粪便排出。主要经肾脏由尿、粪便排出。中毒机制是汞离子与酶的巯基(中毒机制是汞离子与酶的巯基(-SH-SH)的结合,使酶的活)的结合,使酶的活性丧失。性丧失。中毒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多汗、易兴奋、精神障碍、中毒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多汗、易兴奋、精神障碍、乏力、口腔炎、牙齿松动等。乏力、口腔炎、牙齿松动等。3 3镉镉 主要存在于锌、铜和铝矿内,锌矿石含量最高。主要存在于锌、铜和铝矿内,锌矿石含量最高。植物

11、对污染土壤中的镉有富集作用。植物对污染土壤中的镉有富集作用。吸收途径为呼吸道及消化道,也可经皮肤吸收。吸收途径为呼吸道及消化道,也可经皮肤吸收。主要由粪便、肾脏排出,少量可随胆汁排出。主要由粪便、肾脏排出,少量可随胆汁排出。中毒机制为抑制肝细胞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还可直中毒机制为抑制肝细胞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还可直接损伤组织细胞和血管,引起水肿、炎症和组织损伤。接损伤组织细胞和血管,引起水肿、炎症和组织损伤。中毒临床表现为口干、口内金属味、咽痛、乏力、中毒临床表现为口干、口内金属味、咽痛、乏力、呼吸困难、蛋白尿、骨变形、肝坏死等,主要累及肺、呼吸困难、蛋白尿、骨变形、肝坏死等,主要累及肺、肾、嗅觉

12、、骨骼、睾丸、肝脏等。肾、嗅觉、骨骼、睾丸、肝脏等。4 4铝铝 地壳中含量丰富。摄铝增加主要来自铝食具、炊地壳中含量丰富。摄铝增加主要来自铝食具、炊具、铝尘、食物、饮料、铝制剂等,具、铝尘、食物、饮料、铝制剂等,主要由胃肠道吸收。主要由胃肠道吸收。排泄主要经肾由尿排出,部分可由粪便和胆汁排出。排泄主要经肾由尿排出,部分可由粪便和胆汁排出。铝的毒性可导致机体许多脏器受损。铝的毒性可导致机体许多脏器受损。中毒临床主要表现为高铝血症、消化道症状、铝贫血、中毒临床主要表现为高铝血症、消化道症状、铝贫血、铝骨病、铝脑病等。铝骨病、铝脑病等。5 5砷砷 广泛分布于环境中,人体吸收的砷来自饮水、燃广泛分布于

13、环境中,人体吸收的砷来自饮水、燃煤的污染、饮食海产品、烟草、含砷化妆品等。砷本身毒煤的污染、饮食海产品、烟草、含砷化妆品等。砷本身毒性并不大,其化合物如三氧化二砷(性并不大,其化合物如三氧化二砷(AsAs2 2O O3 3,俗称砒霜),俗称砒霜)毒性甚大。毒性甚大。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吸收。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吸收。主要通过肾脏随尿排出,小部分经毛发、指甲生长等主要通过肾脏随尿排出,小部分经毛发、指甲生长等排泄。排泄。中毒机制是砷与含巯基的酶结合,使酶的活性丧失影中毒机制是砷与含巯基的酶结合,使酶的活性丧失影响细胞的正常代谢。响细胞的正常代谢。中毒临床表现为咳嗽、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中

14、毒临床表现为咳嗽、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腹泻、肝区痛、皮肤损伤等。腹泻、肝区痛、皮肤损伤等。维生素: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一类小分子有机维生素: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一类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化合物。特点:特点:既不供给能量,也不构成组织成分;既不供给能量,也不构成组织成分;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甚微,必须由食物供给;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甚微,必须由食物供给;需要很少(需要很少(g/dg/d mg/dmg/d),但不可缺少。),但不可缺少。功能:功能:参体内物质代谢与调节;参体内物质代谢与调节;参与辅酶组成,调节物质代谢(参与辅酶组成,调节物质代谢(Vit BVit B族)。族)。二、维生素的代谢

15、及其生物学作用二、维生素的代谢及其生物学作用维生素的分类:维生素的分类: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 A、D D、E E、K K。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 B族、族、C C。维生素的命名:维生素的命名:按发现先后:按发现先后:A A、B B、C C、D D等。等。维生素的命名及常见缺乏症维生素的命名及常见缺乏症名称以化学结构或功能命名常见缺乏症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抗干眼病维生素 视黄醇抗佝偻病维生素 钙化醇生育酚凝血维生素夜盲症 干眼病佝偻病 骨软化症溶血性贫血新生儿出血 出血倾向名称以化学结构或功能命名常见缺乏症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1维

16、生素B2维生素PP维生素B6维生素M维生素B12维生素C硫胺素 抗脚气病维生素核黄素烟酸 尼克酸 抗癞皮病维生素吡哆醇 吡哆醛 吡哆胺叶酸 蝶酰谷氨酸钴胺素 抗恶性贫血维生素抗坏血酸 抗坏血病维生素脚气病口角炎癞皮病动脉粥样硬化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坏血症维生素的命名及常见缺乏症维生素的命名及常见缺乏症1.维生素维生素A(一)脂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A结构式维生素维生素A A有维生素有维生素A A1 1(视黄醇)和维生素(视黄醇)和维生素A A2 2(3-3-脱氢脱氢视黄醇)之分。视黄醇)之分。(1 1)维生素)维生素A A的代谢:的代谢:来源:只存在于动物性食品中,植物食品中含有来源:只存在于

17、动物性食品中,植物食品中含有维生素维生素A A原原-胡萝卜素。胡萝卜素。活性形式包括视黄醇、视黄醛和视黄酸。活性形式包括视黄醇、视黄醛和视黄酸。吸收:视黄基酯和维生素吸收:视黄基酯和维生素A A原,在小肠黏膜细胞原,在小肠黏膜细胞内水解为视黄醇,吸收后又重新合成视黄醇酯。血循内水解为视黄醇,吸收后又重新合成视黄醇酯。血循环中的维生素环中的维生素A A是非酯化型,它与视黄醇结合蛋白结是非酯化型,它与视黄醇结合蛋白结合,再与前清蛋白(结合,形成维生素合,再与前清蛋白(结合,形成维生素A-RBP-PAA-RBP-PA复复合物而被转运。在细胞内,视黄醇与细胞视黄醇结合合物而被转运。在细胞内,视黄醇与细

18、胞视黄醇结合蛋白结合。蛋白结合。(2 2)生物学作用:)生物学作用:促进视觉细胞感光物质的合成与再生;促进视觉细胞感光物质的合成与再生;参与糖蛋白的合成;参与糖蛋白的合成;促进生长发育;促进生长发育;具有抑癌作用;具有抑癌作用;维持机体正常免疫功能。维持机体正常免疫功能。中国居民膳食维生素中国居民膳食维生素A A日推荐摄入量为:成年男性日推荐摄入量为:成年男性 800g RE800g RE;女性;女性 700g RE700g RE。(。(RERE:视黄醇当量):视黄醇当量)2.维生素维生素D 维生素维生素D D(Vit DVit D)又称)又称抗佝偻病维生素,它是类固抗佝偻病维生素,它是类固醇

19、衍生物。维生素醇衍生物。维生素D D主要包主要包括维生素括维生素D D2 2(又称麦角钙化(又称麦角钙化醇)及维生素醇)及维生素D D3 3(又称胆钙(又称胆钙化醇)化醇).维生素D结构式维生素维生素D D2 2和和D D3 3的生成的生成(1 1)维生素)维生素D D的代谢:的代谢:来源:仅存于动物性食物中,植物性食物中来源:仅存于动物性食物中,植物性食物中一般仅含维生素一般仅含维生素D D原。维生素原。维生素D D原经紫外线照射后原经紫外线照射后可转化为维生素可转化为维生素D D。吸收:食物中的维生素吸收:食物中的维生素D D 在小肠吸收,吸在小肠吸收,吸收入血后主要与维生素收入血后主要与

20、维生素D D结合蛋白结合被送至肝结合蛋白结合被送至肝脏,经羟化酶作用下生成脏,经羟化酶作用下生成24,25-24,25-(OHOH)2 2DD3 3 。胆钙化醇胆钙化醇(维生素(维生素DD3 3)25-25-羟胆钙化醇羟胆钙化醇(25-25-羟维生素羟维生素DD3 3)24 24,25-25-二羟胆钙化醇二羟胆钙化醇(2424,25-25-二羟维生素二羟维生素D D3 3)1 1,25-25-二羟胆钙化醇二羟胆钙化醇(1 1,25-25-二羟维生素二羟维生素DD3 3)维生素维生素D D3 3-25-25-羟化酶羟化酶24-24-羟化酶羟化酶1-1-羟化酶羟化酶 胆钙化醇的代谢(2 2)生物学

21、作用:)生物学作用:促进小肠钙吸收;促进小肠钙吸收;促进肾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促进肾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调节血钙平衡;调节血钙平衡;对骨细胞呈现多种作用;对骨细胞呈现多种作用;调节基因转录作用。调节基因转录作用。中国居民膳食维生素中国居民膳食维生素D D日推荐摄入量为:日推荐摄入量为:1111岁岁 10g10g;11115050岁岁 5g5g;5050岁岁 10g10g。3.维生素维生素E 维生素维生素E E(Vit EVit E)主要分为生育酚和生育三烯酚)主要分为生育酚和生育三烯酚两大类。每类又根据甲基的位置不同而分成两大类。每类又根据甲基的位置不同而分成、四种。即四种。即-T-T,-

22、T-T,-T-T,-T-T和和-TT-TT,-TT-TT,-TTTT,-TT-TT,其中以,其中以-生育酚(生育酚(-T-T)的生物活性最高)的生物活性最高,所以通常以,所以通常以-生育酚作为维生素生育酚作为维生素E E的代表。的代表。维生素E结构式(1 1)维生素)维生素E E的代谢:的代谢:来源:植物种子油中含量最为丰富。来源:植物种子油中含量最为丰富。吸收:维生素吸收:维生素E E酯先经胰酯酶和肠黏膜酯酶水解然后酯先经胰酯酶和肠黏膜酯酶水解然后吸收,由脂蛋白转运。维生素吸收,由脂蛋白转运。维生素E E与血脂浓度密切相关,主与血脂浓度密切相关,主要储存在脂肪组织。要储存在脂肪组织。(2 2

23、)生物学作用:)生物学作用:抗氧化作用;抗氧化作用;预防衰老;预防衰老;促进血红素代谢;促进血红素代谢;促进蛋白质合成;促进蛋白质合成;与生殖功能有关。与生殖功能有关。中国居民膳食维生素中国居民膳食维生素E日推荐摄入量为:成人日推荐摄入量为:成人14mg。维生素维生素K K(Vit KVit K)又称凝血维生素,从植物)又称凝血维生素,从植物中提取的维生素中提取的维生素K K是维生素是维生素K K1 1,从动物中分离出,从动物中分离出的维生素的维生素K K是维生素是维生素K K2 2,维生素,维生素K K3 3是人工合成产是人工合成产物,在哺乳类及鸟类体内可变成维生素物,在哺乳类及鸟类体内可变

24、成维生素K K4 4。Vit Vit K K1 1、Vit KVit K2 2是天然产物,为脂溶性化合物,而是天然产物,为脂溶性化合物,而Vit Vit K K3 3、vit Kvit K4 4则是人工合成品,为水溶性化合物。则是人工合成品,为水溶性化合物。4.维生素生素K维生素生素K结构式构式(1 1)维生素)维生素K K的代谢:的代谢:来源:绿色蔬菜、绿茶含维生素来源:绿色蔬菜、绿茶含维生素K K特别丰富。特别丰富。吸收:主要在小肠,吸收入血后随吸收:主要在小肠,吸收入血后随-脂蛋白转运至肝中脂蛋白转运至肝中储存。储存。(2 2)生物学作用:)生物学作用:是羟化酶的辅助因子;是羟化酶的辅助

25、因子;维持体内维持体内、凝血因子在正常水平;凝血因子在正常水平;促进骨的重建及钙的动员。促进骨的重建及钙的动员。中国居民膳食维生素中国居民膳食维生素K日推荐摄入量为:成人日推荐摄入量为:成人120g。(二)水溶性维生素(二)水溶性维生素 与脂溶性维生素不同,水溶性维生与脂溶性维生素不同,水溶性维生素及其代谢产物比较容易从尿中排出,素及其代谢产物比较容易从尿中排出,因而在体内很少蓄积,也不会因此而发因而在体内很少蓄积,也不会因此而发生中毒,所以必须经常从食物中摄取。生中毒,所以必须经常从食物中摄取。1.1.维生素维生素B B1 1又称硫胺素,硫胺素分子是由又称硫胺素,硫胺素分子是由1 1个嘧啶环

26、和个嘧啶环和1 1个噻唑个噻唑环,通过亚甲基桥连接而成,硫胺素对亚硫酸盐十环,通过亚甲基桥连接而成,硫胺素对亚硫酸盐十分敏感,室温下有亚硫盐存在时即可迅速分解成嘧分敏感,室温下有亚硫盐存在时即可迅速分解成嘧啶和噻唑,并丧失其活性。啶和噻唑,并丧失其活性。人体维生素人体维生素B1B1的总量约为的总量约为30mg30mg。硫胺素焦磷酸(TPP)(1 1)维生素维生素B B1 1代谢:代谢:来源:豆类、谷类、肉类、蛋类来源:豆类、谷类、肉类、蛋类 。吸收:被小肠吸收,浓度高时为扩散,溶度低时吸收:被小肠吸收,浓度高时为扩散,溶度低时为主动吸收,吸收过程需要为主动吸收,吸收过程需要NaNa+存在,并消

27、耗存在,并消耗ATPATP。(2 2)生物学作用:)生物学作用:是羟化酶和转铜醇酶的辅酶;是羟化酶和转铜醇酶的辅酶;与神经细胞髓鞘磷脂合成有关;与神经细胞髓鞘磷脂合成有关;维持心肌的正常功能。维持心肌的正常功能。中国居民膳食维生素中国居民膳食维生素B1日推荐摄入量为:成年男性日推荐摄入量为:成年男性1.4mg;女性;女性1.3mg。2.2.维生素维生素B B2 2又称核黄素又称核黄素,是由核糖和异咯嗪组成,它的异咯嗪环,是由核糖和异咯嗪组成,它的异咯嗪环上的第上的第1及第及第5位氮原子与活泼的双键连接,这位氮原子与活泼的双键连接,这2个氮原个氮原子可反复接受或释放氢,因而具有可逆的氧化还原性。

28、子可反复接受或释放氢,因而具有可逆的氧化还原性。游离型核黄素对紫外光高度敏感,在碱性条件下可光解游离型核黄素对紫外光高度敏感,在碱性条件下可光解为光色素,在酸性条件下可光解为光黄素而丧失生物活为光色素,在酸性条件下可光解为光黄素而丧失生物活性。性。维生素B2结构式(1 1)维生素)维生素B B2 2的代谢:的代谢:来源:广泛存在于食物中。来源:广泛存在于食物中。吸收:主要在肠道,被吸收后在小肠黏膜的黄素激酶的吸收:主要在肠道,被吸收后在小肠黏膜的黄素激酶的作用下可转变成作用下可转变成FMNFMN,在体细胞内还可进一步在焦磷酸化,在体细胞内还可进一步在焦磷酸化酶的催化下生成酶的催化下生成FADF

29、AD,FMNFMN和和 FADFAD是其活性型。是其活性型。(2 2)生物学作用:)生物学作用:是多种黄素酶类的辅酶,在体内催化氧化还原反应;是多种黄素酶类的辅酶,在体内催化氧化还原反应;维持动物正常生长所必需的因素;维持动物正常生长所必需的因素;参与氨基酸和脂肪的氧化;参与氨基酸和脂肪的氧化;参与蛋白质和某些激素的合成;参与蛋白质和某些激素的合成;参与体内铁的转运。参与体内铁的转运。中国居民膳食维生素中国居民膳食维生素B2日推荐摄入量为:成年男性日推荐摄入量为:成年男性1.4mg;女性;女性1.2mg。3.3.维生素维生素PPPP维生素维生素PPPP包括:包括:尼克酸尼克酸(nicotini

30、c acid)(nicotinic acid)尼克酰胺尼克酰胺(nicotinamide)(nicotinamide)体内活性形式:体内活性形式: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NAD+)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NADP+)(1)维生素)维生素PP的代谢:的代谢:来源:动物内脏、花生、酵母及谷类中含量较多。来源:动物内脏、花生、酵母及谷类中含量较多。吸收:在胃肠道迅速吸收,并在肠黏膜细胞内尼克酰胺通吸收:在胃肠道迅速吸收,并在肠黏膜细胞内尼克酰胺通过过ATP作用形成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作用形成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或尼

31、克酰胺腺)或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2 2)生物学作用:)生物学作用:尼克酰胺是辅酶尼克酰胺是辅酶和辅酶和辅酶的组成成分;的组成成分;NADPNADP参与脂肪、类固醇等生物合成;参与脂肪、类固醇等生物合成;NADNAD有助于基因组的稳定;有助于基因组的稳定;尼克酸具有增强胰岛素效能的作用。尼克酸具有增强胰岛素效能的作用。中国居民膳食维生素中国居民膳食维生素PP日推荐摄入量为:成人日推荐摄入量为:成人1319NE。(NE:烟酸当量):烟酸当量)4.4.维生素维生素B B6 6维生素维生素B6包括:吡哆醇(包括:吡哆醇(PN)、吡哆醛()、吡哆醛(PL)及吡

32、哆胺()及吡哆胺(PM),),这三种形式通过酶可相互转换,在体内以磷酸酯的形式存在。这三种形式通过酶可相互转换,在体内以磷酸酯的形式存在。吡哆醛 吡哆醇 吡哆胺(1)维生素)维生素B6的代谢:的代谢:来源:动植物食物中一般都含有维生素来源:动植物食物中一般都含有维生素B6。吸收:主要在空肠吸收,吸收入血后与清蛋白结合转运,吡哆酸是代谢的吸收:主要在空肠吸收,吸收入血后与清蛋白结合转运,吡哆酸是代谢的最终产物最终产物。(2 2)生物学作用:生物学作用:磷酸吡哆醛是氨基酸代谢中转氨酶及脱羧酶的辅酶;磷酸吡哆醛是氨基酸代谢中转氨酶及脱羧酶的辅酶;磷酸吡哆醛是磷酸吡哆醛是-氨基氨基-酮戊酸合成酶的辅酶

33、;酮戊酸合成酶的辅酶;磷酸吡哆醛是糖原的磷酸化酶的重要组成部分。磷酸吡哆醛是糖原的磷酸化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居民膳食维生素中国居民膳食维生素B6日推荐摄入量为:成人日推荐摄入量为:成人1.2mg。5.5.叶酸叶酸 叶酸又称维生素M亦称蝶酰谷氨酸,体内活性形式为四氢叶酸(FH4)。(1)叶酸的代谢:来源:动植物性食物都含有叶酸,肝与肾中含量丰富。吸收:叶酸需经蝶酰多谷氨酸水解酶作用,以单谷氨酸盐的形式在小肠吸收。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皮黏膜细胞含叶酸还原酶作用下,转变成活性型的叶酸即四氢叶酸。(2)生物学作用:是一碳单位转移酶的辅酶,参与多种物质的合成;参与细胞器蛋白质合成中启动tRNA的甲基化过

34、程。中国居民膳食叶酸日推荐摄入量为:成人 400g。6.维生素维生素B12 维生素生素B12又又称称钴胺素。是唯一胺素。是唯一含金属元素的含金属元素的维生生素。素。(1 1)维生素)维生素B B1212的代谢:的代谢:来源:肝来源:肝脏中中维生素生素B1212含量丰富。人体含量丰富。人体肠道内道内细菌也菌也可合成少量可合成少量维生素生素B1212。吸收:食物中吸收:食物中维生素生素B1212与蛋白与蛋白质结合,在胃酸与胃蛋合,在胃酸与胃蛋白白酶作用下作用下释放出来,然后需要一种由胃黏膜放出来,然后需要一种由胃黏膜细胞分泌的胞分泌的内因子(内因子(IF)的)的协助,在回助,在回肠吸收。吸收。(2

35、)生物学作用:)生物学作用:参与同型半胱氨酸甲基化生成蛋氨酸的反参与同型半胱氨酸甲基化生成蛋氨酸的反应;5-脱氧腺苷脱氧腺苷钴胺素是胺素是L-甲基丙二甲基丙二酰CoA变位位酶的的辅酶。n中国居民膳食中国居民膳食维生素生素B12日推荐日推荐摄入量入量为:成人:成人 2.4g。-2H+2H 抗坏血酸抗坏血酸 脱脱氢抗坏血酸抗坏血酸7.7.维生素维生素C C 维生素生素C(Vit C)又称抗坏血酸,)又称抗坏血酸,抗坏血酸在抗坏血酸抗坏血酸在抗坏血酸酶作用下脱作用下脱氢,转化化为脱脱氢抗坏血酸,后抗坏血酸,后者在有供者在有供氢体存在体存在时,又能接受又能接受2个个氢原子再原子再转变为抗坏血酸抗坏血酸

36、。(1)维生素C的代谢:来源:新鲜水果和绿叶蔬菜之中。吸收:维生素C在小肠被吸收。(2)生物学作用:促进铁的吸收;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是7-羟化酶的辅酶;参与芳香族氨基酸的代谢;参与体内氧化还原反应。中国居民膳食维生素C日推荐摄入量为:成人 100mg。第二节第二节常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检测指标常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检测指标一、常用微量元素检测一、常用微量元素检测(一)样品的采集和保存(一)样品的采集和保存样品的采集原则样品的采集原则 :针对性、适时性、代表性。:针对性、适时性、代表性。n样品种类:血液、尿液、发样、胃液、唾液样品种类:血液、尿液、发样、胃液、唾液 、指甲等。、指甲等。n预处理

37、方法:稀释法、高温灰化法、低温灰化法、高压消化法、常压消化法、预处理方法:稀释法、高温灰化法、低温灰化法、高压消化法、常压消化法、燃烧法、水解法及微波消解法等。燃烧法、水解法及微波消解法等。1 1血液样品的采集和保存血液样品的采集和保存 一般在清晨受检查者空腹,取毛细血管血或静一般在清晨受检查者空腹,取毛细血管血或静脉血。盛血样的试管必须用去离子水清洗、干燥处理,严格按要求制备脉血。盛血样的试管必须用去离子水清洗、干燥处理,严格按要求制备全血、血浆、血清、红细胞、白细胞或血小板等,最好立即检测。若需全血、血浆、血清、红细胞、白细胞或血小板等,最好立即检测。若需放置,要在放置,要在44冰箱中冷藏

38、,在冰箱中冷藏,在-20-20-80-80超低温冷冻可保存较长时超低温冷冻可保存较长时间。间。2尿液样品的采集和保存尿液样品的采集和保存按要求收集按要求收集24h尿和部分尿(如晨尿、白日尿尿和部分尿(如晨尿、白日尿等)。盛尿的容器必须是吸附性能差的密闭容器,而且需放阴凉处,或等)。盛尿的容器必须是吸附性能差的密闭容器,而且需放阴凉处,或在尿中加入苯甲酸防腐剂,将尿液加热使沉淀溶解后取样。在尿中加入苯甲酸防腐剂,将尿液加热使沉淀溶解后取样。3发样的采集和保存发样的采集和保存采集发样时,应用不锈钢的剪刀取距头皮采集发样时,应用不锈钢的剪刀取距头皮2mm3mm以上以上1cm长的头发作样品,一般取长的

39、头发作样品,一般取0.41g为宜,具体采集数为宜,具体采集数量由测量元素和方法而定。将发样洗净灰尘、油脂后,置于量由测量元素和方法而定。将发样洗净灰尘、油脂后,置于60烘箱烘箱中烘干,干燥后保存。中烘干,干燥后保存。4唾液的采集和保存唾液的采集和保存唾液分混合液和腮腺液。混合唾液采集前,受检者唾液分混合液和腮腺液。混合唾液采集前,受检者需将口洗刷干净,然后按检测元素及方法的要求,收集所需量的唾液在需将口洗刷干净,然后按检测元素及方法的要求,收集所需量的唾液在试管中。腮腺液需用专门器械从人耳下取样,这种唾液无污染,成分稳试管中。腮腺液需用专门器械从人耳下取样,这种唾液无污染,成分稳定,但具有一定

40、的损伤性。定,但具有一定的损伤性。5.指甲通常每周采集指甲通常每周采集1次,采集次,采集1个月收集的混合样品,将污垢洗净,干燥个月收集的混合样品,将污垢洗净,干燥保存。还有脏器样品(如肝、肾、心、肺、眼、脑等),牙齿等都是微保存。还有脏器样品(如肝、肾、心、肺、眼、脑等),牙齿等都是微量元素检测的样品。量元素检测的样品。(二)测定方法(二)测定方法名称优点缺点中子活化分析法试样用量小、干扰小,可对同一样品中多种元素进行测定中子源放射性强,成本高原子吸收光谱法简便、灵敏、准确,最常用的方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操作简便,易于推广,检测常用的方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灵敏、准确快速、干扰小,而

41、且可以多种元素同时测定仪器价格昂贵、结构复杂、所以普及较慢此外,还有离子选择电极法、伏安法、荧光分析法等。其他常用微量元素检测方法其他常用微量元素检测方法元素检测方法标本碘中子活化法血清、全血硒中子活化法、原子吸收法、荧光分析法血清、血浆、全血、尿液铬中子活化法、石墨炉原子吸收法血清、血浆、全血锰石墨炉原子吸收法、分光光度法、发射光谱法血清、血浆、全血钴中子活化法、石墨原子吸收法、发射光谱法血清、血浆、全血、尿液铝原子吸收法、分光光度法、荧光分析法血清、血浆、全血、24h尿液(三)常用微量元素的检测指标(三)常用微量元素的检测指标1血清铁和总铁结合力测定血清铁和总铁结合力测定亚铁嗪比色法测定血

42、清铁和总铁结合力亚铁嗪比色法测定血清铁和总铁结合力【原理原理】血清中的铁与运铁蛋白结合成复合物,在酸性介质中铁从复合物血清中的铁与运铁蛋白结合成复合物,在酸性介质中铁从复合物中解离出来,被还原剂还原成二价铁,再与亚铁嗪直接作用生成紫红色中解离出来,被还原剂还原成二价铁,再与亚铁嗪直接作用生成紫红色复合物总铁结合力(复合物总铁结合力(TIBC)是指血清中运铁蛋白能与铁结合的总量。将)是指血清中运铁蛋白能与铁结合的总量。将过量铁标准液加到血清中,使之与未带铁的运铁蛋白结合,多余的铁被过量铁标准液加到血清中,使之与未带铁的运铁蛋白结合,多余的铁被轻质碳酸镁粉吸附除去,然后测定血清中总铁含量,即为总铁

43、结合力。轻质碳酸镁粉吸附除去,然后测定血清中总铁含量,即为总铁结合力。【参考区间参考区间】血清铁血清铁成年男性:成年男性:1130mol/L(6001700g/L)成年女性:成年女性:927mol/L(5001500g/L)血清总铁结合力血清总铁结合力成年男性:成年男性:5077mol/L(28004300g/L)成年女性:成年女性:5477mol/L(30004300g/L)2血清锌测定血清锌测定吡啶偶氮酚比色法测定血清锌吡啶偶氮酚比色法测定血清锌【原理原理】血清中的高价铁及铜离子被维生素血清中的高价铁及铜离子被维生素C还原成低价,两者均能同还原成低价,两者均能同氰化物生成复合物而掩蔽。锌也

44、和氰化物结合,但水合氯醛能选择性地氰化物生成复合物而掩蔽。锌也和氰化物结合,但水合氯醛能选择性地释放锌,使锌与释放锌,使锌与2-(5-溴溴-2-吡啶)吡啶)-偶氮偶氮-5-二乙基氨基苯酚(二乙基氨基苯酚(5-Br-PADAP)反应生成红色复合物,与同样处理的标准品比较,求得血清锌)反应生成红色复合物,与同样处理的标准品比较,求得血清锌含量。含量。【参考区间参考区间】成人血清锌:成人血清锌:9.020.7mol/L(5901350g/L)3血清铜测定血清铜测定双环已酮草酰二腙比色法测定血清铜双环已酮草酰二腙比色法测定血清铜【原理原理】加稀盐酸于血清中,使血清中与蛋白质结合的铜游离出来,加稀盐酸于

45、血清中,使血清中与蛋白质结合的铜游离出来,再用三氯醋酸沉淀蛋白质,滤液中的铜离子与双环己酮草酰二腙反应,再用三氯醋酸沉淀蛋白质,滤液中的铜离子与双环己酮草酰二腙反应,生成稳定的蓝色化合物,与同样处理的标准液比较,即可求得血清铜生成稳定的蓝色化合物,与同样处理的标准液比较,即可求得血清铜含量。含量。【参考区间参考区间】成年男性:成年男性:10.9921.98mol/L(7001400g/L)女性:女性:12.5623.55mol/L(8001500g/L)4血清铅测定血清铅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血清铅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血清铅【原理原理】血样用血样用TritonX-100作基体改进剂,

46、溶血后用硝酸处理,用作基体改进剂,溶血后用硝酸处理,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在283.3nm波长下测定铅的含量。波长下测定铅的含量。【参考区间参考区间】成人血铅成人血铅100g/L。二、常用维生素检测二、常用维生素检测常用的维生素检测方法有:比色法、色谱法、荧常用的维生素检测方法有:比色法、色谱法、荧光法、微生物法等。光法、微生物法等。比色法有可见分光光度比色法有可见分光光度法、紫外分光光度法;法、紫外分光光度法;色谱法(色谱法(HPLC法、法、TLC、GC法等法等)利用维生素在固定相、流动相利用维生素在固定相、流动相之间极性、吸附性、颗粒度的差异对待测物质进之间极性、吸附

47、性、颗粒度的差异对待测物质进行分离。可用于脂溶性维生素、水溶性维生素分行分离。可用于脂溶性维生素、水溶性维生素分析;析;荧光法荧光法利用维生素具有荧光性,或经过反利用维生素具有荧光性,或经过反应产生荧光物质,在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条件下应产生荧光物质,在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条件下检测,如检测,如VB1、VB2;微生物法微生物法根据某种细菌根据某种细菌生长所必需某种维生素的原理,以细菌代谢产物生长所必需某种维生素的原理,以细菌代谢产物或繁殖程度定量维生素含量。适用于检测多种衍或繁殖程度定量维生素含量。适用于检测多种衍生物的总和(如总叶酸),多用于水溶性维生素生物的总和(如总叶酸),多用于水溶性维生素

48、检测,是经典方法。检测,是经典方法。(一)维生素(一)维生素A三氯化锑比色法测定维生素三氯化锑比色法测定维生素A【原理原理】维生素维生素A与三氯化锑在三氯甲烷中作用,产生蓝色物质,其与三氯化锑在三氯甲烷中作用,产生蓝色物质,其颜色深浅与溶液中维生素颜色深浅与溶液中维生素A的含量成正比。该蓝色物质虽不稳定,但的含量成正比。该蓝色物质虽不稳定,但在规定时间内可用分光光度计于在规定时间内可用分光光度计于620nm波长处测定其吸光度。波长处测定其吸光度。【参考区间参考区间】血清维生素血清维生素A含量小于含量小于20g/L为缺乏,为缺乏,2030g/L为可为可疑缺乏。疑缺乏。(二)维生素(二)维生素E荧

49、光法测定维生素荧光法测定维生素E【原理原理】利用维生素利用维生素E的共轭双键体系,在一定波长光照射下可产生的共轭双键体系,在一定波长光照射下可产生荧光,其荧光强度与浓度成正比。荧光,其荧光强度与浓度成正比。【参考区间参考区间】成人血清维生素成人血清维生素E:26.305.15mol/L。(三)维生素(三)维生素C直接碘量法测定维生素直接碘量法测定维生素C【原理原理】维生素维生素C又名抗坏血酸,分子式为又名抗坏血酸,分子式为C6H8O6,分,分子量为子量为176.1。用。用I2标准溶液直接滴定,标准溶液直接滴定,I2将维生素将维生素C分子分子中的烯醇式结构氧化为酮式结构:中的烯醇式结构氧化为酮式

50、结构:根据根据I2标准溶液的浓度和消耗的体积,计算出样品中维生标准溶液的浓度和消耗的体积,计算出样品中维生素素C的含量。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测定药片中的维生素的含量。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测定药片中的维生素C的含量,还可以测定血液、注射液、水果及蔬菜中维生的含量,还可以测定血液、注射液、水果及蔬菜中维生素素C的含量。的含量。由于维生素由于维生素C在空气中易被氧化,特别是在碱性介质中更在空气中易被氧化,特别是在碱性介质中更易被氧化,故在测定时加入少量稀醋酸使溶液呈弱酸性,易被氧化,故在测定时加入少量稀醋酸使溶液呈弱酸性,一般选在一般选在pH为为34的弱酸性溶液中进行滴定。的弱酸性溶液中进行滴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