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房县东城小学五年级数学组 2012-4-5课 题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运用主备人王绍武教学内容教材第76 页的例2 和“做一做”的第2 题以及第78 页练习十四的第6 一10 题。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巩固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和掌握,会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题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正确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教学难点正确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二 次 备 课三次备课(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谁能说一说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内容?学生回忆并口头回答。(二)教学实施l 出示列2。把,化成分每是12而分数的大中不变
2、的分数。( 1 )提问:谁能说一说,在审题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2 )学生审题,分析要点: 分母是12 ; 大小不变。( 3 )提问:想一想,怎样使分母变为12 ?要使分数大小不变,分子应怎样变?学生思考后再回答,然后请学生试着在课本上填写。老师以为例提示:先想分母3 怎样变成12,再想要使分数大小不变,分子应该怎样变化。板书:= =提问:你是根据什么知识解决这个题的?应注意什么问题?小结:注意分子和分母要同时乘或者除以0以外的相同数。2 完成教材第76 页“做一做”的第2 题。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3 完成教材第78 页练习十四的第6 、7 、8 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4 完成教材
3、第78 页练习十四的第9 题。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集体交流方法。可以都统一化成分子是1 的分数,也可以统一化成分母是16的分数,然后进行比较。5 完成教材第78 页练习十四的第10 题。学生审题并思考方法,集体交流。可以化成分母都是100 的分数,也可以统一化成分母是50 分数,再进行比较。(四)思维训练1、写出比小而比大的4 个分数。2 、填空。( 1 ) = ( 2 )=( 3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巩固了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要会灵活运用分数基本性质解决问题。(六)作业。P78第6题。教学反思课 题最大公因数(一)主备人王绍武教学内容教材第79 、80 页的内容及第82 页练习十五
4、的第1 题。教学目标1 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2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3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教学过程二 次 备 课三次备课(一)导入1 提问:什么是因数?2 写出16 和12 的所有因数。提问:你是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的?(二)教学实施1 出示例1 。( 1 )引导学生审题,理解题意,在储藏室的长方形地面上铺正方形地砖。要求既要铺满,又要都用整块的方砖。(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如何拼摆。每组4 人,在画有长方形的方格纸上,每人选择方砖的一
5、种边长,试一试,只要画满一条长边,一条宽边就可以。( 3 )多媒体演示拼摆过程,进一步验证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况。( 4 )通过交流,得出结论:要使所用的正方形地砖都是整块的,地砖的边长必须既是16 的因数,又是12 的因数。2 教学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根据复习题中写出的16 的因数、12 的因数中找出公有因数,得出问题的答案,地砖的边长可以是1cm 、2Cm 、4Cm ,最大的是4cm 。老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集合图。指出:1 、2 、4 是16 和12 公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因数。其中,4 是最大的公因数,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3 完成教材第80 页的“做一做”。让学生独立在教材下面写一写,再
6、说一说哪几个数写在左边,哪几个数写在右边,哪几个数写在中间。4 完成教材第82 页练习十五的第1 题。请学生填在教材上,说一说是怎样找的。(四)思维训练有三根小棒,分别长12 厘米,18 厘米,24 厘米。要把它们都截成同样长的小棒,不许剩余,每根小棒最长能有多少厘米?(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主要认识了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初步了解了它的应用价值。教学反思课 题最大公因数(二)主备人王绍武教学内容教材第81 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加深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意义的理解,掌握找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7、及合作交流的能力,能用不同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找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教学难点掌握找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教学过程二 次 备 课三次备课(一)导入提问:什么叫公因数?什么叫最大公因数?(二)教学实施1 出示例2。怎样求18 和27 的最大公因数?(l)学生先独立思考,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试着找出18 和27 的最大公因数。(2)小组讨论,互相启发,再在全班交流。先分别写出18 和27 的因数,再圈出公有的因数,从中找到最大公因数。方法二:先找出18 的因数: ,2 , ,6 , ,18 再看18 的因数中有哪些是27 的因数,再看哪个最大。方法三
8、:先写出27 的因数,再看27 的因数中哪些是18 的因数。从中找出最大的。27 的因数: , , ,27 方法四:先写出18 的因数:1 , 2 , 3 , 6 , 9 , 18 。从大到小依次看18 的因数是不是27 的因数,9 是27 的因数,所以9 是18 和27 的最大公因数。2 引导学生看教材第81 页的“你知道吗”,指导学生自学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24 和36 的最大公因数=223=12 。指出:两个数所有公有质因数的积,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3 完成教材第81 页的“做一做”。学生先独立完成,独立观察,每组数有什么特点,再进行交流。小结:求两个数的最
9、大公因数有哪些特殊情况?( 1 )当两个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小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2 )当两个数只有公因数1 时,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也是1 。(三)巩固练习。1 完成教材第82 页练习十五的第2 题。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找最大公因数的经验,并将这8 组数分为三类。2 完成教材第82 页练习十五的第3 一5 题。学生独立填在课本上,集体交流。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3 页的“你知道吗”。请学生试着举例。提问:互质的两个数必须都是质数吗?你能举出两个合数互质的例子吗?(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掌握了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可以先分别写出这两个数的因
10、数,再圈出相同的因数,从中找到最大公因数;也可以先找到一个数的因数,再从大到小,看看哪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因数,从而找到最大公因数(五)作业。P83第6、7、8题。教学反思课 题约分(一)主备人王绍武教学内容教材第84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2 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归纳、概括出最简分数的概念及约分的方法。教学难点归纳、概括出最简分数的概念及约分的方法。教学过程二 次 备 课三次备课(一)导入( 1 )提问:你能很快找出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吗?9 和18 15 和21 7 和9 4 和24 20 和28 11 和1
11、3 ( 2 )提问:你是怎样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有几种情况?小结: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时,有两种特殊情况:一种是两个数成倍数关系,较小数就是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另一种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 ,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二)教学实施1 出示例3 。提问:两个同学,一个认为他游了全程的 ,另一个认为他游了全程的 。这两种说法是一回事吗?为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后集体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思考:( l ) = ( 2 ) =2 提问: 的分子和分母有什么关系?学生观察后回答: 的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3 提问:你还能举出最简分数的例子吗?(学生举例,全班判断。)4 完成教材第84 页“做一做”的第1 、2 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第2 题可以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化成最简分数,然后比较找出相等的分数。(三)思维训练: 1 把下面的分数约分后,再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2 下面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是由1 一9 九个数字组成的。你能把它化成最简分数吗? 3 一个分数约分,用2 约了一次,用3 约了两次,得 。原来这个分数是多少?(四)课堂小结。学生谈收获和感想。(五)作业。P86第1、2题。教学反思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