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四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积极、稳步、有效地实施深化新课程改革为主线,以教学为中心,务实创新,落实规范,提高效率,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为打造“优质均衡和谐教育”而努力。 二、学生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
2、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而,正确引导学生结交朋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与人交往的观念,掌握良好的交友技能,学会交往沟通的技巧尤为重要。一些不良倾向不仅使学生们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会影响其性格和道德行为的发展。另外,四年级的学生开始有兴趣也有能力,关注人类的衣食问题,关注人类造成的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匮竭的问题,他们开始有作为现代人的责任意识,开始参与社会活动,了解工农业生产状况,提高生活技能的需要。三、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主要由五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为有困难我不怕;第二单元为我们的快乐大本营;第三单元
3、为做聪明的消费者;第四单元为公共生活讲道德第五单元为大自然发怒的时候。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价值取向为理念。教材特点:1综合性(1)生活本身是综合的,道德存在于学生的全部生活之中。(2)儿童的发展是整体性的,学生的学习也是整体性的。2开放性(1)教材内容的选取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便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学生有意义的题材,开阔其视野,深化其生活和情感体验。(2)各学习主题的设计,从学习在生活中面对的问题及其感受入手,提供一些话题和范例,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
4、,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 3情感性(1)教材力图从儿童的立场出发,引导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2)教材努力创设一种能与学生对话的文本形式,与学生共同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3)教材注重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帮助他们深入的感受生活、感受他人,提高其对生活的道德敏感性。4形式活泼形式服从于内容的需要。为体现以上三个特点,增强教科书的可读性、趣味性,我们在呈现形式上也力求活泼、富有情趣:(1)版式新颖,富于流动感。这就有别于以往教材单调的呈现模式,符合现代儿童的审美需要和思维特点(2)图文并茂,充分运用图画、照片
5、学生作品等多种形式,既富于变化,能从多角度丰富学生的感知,又使他们读来轻松有趣(3)采用对话式的儿童语言,设计主持人式的旁白人物等,使教材富有亲切感。四、教学目标(一)本教材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的道德观、价值观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会合作,体会合作的好处;初步形成正确的友谊观;学会交流和沟通的技巧,分享快乐,分担忧愁;正确面对欺负和威胁,敢于抗争。2初步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
6、度,提高承受困难和挫折的意志与能力;学习诚实做人,诚信为本;热爱科学,相信科学。3知道消费的权利,了解有关消费的常识;懂得勤俭节约的道理,自觉珍惜劳动成果;初步学会辨证地看待工业文明,认识白色污染;养成珍惜水资源的习惯。(二)基本理念:1关心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2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3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必须采取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五、教学措施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
7、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3重视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形式,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4充实教学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5拓展教学空间,积极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的需要。六、潜能生辅导计划1上课时对学困生多加注意,有针对性地提问,找到他们学习上的难点,予以解决。2根据学生特点采取相应措施,同时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双方一起努力,提高学生品德意识。七、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一)评价方式:本课程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与家长、社会
8、参与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价。(二)本课程倡导的评价方法:1、教师观察记录。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2、描述性评语。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3、学生自评。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4、学生互评。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5、作品评价。将学生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产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交流,师生共同进行评析
9、。6、个案分析。教师针对某一学生学习的特殊状况进行跟踪评价,它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八、教学安排:学前教育 1课时学科解读及交流1课时第一单元 有困难 我不怕第一课 这点困难算什么 2课时第二课 成功一定有办法 2课时第三课 每天都有好心情 2课时第二单元 我们的快乐大本营第一课 成长的故事 2课时第二课 “我”和“我们” 2课时第三课 我们要做最棒的 2课时第三单元 做聪明的消费第一课 各种各样的商店 2课时第二课 购物有学问 2课时第三课 我是理财小能手 2课时第四单元 公共生活讲道德第一课 无声的朋友 2课时第二课 大家生活在一起 2课时第三课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2课时第四课 我们是邻居 2课时第五课 文明从我做起 2课时第五单元 大自然发怒的时候第一课 天有不测风云 2课时第二课 在这危急时刻 2课时第三课 灾害无情人有情 2课时复习总结 2课时机 动 2课时共 计 40课时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