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计划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日益成为社会公民素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教育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计算机技术训练阶段,发展成为与信息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信息素养教育。作为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信息技术领域的教学也很重要,本学期特设定计划如下:1教学内容两贴近的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选取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又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例子,让学生体验信息技术对日常学习生活、社会发展的影响,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促进学生在信息活动过程中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建设,逐步形成对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的正确认识,
2、保证健康的信息素养的养成。 2注重意义建构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在教学中举重学生学什么,如何学,学了之后该如何正确的使用。好好的把握课堂上的45分钟。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a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信息处理和交流的过程通过问题解决进行学习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一方面,通过问题解决活动学习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自我反思与监控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学生
3、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甚至可以间接或直接地参与到社会生产、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活动中去。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设计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设置认知冲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合理安排教学任务,让学生亲身经历处理信息、开展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评价和反思问题解决的各环节及效果,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提升信息素养。b营造良好信息技术学习氛围,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 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是有效实施新课程的关键问题之一。首先,给
4、学生提供学习所需的物质条件,如网络机房、教学资源等。另一方面,应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设计与学生学习、生活相适应的信息文化环境,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讨论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掌握技术工具的操作方法与应用技巧,教师要做好指导和调控,让学生亲历与体验需求分析、方案设计以及方案实施等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积极思考、大胆创新。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在这些形式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从中体验研究的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精神。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学习活
5、动,讲究实效,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要避免片面强调课堂上的学生活动,而忽略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技术的把握。 3注意衔接 由于全年级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大部分学生都接触了一个学期。但由于本学期有很多新生。学生水平又各不相同。因此,在确定教学要求时,应根据大多数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在这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教学要求,合理把握教学难度。对于不同起点的学生,教学要求应有所区别以达到最终学习的效果。 4改革教学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发展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应通过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发展。对于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要注重学生发展过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在
6、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同时关注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结合小学综合素质评定在进行过程性评价时,应针对不同评价内容和相应的课程目标,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评价学生信息技术操作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其评价内容和方式如下:表现性方面:主要通过现场观察等方式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和各种信息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学习态度。又如,可以问卷、讨论、撰写短文等形式让学生表达他们的情感、态度以及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考查学生是否真正将有关行为规范等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自觉指导自己的实践。形成性方面:主要用于检查学生对某一特定部分的教学内容掌握程度。可以通过电子档案袋的形式记录学生课堂练习、单元、章节任务等情况。其中,课堂练习可以是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设定的一个或多个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堂内完成并提交。课堂练习主要评价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通过电子档案的形式记录学生的课堂练习情况,把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发展记录下来,并从中了解学生的成长过程以及主要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