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三教学方法探讨交流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 首先感谢学校领导为我们提供的交流机会,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挑战中考,向胜利迈进。迎战中考,教师忧虑,学生心焦,家长茫然。为了中考胜利,教师在搜索高效实用的复习方法,学生在寻找事半功倍的有效途径,家长在琢磨子女成才的灵丹妙药。新授课由于具有独特的神秘感,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强,课堂组织和课堂气氛都能达到相应的效果,但对于阶段性的总结课,以及中考复习课由于学生已经知道了相关的知识点,丧失了新奇感,导致课堂效益大幅度下降。学生在初中两年的物理学习中,虽然已初步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但随着时间推移,学生的知识结构会存在疏漏和缺陷,所以构建
2、一个比较完整的复习体系是查漏补缺,弥补教学薄弱环节一项不可少的工作。为了提高复习课的效益,结合本人10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一、 立足课本,狠抓基础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是中考命题的依据,更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依据。在复习中,学生一定要用好课本,避免一开始复习就陷入各种题海战术中不能自拔,不去钻研课本,这是舍本逐末,中考中基础知识占有百分之六七十的比例,所以学生要以本为本,反复训练,透彻地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灵活地运用物理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依据,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1、从点到面,逐步推进初中物理所涉及到的知识点有:声现象、热现象、光现象、力学、电学、磁学等。以电学为例,包含电路的基
3、本连接方法、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欧姆定律、电功和电功率力、以及与电学有关的电磁学等内容,看似很多,但只要我们理清一条线,抓住欧姆定律,由点及面,由浅入深,便可事半功倍。2、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万丈高楼平地砌,学生的知识积累也是如此,可以从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入手,经历基础训练到仿真测试,从简到繁,从易到难。这样便可达到预期效果。3、边讲边练,双管齐下对于一些知识点,特别是学生已经模糊不清的(比如凸透镜的成像特点),教师可以先以知识网络形式给予点拨,让学生形成清晰的概念,然后再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题目给学生巩固练习。当然,教师不能讲时一包到底,也不能只练不改。二、注重物理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物理方法
4、既是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也是学生学习物理常用的方法,所以它成为了中考物理实验探究题的考查重点。初中物理方法主要有以下七种:1、控制变量法:一个物理量如果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在研究它与某个因素的关系时,应控制其它因素不变,然后通过实验比较数据和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这种方法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占的比例相当大,大约百分之九十左右。如研究压强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电流与电压和电阻关的系,影响动能的因素等等。2、模型法:即化抽象为具体模型。如用太阳系模型代表原子等。3、理想实验法:由于实验条件限制无法直接验证,需要我们先实验后推理。如牛顿第一定律等。4、转换法:将看不见摸不得的物理现象用看得见摸得着
5、的物理现象来间接认识它们。如根据磁体吸引大头针的个数来判断磁体磁性的强弱等。5、类比法:即用熟悉东西的共性来类比一些物理现象。如用水流类比电流,用水压类比电压等。6、等效法:在效果不变的情况下,用一个物理量代替其它所有物理量。如用总电阻代替各电阻,用合力来代替分力等。7、描述法:即为了研究物理问题方便,要用线条等手段来描述各种看不见的物理现象。如用光线、磁感线描述光、磁场等。在物理复习中,要注重各种习题与方法的对应结合,让学生认识到各种方法的妙用,通过举一反三形成积累,并会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三 、联系实际,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标准中,把“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
6、会”作为基本理念之一,并明确指出:“义务教育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解释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中。所以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要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还应重视学生终身的学习愿望和科学探究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的培养。1、运用特殊的生活物品,为复习课增添活力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如果能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从感性认识入手,为学生提供真实、生动的情景。创设一些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物理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对生活实例进行分析,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在复习“声学”
7、内容时,可将一个小孩玩具带入课堂,这个玩具上配有十二生肖按钮,按猫猫叫,按狗狗叫,这样就可以把学生带入一个想入非非的声学世界。2.留意生活现象,探究物理规律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现象,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规律,它可以帮我们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让我们从书本中解放出来,彻底的进入真正的物理世界。记得几年前由于我校教师宿舍距学生宿舍较远,晚补后为尽快让学生休息,我和学生约定,将手电光转一定的圈数,分别代表熄灯,不要说闲话等信息,在一个有雾夜晚,我注意到光束非常清晰,它使我明白了演示“光沿直线传播”这个实验的条件,就是空气的能见度应比较低。大量搜索生活素材,不但可以丰富课堂内容,还可解决许多的教学难关,但它
8、需要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应该相信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比如最近学生给我搜索的磁铁,真是奇形怪状,球形的、椭圆的、圆形的,环形的等等,很多很多。3、借助生活实例,理解物理规律 对于物理规律的理解,单凭课本上的概念进行分析,就会比较枯燥,记忆也不会持久;如果能够借助生活实例,提出生活中具有趣的问题,学生就会积极地思考,自觉寻找支撑自己观点的理论知识。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会更加主动、更加深刻。比如在区别“机械效率”和“功率”时,我举了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实例,某中学生3分钟做了100道英语选择题,结果错了99道,做题的效率和功率情况如何?学生觉得这个实例很有意思,轻而易举就理解
9、了,从此很少将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四、复习题艺术化目前,我们的习题改革进展得较慢,布置的习题大都千篇一律,这样却在不知不觉中忽视了习题的主体学生,忽视了学生的智慧、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过程和体现过程,这样一来,习题自然就成了学生的沉重负担,无助于学生的真正成长,甚至产生反效,失去了习题应有的教育意义。为了适应新课标的理念,习题的设计要有艺术性。在自主化、生活化、情趣化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与现实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我们的作业它有一个专门的名字经典物理作业,这对学生本身就有一种吸引力。为了不徒有虚名,每个作业都是经过严格审定,必须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实践性。比如,为了说明相互作用力大小是相等的,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甲乙两人猛烈相撞,甲撞了一个大青包,乙撞得头破血流,请问甲对乙的力 乙对甲的力(填“大于”、“小于”、“等于”),讲解作业时应特别提示,乙撞出血了,是因为他不经撞,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成功属于善用方法技巧,敢于创新的人。中考即将来临,但愿我的经验能给您带来一些收获。 斑桃镇初级中学 葛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