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使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来精心设计提问;另外,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点来问。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学生智慧之门,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的共鸣,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入知识的殿堂。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提问的效果呢? 一、抓住时机,设置悬念“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而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
2、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 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是,教师走进课堂,手中拿着自制的教具,一个长方形木框。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形状?生:长方形。师: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哪里?面积怎么算?学生一一表示。教师将这个木框沿着一角向上一拉。问:现在有什么变化?生1:形状变了。生2:长没变,宽变成一条边了。生3:面积变了。生4:面积没变。师说:面积到底怎么样了?(说后在板书“面积”处写一个“?”,就表示这还有疑问。)还需要大家学完本节课后就可以解决了。 这句话就给学生留下悬念,使学生努力的、认真的学好本节课。通过提问也使学生不仅把学过的知识进一步复习巩固,而且还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3、望。可见,抓住学生心理,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二、分层设计,化难为易 1、深题浅问。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课堂提问必须符合中学生的接受状况。所以对一些过于难的问题,我们不妨作比较浅易的处理。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比如教学概念时,就要把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通过图解一步一步让学生理解,达到最终的记忆。教学“倍的认识”,二年级学生难以理解这些概念,设计一些学生喜
4、闻乐见的图,有两堆苹果,每堆3个,这表示几个几?学生很快说出答案。当出示三题之后,直接给学生说就表示几的几倍。通过反复地说,学生很快的感知到“倍”这个概念。2、浅题深问。有些问题尽管重要,但看似浅显,往往为学生所忽视。我们提问时就要引导学生作深入探究,才能得其三味。比如出示一些图片和文字,让学生自己提问题。篮球25个,排球19个,足球14个。问:你能根据这些数据提一些数学问题吗?学生及机动脑筋,提出以下这些问题:1、三种球一共有多少个?2、篮球比足球多多少个?3、篮球比排球多多少个?4、足球比排球少多少个?学生会提出很多问题,说明他学以致用了。三、多方设疑,发散思维1、多方设疑,一题多问。课堂
5、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比如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学校买来85个篮球,第一天借走了25个,第二天借走了18个,还剩多少个?题出之后让学生先读题,后解答。生1:8525=60(个) 6018=42(个)答:还剩42个。生 2:852518=42(个)答:还剩42个。生3:25+18=43(个)8543=42(个)答:还剩42个.生4:85(25+18)=42(个)答:还剩42个.2、联系生活,阶梯提问。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认识圆柱、长方体、正方体时,让学生在家里找一些实物,拿到学校来比较这些物体,感知认知理解应用这些物体的特点。让学生自己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之,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数学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