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7940953 上传时间:2025-01-2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教学重点:1、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2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教学过程: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疏通课文,弄清写作背景。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新世纪的第一年2001年是“中国年”,申奥成功,加入WTO,国足出线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

2、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解题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其杂文有“匕首”,“投枪”之喻。 本文属鲁迅后期杂文,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肺病已相当严重。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写了病后杂谈,还

3、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可是,健康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关注。 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 三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然而鲁迅却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实在难能可贵。 四疏通课文 1弄清字词障碍。搽(ch)玄虚(xun)省悟(xng)自欺欺人渺茫(mio)脊梁(j)诓骗(kung)

4、怀古伤今为民请命 2朗读全文。 3思考问题。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弄清文章的论证过程。一复习旧课二驳论文简介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

5、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二是驳论据。三是驳论证。三分析课文。1一二段这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误论点?什么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明确:谬误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谬误论据:两年以前,却也是事实。语句:“总自夸”,“只希望”,“也是事实”,“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2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明确: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

6、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3第五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明确:“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所以被删去。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4文章在批驳对方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明确:作者指出“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5作者指出应如何评价中国人?明确:“要论中国人,要自己去

7、看地底下。”6“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明确:指的是脚踏实地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但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许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7“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明确:前者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后者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四布置作业。思考p58第三题。第三课时教学要点:欣赏品味杂文的语言特色。一复习旧课。二品味语句。1揣摩第一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明确:不能,“总”让人看到

8、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及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它们准确的写出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性。2揣摩下列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不过一面总是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明确:“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三总结全文。四布置作业。分小组搜集资料,写一份调查报告中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现状调查。附:主体板书谬论论据:自夸-只希望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一摆谬论谬论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二自夸(信“地”信“物”)只能说有过“他信力”都不能证驳论证:只希望国联(信“国联”)明“失掉自信力”(直接反驳)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失掉“他信力”发展“自信力”三驳论证(正面立论)(间接反驳)四得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