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设计.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7939971 上传时间:2025-01-2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设计备课人:(五中)李娟 (六中)牛子麟16.紫藤萝瀑布(第1课时)一、学习目标:1、进行有效的词语积累;整体感知课文,熟读课文。(重点)2、了解宗璞及本文的背景材料。3、联系上下文,揣摩词语和句子。(难点)二、知识链接:“紫藤”简介:亦称“朱藤”、“藤萝”,豆科,高大木质藤本。奇数羽状复叶,成熟后无毛。春季开花,蝶形花冠,青紫色,总状花序,产于我国中部,供观赏,花含芳香油;茎皮纤维可织物;果实、根入药医用。三、落实目标:(一)检查预习(对学3分钟,群学3分钟,5号展示汇报4分钟)1.字形、字音互填,并将你认为重要的字词补充在下面。迸溅( ) zh立( )

2、 酒ning( ) 挑逗( )麦su( ) 绽放( ) lng仃 ( ) 盘qi卧龙( )仙露琼浆( ) 忍俊不禁( ) ch颜观色( ) 补充: 2、查工具书,解释下面的词语。迸溅:稀落:伶仃:忍俊不禁:仙露琼浆:盘虬卧龙:(二)查阅资料与工具书,了解作者的资料,写下来。(对学2分钟,群学2分钟,6号展示汇报2分钟)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自学8分钟,对学4钟,群学4分钟,3号展示汇报8分钟)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读,尽量读出自己的理解。(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文章的精美语句,强调语气、重音、停顿等,体会文章写景的好处,理解作者含蓄而又深沉的思想感情)2、读后讨论:a.作者是从

3、哪几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树的?b.作者按什么顺序对盛开的紫藤萝进行描写的?c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有什么变化?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或句子,反复品读,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3、梳理文章结构。 四、课堂小结点评五、作业布置完成课后习题1.3题。六、 课后反思16.紫藤萝瀑布 (第2课时)一、学习目标1、 学会赏析揣摩语句,体会写景之妙。(重点)2、掌握文章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方法。(难点)3、有感情的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难点)二、知识链接:1、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方式。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各种感觉相通。2、借景

4、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3、托物言志:就是假托一种事物,赋以某种象征意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三、落实目标:(一)细读课文,品味语言之美(自学5分钟,对学2钟,群学2分钟,2号展示汇报5分钟)作者又是如何运用语言描绘出花的美的呢?认真默读课文,找出写得最精彩的语句,作简要分析。 示例: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比喻:形象、生动、具体地写出盛开的紫藤萝花的形状。 精彩之处: 赏析: (二)再读课文,领悟生命之美(自学6分钟,对学4钟,群学4分钟,1号展示汇报6分钟) 1、再将课文认

5、真读一读,思考:本文除了描写眼前看到的生机勃勃的紫藤萝花之外,还写了哪些内容? 2、提问:眼前的紫藤萝花和记忆中的紫藤萝花有和不同?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呢? 3、文中写了花的不幸,写了人的不幸没有?补充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 4、作者由眼前的紫藤萝,产生了怎样的感悟?(找出文中的主旨句划下来,并说说其含义。)(三)拓展延伸(自学2分钟,对学1钟,群学1分钟,4号展示汇报2分钟)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应当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与不幸?(结合生活体验谈感受,比比谁说得最精彩。)四、课堂小结点评五、作业布置小练笔:我看_花。抓住特点,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借物抒情,写一段150字左右的文字。六、课后反思17

6、.走一步,再走一步(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啜泣、纳罕、迂回、训诫、瘦骨嶙峋、小心翼翼”等词语。(重点)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准确复述课文内容。(重点)3、感受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难点)二、落实目标:(一)检查预习(对学3分钟,群学3分钟,4号汇报展示5分钟)1积累字词(1)字音训诫( ) 耸立( ) 迂回( ) 凝视( )啜泣( ) 纳罕( ) 瘦骨嶙峋( ) 头晕目眩( )胸腔( ) 着眼( ) 悬崖峭壁( ) 小心翼翼( )(2)释义训诫: 嶙峋: 纳罕: 啜泣: (3)串词成段:(从上面词语中最少选择3个,60字

7、左右)(二)搜集作者资料,了解背景(对学2分钟,群学2分钟,5号汇报展示2分钟)(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复述故事(自学8分钟,对学4分钟,群学3分钟、3号汇报展示8分钟)用普通话朗读课文,要求读音正确、流利,理清文章脉络,复述故事情节,说说你从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1)文章脉络:(一)、起因( ) (二)、经过 ( ) (三)、结果( ) (四)、启示( ) (2)复述要求:a、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包括(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b、抓关键词,可以用课文原句,也可适当加入自己的的联想。(3)请写出你初读的感悟,你悟出的生活哲理:三、课堂小结点评四、作业布置练习册“巩固、积累、运用”

8、。五、课后反思17.走一步,再走一步(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学习课文的细节和心理描写。(重点)2、理解文中重点语句。(难点)3、激发自己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4、多角度来理解课文,拓展思维空间。二、落实目标:(一)预习检测(对学3分钟,群学3分钟,2号汇报展示4分钟) 完成下列问题: 1在这件事的发展过程中,你感觉哪一部分最精彩,最扣人心弦? 2当我在父亲的鼓励下,移动了一小步,又一小步,终于爬下悬崖时,“我”的心里有那些变化?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词语加以体会。 最初: 继而: 随后:最后:(二)我会品(自学3分钟,对学3分钟,群学3分钟,1号汇报展示4分钟)1、找出文中景物描

9、写的句子,想想有什么作用?2、如何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三)我会赏(自学2分钟,对学1分钟,群学1分钟,6号汇报展示4分钟)你最欣赏文中的哪个人物?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为什么?(四)我会思(自学2分钟,对学2分钟,群学2分钟,4号汇报展示3分钟) 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有什么经验教训?请说一说。三、课堂小结点评四、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作业第四题。2、完成练习册“拓展拔高”题。五、课后反思18.短文两篇一、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本课词语。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从中体会到要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要让自己的生命充实。(重点)3、学习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

10、理的写作方法。(难点)二、落实目标:(一)学习蝉1、预习自学(对学1分钟,群学1分钟,5号展示汇报1分钟)(1)自由朗读课文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你认为重点的句子画下来,反复朗读。(2)字词学习: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这个词。收敛( )_ 聒聒( )_宽恕( )_ 2、课堂研讨(自学4分钟,对学2分钟,群学2分钟,展示汇报4分钟)(1)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一抑一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号展示汇报)(2)蝉的生命意义是什么?我们能从蝉身上得到什么启示?(1号展示汇报)(二)学习贝壳1、自己整理本课重点字词,写下来,然后组内交流。(自学2分钟,对学1分钟,群学1分钟,4

11、号展示汇报1分钟)2、请说说你的初读感悟。(自学1分钟,对学1分钟,群学1分钟,3号展示汇报2分钟)3、请提出一个你认为值得探究的问题并阐述你的理解,并与小组或全班分享你的探究成果。(自学3分钟,对学1分钟,群学2分钟,1号展示汇报3分钟)我的问题:我的理解:(三)比较阅读(自学2分钟,对学1分钟,群学1分钟,2号展示汇报2分钟)对比阅读蝉贝壳这篇文章,说说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三、课堂小结点评四、作业布置课后习题三。19.在山的那边一、学习目标:1、培养自己朗读诗歌的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读出合适的语气。(重点)2、深入诗歌意境,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难点)3、体会作者

12、在诗中表现出的为实现理想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二、知识链接:1、诗歌,是与散文、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它最集中、精练、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作者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特点是语言凝练含蓄,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具有节奏美、意境美、主题美,形式上一般是分行排列(其他文学样式多为句子)。朗读诗歌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读准词句;二要读出节奏停顿;三要读懂内容;四要读出情感。2、王家新 ,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22年. 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

13、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1985),(1997)等。三、落实目标:(一)预习检测:(对学,4分钟,群学2分钟,展示汇报4分钟)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6号展示汇报) 痴( )想 隐( )秘( ) 凝( )成 诱( )惑 喧( )腾 瞬( )间 2、你知道下列词语的意思吗?(5号展示汇报)痴想: 隐秘: 凝成: 诱惑: 喧腾: 瞬间:3、请你概括第一节、第二节的内容。(4号展示汇报)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号展示汇报)(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对读5分钟,2号展示汇报5分钟)1、分组朗读诗歌,互相评价。2、个别诵读,学生评价,教师点拨

14、。 (三)关键品析,重点强化 (组内解决7分钟,1号展示汇报7分钟) 在理解了作者的感情后,你对这首诗的内容、语句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请列出,我们共同解决。示例:1、“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隐秘”? 2、“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的原意是什么?在这里有什么含义?3、怎样理解“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4、“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是什么意思? 5、“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中“种子”指什么?为何说是“飘来的“?(四)疑难诊治,突破难关(自学2分钟,对学1分钟,群学1分钟,展示汇报2分钟)象征是用具体事物表现某种抽象概括的思想感情。本诗中的“山”、“无数座山”、“海”分别象征什么?四

15、、课堂小结点评五、作业布置请同学们借鉴本文的写法,采用诗歌的形式,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来表达内心的感情,若能够用上本诗所学的修辞手法就更好了。如果你觉得有难度,不妨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首诗。六、课后反思20.虽有嘉肴(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了解学记的相关文学常识。2、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重点)3、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章大意,掌握关键文言词语。(难点)二、知识链接:礼记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

16、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学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其中“教学相长”就出自本文。 三、落实目标:(一)课前预习自学:朗读课文不少于4遍,力争读熟,并找出本课生字、新词注音。借助

17、课下注释试着疏通文意。(二)课堂学习:(自学10分钟,对学5分钟,群学5分钟,汇报展示10分钟)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6号汇报展示) 嘉肴 ( )( )自强( )兑命( )学学半()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5号汇报展示)虽( ) 旨( )至道( )善( ) 困( )是故( ) 强( ) 长( ) 其( )3、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4号汇报展示) (方法指导:要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前提是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联系上下文,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志性的文言虚词。如;是故学然后知不足。)4、速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使用文言直译疏通文意。(不

18、理解的提出来小组交流,最后班内共同解决)(3号汇报展示)预设问题:翻译下列句子。(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故曰:教学相长也。 (3)其此之谓乎!(三) 当堂检测(自学4分钟,对学2分钟,群学2分钟,2号汇报展示3分钟)1、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 )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 的文章选集,是一部( )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 。与 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 ),记录( )等的问答,记述( )。2、古今异义。 虽有佳肴 古义: 今义: 弗食,不知其旨也 古义: 今义: 教然后知困 古义 : 今义:四、课堂小结点评五、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2、练

19、习册中基础习题。六、课后反思20.虽有嘉肴(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重点)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难点)二、落实目标:(一)温故知新(展示10分钟)1、指名朗读,分组竟读,全班齐读课文。(3号汇报展示)2、分句接力,译读课文。(4号汇报展示)3、抢答竞赛,解释重点词语。(5号汇报展示)(二)合作探究(自学5分钟,对学4分钟,群学4分钟,2号汇报展示5分钟)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2、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是怎样论证“教学相长”的?三、拓展联读(自学5分钟,对学2分钟,群学3分钟,1号汇报展示5分钟)阅读礼记中的哲理短文,完成

20、后面的题目。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l)或失则多( ) (2)或失则寡( ) (3)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下列“而”的用法属于顺承关系的一项是( ) A思而不学则殆 B俄而雪骤 C人不知而不不愠 D长善而救其失者也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l)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2)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4本文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 四、课堂小结点评五、课外作业 1、口语交际。某班成立了帮扶小组,老师安排晓雨指导若冰的语文学习,可晓雨说这样影响自己的学习,不同意。假如你是晓雨的同学,你准备怎样劝说她?(请用上虽有嘉肴中出现的成语或句子)2、积累学记中的名句。(1)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2)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3)教育教学九原则: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启发诱导、因材施教(4)要广泛交流: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六、课后反思16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