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钓鱼的启示》的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铜川3班学员 左鹏伟
2014年10月30日我听课张静老师执教的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钓鱼的启示》一课(人教科标版)。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反思,敬请各位老师指点:
一、教学成功之处
1、降低起点层层突破。教学刚开始是这样,一开始,张老师把起点定得低些,然后逐步提高要求,学生的学习比较顺利。对此我想揭题时,是引导学生关注“钓鱼”还是“启示”,起点是不一样的。如果一开始就关注“启示”,抓住“启示”的语句学习,遵循的是从理性到感性,学生学习会感到困难重重。而一开始从“钓鱼”入手,体会放鱼之难和父亲教育之严肃,再来感悟得到的启示,遵循的是从感性到理性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 以读促学、读中体验。读是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重要手段。古人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这节课中张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地读,在读中感悟、体验。有筛选主要信息的默读,如找出表现“我”的心理变化的语句,父亲要“我”把鱼放回湖里的语句,“我”得到启示的语句等。感悟体验方法的引导主要运用了以下四点:①运用整体感受法。课文中父亲和“我”的人物形象丰满、意境悠远、意象丰富,初读时引导学生整体感受父亲和“我”的形象。②角色体验法。课文对“我”的角色着墨多,形象鲜明;父亲的角色着墨虽然不多,但对于子女严格进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朗读与感悟中体验。③想象体验法。对“我”再次向父亲投去乞求的目光,引导学生想象:儿子向父亲“乞求”,会怎么说?④移情体验法。父亲的“不容争辩”,引导学生移情体验:你就是父亲,当你儿子投来乞求的目光时,你会“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
张老师这节课通过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加深了语言文字的理解,使学生从语言文字的阅读中受到感染,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眼、口、耳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引导思维,解决问题。阅读的本质是思维,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解决问题。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张老师用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难点。
问题一:从钓到大鲈鱼到把大鲈鱼放回湖里,“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抓住主要词句感悟放弃已经到手的大鲈鱼有多难;
问题二:父亲要“我”把到手的大鲈鱼放掉,态度那么坚决,是不爱“我”吗?他做得对不对?也是抓住主要词句感悟,体会父亲对“我”的严格的道德教育。
问题三,“我”从钓鱼中得到什么启示?引导联系上文理解作者得到的启示,并用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让学生说说当自己遇到道德难题的时候,如父母不在家,作业没有完成很想玩电脑时;老师多给了分数时;营业员多找你钱时;马路上没人看到,你捡到钱时……都会怎么做。学生的思想进行了洗礼,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一定的训练。通过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而加深了对“启示”的理解。
二、教学不当之处
听了本节课的教学,我感觉这节课体现了高效课堂的理念,教学效果较好。但教学细节和教学时间都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究其愿意我觉得张老师的失误之处主要在于:①过分追求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在这方面下的力气太大从而影响了主要的教学目的,虽然学生明白了主题:应该怎样对待“鱼”,但是理解不够深刻,不能留下深刻的映象。②教学设计时的思路有问题,设计时主要的精力放在了知识上;教学过程中又对于时间的把握也出现了问题,在教学活动三“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地读,在读中感悟、体验。”中费时较长,从而之间影响到了活动四“文本的拓展训练与评议”的展开。本该是全文的精华部分,最后只能是蜻蜓点水。
三、自我反思
听完张老师的这节示范课,对我的语文教学课的有很大帮助,收获颇丰。我感觉自己在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①虽然教学技巧和策略上没有出现大的失误,但是提问技巧还有待提高,即能合理巧妙地提出问题,引领学生的思路,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②在备课前要充分做好调研工作,下足功夫;在备课时需要提高的东西还很多,一是要吃透课本,改进设计思路;二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时间;三是在教学时要灵活,根据实际进程,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水平的提升必须在不断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中收获秘诀,不断地促使自己成为研究性的专业化教师。
2014年11月2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