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样才算是一节好课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科学,就应该有一定的评价标准,而作为一门艺术,贵在创新,又不应该有唯一的评价标准。俗话说:“各有各法,只要得法。”但作为一堂好课,最基本的衡量标准还是可以归纳出来的。 1、一堂好课,首先应是“学习课”,而不是单纯的“教学课”。 一堂好课给人的感觉,应该师生都是学习者,都在超越自我,同时互相帮助和交流,学生不但能看到老师思维的结果,而且能看到老师思维和探索的过程。教师不应该摆出一副专门教导别人的架势,过去老师经常以成人的心态去看待学生的情感和想法,一致上课时把自己的看法强加给学生,这是不妥当的。在新课程面前,教师要“稚化”自己,把自己
2、当做学生,用一颗“童心”去弹指学生的想法和情感,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设计课堂教学,也就是说关注学生。学生也不可以摆出等待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架势。在一堂好课上。教师首先是个学习者(学者),其次是个引导者,最后才是个管理者和领导者。这样的课,才是“学习社会”所需要的 2、一堂好课,应该是“自主课”,而不是单纯的“执行课”。 一个真正优秀的老师应该是个策划者,而不是单纯的执行者。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工程师而不是一个“教育技术工”。在遵循大纲要求和教学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他应该有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应该能自主策划一堂课,一周课,一学期的课,一年的课。教学活动如果由少数人策划,多数人去“落实”,这种
3、可充其量不过是“批量生产的拷贝”,其必然缺乏创造性。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是书的奴隶,也不是老师的“应声虫”。它强调教师的教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课堂教学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应及时捕捉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资源,敢于因势利导,打破计划,经常对预定的目标、内容进行反思和调整,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充满生命的气息与情趣,充满挑战与创新。许多人认为学习期间的任务只是接受,将来工作才需要创新,殊不知创造性是从小养成的一种心态和思维方式,如果课堂教学向无创造性,势必潜移默化地养成学生复制型的思维方式、非创造性的人格,将来也难以有创造。 3 一堂好课,应该有“个性
4、化”色彩,不应该是“标准件”。 没有个性就没创造。在遵守教育原则和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应该允许教师有自己的教学特点。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如果用好教材,找准教材的落实点,是一个现代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有了好教材,好的课程标准,不能用好教材,那么教学如同一团乱麻,是很难做到纲举目张的,一堂课的成功与教材的拓展和创造性使用是分不开的。要用好教材,拓展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必须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实现对教材的超越。整齐划一、面面俱到地分项目评价老师的一堂课是否优秀,有鼓励平庸的危险,因为许多创新给人最初的印象往往是“出圈”、“片面”、“偏激”等等。 4一堂好课,应该是网络中的一个点,而
5、不是直线中的一个点。 现在评价一堂课的好坏,往往首先看它是不是完成了教学目标,而这目标却是教参或上级规定的,是线性的(机械的“知识点”,“章节过关”),而且统得过细过死。其实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网络,知识的网络,人的发展的网络。教学效果要“算总账”。评价一堂课,要问教师自己是怎样策划的,这堂课在他的整个教学网络中处于什么位置,达到目的没有,而不能用评价者的一把刻度过密的直尺来衡量。 5、一堂好课,是给学生上的,不是给听课人上的。 课上得好坏,首先要向学生调查,看孩子是否真正得到了发展。应该“以人为本”,为学生的发展为本,忽视学生这一极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也就无所谓合格的教育,作为一名教师,应有效的
6、开展和利用学生的资源,让孩子自身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不应“以知识为本”;知识是死的,而人是活的。不同的形式,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性格、气质、智力、能力和才能等方面都不同,各有侧重,这就是形成了每个学生的独特性。意大利教育家洛里斯马拉多奇在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中提到:“孩子,是由一百组成,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只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维方式、游戏方式及语言方式。”所以教师要认识和尊重学生的差异和顾及他们在上课时的感受、体验。不能照本宣科。应该“眼睛向下”,多关注学生的发展,不应该总是“眼睛向上”;应该是“本色”而不应该是精心排演的“一台戏”。 一是“新基础教育”的一堂好课的标准叶澜教授在他们
7、的“新基础教育”中,针对“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这一问题,概括学习中产生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并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而且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是有效地课,即充实的课:就面而言,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有效率,其包括了好的、中的、有困难的具有不同的效率;其次,是效率的高低,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这都不能算是一堂好课。 三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这样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在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尤其思维是相当活跃的,在整个过程中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的生成。 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由于长期受公开课的影响,一遇到有人听
8、课,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这样教师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上变成把准备好的东西背一遍,表演一下。当然课前的准备对于师生的能力提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课堂有其自身的价值,这一价值在于它是一个公共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要有相互的讨论、思维的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的构成,并生成出许多新的东西。因此,我是反对借班上课的,而且要淡化公开课的意识,在我们“新基础教育”研究共同体中,大家不提“公开课”这个词,现在又强调,上研究课时,不管听课者的身份有多高,教师尽量要做到旁若无人,因为,你是在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 五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任何课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如果是,那么假课的可能性就比较大,这种课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因此是值得反思的,需要去重建的。在我们“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上好了课,总是要反思和重建。 总之,一堂好课,有着其本身内在的标准。但不管它的尺度是什么,作为一名教师,做的最成功的应该是:课堂上,教师充满着激情,学生总能把小手高举,敢于发言,积极发言,并能在交流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当然,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所以,身为一名现代教师,必须不断鞭策自己,不断地学习、进步。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