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5 伤仲永
课前自学
(一)读一读。尽量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尝:曾经。
立就:立刻完成。
环谒(yè):四处拜访。
扳(pān):通“攀”,牵,引。
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
泯(mǐn)然:完全。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
(二)熟读课文
课堂活动
(一)积累知识
《伤仲永》选自《 》,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 ,封荆国公,世人又称
。 (朝代)杰出的 家、 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感知。
(1)听课文朗读录音或范读,注意字的读音及朗读的节奏。
(2)模仿录音朗读课文(个人读与齐读结合)。
(3)疏通文意,试译课文。
先逐段朗读或默读,逐句对照注解及译文资料翻译句子,在疑难处做上记号,然后通过质疑、讨论解答疑难。
2.字词句过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世隶耕。隶:
父异焉。 异焉:
并自为其名。为:
固众人。 固: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就:
不能称前时之闻。称:
泯然众人矣。泯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文: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文:
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文:
④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于也。
译文:
3.句段品读。
仔细阅读课文,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事例可以证明方仲永天资聪明?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
答:
(2)面对方仲永聪明的天资,他父亲和同县的人各有什么不同的反应?
答:
(3)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哪三个
阶段?·
答:
(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答:
(5)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答:
(6)作者对仲永由神童而“泯然众人矣”流露出怎样的感情?你从哪里可以看出这点?
答:
4.探究质疑。
(1)文中为什么要安排“余”这一形象出现?
答:
(2)请就本文的学习提出你的见解或疑问。
问题:
答:
(三)应用迁移
阅读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壅空±查童壁里查!竺垫!垫查,已而复如初。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信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1.给加点字注音。
辄( ) 琅( ) 恬(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译文:
3.通过阅读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
4.课外作业。
课后借助工具书或老师的帮助,用现代汉
语翻译全文。
译文:
5 伤仲永
(一)临川先生文集 半山 王荆公 北宋 政治 思想
(二)1.略。
2.(1>隶:属于;异焉:对此(感到)诧异;为:写上;固:本来;就:完成;称:相当;泯然:完全。
(2)①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②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③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 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④他的天资比_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最终成为一个平 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3.(1)五岁时连书写工具都不认识,但却能写出既有文采又有道理的四句诗。
(2)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3)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七年后,“泯然众人矣”。
(4)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5)后天教育对一个人的成才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6)惋惜、哀伤、哀怜的感情,是作者对人才毁灭所做的挽歌,表明了作者对家庭和社会的不良风气对人才摧残的谴责。从题目“伤”即可见。
4.(1)主要是为方便叙事而安排的,文中叙事采用见闻录的方式,依次写出了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然后在叙事的基础上说理,这样读来真实可信,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2)略。 .
(三)1.zhé lǎng tián
2.有人牵着牛来责备他让牛践踏庄稼,他的父亲大怒,拿起鞭子打他。
3.王冕勤奋好学的精神,启示我们也要刻苦学习,发奋读书。
4.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