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集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现代教育学是教育理论体系中紧蜜结合现实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作为培养人的这种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具有科学性、思想性、应用性、艺术性等特点。本课程是教师从业的一门必修基础公共课程。学习本课程有助于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认识教育的基本规律,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技能,明确办学育人的社会主义方向,使教师更好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本课程以贯彻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培养适应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为出发点,精心筛选了课程内容。其内容包括:教育基本规律;教育目的;教师与学生;学校教育制度;学校德
2、育工作;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课外校外教育工作;学校管理工作;基础教育改革;教育科研;教育现代化等十三个方面。学习本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自学或社会助学,使学员熟悉教育的基本规律和中小学的办学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方法和教育基本理论知识去分析、研究、指导中小学教育工作和教育改革的能力,从而增强教育教学的目的性。第二部分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为了使考纲的规定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落实,现对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进而提出具体要求。一、关于考试要求的说明为使考试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求标准化,本考纲在列出
3、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对各章规定了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明确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使自学应考者能够进一步明确考试内容,更有目的地自学教材;使社会助学者能够更全面地有针对性地分层次进行辅导;使考试命题能够更加明确命题范围,更准确地安排试题的知识能力层次和难易度。在考核要求中,按照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要求。其中“应用”层次,还可分为“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两个层次。三个层次是递进等级关系。各层次的含义是:识记:能知道有关名词、概念、知识的意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达,是低层次的要求。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是
4、较高层次的要求。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其中“简单应用”是指在领会的基础上,能用学过的一、二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综合应用”是指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能用学过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复杂的问题,是最高层次的要求。二、自学教材教育学考试推荐使用的教材是:2001年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学,晏清才主编。本教材是专为教师资格证书考试编写的教材。不仅全面地论述了现有教育学教材中所载的教育基本规律、基本原理等内容,同时还较全面地反映了现阶段教育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和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各项工作。三、自学方法指导在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掌
5、握教育学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自学应试者应首先系统地学习各篇章,识记基本概念和名词,深入理解教育学中的基本理论和原理,熟练掌握基本方法;其次,要把握住各篇章的联系;再次,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掌握重点,深入学习重点章节。教育学是一门应用学科,与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自学者应能通过自学,将所学教育学理论知识转化为教育教学能力,提高自已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四、对社会助学者的要求社会助学者应根据本考纲规定的课程内容和考核要求,认真钻研指定的教材,明确本课程的特点和学习要求,对自学应考者进行切实有效的辅导,引导他们防止自学中的各种偏向,把握社会助学的正确导向;要正确处理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关系,努力
6、引导自学应考者将识记、领会同应用联系起来,把基础知识和理论转化为应用能力,在全面辅导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和提高自学应考者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正确处理重点和一般的关系。课程内容有重点和一般之分,但考试内容是全面的,不是截然分开的。社会助学者应指导自学应考者系统地学习教材,掌握全面内容和考试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再突出重点。总之,要把重点学习同一般结合起来,切勿孤立地抓重点,把自学应考者引向猜题押题。社会助学课时建议为24学时。五、关于命题考试的要求1本课程的命题考试,应根据本考纲规定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确定考试范围和考试要求,不得任意扩大或缩小考试范围,提高或降低考核要求。考核命题要覆盖到各章,
7、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体现本课程的内容重点。2本课程在试题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一般为:识记占15%,领会占30%,简单应用占35%,综合应用占20%。3题要合理安排难度结构。试题难度可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每份考卷中,不同难易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易占20%、较易占30%、较难占30%、难占20%。必须注意,试题的难易度和能力层次不是一个概念,在各能力层次中都会存在不同难度的问题,切勿混淆。4本课程考试试卷一般采用的题型有:名词解释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等七种类型。六、题 型 举 例(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备选答案中选取一个正确答案,并将
8、番号填在括号里)1最早阐述教育的目的、制度、内容、方法、师生关系的教育专著是( ) 大教学论 学记 教育论 爱弥儿2( )期是培养动手能力的关键期。婴幼期目 童年 少年 青年(二)多项选择题(在下列备选答案中选取二至四个正确答案,并将番号填在括号里)1.学记中载述的( )观点,仍为今天的教育所借鉴。 “教学相长” “尊师重教” “因材施教” “普及教育”2.产生学校的必备条件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一定的政治基础一定的法律基础 一定的文化基础(三)填空题(将正确的答案填在括号里)1贯穿于大教学论全部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 )原则。人生阶段一般分为婴儿期、幼儿期、( )期、( )期、(
9、 )期、成人期和老年期。(四)判断题(正确的用“”、错误的用“”表示,并填在括号里)1教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教育规律( )2生产力的发展,体脑分工的出现,客观上成了产生学校的直接动因( )。(五)简答题1.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近代学校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六)论述题联系实际谈谈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七)案例分析题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绪 论、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绪论的学习,着重掌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的三个阶段;教育学与教育科学;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应理论联系实际,深刻理解。、课程内容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10、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者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教育学研究的任务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但是,研究现象不是教育学的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透过现象认识教育本质。(二)教育学的研究范围(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教育实践的发展而逐渐发展的。经历了三个阶段。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我国也被认为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学记。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是古罗马昆体良所著论演说家的教育。2教育学的形成阶段:教育学从哲学体系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体系,标志着教育学的正式诞生。教育学诞生于欧洲文艺
11、复兴时期。最早的教育学专著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所写的大教学论。3科学教育学阶段:二、教育学与教育科学教育学与教育科学不是完全等同的概念,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教育学的意义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教育方针的自觉性。2有助于树立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养。3有助于科学育人,提高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4有助于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二)学习教育学的方法1不能自圆其说,要夯实基础。 2不能脱离现实性,要把握动态性。3不能脱离实践性,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考核知识点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2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3学习教育学的
12、意义、考核要求1识记: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在各个阶段的代表作及代表人物。2领会:教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在各个阶段的主要教育思想。3应用:结合实际说明你对学习教育学的认识。第一章 教育基本规律、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本章掌握不同社会形态下教育的基本特征,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人口与教育的辩证关系,人生阶段与教育,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及其教育举措,和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等内容。、课程内容第一节 社会与教育一、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一)、原始社会与原始形态的教育.教育的起源生物本能起源说心理模仿起源说劳动起源说来自前苏联的教育学著作。持劳动起源说者看到了教育是人类
13、所特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一种行为,认为教育是基于生产的需求、基于人类生存的需要而产生的。近些年我国的研究者对教育起源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原始形态教育的基本特征整体的原始性;形态的融合性;内容的同一性。(二)古代社会与古代学校教育.学校的出现奴隶社会是教育作为独立活动的形成期。学校的出现是教育从社会生活中独立、分化出来的一大标志。学校是奴隶社会里经济发展、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的综合产物。.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阶级性、等级性;非生产性;专门化;内容的分化趋向和知识化趋向(三)近代社会与近代学校教育.义务教育的普及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近代学校
14、教育的基本特征生产性;普及性;系统性;双轨制(四)现代社会与现代学校教育1.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1)与社会联系的普遍性和直接性(2)学制的开放性、梯形化和弹性化(3)教育的现代化(4)教育的民主化(5)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性。.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应有的主要特点二、经济、政治、文化、人口与教育(一)经济与教育 .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包括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两个方面。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我国教育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我国教育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与市场经济联系直接而又紧密的那些学校上,其影响具体表现为:(1)所培养的人才最终必须进入人才市场,受商品经
15、济的供求规律的制约;(2)学校自身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办学实体,有自身的经济利益;(3)市场观念冲击着原有办学模式,影响着师生的教育质量观、人才观、就业观。(二)政治与教育.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2)影响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变化;(3)影响教育财政状况;(4)影响受教育权利。.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教育对社会政治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影响社会政治延续和推动社会政治生活两个方面。(三)文化与教育 (四)人口与教育 三、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内涵和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一)教育的属性与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性既为所能罗列的任何教育所共有,又使教育与非教育相区别,因此育人性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16、。教育的属性中,本质属性才是永恒的。(二)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概念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三)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和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在看到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承认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教育具有自身存在和发展的规律2教育具有继承性;3教育与社会经济、政治之间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性。第二节 人的发展与教育一、人生阶段与教育(一)婴幼期与教育.婴幼期的年龄特征.婴幼期的教育(二) 童年期
17、与教育.童年期的年龄特征.童年期的教育。学习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帮助儿童学会学习、使儿童热爱学习是童年期教育的核心任务。(三)少年期与教育1少年期的年龄特征少年期的教育重视青春期教育;丰富精神生活;鼓励独立判断、独立思考。(四)青年期与教育(五)成年期与教育(六)老年期的教育二、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与相应教育举措(一)个体身心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顺序性,教育工作应该循序渐进、逐步推开。(二)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和稳定性,教育工作者应加强教育举措的针对性。(三)个体身心发展既有统一性,又有个别差异性,在统一要求的基础上,应注意因材施教。(四)个体身心发展还有可变性和非均衡性,教育者要及时跟上对象
18、的发展变化,抓住成熟期、关键期,适时而教。三、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一)遗传素质的物质前提作用(二)社会环境的现实制约作用(三)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学校教育能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因为:1.学校是专门的育人机构,可以借组织性、计划性、系统性在育人中占据优势地位2.学生普遍具有一定的学生感、向师性,有接受教育获得发展的强烈愿望,具有可教育性3.学校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现代学校只有发挥出主导作用来,才可能担负起把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下一代、培养出大批合格人才的历史责任(四)教育对象主观能动性的内部推动作用、考核知识点 1教育、学校教育、义务教育的内涵、教育的起源2、古代学校教育、近代学校教育
19、、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3生产力、政治、文化、人口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4教育本质及相对独立性5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的教育;6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及其教育举措;7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的条件。、考核要求1识记:教育规律;义务教育;教育;学校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近、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相对独立性。2领会:生产力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政治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童年期的教育;少年期的教育;青年期的教育;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学校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条件。3应用: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及其相应教育举措;人生阶段与终身教育。第二章 教育目的、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本章,应
20、着重掌握教育目的的作用、我国现行的教育目的、“个人全面发展”及其目标层次、素质教育及其基本特征、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课堂素质教育的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课程内容第一节 教育目的及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内涵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二)不同社会形态的教育目的(三)三类基本的教育目的观1.以人为中心的个体本位教育目的观2.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观3.以文化为中心的文化本位教育目的观(四)教育目的的作用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因此学校的一切工作自始至终都应该围绕教育
21、目的和相应培养目标来展开。教育目的的重要作用在教育系统内具体表现在:1.控制教育对象发展方向和预期结果2.指导和支配整个教育活动过程3.评价、检测教育质量二、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1.马恩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们制定教育目的的重要理论依据2.社会生产方式及其发展变化状况是我们制定教育目的的现实依据3.人的自身发展需求是不可回避的特殊依据(二)我国对教育目的的现行规定我国的现行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一方针中,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
22、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国家现行的教育目的。第二节 “个人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教育一、“个人全面发展”的涵义和目标层次二、全面发展教育概述(一)全面发展教育的概念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二)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三)“五育”之间的辩证关系及其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作用三、“个人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区别与联系(一)教育与发展(二)全面发展教育与“个人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教育与“个人全面发展”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第三节 素质教育一、素质教育探析(一)素质及其基本属性(二)素质教育及其基本特征1.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是按照
23、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从结果来看,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提高教育对象整体素质结构水平的教育。2.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主体性;发展性;全体性;全面性;长期性;开放性;时代性;实效性。.素质教育的继承性、发展性和政策规定性.来自素质教育实践的几点认识(三)应试教育及其主要危害(四)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五)关于素质教育的模式愉快教育、创造教育、成功教育、情境教育、和谐教育等都是这些年比较成熟的素质教育模式。模式的主要部分是具有操作性的、相对固定的程序。在素质教育理论指导下,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可以在
24、自己的工作中去探索、去创建各种各样的教育模式。(六)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为了保证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建立起相应的运行机制。具体地说,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注重思想先导,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动力机制;2改革检测评价,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导向机制;3抓好常规管理,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机制;4依法增加教育投入,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二、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改革(一)课堂素质教育的四个基本点根据心理学原理,课堂素质教育要找准以下四个基本点:认知停靠点;情感激发点;思维展开点;心灵交流点。在课堂素质教育的四个基本点中,靠认知停靠点解决学会的问题,靠情感激发点解决想学的问题,靠思维展开
25、点解决会学的问题,靠心灵交流点解决乐学的问题。(二)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三)课堂素质教育的教学原则(四)实施素质教育的几项课堂教学策略、考核知识点1教育目的及我国现行的教育目的;2全面发展教育与“个人全面发展”;3素质教育;4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和运行机制;5课堂素质教育的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考核要求1识记:教育目的;“个人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课堂素质教育的四个基本点。2领会:教育目的的重要作用;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全面发展教育与“个人全面发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课堂素质教育应该遵循的教学原则;实施素质
26、教育的课堂教学策略。3应用:素质教育与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第三章 教师与学生、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教师的劳动特点;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的素养;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如何树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课程内容第一节 教 师一、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一)教师的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条确立了“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是国民教育在由粗放式向高水准的转变中提出来的。对教师专业性质的确立,从根本上肯定了教师的社会地位。(二)教师的作用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教师对社会、对学生
27、的作用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三个方面。1在社会发展中教师起承上启下的作用2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作用3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指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二、教师劳动的特点(一)劳动对象的复杂性(二)劳动手段的主体性(三)劳动过程的创造性(四)劳动方式的个体性(五)劳动成果的长效性三、现代教师的素养人民教师必须德才兼备,故教师的素养包括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和优良的智能结构。(一)思想品德素质教师的思想品德素质表现在政治思想素养和职业道德两方面。1政治思想素养。政治思想素养的基本内容包括: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2教师的职业道
28、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是人民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和基本准则。(2)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的具体表现,又是教好学生的前提。(3)以身作则,为人师表。(4)团结协作。(二)教师的智能结构教师的智能结构是指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它是教师用以影响学生的重要素养。1教师的知识结构。作为教师既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要有相当广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还必须具备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2教师的能力结构一个优秀的教师除了具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外,还应有相应的能力结构,即: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
29、教育科研能力;创造能力;自我鉴定、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的能力。第二节 学 生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发展中的人,这是学生的本质属性。二、学生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发展和自我教育的主体。(一)学生是教育的客体1学生具有依赖性。2学生具有可塑性。3学生具有向师性。(二)学生是发展和自我教育的主体学生是发展和自我教育的主体,是指学生是教育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是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这种主观能动性是学生发展的内因。学生的主体性具体表现在:1自觉性。2独立性。 3创造性。 三、学生集体学生集体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其主体性表
30、现在:四、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一)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二)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第三节 师生关系一、师生关系概念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所谓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二、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师生关系具有多种的表现形式,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它分为以下几种:(一)教育关系和心理关系。从认识与被认识、发展与被发展的角度来看师生关系通常表现为教育关系和心理关系。(二)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从管理与被管理的角度来看,师生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根据二者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分为命令服从、放任自流、民
31、主参与三种类型。三、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学校、学生的共同努力以及学生家庭的配合和社会良好风气的影响。其中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师观(二)发扬民主,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三)控制情绪,正确处理师生之间的矛盾(四)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考核知识点1教师2学生3师生关系、考核要求1识记:教师和师生关系的概念;师生关系的类型。2领会:学生的本质;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劳动的特点。3应用:结合实际说明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及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第四章 学校教育制度、学习目的和
32、要求着重掌握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世界各国学制改革的趋势;深刻领会学制建立的依据;我国学制的演变。、课程内容第一节 学校教育制度概述一、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的关系。二、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设立学制是为了贯彻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的。归根结底,它要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的需要。影响学制设立的依据主要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的状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青少年学生年龄特;原有学制及我国历史文化传统。第二节 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一、我国学制的演变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尚
33、无学校系统可言。我国建立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是从清末开始的。我国近代第一个学制是1903年的癸卯学制。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壬子癸丑学制。1922年北洋政府颁布壬戌学制(六三三学制)。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1年10月1 日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规定,这个新学制的系统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1958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现行的学制是需要积极地妥当地加以改革应当规定全国通行的新学制。由于后来的政治运动,我国基本上仍是沿用1951年政务院颁布的学制。二、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一)我国学制改革的原则改革教育结构、适应社会主
34、义建设的需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二)我国学制改革的趋势大力加强基础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积极发展终身教育;重视和支持残疾人教育事业第三节 世界各国学制改革的趋势社会生产和世界范围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对学校教育制度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改革。其主要趋势:一、重视幼儿教育,并将其纳入学制系统二、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和统一的方向发展四、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其类型日益多样化五、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考核知识点1学制的概念和依据2我国学制的演变和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3世界各国学制改
35、革的趋势、考核要求1识记:学制的概念、我国学制的演变2领会:学制建立的依据;我国学制改革的原则3应用:我国学制改革的趋势;世界各国学制改革的趋势 第五章 学校德育工作、学习目的和要求掌握德育的概念,充分认识德育的重要意义,明确德育的任务、目标和基本内容。深刻领会德育过程的本质特点,掌握德育的主要原则,并能自觉依据德育原则开展德育工作。了解德育的主要途径,把握德育的主要方法,并灵活地运用所学的德育方法去开展德育工作。、课程内容第一节 德育概述一、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地认
36、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二、德育的意义德育对青少年学生的发展,对学校教育的实施,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有重要意义。三、德育的任务与目标(一)中小学德育的根本任务(二)德育的目标小学德育的目标;初中德育的目标;高中德育的目标。四、德育的基本内容(一)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二)中学德育的基本内容第二节 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的涵义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行为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系统的影响,使受教育者逐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德育任务、德育内容与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矛盾,是德育
37、过程的基本矛盾。二、德育过程的本质特点1.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矛盾转化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不断提高的过程。三、德育过程的优化第三节 德育原则一、教育原则的含义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二、中小学常用德育原则: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知行统一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理解相结合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教育的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第四节 德育途径与方法一、德育
38、途径 德育途径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开展德育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包括政治课与其它各科教学;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共青团、少先队活动;校园文化环境;社区校园文化环境;班主任工作。二、德育方法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有说理教育法;示范教育法;实际锻炼法;陶冶教育法;自我教育法;品德评价法。、考核知识点1德育的概念、意义、任务、目标、基本内容2德育过程的本质特点、德育原则3德育的途径与德育方法 、考核要求1识记:德育的概念、德育的主要途径2领会:德育过程的本质特点、德育的意义、任务、目标、基本内容。3应用:贯彻德育原则、运用德育方第六章 教学工作、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和掌握课
39、程的概念、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教学模式等内容,能运用教学过程的规律解释说明有关教学实践的具体问题。、课程内容第一节 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概念二、课程类型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方式,学校的课程可以划分为正规课程和非正规课程。(一)正规课程正规课程亦称显性课程,指学校课程计划中作出明确规定的所有课程的总称。当前,中小学常见的正规课程有:1学科课程2活动课程3综合课程(二)非正规课程非正规课程又称潜在课程或隐性课程,是指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能对学生产生影响,而又不易觉察的因素。非正规课程的特点:1隐蔽性。2分散性、多样性、全程性。3非预期性。三、
40、中小学课程的表现形式中小学课程的表现形式有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四种,其中课程计划是课程的总体规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乃是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第二节 教学及教学过程一、教学(一)教学的定义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学习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二)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这是由学校的性质决定的。以教学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教学唯一。必须坚持教学为中心,全面安排的原则,正确处理好教学和其它活动的关系,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才能使学校的各项工作真正为实现教育目的发挥各自
41、的作用。(三)教学的任务中小学的教学应有以下几方面的任务:1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获得基本技能2发展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教会学生学习,培养自学能力4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二、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双边活动过程。(一)教学过程的本质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1)教学过程具有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共同性(2)教学过程具有的特殊性:认识主体的不成熟性和发展性;认识对象的间接性和概括性;认识方式的简捷性和
42、高效性。 2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二)教学过程的规律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3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规律4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规律(三)教学过程的阶段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可以把教学过程分为如下六个密切联系的阶段。即:做好准备,激发动机;感知教材,形成表象;理解教材,形成概念;巩固知识,增强记忆;运用知识,促进迁移;检查效果,获得反馈。第三节 教学原则一、教学原则的概念教学原则是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根据教育目的和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制订的,是长期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正确理解、贯彻和执行教学原则,是切实搞好教学工作
43、的前提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二、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一)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三)直观性原则(四)启发性原则(五)循序渐进原则(六)巩固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七)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第四节 教学方法一、教学方法概述(一)教学方法的概念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教学方法是师生相互联系的方式,是教法和学法的辩证统一。 (二)教学方法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从指导思想来看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启发式,一类是注入式。二、中小学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目前,
44、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很多,以传授知识的手段为标准把教学方法分为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三大类。(一)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二)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实验法、练习法和实习作业法等。三、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教学方法很多,但具体到某一堂课上选择什么方法应考虑多种因素。(一)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来选择(二)根据学科和教材特点来选择(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来选择(四)根据学校的客观条件来选择。(五)根据教师的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和个性特点
45、。四、中小学的学习方法指导(一)学法指导的意义(二)中小学学法指导的根本目标中小学学法指导的根本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三)中小学教学过程的学法指导第五节 中小学课堂教学教学组织形式是为完成一定教学任务,师生共同开展教学活动的组织结构方式。目前,教学组织形式很多,主要有班级授课制、个别教学、小组教学、现场教学、复式教学、远程教学等。一、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一)班级授课制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大致相同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内容,按固定的教学时间对全班学生进行统一教学的组织形式。(二)个别教学(三)小组教学(四)现场教学(五)复式教学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六)远程教学二、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教学工作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由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等五个基本环节组成。(一)备课备课是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