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案例 宜城市城关中学 黄保华 宜城市教研室 骆道星一、教材分析 教材对细菌和真菌广泛的分布是通过“探究实验”由学生亲自体验并让学生动手、动脑去观察、认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广泛。从而使学生从实际生活的问题中获得生物知识。 细菌和真菌个体微小,用肉眼难以看见。但其大量繁殖后可形成肉眼可见的集合体菌落,因此,通过菌落的数量,可知各种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数量。二、 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1、 说出细菌和真菌的颁布特点。2、 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交流、推理、比较等多种实验能力。过程与方法1、 通过细菌和真菌的培养,使学生熟悉细菌
2、和真菌的分布。2、 通过探究实验,归纳出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条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学重点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及其培养方法。教学难点 细菌和真菌的培养方法及探究实验的观察记录。三课前准备 变质的牛奶、长“毛”的馒头、长有木耳的树枝、蘑菇、足癣等图片。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教师展示变质的米饭、牛奶、长毛的馒头,质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导入新课。教师询问学生有关细菌和真菌想了解那些方面的知识?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并进行归类,选择几个比较集中的问题作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内容。教师展示木耳、蘑菇、长“毛”的馒头,引导学生观察真菌,质疑
3、:变质的米饭、牛奶是由细菌引起的,而细菌肉眼却看不见,应怎样才能让其露出“庐山真面目”?导入“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2、实施目标。 学生阅读课本页“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教师边讲解边演示“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并指出注意事项:)要对所用材料用高温灭菌。)培养皿要冷却后再用,并且不要随意打开培养皿。)接种时要用无菌棉棒,避免污染。)要进行恒温培养。质疑:有关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同学们还有那些疑问?留给学生发问的时间。师生共同解决疑问。教师分发课前培养的菌落实物给各小组,学生自学课本 页最后一段到页第一段。教师建议学生先看书后观察、讨论,知道如何区分细菌和真菌菌落。教师展
4、示长霉的物体(面包、水果、衣物),长有木耳的树桩,真菌寄生在人体表面使人得足癣、背癣的图片,引导学生根据实物和图片思考讨论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在何处?学生观察、讨论并获得新知。质疑:在怎样的环境条件下不可能有真菌和细菌?生思考,得出结论,认同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广。师质疑:细菌和真菌比较广,那么在哪种环境中会更多,哪中环境中会更少呢?请同学通过探究活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得到答案。3、实验探究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教材页的提示指导学生选定自己想要检测的环境(建议学生选择自己经常活动的环境或经常接触的物体)设计探究方案。小组讨论完后,教师要组织各小组交流方案,相互完善,利用下一节课上时间交流研究成果。4、归纳小结。通过本节课,同学们学到了什么?板书设计第一节 细 菌一、 菌落的特征细菌:较小,表面光滑粘稠或粗糙干燥真菌:较大,霉菌的表面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二、细菌和真菌的一般培养方法三、生活的基本条件: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 等教学反思本节课为学生准备了充足的时间进行实验结果的展示。各学习小组展示的方式各有千秋,学习效果显著。 教师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思考,由此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归纳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