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让数学走进学生生活数学的产生和发展是随着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儿童的学习、活动是其全部社会活动的一部分,他们对数学知识的认识过程与其身心全面发展的进程同步,而在教学中,许多学生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当然,成因之一数学教学脱离实际。因此,要使学生对数学感兴趣,很有必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生活化数学”,即让数学走进学生生活。让数学走进学生生活,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其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进行数学实践和交流机会,使之有更多的机会从熟悉的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小学的学生,生活经验少,数学知识接触的少
2、,暂时感受不到探索的愉快,从其思维角度看,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中要尽量利用他们感悟经验,再通过创设情境,实物操作,组织游戏等形式使他们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如让学生购物,体验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使他们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促使他们学习数学。随着学生的知识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增加,理解能力逐渐加强,生活经验也日渐丰富。但对于书中有些没有给出实例的抽象要领,难于理解,这时应将这些数学知识放于生活中,联系实际教学。如“加减法的一些简单算法”,算理的理解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中是遇到形如276+99这类题时,则引导学生想将99化作100,多加了几?和将会有什么变化,要得到正确的和,必须怎样?当大
3、多数同学明白了这一算理时,进一步追问;你能否举出生活中的事来说明为何可以这样算?学生举例中有这样的例子,妈妈身上原来有267元,本月又发了258元奖金,由于会计没有零钱,就发给妈妈260元,实际妈妈多得了2元,她必须从自己身上拿出2元给会计。因此267再加260得527元,再减去2元,实际是525元,像以上密切联系学生生活,把抽象化、形式化的数学建立于儿童生动的生活背景上,对于丰富学生的感情认识,使之创造性地学习和使用数学都有帮助,不仅可以体验到解决问题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变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渐渐萌生了数学应用意识。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还要知道,这些知识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此,要求教师能结合所教学的内容设计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尝试独立解决,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让学生动手画,在实际测量中,先认识三角形地、平行四边形地,掌握其牲,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是生活的需要,学习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总之,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的数学知识必须到实际中去运用,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及其归宿,会使其在平时的生活中更主动地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在学习和生活中主动地运用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