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文意,能把握作者的情感波澜,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
2.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难点: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讲起,从写作背景入手导入新课。
(大屏幕出示写作背景“乌台诗案”)
二、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
宋代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初读课文
1.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诵
2.强调文中易错字音
3.学生练读
4.指生读,全班齐读
(通过反复的练读,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同时为后面的理解并背诵文章做铺垫。)
四、再读课文
参考注释理解课文,掌握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能翻译课文。
1.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行翻译课文
2. 师生共同翻译文章,同时强调文中重点的字词的解释
五、分析文章: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文章结构
1.分析记叙部分内容:(大屏幕出示记叙文六要素,教师指生回答)
•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 地点: 承天寺中庭
• 人物:“我”和张怀民(介绍张怀民,分析苏轼与其情谊)
• 事情 的起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事情 的经过: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事情 的结果:相与步于中庭
2.赏析描写部分的句子,并分析作者笔下的月光具有怎样的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特点: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
3. 体会文章最后议论抒情的句子
(1)结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写作背景,思考“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感?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2)如何理解“闲人”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够欣赏它。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六、拓展延伸
结合注释欣赏苏轼的另一首能够体现他坦荡旷达从容的生活态度的词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七、小结:
当面临人生的艰难的困境之时,苏轼没有自怨自艾,没有一味地抱怨世事的不公,而是选择寄情山水,排解心中的苦闷。我们要学习苏轼这种坦荡、旷达、笑对人生、从容应对苦难的生活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