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7课 戊戌变法一、本课教材地位分析: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试图通过发展资本主义来挽救民族危亡。它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并对教育近代化、思想近代化产生深远影响。它的历史经验教训也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戊戌变法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以及义和团运动共同构成中国人抗争与探索这一主线。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变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这册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学习本节教材,有助于加深对该主线知识的认识、理解。二、课程标准: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
2、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到维新变法运动发生原因。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认识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新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四、学习重点、难点: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康梁维新思想、理论著作及变法的内容、历史意义。难点:对戊戌变法的评价。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1898年,流传于京津地区的一首民谣:六君子,头颅送;袁项城,顶子红;卖同党,邀奇功;康与梁,在梦中;不知他,是枭雄。教师:你从这首民谣中读到了什么信息?学生:戊戌变法失败,戊
3、戌六君子被杀害。学生:袁世凯由于维新告密染红了顶戴。学生:“维新变法”失败了。教师:为什么要进行变法?是怎样进行变法的?结果怎样?让我们一起通过对第7课:戊戌变法的学习来探究答案吧!(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阅读分析民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探索历史的积极性。)(二)教师引领,自主探究:第一篇章:危难深重探背景教师: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展示: 表一 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向列强借债情况表时 间债 主借 款 额年 息折 扣年限共 计偿还本息1895年俄法银行团4亿法郎4厘 36白银3亿两白银7亿两1896年英德银行
4、团1600万镑5厘 94361898年英德银行团1600万镑4.5厘8345表二: 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的“势力范围”国 别割占和强迫租借的地区“势力范围”德 国强迫租借胶州湾山 东俄 国强迫租借旅顺和大连长城以北和新疆法 国强迫租借广州湾广东、广西和云南英 国强迫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地区后附近岛屿(今统称“新界”)还有威海卫。长江流域、云南、广东日 本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福 建教师:通过观察上面的两个表格,说说当时的中国是什么情况?学生:帝国主义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学生: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面临亡国的严重危机。(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上面的两个表格,使学生直观的理解甲午战争以后,
5、中国民族危机的严重性。)展示: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民办企业比较表时 间企 业 表资金额(万元)18631894119个68018951898274个1432教师:甲午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教师: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从而为戊戌变法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教学意图:通过表格,让学生直观的理解戊戌变法的经济、阶级基础。)教师: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刺激了国人的觉醒,激起了国人的愤怒,也激起了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即将危亡清政府,进行维新图强的探索。第二篇章:维新图强晓过程展示:康有为
6、、 梁启超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教师:你知道这几位人物是谁?谁能介绍他们的情况?学生:介绍维新变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设计意图:通过图片的展示,使学生的对维新派的主要代表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和理解。)老师: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什么?学生:公车上书。老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32的内容,结合下面的材料了解“公车上书”背景、人物、内容、结果及影响。展示:材料一:公车上书”意即“举子上书” 。汉朝时,政府都是用公车接送应试的举子,后来就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叫做“公车”。在这里,由于这次上书是康有为组织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子所为,因此历史上就称为“公车上书”。 材料二:1895年春,乙未科进士正在北
7、京考完会试,等待发榜。马关条约内割让台湾及辽东,赔款二万万两的突然消息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4月22日,康有为、梁启超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5月2日,由康、梁二人带领,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都察院”门前请代奏。 材料三:伏乞皇上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而已。 窃认为今之为治,当以开创之势治天下,不当以守成之势治天下 易曰“穷则变,变则通。” 窃为皇上筹自强之策,计万世之安,非变通旧法,无以为治。 夫先王之治天下,与民共之君民同体,情谊交孚,中国一家,休戚与 共 于以恢复琉球,扫荡
8、日本,大雪国耻,耀我威稜。 公车上书学生:同桌交流后,代表回答。学生: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消息传至北京。学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举人们。学生: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学生:对清政府触动不大,但轰动了全国。学生:“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序幕。(设计意图:通过图片的形式来再现历史画面,使学生对“公车上书”有个清晰的认识。)教师: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为了进一步推动变法运动的发展,开展了哪些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33上面的内容。学生:创办万国公报、组织强学会、把万国公报改为中外纪闻。展示:万国公报(后改为中外纪闻) 强学会教师:维新派的这一系列宣传活动在当时
9、的历史条件下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交流后代表回答。教师:维新派的变法活动扩大了维新派的影响。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促进人们觉醒,激发人们探索救亡图存之路的积极性,为戊戌变法作了有力的铺垫。(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课本知识进行交流,培养自主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教师:维新派的做法遭到了顽固派的竭力阻挠,有一天,康有为被请到总理衙门“问话”,康有为与顽固派大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论战。 学生:表演情景剧教师:荣禄被驳斥的哑口无言,拂袖而去,说明了什么?学生:说明维新人士的变法思想是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是进步的、爱国的。学生:康有为与荣禄两个人争论的实质是封建思想与资本主义思想
10、的交锋。(设计意图:通过表演情景剧,让学生感受当时的历史画面。引导学生得出表面是康、荣两个人在争论,实质上是封建思想和资本主义思想的交锋。)教师: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又三次上书光绪帝,痛陈形势危机,请求变法。展示:“若不及时图志,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牙,恐惧国惶,不知死所。”“敌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也可忧危。”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教师:阅读上面的材料,说说从材料中你感悟到了什么?学生:感受到当时中国民族危机严重,内忧外患,也感悟出了康有为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师:功夫不负有心人,康有为真诚恳切的言辞,深深地
11、打动了这位立志有所作为的皇帝。光绪帝接见了康有为,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让他全面筹划变法,因1898年是旧历的戊戌年,故这次变法被称为“戊戌变法”。展示:教师:变法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这些措施的实施在当时又有何意义?展示:戊戌变法的内容类 别内 容意 义政治方面经济方面经济方面军事方面学生:学生小组讨论,结合课本P33的内容完成表格后,小组代表汇报。(设计意图: 通过合作学习,养成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利用填写表格,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戊戌变法的内容及意义。)教师:变法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思想主张,但也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这年的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变法象昙
12、花那样短暂地展现了自己的芳姿后便迅速的凋谢了,维新派变法图强的梦想破灭了。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三篇章:戊戌政变知结果教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33页最后一段和34页小字部分的内容,说说在戊戌政变中,慈禧太后都做了什么?学生:囚禁了光绪帝。学生:逮捕维新人士。学生:废除变法法令。教师: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日本),继续寻求救国道路。有一个人能走却没有走,是谁呢?学生:谭嗣同。展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而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教师:同桌交流:谭嗣同放弃生的机会甘愿一死,你认为值得吗?学生:我认为他很傻。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13、”,应该先保存自己,等待时机,继续斗争。学生:我认为他很值,鲁迅先生说过一句话:“人故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以唤起民族的觉醒,他的死比泰山还重。教师:谭嗣同就义前曾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学生:“贼”是指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学生:维新派力量薄弱,手中无权无兵,无力于顽固派抗衡,只有束手就擒。学生:谭嗣同认为可以用自己的生命唤起民族的觉醒,所以说自己“死得其所”。教师:一百多年前,和谭嗣同一起为变法血染菜市口,舍生取义的还有五位同志,后人称他们为“
14、戊戌六君子”。展示:戊戌六君子赴难图及戊戌六君子遗像(伴有二泉映月背景音乐)(设计意图:通过在低沉的音乐中展现六君子遗像,使学生认识到维新派人士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作出的牺牲,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教师:维新志士血染菜市口,轰轰烈烈的变法失败了,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历史上有称它“百日维新”。教师:这次变法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却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和长久的反思,痛定思痛, 你认为维新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展示:材料一 : 维新派于顽固派力量对比表政治力量军事力量维新派维新派依靠光绪帝(无权)想争取袁世凯保护光绪帝顽固派以慈禧太后为首(掌握实权)袁世凯统帅新建陆军投靠顽固派材料二:戊戌变法把
15、裁官视为首要措施,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导失职失业者近万人之多。朝野为之震惊,颇有民不聊生之感。 危机中的变革萧功秦著材料三: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学生:变法触犯了强大的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极力反对与破坏学生: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只依靠无权的光绪帝(根本原因)学生:维新派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只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学生:变法措施急于求成,袁世凯告密。
16、教师:戊戌变法的失败给了我们怎样深刻的教训?学生: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在中国行不通!(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教师:匆匆来去的戊戌变法犹如昙花一现,但却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和长久的反思,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四篇章:戊戌沉思悟意义教师:“历史在这里沉思”,静心而悟,戊戌变法到底有什么?展示:材料一: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梁启超材料二:1898年上海英文版的字林西报载:“激进的改革举世震惊。第一:他们终止了令人憎恶的闭关政策,倡导全国开放。第二:改革了那个愚蠢的自称为世界第一的教育制度。第三:不
17、以中国文明自满,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材料三:费正清剑桥晚清史中说:“康有为的一系列措施如果付诸实施的话,等于一场来自上面的根本革命那今日中国早就不是贫弱的样子了!”教师:请请同学们阅读上面的材料,小组讨论交流后,代表汇报。学生: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符合当时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学生: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而奔走呼号,并要变法图存,这利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这次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学生:资产阶级维
18、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的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三)课堂小结,提炼升华教师:我们用一首歌谣来总结回顾本课所学内容展示:维新变法康梁掀,公车上书拉序幕,严复译述天演论,主张西方之制度,戊戌变法光绪帝,震动顽固慈禧阻,百日维新可启蒙,虽然失败是进步。学生:齐读歌谣。(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儿歌,使学生系统的掌握本课的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教师:我们在历史中沉思,在沉思中觉醒。同学们,让我们沿着伟人的足迹,为振兴中华勤奋读书,去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六、课堂检测测验题目一:1、君不见,黄海波涛怒气冲.菜市横刀血溅笑.(引自丁芒
19、气节颂)与诗句有关的历史事件是A、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和戊戌变法 D、洋务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揭开戊戌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A、成立强学会 B、创办万国公报 C、公车上书 D、康有为被请到总理衙门“问话”3、光明中学八年级要排演一场戊戌变法的历剧, 张军饰演变法时期的一位商人,那么他应最赞同下列哪项法令?A. 改革政府机构,任用维新人 B. 训练新式军队 C.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D.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4、下列戊戌变法的法令中,与洋务派采取的措施相似的是 A.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 B.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 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D.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5、资料: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请回答:(1)这些话是谁说的?他是在什么事件中被杀害的?(2)一同被杀害的还有哪几个人,他们被称为什么?(3)他参与了什么运动,这个运动的失败说明了什么?测验题目二:完成助学相关内容。七、板书设计第7课 戊戌变法一、危难深重探背景二、维新图强晓过程三、戊戌政变知结果四、戊戌沉思悟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