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1节 电荷与电流
一、教学目标
1. 知道摩擦起电;
2. 解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 感知生活中的现象,增强科学兴趣;
4. 初步认识电流、电路及电路图;
5. 知道电源和用电器;
6. 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解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使用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电流的概念、电
路的组成及正确连接电路。
难点:摩擦起电的形成原理;电流的形成;画电路图。
三、课前准备
玻璃棒(丝绸)、橡胶棒(毛皮)、验电器、小纸屑、小灯泡、门铃、电源、导线
四、教学过程
(一)摩擦起电
【思考】你用什么方法使物体带电?你怎么知道物体带电?
实验:用玻璃棒摩擦丝绸后,让玻璃棒靠近小纸屑,观察发生的现象。
玻璃棒能吸引小纸屑,说明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会带上电荷。
问题:
1.为什么摩擦之前物体不能吸引纸屑?
物体内有两种不同的带电粒子,一种带正电荷,一种带负电荷。通常情况下,两种电荷带电量相等,所以相互抵消。
2. 为什么摩擦以后物体能吸引纸屑?
摩擦是一个物体上的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物质得到电子带负电,物质失去电子带正电。这些物体所带电荷不能定向移动叫静电。
(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提供材料:两根塑料吸管(提示:与毛皮摩擦后带负电荷)、毛皮、玻璃棒、丝绸、塑料轨道。
【探究】
1. 提出问题:两种电荷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 建立假设: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 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两位同学合作,一位同学用丝绸摩擦玻璃棒(使玻璃棒带正电),另一位用毛皮摩擦橡胶棒(使橡胶棒带负电),同时将玻璃棒和橡胶棒放在轨道上比较接近的位置,二者之间相互吸引。
两位同学都用毛皮摩擦玻璃棒(使玻璃棒都带负电),同时将两玻璃棒放在轨道上比较接近的位置,二者之间相互排斥。
如果两个物体都带正电,那么同时将二者放在轨道上比较接近的位置,二者之间相互排斥。
结论:同种电荷相互吸引,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三)电流与电路
给出小灯泡、小电动机、电源、开关导线,分先后两次连接电路,使小灯泡亮、小电动机转动,看谁做得最快最好!
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把电源的两端直接连在一起!
问题:你在实验中有什么收获和体会?有什么疑问?
教师:刚才我们实际上安装了一个简单的电路,其实收音机、电视机、冰箱、照明灯……这些看似复杂的东西都是由最简单的电路组成的,让我们走进电的神秘世界吧。
刚才,灯泡会亮、电机会转动,都是因为有电流流过它们。电流是怎样形成的?
1.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从录像可知,要出现电流,还需要电池、发电机这样的电源;灯泡、电动机这样的用电器;导线的连接;开关的控制。
2. 电路: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按照一定的顺序连接起来,就组成了电路。
3. 电路图:利用规定的符号代替实物,把电路表示出来的就是电路图。
学生观察“几种常用的元件及其符号”。
学生动手:对照刚才的电路,画出电路图。
教师更正。规范如下。
4.电源和用电器:要产生源源不断的电流,就需要一定的装置来提供能量——电源。
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如电池、发电机。
电源提供的电能哪去了?
用电器,消耗电能的装置。如电灯、风扇把电能转化成我们所需的能量。
(四)串联和并联
1. 串联:电源、用电器、开关等元件按照一定的顺序首尾相连。
特点:电路中没有分支,电流沿一条路径从正极到负极;电路某处出现问题会影响整
个电路。
2. 并联:用电器、开关等元件并列相连在电路中。
干路:所有电流流经的线路。
支路:部分电流流经的线路。
特点:电路中有分支,电流沿不同分支从正极流到负极;各支路互不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