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浮力教材分析浮力是整个初中阶段物理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复习浮力需要用到力、二力平衡、密度、液体的压强等知识,具有综合应用的特点。这部分内容具有多个知识点,既有演示实验,又有理论推导,既有原理,又有应用。正确理解阿基米德原理是重点,掌握物体浮沉条件是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克服畏难情绪是关键。物理教学又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几乎始终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所以,实际教学中,在注重知识逻辑的同时,应重视学生的个人经验和心理特点,把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认识与掌握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学生分析学生年龄特点:初三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乐于发言。学生学习态度:学生对新知识有学习愿望,乐
2、于接受新知识。学生已有经验:学生学习学生虽然对浮力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他们的认识往往受生活经验的干扰,由于浮力与液体内部压强有关,学生知道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变化而变化,就错误地认为浮力也与物体在液体内部的深度有关等,这些错误往往会成为学生学习中的思维障碍,所以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学习能力:学生具有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独立思维能力较差,动手操作能力相对稍强。能在教师引导下低起点、小步距进行探究教学目标课程标准: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知识与技能:知道浮力的概念、方向;熟记阿基米德原理,理
3、解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会根据已知条件,找到计算浮力的合理方法过程与方法:在动手实验、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分析归纳计算浮力的四种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浮力知识的兴趣,积极主动找出浮力的计算方法,能联系生活中现象,体会浮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及其价值。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通过课件和实验探究, 知道浮力的产生原因及计算方法。学计算浮力。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通过分组实验探究和课件演示,加深对浮力理解。 教学设计思路1初中生的认识感性多于理性,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大多来自他们的兴趣;而物理教学又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几乎始终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所以,实际教学中,在注重知识逻辑的同时,应重视学生的
4、个人经验和心理特点,把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认识与掌握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 2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知道什么”,更要关注学生“怎样才能知道”,所以,能动手做的实验就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给学生亲近感和真实感,多媒体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依据的理论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初中物理教学参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所用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浮力的定义,方向,施力物体5分钟播放图片,用多媒体出示三组与浮力有关的画面,开门见山的告诉学生这堂课要复习的物理知识。观看图片,从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入手,学生通过搜集生活中的浮力现象,使思维发散。通过所列举的现象,感受到物
5、理就在我们的身边。从具体图片中感受浮力的作用进行新课(一)浮力的计算1.浮力的产生原因。5分钟1.通过动画揭示浮力的产生原因。观察图片,分析得出结论通过图片,形象直观的了解浮力的产生原因。进行新课2.称重法测量浮力5分钟如何利用讲桌上弹簧秤.大水杯.水.细线.测出桌上的石块浸在水中时的浮力?动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观看课件,理解称重法测量浮力的原理。用实验和课件播放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行新课3.阿基米德原理测量浮力10分钟课件展示图片,找出图片中正确的实验步骤。如何用桌上的仪器通过刚才的称重法来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设计进行实验,分工明确,实验中
6、注意溢水杯中要装满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进行新课4.物体的浮沉条件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物体的浮沉条件。由浮沉条件得出平衡状态下浮力的计算方法。学生分组讨论物体的浮沉条件受力分析。通过分析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及计算方法。进行新课(二)浮力的应用。5分钟通过几个图片展示浮力的应用。学生结合图片说明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密度计的工作原理。把物理和生活联系起来。小结,练习总结本节所学知识10分钟出示习题做习题反馈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情况板书 1. 认识浮力2. 浮力的计算(1) 浮力的产生原因求浮力(2) 称重法求浮力(3) 阿基米德原理求浮力(4
7、) 平衡法求浮力3.浮力的应用教学反思1物理情景是物理学习的催化剂,学习物理知识,就要让学生进入创设的物理情景中去,使得学习富有新鲜和实在的气息。在力的平衡法和称重法计算浮力教学时,任务完成得都比较顺利。2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借助于外界的刺激作用,在“做中学”,将学生的思维和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投入。在压力差法得出浮力的产生原因时学生理解得好,通过让学生做练习,巩固了这个知识点。3重视获得知识的结果,更要突出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教学中,注意弄清物理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不是只要学生仅仅记住某些结论,进而发掘学生学习物理的潜能,把握物理知识内在的规律,培养学生对物理规律和概念的领悟能力,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通过实验与课件相结合,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各开关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