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节熔化和凝固教学目标:1、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知道熔化和凝固现象 2、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晶体有熔点,会查熔点表 3、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4、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能利用熔化和凝固的知识解释简单现象,解决简单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教学重点:探究晶体、非晶体的熔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概括能力。突破方法:让学生亲自做实验,获取感性知识;利用图像法可较为直观地分析得出熔化的特点。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并能用图象表示出来。突破方法:在实验中观察要细
2、致认真,尽可能用纯净的碎冰,不用酒精灯加热,在常温下熔化。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1、“滚滚长江东逝水”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它的源头是什么?答:其源头是由各拉丹冬雪消融的点点水滴汇集而成的2、冰能融化成水,冬天水也能结冰,由此看出物质的哪两种状态之间也可以相互转变?熔化:固态变为液态。 例如:冰熔化为水、蜡烛熔化为烛滴等。凝固:液态变为固态。例如:水结冰、火山喷出的岩浆凝固成火山岩。3、提问:物质熔化和凝固需要什么条件?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一样吗? 二、熔化、凝固的特点1、实验探究(1)目的:探究冰、烛蜡的熔化特点(2)观察:冰和烛蜡熔化过程的温度及状态变化。(3)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教材的
3、表格中,根据记录的数据在教材上分别画出冰、烛蜡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4)实验结论:冰熔化时,温度 ,需要 (吸热/放热)烛蜡熔化时,温度 ,需要 (吸热/放热)2、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1)晶体熔化时,不断吸热 ,温度不变 。 非晶体熔化时,不断吸热 ,温度升高 。(2)熔化吸热 ,凝固放热 。(3)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4)非晶体没有熔点和凝固点。(5)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3、归纳比较(1)液体沸腾的条件是: 1、温度达到沸点2、吸收热量(2)晶体熔化的条件是: 1、温度达到熔点2、吸收热量(3)晶体凝固的条件是: 1、温度达到凝固点2、放出热
4、量4、晶体熔化特点:认识晶体熔化曲线: 温度/时间/minABCD(1)AB段物质吸热升温过程。(2)BC段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表示晶体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不变。(3)CD段表示液体吸热升温过程(4)B点表示物质达到熔点,物质完全处于固态;C点表物质处于液态。5、非晶体熔化特点:时间/min温度/(1)表示非晶体没有一个固定的熔化温度,整个过程是吸引热量,温度持续上升。(2)自然界中的松香、沥青、玻璃等都是非晶体。 6、巩固练习(1)根据如图所示熔化和凝固图像,回答下列问题哪个图反映了晶体熔化、凝固时的温度变化规律?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多少? (2)阅读几种常见物质的熔点,回答问题:各种金
5、属都是晶体吗?为什么用钨做白炽灯的灯丝?能用水银温度计测量北极冬天的气温吗?水的凝固点是多大?不同晶体的熔点不同说明什么?为什么冬天汽车司机在冷却水中加一些酒精?(3)学生阅读“海波的自白”: “我叫海波,我的熔点和凝固点都是48。现在我的体温恰好是48,请你告诉我,我是应该熔化还是应该凝固呢?只要你说得对,我就照你说的办。”7、概述: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 熔化(吸热) 汽化(吸热) 固态 液态 气态凝固(放热) 液化 (放热)三、熔化、凝固的应用1、熔化吸热有降温致冷的作用。如食品冷冻保鲜,用冰袋给高热病人降温。2、凝固放热。如(1)注塑机:塑料颗粒熔化后注入钢模。冷却凝固成塑料盆。(2)熔融状态的玻璃轧成玻璃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