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课题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说明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过程和方法 能通过现象的观察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和做出猜测与假设的能力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学习从自然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科学原理。 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总用时40分钟重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难点设计实验;实验数据的分析、归纳总结成像规律教学方法学生实验、小组合作式教学需用器材凸透镜、光具座、蜡烛、自制光学器材教学环节设计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用时(分)设计意图一、知
2、识回顾,导入新课1、回顾凸透镜三种成像特点2、出示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模拟图,简单分析,进而提出问题,进行猜想3、.(一)、提出问题同一个凸透镜,为什么能成不同的像?(二)、猜想与假设同一个凸透镜,为什么能成不同的像?通过讨论学生可能形成如下观点:可能是物距不同;可能是凸透镜不同针对学生提出“可能是凸透镜不同”的观点,引导学生回顾演示实验:同一个凸透镜分别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倒立放大的实像、正立放大的虚像。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改变物距,就可能改变凸透镜的成像特点。进而提出问题:物距多大时,凸透镜能象照相机一样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象投影仪一样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或象放大镜一样成正立放大的
3、虚像?即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是什么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然后学生交流展示讨论的结果小组讨论、并交流可能形成如下观点:可能是物距不同;可能是凸透镜不同10分钟回顾生活中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不同,为新课的顺利展开做好铺垫。首先通过演示实验,提出了问题,也为学生的科学猜想提供铺垫的作用,因为科学猜想需要一定的事实为基础;然后再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使学生初步了解凸透镜成像特点不同的原因,使学生明确由于物距不同而引起了凸透镜成像特点的不同,即明确了探究的主题教学环节设计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用时(分)设计意图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三、远视眼的特点、成因、
4、及矫正(一)各小组清点器材并介绍器材,练习使用器材,寻找倒立缩小的实像、倒立放大的实像、正立放大的虚像,学会观察像。(二)、在交流怎样找到了像过程中,进一步提问:凸透镜分别成不同的像时候,是在一个位置,还是在一定的范围?从而进一步明确探究的主题要想成不同的像,物距得满足什么样的条件?(1)实验要求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倒立放大的实像、正立放大的虚像时,每种像物距改变3次,记录物距和对应的像距;在缓慢地由远到近移动蜡烛的过程,注意当移动到焦距的整数倍的位置(如u=2f,u=f)成像情况及像距,并记录在表格中;实验结束,小组内分析实验数据,比较每种成像情况时物距、像距分别与焦距(f= 10 cm)有怎
5、样的关系?并填写在表格中。(2)、交流评估,总结规律摆放。固定凸透镜,调整烛焰、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找像。缓慢地由远到近移动蜡烛,确定了蜡烛的位置,来回移动光屏,直到屏上的像最清晰,这才是像的位置。虚像。光屏上看不到虚像,只能透过凸透镜向蜡烛的方向才能看得见。记录。可以简单的记录物像的位置,为交流和下面实验做准备。学生自己设置实验记录表格,并把实验数据记录好小组分析实验数据,交流得到的规律20分钟15分钟知道近视的原因及矫正方法让学生认识并练习使用光具座,知道蜡烛、凸透镜、光屏怎样摆放,并会找到物体清晰的像,为实验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教师及时评价同学们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指导,为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提供了帮助,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板书设计三、凸透镜成像规律1、实验器材2、实验步骤3、实验数据,表格4、凸透镜成像规律练习设计1、在使用投影仪展示图片时,发现屏幕上的图案太大了,要想使图片小一点需要怎么操作呢?2、在使用放大镜看报纸的时候,看大的“字”有点小,为了看大更大一点的字应该怎么办呢?片看起来都差不多,镜框也完全一样。怎样区分哪一付是谁的?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