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4节 升华和凝华
教材解读
由于升华和凝华过程不容易被注意到,一般只能根据观察到的结果进行分析、判断。本节从生活实例入手,尤其注意区别凝华与凝固、凝华与液化。本节只要求学生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知道升华吸热、凝华放热即可。
碘的升华与凝华实验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装有碘的试管一定要塞紧盖子,以防碘蒸气外逸。试管放入热水中后,立即可见碘升华产生的紫色蒸气;再将该试管放入凉水中,紫色蒸气立即消失,碘蒸气又凝华成固体碘。应使学生知道升华和凝华是互逆过程。生活中有许多升华和凝华的现象,要引导学生加以分析。
STS中的《水循环》,要求学生读了这篇文章后,能够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的一些水循环现象,总结水的三态循环规律,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紧张状况,认识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从而产生强烈的环保意识和节水意识。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
②知道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
③能解释常见的升华吸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探究碘的升华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探究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结论;
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重
难
点
处
理
重点
认识升华和凝华现象,形成完整的物态变化知识体系。本节课内容较少,可以将所学各种物态变化认识、比较,以形成统一的认识,将知识系统化。
难点
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要弄清开始的状态和最终的状态,再根据物态变化的定义来判断是属于何种物态变化。
创新探究
“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中,注意事项如下:
①控制碘量:只需少许碘粒;
②控制温度:需要缓慢加热;
③观察现象:观察有无液态碘的出现;
④瓶口密封:玻璃片要和烧瓶口密封。
教学过程
教师札记
【新课引入】
采用素材一中导入方式一【实验导入】。
【新课推进】
一、升华与凝华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造雪”实验中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
演示实验:碘的升华与凝华(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物质的状态)。
(续表)
教学过程
教师札记
步骤:如图所示,往烧杯中放入少量碘,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现象;停止加热后,再观察现象。
提示:加热前,碘是什么状态?加热过程中有液态的碘产生吗?停止加热,在烧瓶底部看到了什么现象?整个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物态变化?
实验现象:固态碘直接变成了气态的碘蒸气,最后看到了紫黑色的碘颗粒(先升华又凝华)。
归纳: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教师:展示实物(用久了的灯泡和新灯泡对比)。
设问1:你能解释产生灯泡变黑的原因吗?(1分钟小组讨论)
归纳:钨丝高温下升华形成钨蒸气,之后遇到冷的灯泡壁凝华形成固态的钨颗粒附着在灯泡壁上。
多媒体展示图片:
设问2:深秋,树叶、瓦等物体上会出现霜,霜是怎样形成的?严冬,窗玻璃上漂亮的冰花和室外的雾凇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归纳:霜、冰花、雾凇都是水蒸气由于迅速降温凝华而成的。
二、升华吸热的应用
展示小魔术:“在饮料中加入干冰”,制造“白雾”。
设问1:我们看到的白雾是不是二氧化碳或水蒸气?它的实质是什么?
归纳:白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
多媒体展示图片:
也可播放视频“碘的升华与凝华”(见素材二)。
提醒学生书写或叙述升华和凝华定义时,其中的“直接”一词必不可少,它的含义是不经历中间状态(液态)。
注意辨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不是空气凝华。
可播放视频“干冰及其升华”(见素材二)。
(续表)
教学过程
教师札记
设问2:舞台上的“云雾”是怎样形成的?
归纳:舞台上喷出的干冰瞬间升华,从周围吸热,导致温度下降,周围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或凝华成小冰晶悬浮在空气中,即我们所见到“云雾”。
三、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与放热过程
过渡设问:自然界中的物质有三种状态,这三种状态间可以相互转化,在这些变化中哪些过程吸热?哪些过程放热?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物体的“三态六变”过程。
归纳:吸热过程:熔化、汽化、升华;放热过程:凝固、液化、凝华。
课堂小结(略)
课堂练习(略)
布置作业(略)
注意辨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不是二氧化碳凝华。
播放视频“人工降雨的发明”(见素材二)。
播放“自然界的水循环”(见素材二)。
也可借助视频“水的三态变化”(见素材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