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汽化和液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的液态和气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了解汽化和液化.
2.能通过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了解沸点的概念.
3.能区别沸腾和蒸发.
4.能通过实验,用图象描述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情况,知道沸腾图象的物理含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学会比较的研究方法.
2.通过对水的沸腾现象的探究,体会探究学习的方法.
3.通过列举生活实例知道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特征.
难点
通过实验了解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教学准备
水槽、塑料口袋、冰棍、苹果,酒精、热水、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盖等.
教学设计
一、情境引入
教师把滴有酒精的塑料袋(不让学生看见内有酒精)挤瘪,袋口扎紧,放人热水中.
学生观察现象.
教师取出此口袋放人冷水中.
学生观察现象并猜想原因.
教师请学生闻一闻、看一看,猜想塑料袋内有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为什么塑料袋在热水中鼓起,而在冷水中变瘪了,学生代表回答.
教师点拨,引人课题:汽化和液化
二、进行新课
(一)沸腾
1.设置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一群业余登山队员登上一座高山后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如:饭是生的,鸡蛋也煮不熟,把手伸到“开水”中也不烫手等.队员们百思不得其解.你能解释这些怪现象或者提出问题吗?
小组讨论提出问题并进行猜想.
教师点评并提出问题: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会不会维续上升?水沸腾时究竟有什么特征?最好通过什么来观察?
2.实验探究
(1)设计实验
小组讨论,提出设计方案.教师引导,适时点拨.
(2)进行实验
分小组进行实验,一人计时,一人记录, 一人观察现象.教师巡视,提示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白纸上.
(3)分析与论证
请小组代表总结在探究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仿照晶体熔化曲线描绘出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的曲线.各组之间进行讨论,总结规律:沸腾要吸热,但其温度保持不变.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图象,得出沸点的定义.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60“小资料”,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测出的水的沸点与书上的不同呢?
引导学生发现条件:在标准大气压下.
(4)评估、交流与合作
请小组代表总结实验设计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操作中有没有什么失误,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分析为什么各组测出的水的沸点不同.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a.忘记加纸盖;b.水盛得太多;c.测量中产生误差,造成水的沸点不一样等.
教师对于交流成果给予肯定.
3.课后探究:纸锅烧水
(二)蒸发、液化
提供以下现象,让学生观察、讨论并从物态变化的角度归类.
a.刚从冷藏室中拿出的苹果,表面不断出现小水珠;
b.打湿的衣服干了;
c.冰棍周围冒“白气”;
d.冬天,室内玻璃窗上出现水珠;
e.洒在地上的水不见了.
学生分类,教师肯定并且说明:在物理学上称b、e这一类物态变化叫蒸发,它属于汽化现象,而a、c、d这一类物态变化叫液化.
1.蒸发
(1)请学生比较“湿衣服慢慢变干了”与“水沸腾后一直加热,直到把烧杯里的水烧干”这两种汽化现象有什么不同.
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回答,教师点拨思路,分析出蒸发与沸腾这两种汽化现象的异同.
(2)请学生说一说平时是怎样晒衣服的.
请其他学生回答这位同学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讨论出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
(3)学生分小组做教材P60“想想做做”中的实验.
请小组代表说出自己的感受和观察到的现象.
小组讨论,教师点拨,总结出:蒸发、吸热、制冷.
(4)请学生解释教材P61图3.3- 5中的现象.
(5)请学生列举些生 活中有关蒸发的现象.
2.液化
(1)请学生讨论a、c、d除都属于液化外,还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冷、温度低.
教师点拨并设问:怎样可以使气体液化?
学生:降低温度.
(2)教师演示:给密封的乙醚气体加压.
学生观察现象,小组讨论,总结出在常温下压缩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
三、课堂小结与知识延展
1.教师介绍液化石油气和火箭燃料.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62"STS:电冰箱与臭氧层”的内容.
3.请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与体会.
4.作业:教材P63“动手动脑节学物理”.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第3节 汽化和液化
一、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
1.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并只在液体表面上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二、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
三、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