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山东省实验中学2013届高三上学期12月模块训练历史试题_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7909425 上传时间:2025-01-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实验中学2013届高三上学期12月模块训练历史试题_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山东省实验中学2013届高三上学期12月模块训练历史试题_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山东省实验中学2013届高三上学期12月模块训练历史试题_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山东省实验中学2013届高三上学期12月模块训练历史试题_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山东省实验中学2013届高三上学期12月模块训练历史试题_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山东省实验中学2013届高三上学期12月模块训练历史试题(含答案详解)一选择题1. 有学者指出:“一部中国近代史,便是一部中国文明转型史,而这个转型运动是有其明显的阶段性的。甲午战争便是一极重要的阶段它标志着一个阶段的结束和另一阶段的开始。那便是由四化进入五化。没有五化,则四化往往是徒劳。”这里多出的“一化”是指 A. 工业化 B. 科技现代化 C. 政治民主化 D. 国防现代化【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甲午战争之前,我国已经掀起了洋务运动,这是中国工业化、科技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的开端。故可排除A、B、D三项。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洋务运动破产,民族资产阶级开始了政治民主化的探索。因

2、此选C。2.观察右图,你认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该漫画描绘的是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B该漫画描绘的是清末“新政”C该漫画描绘的是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D该漫画描绘的是洋务派“中体西用”【答案】D【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流派。从漫画中提取有效信息:大树上在东方“嫁接”了西方的先进技术而大树的主杆和土壤都是原先的“封建制度”和“小农经济”。说明是原先旧的制度体制为主,体现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主张。3.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孙中山和张謇的选择是当时中国社会迫切

3、的需要B康有为的选择是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背景下提出的C都对清政府感到失望 D都想改变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状况【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人的选择都是围绕着救亡图存提出的,都是在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提出的。A、B项表述不全面;C项错误,康有为当时对清政府还抱有希望。正确答案为D。4.19世纪末20世纪初,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立宪救国、革命救国等各种社会思潮不断兴起,这反映出民族危机的加剧救国思想的成熟民族意识的觉醒共和观念的普及( )A B C D【答案】【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几种进步思潮的理解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救国”一词,可以看出“民族危机的加剧”和

4、“民族意识的觉醒”,看不出“救国思想的成熟”,而且“立宪救国”和“革命救国”相冲突,故此题该选C项。5. 1898年,康有为在给光绪皇帝的奏折中说:“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革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康有为奏折的本质意图是A.表达了与大清帝国满洲贵族统治者誓不两立的坚决斗志B.追求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为维新变法奠定理论基础C.唯有剪掉辫子,方可有利于机械化大生产,有利于行军打仗D.把变衣冠作为学习现代文明,革除社会陋习的一项重要内容【答案】D【解析】项说法错误,康有为

5、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B项错误,材料中未论及建立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容;C项不符合本质意图的说法,本题选D项,材料中康有为奏折的本质意图是把变衣冠作为学习现代文明,革除社会陋习的一项重要内容。6.20世纪初,梁启超曾特意对“中国旧思想、欧洲新思想”作过比较:(中国旧思想)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其余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欧洲新思想)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梁启超作此比较的目的是( )A.批判欧洲模式为清朝统治辩护 B.借鉴欧洲先进制度维护君主专制C.学习欧洲制度实现中国政治民主 D.借鉴欧洲制度实现中国民主共和【答案】C【解析】考查对维新变法思想的理解。关键信

6、息是:“(中国旧思想)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梁启超其目的就是学习西方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即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故选C。7.梁启超在介绍某部作品时,说该作品的要点是“西汉经学,并无所谓古文者,凡古文皆刘歆伪作因欲佐莽篡汉,先谋湮乱孔子之微言大义。”这部作品是( )A变法通议 B劝学篇 C新学伪经考 D孔子改制考【答案】C【解析】康有为认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尊崇的“古文”经典,是西汉末年刘歆伪造的,因此都是“伪经”。而刘歆制造伪经的目的,是为了帮助王莽篡夺西汉的政权、建立国号为“新”的朝代,所以古文经学是新莽一朝之学,只能称之“新学”。对所有古文经进行彻底的否定和批判

7、,在政治上打击了“恪守祖训”,不愿变法的封建顽固派,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作了舆论准备。8.1923年张君劢在再论人生观与科学并答丁在君中说:“近三百年之欧洲,以信理智信物质之过度,极于欧战,乃成今日之大反动。吾国自海通以来,物质上以炮利船坚为政策,精神上以科学万能为信仰,以时考之,亦可谓物极将返矣。”从中可以看出张君劢抨击科学万能 目睹一战有感而发认为科学一无是处 认为人生的意义不能单纯依赖科学A B C D【答案】B【解析】张君劢是近代有名的政治家、哲学家,中国民主社会党领袖。根据材料的分析,张君劢反对一味向西方学习“炮利船坚”,反对“科学万能”,联系各选项,本题选B项,第项认为科学一无是处材

8、料中未反映。9.王韬认为:“当默深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文中的“默深先生”是指A林则徐 B魏源 C曾国藩 D李鸿章【答案】B【解析】考查新思潮的萌发。师长指“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的思想主张。故选B。10. “孔子拨乱升平,托文王以行君主之仁政,尤注意太平,托尧舜以行民主之太平。”这段材料出自A新学伪经考 B天演论 C变法通议 D孔子改制考【答案】D【解析】 考查孔子。孔子托古改制,实行仁政。D符合题意。11. “他们竭力地巩固而非取代现存的秩序,而且全然没有经济发展、工业革命和现代变革的概念。由此,他们的努力只不过造就了散落在一个传统国家的一些新派

9、孤岛而已”。上述言论针对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维新变法运动 D辛亥革命【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竭力地巩固而非取代现存的秩序”表明他们没有动摇现有的统治秩序,只是引进西方的某些支离破碎的新科技而已。选项中只有洋务运动符合该信息的要求。故选B。12.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对有清一代学术概括为:“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而道(光)咸(丰)以降之学新。”导致清代学术走向“新”的主要原因是()A清朝文化政策的相对宽松 B西学东渐为中学注入新的活力C日益严重的社会政治危机 D经世致用成为学术发展的主流【答案】【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思想解放潮流。材料中的“新”是指道光咸丰年间的新思潮,该

10、新思潮是指鸦片战争以后新思潮的萌发。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一些开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出现了新思潮。故选C。13.“以忠刚慑泰西之魄,而以精思窃制器之术,国耻足兴。”该观点应该出自()A曾国藩 B康有为 C孙中山 D陈独秀【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从材料中“忠烈”和“制器之术”可知材料信息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这是洋务派的思想主张。A是洋务派,B是资产阶级维新派,C是资产阶级革命派,D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后转化为无产阶级革命家)。14.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康有为在

11、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中维护孔子的地位,把孔子尊为主张变革的先师;而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却批判孔子,指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前者是在民族危机加深和中国资本主义刚刚产生的情况下出现的后者是在北洋军阀黑暗统治的背景下发生的前者借助孔子的权威来论证变法的合理性后者强烈要求实现民主政治,其目的是打破封建思想束缚A B C D【答案】C【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的思想变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中国民族危机深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的条件之下,中“中国资本主义刚刚产生”说法错误。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属于新文化运动的代表,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要求打破封建束缚。康有为变

12、法处于清朝统治末期康有为借孔子宣传变法是为了减少变法阻力。15. 近现代历史上的中日关系一波三折,曲折复杂。下列有关两国关系的史实,不正确的是A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签订后,远东国际局势巨变B戊戌变法是对日本的全面学习,只不过它没有成功C抗战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D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开启了中日关系的新篇章【答案】B【解析】戊戌变法并没有全面学习日本,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十分有限,而即使有限的学习内容最终也几乎被全部废除了。因此不难选出B项。16. 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教授在儒学创新的契机一书中指出:东亚的发展“虽然深受西欧和美国的影响,但却不只是西方发展模式的翻版

13、,(东亚各国)都和传统有血肉相连的关系。(在东亚发展过程中)儒家可发挥积极的作用,”材料表明A儒家学说始终对东亚文明起决定作用B儒家学说难以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融合C西方发展模式必须以儒家思想为基础D东亚发展既吸取西方文明,又继承儒家文明【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西学东渐。从材料信息“深受西欧和美国的影响”, “儒家可发挥积极的作用”,可推出东亚发展兼采中西,故选D。17.图8所示为1904年驻日大使的杨枢的一则奏折(部分),造成该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奴才现查各学校共有中国学生一千三百余人,其中学文科者一千一百余人。学武二百余人,其数不为不多。清杨枢奏陈兼管学务情形折图8A甲午战争后后国人的救国思潮

14、由物质层面转向制度层面B甲午战败后,国人救国求速成,学习文科较易入门C日本近代化起步时间短,科技不如欧美发达D中国儒家文化传统一向重道轻器,重人伦轻科技【答案】A【解析】 学生留日为的是学习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度。18.1917年6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时局杂感:“吾人理想中之中华民国,乃欲跻诸欧美文明国家,且欲驾而上之,以去其恶点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这主要表明当时先进知识分子()A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认知和反思 B对欧美文明缺陷的批判和否定 C对中国社会未来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D对三民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材料表明的是对未来的期待,而不是对过去的反思。排除A。

15、对欧美要先跻身其中,可见有追求的一面,排除B。与三民主义无关。排除D。19.下列言论,符合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思想主张的是A.“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若诏旨一下,则庶政尽举,民心知戴。”C.“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其次为政治一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D.“西人立国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答案】【解析】考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主要是主张解放人们的思想,A属于洋务派;B、D应属于维新派;C应是陈独秀他主张不要只学习技术和制度,更重要的是思想。故选C。20.下图是鲁迅先生于1917年8月设计的北大校徽(后称

16、“北大红”),刘半农戏称为“哭脸校徽”。其图案以篆体的“北大”二字构成传统的瓦当形象,下面的“大”字像一个人,上面的“北”字又像两个人,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A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B隐含了新文化运动的价值取向C承载了北大人“肩负重任”的理想与追求D反映了“自由独立,兼容并蓄”的学术精神【答案】B【解析】鲁迅先生设计的北大校徽体现了北大的办学理念“以人为本”。图案中上部的“北”字是背对背侧立的两个人像,下部的“大”字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有如一人背负二人,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给人以“北大人肩负着开启民智的重任”的想象。分析各选项,ACD三项说法正确,B项新文化运动

17、的核心思想是民主和科学,与北大校徽没有直接联系。21.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重要而又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辛亥革命前后思想由封建士大夫到改良派,由改良派到革命派,由革命派到抛弃“武力”挽救中国,从思想启蒙上探索革命新出路的三次转变。这位历史人物应该是A张謇 B梁启超 C孙中山 D陈独秀【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近代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物的理解。根据题干提示张謇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倡导实业救国,梁启超是资产阶级改良派,都不是革命派;孙中山主张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领导了辛亥革命和促成国共第一次合作掀起大革命运动;只有陈独秀符合由革命派到抛弃“武力”挽救中国,从思想启蒙上探索革命新出路即领导新

18、文化运动,掀起思想解放潮流,提倡“民主与科学”,促进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22.历史学家陈旭麓说:“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反思开始于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先进的中国人通过第二次反思得出的启示是A只引进西方技术不能使中国实现富强 B要用暴力革命方式推翻清朝封建统治C要从根本上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D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答案】C【解析】 考查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把握材料中的“新文化运动”以及“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这是反思前面戊戌变法以及辛亥革命的失败,选择

19、C项23. “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以变故之道,而使人心社会焕然一新者,厥有二事,一曰人权说,二曰生物进化论。(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这表明陈独秀A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B推崇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C主张“中学”“西学”相结合 D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答案】B【解析】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从材料看,陈独秀认为,促使社会焕然一新的只有两件事人权和进化论,这里的人权指的是西方民主思想,进化论代指西方的科学。故选B。24. 某时期的报纸上出现了一首题为相隔一层纸的诗:“屋子里拢着炉火,老爷吩咐开窗买水果,说天气不冷火太热,别任它烤坏了我。屋子外躺着一个叫花子,咬紧了牙齿对北风喊要死!可怜屋外与屋里,相隔只

20、有一层薄纸!”请问这首诗最早可能创作于什么时期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抗日战争【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文化运动。从材料的意思很难判断时期,但是诗句是用白话文写作的,所以这首诗最早创作于新文化运动时期。故B是正确答案。25. 有一位民国时期的诗人(18961931)曾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A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B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C辛亥革命对新青年的影响深远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片面性【答案】A【解析】考察新文化运动 从信息“对于相对论”有兴味,表明对

21、科学感兴趣;对于“民约论(社会契约论)” 有兴味,表明对民主感兴趣;再加之诗人说的时间是24岁以前,即1920年以前;故表明应该是输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追求“德先生”“赛先生”。故正确答案为A。二综合试题26.(16分)科学与技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国古代的数学和西方古代的数学各有特色。数学史专家钱宝琮深入研究九章算术后,认为“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是:“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认为:“几何学的对象乃是永恒事物,而不是某种有时产生和灭亡的事物”

22、,“几何学大概能把灵魂引向真理并且或许能使哲学家的灵魂转向上面”。(1)结合相关史实,分别说明“九章算术的编纂者”与柏拉图对待数学作用的认识。(4分)下表为1618世纪初期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增设教席的情况。时间大学增设的教授席位1546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神学、希伯来语、希腊语、民法、医学1619牛津大学萨维里几何学教席1621牛津大学色德来自然哲学教席、萨维里天文学教席1663剑桥大学卢卡西数学教席1669牛津大学植物学教授席位1702剑桥大学化学教授席位1704剑桥大学天文学教授席位根据上表,概括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从16世纪中期至18世纪初期新增课程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

23、因。(4分)科学与技术是有区别的。“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者也;术也者,取所发明之真理而致诸用者也。”1924年,中国化学家张准说:“由于提倡西学者,其目的不在科学本体,而在制铁船,造火器,以制胜强敌,谋富强救国之策耳。而学西学者,又束缚于科举思想,徒藉一二格致之名词,以为进身之阶,干禄之途而已。”(3)结合所学,判断张准所述现象发生的历史时期;并指出20世纪初的中国人重视“科学本体”的历史事件。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你对“科学本体”的理解。(4分)1956年,我国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并制定出中国第一个发展科学技术的长远规划,即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规划确

24、定了“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和今后科技发展的主要目标。(4)结合所学,说明我国编制科学技术长远规划的背景,列举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所取得的主要科技成果。(4分)【解析】本题考察中外古今科技。第一问,注意结合两人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中国的科技具有实用性,与当时的农业生产息息相关,而柏拉图则是西方古代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从他的主要观点“理念论”可以看出其科学研究的哲学倾向。第二问,从表格信息看,自然科学的科目急剧增多,可见其课程变化向自然科学转变。原因应结合当时的时代大背景进行思考。以人文学科为主主要受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而自然科学的科目增多则更多取决于现实活动的

25、需要,结合殖民扩张等对自然科学发展现实需要进行回答。第三问,“制铁船,造火器,以制胜强敌”可知是指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技术。20世纪提倡科学的是不难知道是新文化运动提倡的内容。科学本体是针对技术本体而言,它更注重技术背后的人才、研究方法、创新精神的作用,应从方面多去分析。第四问,借助1956年信息的提示,回顾当时的与科技相关社会相关背景作答。主要科技成果须回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进行作答。【答案】(1)九章算术提出了田亩、粮食、贸易、土方、赋税等应用问题的计算方法,认为数学是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工具。(2分)柏拉图创立阿卡德米学园,开设几何学、算术、天文学等课程,认为学好几何学是进入深奥的哲学殿堂(或

26、理解“理念论”)的基础。(2分)(2)趋势:新增课程从以人文学科为主到以自然科学为主。(1分)原因:16世纪中期,英国受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影响,在大学中增设了人文学科的教席;17世纪以来,英国逐渐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由于远洋航行、掠夺殖民地、发展经济的需要,在大学中增设了自然科学的教席;近代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为英国在大学中增设自然科学的教席创造条件。(3分)(3)历史时期:洋务运动时期。(1分)事件:新文化运动。(1分)科学本体:科学包括科学法则、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等,而不仅仅是指技术;科学的价值在于发现真理,而不仅仅是富强救国或追求功名的工具。(2分)(4)背景:三大改造(或一五计划)临

27、近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即将全面展开。(2分) 主要科技成果:原子弹、导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点1分,答对2点即可得2分)答“两弹一星”,也给2分。27.(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时人描述1853年天京(南京)情景时称:“敢将孔孟横称妖,经史文章尽日烧。搜得藏书论担挑,行过厕溷随手抛,抛之不及以火烧,烧之不及以水浇。读者斩。收者斩,买者卖者一同斩。”材料二 为了变法维新,康有为偷梁换柱,把孔子改造成一位改革的思想家维新派实质上是把孔子作为传播他们维新变法思想的载体,表面上尊崇和弘扬孔子,实际上重新塑造了一个满载他们变法意愿的“新孔子” 、“假孔子”。

28、材料三 陈独秀在新青年中撰文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孔子生长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以上摘编自刘喜所经济基础与文化变革:中国近现代“反孔”的深度反思(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不同时期对孔子的态度?并简析其原因。(1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太平天国到新文化运动,反孔不能“真正成功”的原因。如何正确对待孔子问题。(9分)【解析】本题第1问考查了对材料的分析、理解,材料一太平天国运动对孔子的态度是反对;材料二维新派利用孔子来宣传维新思想

29、,原因可从孔子儒家思想的社会影响和具体历史背景影响等角度来回答。第2问分析从太平天国到新文化运动,反孔不能“真正成功”的原因,主要从经济基础没有根本改变等角度来回答。对待孔子的态度考到较多,主要是弘扬孔子文化。【答案】(1)态度:反对,利用。(4分)原因:孔子的社会影响;具体历史背景的影响;领导者个人认识。(12分)(2)原因:在于孔学赖以成长的“土壤”即经济基础没有根本改变,革命运动超越了经济社会的许可,难以成功。(5分)启示:弘扬孔子文化。(4分)28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提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受到关注。阅

30、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孔子仁学产生在早期宗法制崩溃、氏族统治体系彻底瓦解时期,它无疑带有那个时代氏族贵族深重烙印。自原始巫史文化(礼仪)崩溃以后,孔子是提出这种新的模式的第一人。尽管不一定自觉意识到,但建立在血缘基础上,以“人情味”(社会性)的亲子之爱为辐射核心扩展为对外的人道主义和对内的理想人格,它确乎构成了一个具有实践性格而不待外求的心理模式。孔子通过教诲学生,“删定”诗书,使这个模式产生了社会影响,并日益渗透在广大人们的生活、关系、习惯、风俗、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中,通过传播、熏陶和教育,在时空中蔓延开来。对待人生、生活的积极进取精神,服从理性的清醒态度,重实用轻思辨,重人事轻鬼神,善于协调

31、群体,在人事日用中保持情欲的满足与平衡,避开反理性的炽热狂迷和愚盲服从,它终于成为汉民族的一种无意识的集体原型现象,构成了一种民族性的文化心理结构。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材料二 后代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它们,以服务于当时的阶级、时代的需要。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材料三 九月二十八日,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举办的二00五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上,推出了“世界孔庙同祭孔”活动。(据了解,海内外现有纪念孔子的孔庙、文庙一千三百多座。)据孔子文化节组委会办公室的人士介绍,举办“世界孔庙同祭孔”活动,旨在传承几千年中华文化脉

32、络、宣传保护孔庙(文庙)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搭建一个世界文化交流的平台、增强民族凝聚力。材料四 图片一和图片二所反映的内容均出现在“世界孔庙同祭孔”活动期间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述孔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传播方式和历史地位。(5分)(2)以西汉和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说明材料二的观点。(8分)(3)请结合材料三,对材料四中图片所反映的内容作简要评价。(4分)【解析】第(1)问,背景根据题干中“孔子仁学产生在早期宗法制崩溃、氏族统治体系彻底瓦解时期”归纳;主要内容根据“仁学”“礼”“实践性格而不待外求的心理模式”“中庸”等回答;传播方式根据孔子生平的相关史实回答;历史地位根据“构成了一种民族

33、性的文化心理结构”分析。第(2)问,材料二的观点认为,思想文化为历史条件下不同的人、阶级、时代背景服务。根据西汉时期儒学思想和新文化运动时为政治、经济、教育服务的史实回答。第(3)问,材料一的图片一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传承,图片二却利用孔子来牟利,紧扣二者的核心思想进行评价。【答案】(1)答:时代背景:奴隶制崩溃;(1分)主要内容:仁;礼;(1分)实用;中庸;(1分)传播方式:办私学,编删诗书为教材,教导学生;(1分)地位:中华民族文化的标志(或代名词)。(1分)(2)答:汉武帝时期,为适应加强君主专制、(1分)巩固“大一统”的需要,(1分)董仲舒不仅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了理论保障,(1分)而且建

34、议皇帝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养士求贤,(1分)并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分) 新文化运动时期,在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面前,(1分)为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与科学,(1分)资产阶级激进派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猛烈批判封建儒教。(1分)(分块1)(3)答:孔子论为人一书的出版有利于挖掘孔子思想的文化内涵,(1分)传承优良的民族传统,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1分)图片二所反映的现象违背了“祭孔”活动的宗旨,(1分)是对文化遗产的践踏与破坏。(1分)29.(13分)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其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积极推行其政治主张,但却“累累如

35、丧家之犬”,失望而归。(1)孔子的主张为何在当时不被统治者采纳?(3分)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选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2)董仲舒、朱熹是怎样“重新解说”孔子的?(4分)(3)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适应时代的需要怎样“重新评价”孔子?其目的是什么?(6分)【答案】(1)3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孔子“仁”的主张不符合统治者的需要;春秋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孔子主张恢复周礼,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周王室衰微,恢复周礼的主张缺乏政治保障。(2)4分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学说,主张实行仁政;(2分)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认为儒家伦理道德是社会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主张存天理,灭人欲。(2分)(3)6分康有为:认为孔子是改革的先师,其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2分)新文化运动中的先进知识分子认为孔子是维护旧制度旧道德的工具,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其目的是为了宣传民主科学,提倡新道德,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4分)【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演变。(1)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状况入手,联系儒家思想的内容、局限性等知识回答。(2)回忆教材知识即可解答。(3)联系康有为思想特点、新文化运动思想主张等知识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