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雨霖铃教学设计及反思 贵阳市第一中学蒋代玉一、单元教材分析柳永雨霖铃选自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授课对象是高一下学期的学生,这是高中阶段学生初次接触宋词,对于宋词的两大派系婉约派和豪放派有所了解,但是对于宋词的情景关系的把握还不够准确。二、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单元说明第三段: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欣赏时要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之美;也要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由此可以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1.学生能通过朗诵感悟词的韵律和节奏之美。2.学生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能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情与景的关系。根据单元目标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
2、读准字词。2学生能结合注释概括上片和下片的主要内容。3学生能运用想象和联想分析自己喜欢的词句。4学生能明确本文的两大手法:融情入景和虚实结合。5通过诵读和鉴赏,学生能用准确的词语归纳意境特点。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法学生能读准字音、理解词意、领悟情感。2通过讨论交流法学生能够提升对词句的感悟能力,能够从景、情、手法的角度赏析词句,提出自己的看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朗读的三个层次,学生能在领悟情感的基础上读出本文难分难舍的感情。2人生无常,聚散不定,对于古典诗词中的离别学生能够有丰富而深入的认识。三、 教学内容雨霖铃课后练习:(二)雨霖铃里描写了那些离别情景?词的上片和下片所描写的景色有什么不
3、同?整首词具有怎样的意境?(三)雨霖铃抒写的是离别之苦,古代诗词中表达这种情感的作品很多。不过,同是写离别,情调上却有着很大的差异,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之别,有“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凄苦之别请你从读过的诗词中再找出一些来,略加分类后抄录下来,并就其中一首写一篇赏析短文。根据课后练习确定本文的教学内容为:1认读:读准字音2意读:理解词意3情读:感悟意境、领悟情感、理解手法、赏析美句。四、教学过程1.导入人生无常,聚散不定。自古以来,有情人的分别就是极其痛苦的,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以前我们也学过许多抒发离别之情的诗词,比如:(1)“风萧萧兮易水寒,
4、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为国舍生忘死的荆轲与燕太子丹的诀别。(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是高适与即将远行的友人的慰别。(3)“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这是白居易与其友人沦落天涯的惨别。总:别有情,别有景,别有声,别有泪,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啊!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雨霖铃是一种怎样的“别”呢?更重要的是词人又是用怎样的方法将离别之情传达出来的呢?这是需要我们学习的,让我们共同走进柳永的精神世界。2.朗诵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诗词是极其讲究朗诵的,含蓄隽永的词作能通过多次的朗诵咀嚼出味道,我们能通过诵读与词人沟通达成情感的共鸣
5、。朗诵是开启诗词情感之门的钥匙,那么让我们紧握朗诵这把钥匙,叩开雨霖铃之门吧。(1)认读朗诵也是有层次的,分为三个层次:认读意读情读认读:认清字词,读准字音。(2)意读意读:理解词意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上片:临别时的情景。下片:设想别后相思之苦。(3)情读 我们学习诗词绝不仅仅限于读准字音,理解词意,诗词是美的艺术,是用最凝练的语言抒发最真挚的感情,朗读更为重要的是读出情感。想要读出情感,前提是能够对词句传达出的感情有较深入的理解。请勾画出你喜欢的词句,并说明理由。要求:(1).先独立思考一分钟,前后桌四个人为一组,分享交流。 (2).发挥你的想象完整的表达。鉴赏角度:意象+意境+情感
6、+手法(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赏析:寒蝉:晚秋叫声凄凉,聒噪之声以动衬静更衬托出秋天的清冷寂静。长亭:送别之所,供游人休息和送别。骤雨初歇:暮秋的雨声凄凉,急风骤雨后愈显凉意。总结:运用寒蝉,长亭,骤雨这三个意象营造了一幅哀婉,凄凉,凄婉的寒秋长亭送别图,抒发了词人即将分别时内心的酸楚,悲凄。(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设帐置酒送别,却心情杂乱,心绪不宁,这一别也许是永别。运用借代的手法,表现出不忍离开却不得不离开的矛盾而复杂/纠结无奈的离愁别绪。(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细致刻画了内心的不舍,痛苦,怨愤,泪眼是柔情蜜意的流露,更是
7、千言万语的凝练和浓缩,千言万语竟在不言中。(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视线由近及远,这烟波浩渺,朦胧迷茫的天地就像我居无定所的一生。运用烟波,暮霭等意象营造了一幅朦胧,壮阔的意境,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作者对自己漂泊居无定所的一生的彷徨,凄楚,迷茫与不安。(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古往今来,多情之人在离别之时总是感伤万分,离愁别绪千种万种,更别说是在如此冷落寂寥的秋天。离别之悲加上秋天之悲,悲上加悲,双重凄苦,表达了词人心中的悲凄,痛苦,凄惨。(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酒:代表愁绪,借酒麻痹自己,在沉醉昏睡中求得一分解脱,然而喝酒只能暂得偷生,酒醒在寒风
8、习习杨柳岸的清晨,越显悲凉。柳:“留”,劝其勿走,留下来。晓风:黎明破晓之风,阴冷,凄冷。残月:支离破碎的离别。总结:词人运用酒,柳,残月,晓风等意象营造了一幅酒醒杨柳岸晓风残月图,运用列锦,表达了词人独自一人酒醒后的凄惶,孤独,凄清。(7)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良辰好景,形同虚设,无人欣赏,千种情万种意又有何意义?知音难遇,可与言者无二三,表现出无人叙说的孤独,凄凉和余恨无穷的哀怨。4.朗诵总结:今天我们通过朗诵和词句赏析共同学习和鉴赏了这首千古离别之词,感悟了作为婉约派的柳永的无人诉说的离别之怨。以后我们在学习诗词时,要把握住诗词的几个要素:意象、意境、手
9、法、情感。我们要紧紧扣住这几个要素去解读一首诗词。让我们再一次朗诵本词,进一步感悟本词。5.作业将雨霖铃改写成一首律诗或绝句,对比看同一种情感运用不同的文体形式来表达时各有怎样的感觉。板书:景:凄婉、凄美、朦胧、壮阔、迷离、凄冷、哀婉、清冷、缠绵情:矛盾、纠结、无奈、不安、焦躁、痛苦、怨愤、彷徨、局促、不安、迷茫、凄楚、悲惨手法:借代、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动作描写、虚实结合、列锦、反问、衬托教学反思:三上雨霖铃的得失语文教学的台前幕后:幕后需要深入扎实的研究文本,精心查阅资料,深入调查学情,精心设计教学设计。台前需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准确引导,生成教学机智。第一次上雨霖铃 第一次上课没有
10、做到心中有底气和游刃有余。朗读用20分钟,对学生的评价指导不到位。朗读的四个层次学生的生成不明显,教师范读不到位。经验:1、读赏分离,忽略学生的阅读感受,要么以“读”为重点,要么以“赏”为重点。2、朗读一开始运用背景音乐,音乐声音过大,喧宾夺主,影响学生阅读。3、诵读指导几乎没有。4、朗读教学目标不明确。5、让学生结合诗词(意象、意境、情感、手法)的角度鉴赏词句较好。6、紧扣虚实结合与情景交融的手法,明确教学重点。 第二次上雨霖铃:1、以读促赏的整体结构,将朗读分为四个层级(认读意读情读美读),注重学生在阅读中的阅读鉴赏和生成。2、深入谈研读文本,用一晚上仔细研读教参和相关文章,内化为自己的理
11、解。积累意境词汇,积累诗词专业术语,积累赏析。3、意读:有学生没有按老师要求概括上下片含义,而是用大方话唱出来,调动同学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课堂气氛又是可以由学生自己调动。我选择处理的方式是:这位用唱的方式来表达也是一种意读,是另一种意读。对学生的大方的表演给以肯定,但是老师的要求是用简短的语言概括。4、对学生的评价可以选用关键词。抓住关键词引申开来。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抓住学生回答的画面感,对“画面”一词展开想象。5、“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课堂生成。此句放在上片的最后一句是否合理,如果合理,那肯定有作用,有何作用?从结构和作用两个角度回答。内容:无边的天地间放大自己的愁绪。结构: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由实写过渡到虚写。,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第三次上雨霖铃:1、血清的把握需要更准确。我任教的学校的学生基础较好。许多问题能答到点上。但是支教的学校学生基础薄弱,此时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提前对学情的把握不准确,在学生的引导上做得不好。2、以读促赏关注学生的赏析,但是忽略了对朗读的指导。3、丢失了生生评价的部分,忽略了朗读的生成和学生的鉴赏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