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七年级语文化石吟教案.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7904250 上传时间:2025-01-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化石吟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七年级语文化石吟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七年级语文化石吟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七年级语文化石吟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6、化石吟教案设计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学习重点: 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节奏韵律之美;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晋代葛洪神仙传王远中写道:“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变为桑田。”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在地球的历史上,真的如此吗?如果真的这样,何以为证呢?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

2、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明确学习目标。 检查学生预习字词的情况。 骸骨hi潜行qin葱茏lng裹藏gu二、整体感知: 范读课文(或听放录音带)。 1、学生体会,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以及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自然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 (第1、2节为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6节为第二层,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为第三层,回应第1、2节。结构上首尾呼应。)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特点。 学法指

3、导: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点字词需要用心体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的情感。发问想象遐思飞跃回答呼应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四、探究研讨: 同学们在对文章的大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了解的基础上,还应学会细致研究好的章节、词语,以便把握文章的主旨。1、第一层:连续不断的问句既表现出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也打开了读者思维的闸门,把读者带入一个神秘奇幻的神话。2、第二层:这部分是诗的主体部分。“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得出生物进化的科学观点。之所以是“一本珍贵的密码”是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

4、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此时作者的思绪飞向那远古洪荒,海枯石烂,沧海桑田,物换星移,无论多么久远都阻挡不了生命的延续。第6节作者转入现实,由衷地赞叹大自然是魔法师,是雕刻家,至此作者的感情达到高潮。3、第三层:回应1、2小节,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并给人无穷的想像空间。五、问题探索。1、如何理解第三节中“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化石的存在否认了上帝创造万物之说,万物都是遵循自然规律,逐渐进化而来。这也为人类正确认识自然提供了有利的武器。2、最后一节中长

5、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长眠与苏醒是否矛盾?为什么?不矛盾,长眠是指化石沉睡的年代长,苏醒是指化石被人们发现。六、拓展延伸: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或光盘等,并宣读自己撰写的介绍古生物的短文。 七、布置作业: 1、将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等办成手抄报,在班内交流。 2、当参观自然博物馆或在翻阅介绍古生物的资料时,你有何感想呢?能否也写一首小诗,来抒发你的思想感情?八、教课后记:本课授课过程中,学生对于化石的形成过程中,以及它对研究地球历史以及生物变迁过程缺乏必要的理解,但却充满了好奇心。课前布置学生们进行的资料查阅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如果本课能够进行生物和语文的合作教学探究,辅助多媒体实施教学,

6、那将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成果。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推敲诗句的含义,理解诗歌内容。2、培养学生对古生物、化石的兴趣,培养课外阅读科普作品的兴趣。教学过程:一、探究研讨:朗读36节,思考问题组: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你是怎样理解的? d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呢?(利用多媒体出示恐龙、猛犸的复原) e、从诗歌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仔细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题目,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作补充说

7、明)。 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质疑释疑: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探讨,四人小组不能解决,提交全班讨论。若仍不能解决,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理解。 二、探究诗歌表现形式和语言的特点(第二人称,显得亲切感人;语言生动活泼)从诗歌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仔细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三、 布置作业: 1、将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等办成手抄报,在班内交流。 2、当参观自然博物馆或在翻阅介绍古生物的资料时,你有何感想呢?能否也写一首小诗,来抒发你的思想感情?3、做同步探究。化石吟自主学习方案【学法导引】 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更是一首科学诗

8、。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吟”是古诗中的一种体式,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这里是赞颂的意思。全诗共7节,可分三层。12是第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对亿年前神秘世界的想像。36节是诗的主体,具体抒写遐想的内容。第7节照应1、2节的设问。全诗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学习本诗时,要联系生物课上所学内容(如鱼类进化、鸟类祖先、两栖类祖先、被子植物、恐龙、猛犸等知识);在查阅、积累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调动自身的想像力,去体会诗中“沉睡亿年的石头”所说的话及内涵。科学诗以诗的形式写科学的内容,因此,在整

9、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体味诗的节奏美、韵律美,以此激发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典型例析】例题:说说诗的第一节、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解析:本题意在让学生体会诗歌前后照应的结构美的特点。诗的12节以一连串的问句开篇,引发读者的想像。连续不断的问句表现出富有孩子气的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一下子打开了读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最后一节,“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

10、往、惊讶!”照应“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第七节是对第二节的回应。这样整首诗开合自如,首尾圆合,显得结构严谨。【课时训练】一、基础知识1、请用规范的字在田字格中写出四个古代动物的名字。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骸骨()裹藏()葱茏()潜行()猛犸()3、解释词语。腐朽: 化为乌有: 潜行: 海枯石烂: 葱茏: 叹服: 4、改正成语中的错别字。事在必行( ) 其貌不洋( ) 坐想其成( )以逸代劳( )故技重演( ) 针贬时弊( ) 言不由中( ) 出神入画( )5、给下列诗句划分朗读节奏。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 生之灵却悄然潜行在地下。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 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11、。6、填空:化石吟是一首 的抒情诗,读这首诗可以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思。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 的意思。7、与下面诗句衔接最紧密的一句是( )朋友,不要说地上是阴影,那是因为你总低着头。 。、起你的头,大步往前走,把阴影永远留在你的身后、起你的胸,抬起你的头,把阴影永远留在你的身后、起你的头,迎着太阳走,把阴影永远留在你的身后、着太阳走,誓死不回头,把阴影永远留在你的身后8、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引出下文。(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化石中隐藏了古生物的信息。(

12、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运用拟人的手法,说明人类对化石有很深的了解。( )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题: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 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描绘出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 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 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 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葱茏、幽雅,海枯,石烂,日转,星移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高明的魔术师,卓越的雕刻家!9、所选这几节紧承诗的第二节中 一句

13、展开。10、第一节中“造物主的存在”是什么样的理论?“平凡的真理”是什么意思?答:11、所选部分第二节是什么意思?答:12、皱纹和化石有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写皱纹?答:13、从选文看,诗句发展到第 节时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 ”是诗人由衷的赞叹。14、诗中称化石为“你”有什么好处?答:(二)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题: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到过山里的人都看见过,在那悬崖绝壁下面,往往堆积着一大摊碎石块。碎石是从哪里来的呢?还不是从那些山崖上崩落下来的!再仔细瞧瞧,还会发现有些还没有崩落的山崖也已经有了裂缝。不要认国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

14、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 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水流和风还不断地冲刷、吹拂着它。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用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雨水落到河湖里,渗入到地下,都对岩石有破坏作用。即使在海洋中,海水也在不断地冲击着岸上的石壁。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切石头。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

15、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15选文说明的内容是 ,写作的顺序是 。16说说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答: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答:17作者分别从、四个方面说明了岩石被外力的破坏。18“就像砂轮在用力地转动”“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这两处比喻能否互换,为什么?答:参考答案:1、略2、略3、物质由于长时期的风吹雨打或微生物的侵害而破坏。变得虚幻,不存在。在水面以下行动或秘密行走。直到海

16、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经历很长的时间。青翠茂盛。称赞而且佩服。4、势 扬 享 待 伎 砭 衷 化5、肉体 / 虽 / 早已腐朽 / 化为乌有,生之灵火 / 却 / 悄然潜行 / 在地下。黑色的躯壳 / 裹藏着 / 生命的 / 信息,为历史 / 留下 / 一本 / 珍贵的 / 密码。6、赞颂化石;赞颂7、8、 9、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10、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得出了生物进化的科学观点,所谓上帝创造万物的说法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意思接近即可11、古代生物虽已死亡,其肉体经过亿万年早就化为乌有,但它们作为曾经有过的生命之躯的证据是实实在在的。12、人脸上的皱纹就是生命历程的写真,化石是生物进化的写真。13、四;令人叹服的大自然14、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显得自然亲切。15、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16、用拟人的手法说明岩石受到外力的破坏作用,形象生动。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说明岩石被许多外力的共同作用而遭到破坏。17、风吹日晒雨淋、空气和水、地面和地下的生物、人18、不能换,前者比喻风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后者比喻冰河对岩石的破坏作用,符合事物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