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聚焦核心素养培育随着以核心素养为统领的中小学课程体系逐渐形成,将核心素养在教学中加以落实,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实践领域核心素养研究的重要课题。从国际范围来看,关于核心素养如何在教学中培育,已有一些国家进行了大胆的探索。美国不仅在全国推行渗透核心素养的州共同核心课程标准,而且在课程标准实施指南中,提出了教学改进建议: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让学生进行讨论和独立思考;开展跨学科的主题教学;将技术使用、基于问题的学习以及高层次思维技能整合进来;鼓励教师超越学校围墙的空间限制,把社区资源整合进来,等等。加拿大为实现其提出的“21世纪的素养框架”,推广了基于项目研究的学习,推动以学生为中
2、心的教学,为学生提供各种有意义、主动学习的机会。英国在200多所学校实施基于核心素养课程,以真实情境、跨学科主题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特征。西班牙在推行自然科学教学时,倡导使用思维导图和信息技术,及时搜集教学中的信息。可以看出,一些发达国家正处在基于核心素养推进课程与教学领域的改革过程中,初步呈现出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基于问题或项目开展教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课外资源等明显的教学特征。我国在课程改革以后,积极推进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教学发生了很多变化,教师设计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学生积极发言,课堂氛围活跃。但仍存在课堂上教师把控过多、缺少学生质疑问难等问题。因此,基于学生核心素养
3、的培养,教学仍需要不断改进。首先,努力创设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空间。课程改革以来,我们一直倡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我们通过对200多节录像课教学语言分析发现,课堂上的教学多数仍以教师讲授、提问和学生被动回答为主要模式,课堂上教师讲授、提问和被动发言的比例分别20%、15%和18%,学生的主动发言比例仅占课堂语言的2%,教师接纳和利用学生观点的比例为5%。学生的质疑寥寥无几。这种教学模式,虽有利于传授知识,但不利于学生自主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给学生独立探究的空间,促进学生自主质疑、自主探究,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4、。其次,深入推进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因此提出能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是常用的教学方式。但通过对200多节录像课的分析,发现在课堂上教师提问的问题,多数是“对不对”“是不是”的判断性问题和“是什么”的陈述性问题;对于“为什么”的解释性问题和“你是怎么看”的评价性问题,比例较少。一些问题不能激发学生深度思考,不利于培养高水平的思维能力。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也不知道如何有效地接纳和利用。因此,在教学中,需要继续实施启发式教学,设计有思维梯度、思维深度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当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以后,教师要学会有效地接纳和利用,在师生、生生的思维碰撞中培养学生的
5、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再其次,积极开展跨学科的基于项目的教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基础教育的各个学科。各学科在进行教学时,一方面需要将本学科的核心知识、结构化知识通过有效的方式教给学生,使他们掌握本学科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形成本学科的专业能力。但鉴于我国学生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的实际状况,教学中还需要跳出本学科的界限,开展基于项目的教学。一方面,各学科展开合作,围绕跨学科的内容和项目,开展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走出校园,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真实的情景,利用信息技术和课外资源,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提升实践能力。统整推进管理改革,保障核心素
6、养落实核心素养在国际基础教育改革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欧、美、加等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教育管理的目标指向、教育资源、制度建设、教师发展和教学环境等方面正在进行相应探索。日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发布对于我国当前教育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如何从管理层面保障核心素养落实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现提出以下几点思路:转变教育目标指向,树立全面教育质量观和正确的教育政绩观。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连接宏观理念、培养目标和教学实践的桥梁,在落实的道路上必须转变原有的教育目标指向,使新时期教育目标更加清晰明确,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建立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统领的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树立科学的教育质
7、量观,从单纯强调应试应考转向更加关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转变仅以学生成绩、升学率为指标的功利化政绩观,要以党的教育方针校准教育行为,遵循教育规律教学,关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落实,重视学生社会责任感、探索创新精神、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统整各方教育资源,开展跨领域跨学科合作。从宏观管理角度来看,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各领域、各地区间的协同创新合作树立起一面旗帜,为建立跨领域协同研究、分享成果的意识、保障学生核心素养共同发展的管理机制指出基本方向,有利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统整各方教育资源,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推动核心素养落实。从微观管理角
8、度来看,全面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关注学科之间的互动,克服学科本位思想,注重学校跨学科团队的建设;同时避免课程教学评价的不一致;并注意政策、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协调,真正使顶层设计的上位概念落实到教育的日常活动中。推进民主科学的学校管理制度建设,鼓励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研发。学校管理制度建设是保障核心素养落实的有效手段。建设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让教师参与学校教学管理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民主化教学意识的养成,也会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审辩式思维、合作问题解决等关键能力的形成。同时研发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从理念上打破传统学科本位、知识本位的思想,校长和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主体,要明确核
9、心素养要义,在本校教育理念的基础上体现对于学科的融合贯通,注重跨学科核心素养和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内容上,贯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开发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精品课程,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师素质上,能够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将核心素养渗透到教学内容中,为学生跨学科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培训,促进教师的理念转变和专业发展。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和对新教育理念的理解是影响教育改革效果的重要因素。教育管理部门应当通过实施完备的教师培训方案,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培训,保证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落实。对学校管理者,重在明确核心素养的要义和内涵,带动学校开
10、展核心素养教学的积极性,在贯彻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创新性探索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方式;对教师,重在学科教学中体现核心素养的渗透,在课堂活动中体现核心素养的评价,开展有效的校内评价,形成有典型特征的学校案例。同时,还需要组织学校、区域建立互动学习小组,借助全国教学骨干的力量设计示范课,引领教师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专业发展学习和教学。建设优质资源,创设良好教学环境,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供条件保障。资源建设和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外部保障。通过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和教学研究平台,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水平,逐步形成多层次、多功能、交互式的教育资源服务体系。在教学环境设计方面,鼓励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理念的教育建筑设计的创新,为集体、小组和个人学习提供21 世纪的建筑和室内设计,便于学生离开座位自由移动,促进合作、互动和分享信息;可以借助信息技术通过网络化手段开创资源共享、模拟环境等平台,通过丰富的学习实践、人力资源和环境来支持21 世纪的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保持沟通,建立一种乐观的教育文化气氛,积极影响学生的学习。例如走班制教学、开放式课堂,以及当前比较流行的创客教育实验室,通过创客模式践行STEAM(游戏平台)教学目标与探究式教学理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