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备人备课成员七年级语文组全体备课时间课型 新授课上课时间课题短文两篇(陋室铭)(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本篇课文的古今异义词、通假字以及重点词语。2.理解古代不同的文体的不同用法过程与方法:1.了解刘禹锡的相关情况。2.寻找文章中对偶句,并理解意思。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刘禹锡孑然一身,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 教学重点体悟刘禹锡的高洁志向教学难点整体把握文言文的内容教学手段多媒体、粉笔、黑板教法与学法教法:讲授法、点拨法学法: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修改意见1. 新课导入“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这是对那些身居陋室,胸怀天下者的歌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是对
2、那些不随波逐流,洁身自好者的赞美。其实,这两句流传千古的格言警句是有来历的,它歌颂的是唐朝著名文学家、诗人刘禹锡,赞美的是宋代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刘禹锡和周敦颐是怎样的人?有怎样杰出的文作?请随我一同走进课文吧!2. 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和柳宗元交谊甚厚,世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刘白”。白居易称之为“诗豪”。有刘梦得文集传世。著名的诗作有竹枝词西塞山怀古秋词江南春浪淘沙等。3. 写作背景陋室铭选自刘禹锡集卷三(中华书局2009年版)。唐顺宗时,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失败后被降职为朗州司马,以后又任连州
3、、和州刺史。按当时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三厦的官邸。但是,和州策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百般刁难,半年之间,让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到一间半,一家老小无法安身,刘禹锡觉得这县官欺人太甚,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一文。4. 古今异义词谈笑有鸿儒(古义:大今义:鸿雁)惟吾德馨(古义:品德高尚今义:芳香)无案牍之劳形(古义:形体、身体今义:形状)亭亭净植(古义:立今义:栽种)5.词类活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做动词,出名,著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词做动词,显出灵异)惟吾德馨(名词做形容词,品德高尚)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
4、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6.生字词陋室 ( lu ) 德馨 ( xn ) 苔痕( ti ) 鸿儒 ( hng ) ( r ) 调素琴 ( tio ) 案牍 ( d ) 西蜀 ( sh ) 7.齐读课文,整体感知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参考译文: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2.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3.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4.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官府公文劳累身心。8.文段梳理1.文中哪句话统领全文大意?斯是陋室
5、,惟吾德馨。2.作者是怎样引出这一主旨句的?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和“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3.在文章最后引用了孔子的话,作用何在?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篇首的“惟吾德馨”相呼应,有力表现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品质。4.文章借写“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操?这是什么写法?高尚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9.总结本节课我们通过整体感知,梳理了文章思路,了解到了刘禹锡不畏强权的抱负,看到了铮铮铁骨的不屈与洒脱,即使只有半间房子,也可以肆意潇洒,令人钦佩,这就是作者的胸襟与大度,这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也应该不向恶势力低头。小结提高第三课时1、一般地,设a是一个正数,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是a的点有两个,它们分别在原点左右,表示-a和a,那么称这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如下图: 像这样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例如6和-6,2和-2,都是互为相反数,也就是说6的相反数是-6,-2的相反数是22、随堂练习。3、小结。4、课后作业。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优点:缺点:改进措施:作业布置完成对应练习,预习下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