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疏通文句,熟读成诵2、在读的过程中赏析文章,欣赏文中月景,理解作者特殊心境。 重点难点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2、难点: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课型朗读、讨论、赏析教学时数一教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走近苏轼 宋代有个大诗人叫苏轼,你们可曾读过他的诗文?我们在七年级上学期曾诵读过他的一首诗,叫浣溪沙。哪位同学还能背诵?(指名背诵这首诗)这位大文豪,才华横溢,但他的命运却不好。他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其心境可想而知。但他善于自我解脱,与友人张怀民一起夜游承天寺。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笔下,显得澄澈透明,如诗如画。诗人陶醉于迷
2、人的月色中,随缘自适,自我排遣,自豪地说“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现在让我们与这位大诗人共同夜游承天寺吧!(出示课题)二、走进课文,与苏轼同游承天寺1、叩开生字之门 自读课文,看注释,查工具书,正音正字,顺畅诵读。教师范读,学生试读,学生齐读。遂(su)寝(qn)藻(zo)荇(xng)2、叩开词句之门 结合注释,教师点拨,翻译全文。 补充解释:欣然:高兴地 念:想、思考 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遂:于是 空明:清澈透明 交横:交叉错杂 盖:原来是相与:共同、一起 但:连词,只是,不过闲人: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3、晚,(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诵读课文三、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苏轼谈心 引导学生欣赏作者笔下如诗如画的月色,并抓住结尾“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与苏轼谈心,探索他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欣赏月景(一)、如果让你写月景,你会怎么写?(学生口头表达)(二)、作者
4、又是怎么写的呢?(学生讨论分析) 文中没有一“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真可谓精妙传神。感悟心境(学生讨论) (一)苏轼遭受冤屈而被贬谪,成了有职无权的“闲官”,按照常理,遇到这样的打击,他的心情应该如何呢?(苦闷,抑郁) (二)但苏轼与张怀民漫步在这冰清玉洁、宁静淡雅、如诗如画的月色之下,其心境又如何呢?(安闲自适)文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老师总结)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这篇短文,对澄清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三)拓展延伸。 月亮在诗人的眼中是一个有情之物。说说我们读过的有关月亮的古诗文,再用下列句式进行赏析。“我欣赏诗(文)的 一句,它写出了月亮 表达了诗人情感。”四、板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月景 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 心境 随缘自适 自我排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