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小学劳动教育与学生核心素养.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90177 上传时间:2024-03-18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3.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劳动教育与学生核心素养.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小学劳动教育与学生核心素养.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小学劳动教育与学生核心素养.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年第0 7 期有浙教育艺术广场中小学劳动教育与学生核心素养王嵩高涛【提要】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是社会生活的高度信息化以及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社会各行业之间乃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也更加集中在了人才培养质量这一软实力之上。尽管衡量人才质量的因素涵盖极其广泛,但核心素养,即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指标。新时代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和主要指向,就是培育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与核心素养,这不仅是衡量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中小学劳动教育在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值得我们探索的教育新课题。本文主要就劳动教育在学生核

2、心素养培育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阐述,并就劳动教育过程中如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提出自己的思考与策略,希望能为大家的探索带来帮助。【关键词】劳动教育;核心素养;教育策略劳动教育实践是面向现实生活和真实世界的实践,其要旨是提倡一一让学生学会“用双眼去观察社会、用双脚去丈量世界”,通过学生的亲力亲为来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实践能力与核心素养。新时代对中小学教育内容和目标都提出了新要求,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和提高,已经成为学生与家长、学校与社会以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普遍诉求。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主要包括知识、能力、习惯、情感等几个维度。由于核心素养具有创

3、造性、综合性、拓展性等特质,核心素养的培育也必然更加注重实践,指向过程。就此而言,劳动教育对于中小学校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至关重要,其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更是无可替代的。一、我国劳动教育课程内涵的变化及其主要特征就教育课程内涵而言,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主题指向,在几个明显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体现出三个不同的特征。一是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小学劳动教育强调“以体力劳动为主”。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各领域百废待兴,需要大量的劳动者迅速融入国家各方面建设中来。当时的中小学劳动课程突出让学生“劳其筋骨”,在增强体力的同时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以尽快充实和补充各

4、行业“劳动大军”。此时,国家相继出台了很多文件,一方面指导各级各类教育及其研究机构重视并开足劳动教育课程,另一方面在思想上加强了对全体国民的劳动教育,要求各行各业的从业者“在劳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劳动”,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重点也聚焦在学生体力劳动上,但是这种劳动形式比较单一,培养人的作用是有限的!。二是改革开放以后到党的十八大之前,中小学劳动教育强调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为主”。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尤其是进入2 1 世纪之后,我国劳动教育虽然也经历了一些波折与变动,但劳动教育课程的设置一直延续了下来,并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形式出现。这一时期劳动教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

5、和提升学生以综合素质为主要特征的劳动素质。但由于缺乏系统的劳动课程教材和具体明确的素质指标,培养和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效果和作用并不明显。三是党的十八大以后至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目标指向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而新时期中小学劳动教育所指向的核心素养,主要是学生在学习与劳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这是劳动教育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就是说,劳动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态度、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现代化的劳动素质。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应充分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者,热爱劳动成

6、果。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 0 2 2 年版)规定:劳动教育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等,以劳动项目为载体,以学生经历和体验劳动过程为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即现代化的劳动素养,主要包括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等等。二、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一)知识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劳动教育被边缘化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是,尽管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强调中小学劳动教育,教育部也制定了劳动课程标准,但当前中小学中劳动教育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被边缘化的倾向。暨如,有的学校把劳动教育演变为一种惩罚学生的方式,学生犯了错误,就会被老师

7、安排去做一些惩罚性的劳动,此时劳动与“惩罚”结合在一起,失去了劳动的教育意义不说,还会严重扭曲学生的认知与价值观(这一现象主要存在于小学阶段);有的学校对劳动课程的教育价值毫无认知,或者视而不见,至今没有真正开设劳动课程,或者仅仅是将每天的值日活动来代替劳动课程,这样的所谓劳动教育,效果可想而知(这些问题在中小学校并不鲜见)。可见,由于知识教育6款有所2 0 2 3 年第0 7 期教育艺术广场理念根深蒂固,致使劳动教育被严重弱化,或者不同程度地被边缘化。这种现象急需改变,也必须改变。中小学校必须重视学生的知识积累,学校领导把主要精力放在课堂教学上也无可厚非,但这不能成为劳动教育被边缘化的理由,

8、更不应也不能干扰中小学全面育人、综合发展的教育目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时了解并统筹督导各中小学课程设置与落实情况,对不重视劳动或者以各种理由将劳动教育边缘化的行为,坚决予以纠正和限期整改。(二)劳动教育资源不均衡,课程实践面临诸多问题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是一个短时间内难以改变的现实状况,这就使得劳动教育课程实践必然面临一些待解决的实际困难。因此劳动教育的主导者,必须在劳动教育课程目标设定、劳动课程内容选择等方面,作出因地制宜的取舍。既要充分考虑当地资源状况和优势,又要兼顾学生年龄差异和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的时代特征;既不能一刀切,更不可不作为。对那些片面强调缺乏劳动教育经费、场地和

9、师资,实际是学校不愿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行为,对于那些认为劳动教育是副科,而不去认真考虑与设定明确的劳动教育目标,选择适当的实施途径,甚至把劳动教育娱乐化、简单化的倾向,必须高度重视和坚决予以纠正。不可否认的是,迫于升学考试及各种考核检查等,不少中小学校都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文化课的教授上,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劳动教育的弱化与简单化。暨如,有的学校劳动教育没有明确的育人指向,劳动课程的内容单一或者比较分散,不够集中;有的学校口头上重视劳动教育,却往往是空喊口号,落不到实处;有的学校虽然也时常开展各种劳动教育活动,但缺乏具体的指导措施,致使班级将其视为一种需要完成的任务,没有发自内心地认同这

10、种活动,在实施过程中未上心或比较懈怠,久而久之,使劳动教育变得可有可无;有的学校虽开设了劳动课程或者劳动与技术课程,但实际上教师只是教授学生做一些简单的手工,没有让学生深入实地学习劳动技能,而且教师布置的手工作业也比较简单,甚至由家长代替学生完成,不能达到教育目标 2)。(三)对劳动教育价值认识不足,课程实施缺之主动性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应当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认知和良好的劳动情感,具备较高的劳动道德,让学生意识到劳动是光荣和伟大的,是一切财富和幸福生活的来源。劳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等良好的价值观念,从而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促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这一劳动教育的基本意涵和要

11、求,更要一以贯之。遗憾的是,不少中小学校对劳动教育的价值认知严重不足,对劳动教育课程的设置缺乏整体性、综合性,导致劳动教育课程实施主动性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难以摆脱应试教育影响。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无论是学校、老师还是家长,都将考试分数作为评判学生能力的重要依据,甚至是唯一指标,因此学生思想上只重视自己的学习成绩,而视劳动教育为可有可无,长此以往,即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提升,他们的劳动素质却不断降低,无以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直接影响他们未来人生的发展。二是对劳动教育认识有失偏颇。认为劳动教育就是让学生做一些劳动事务,为劳动而劳动,忽视劳动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价值指向,不去引导学生在劳动

12、过程中形成对劳动的深刻认识,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与人格。还有一些学校在衡量学生的劳动能力时,不以实践活动为根本,往往设置纸面考试,将劳动能力的考核与其他应试科目的考核等同在一起,而且考核评价的形式比较单一,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劳动能力 3,等等。三、劳动教育中提升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一)要将劳动教育放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高度来认识劳动教育课程是我国中小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中小学校要把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置于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高度来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提升和强化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方针政策。就中小学劳动教育而言,要落实好这些方针政策,就必须从理论

13、和实践两个维度来做文章。1.开展劳动教育要坚持“教学做合一”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倡导劳动教育的先驱,他在其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理念,对于今天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依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在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理念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应当互相结合,同时教学与实践也应互相结合,这是相互关联、有机统一的。当然,新时代背景下的“教学做合一”,必须承载时代内涵,即这里的“教、学、做”包含了“立德”和“树人”的全部应有之义,要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宋朝大儒朱熹曾经说过:“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也是在强调要“知行合一”。因此,中小学劳动教育既要有明确的理论导向和育

14、人目标,又必须秉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切实做到“教学做合一”。在劳动教育课程实践中,教师不仅应关注学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带领学生深入乡村、社区、企业,与广大劳动者一起劳作、共同实践、互相交流,以让学生切身体验劳动者的艰辛,使其在实际感受中树立劳动观念、建立劳动感情、习得劳动知识与能力。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形式不宜简单化,要丰富劳动方式、充实劳动内涵、更新劳动观念,把劳动教育与各学科教学融会贯通,与家庭及社会实践密切结合。社会拥有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运用公共资源为学校开展劳动教2023年第0 7 期有教育艺术广场育建立多元化的劳动实践场所,支持学

15、生参加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积极为学校和相关企业及社会组织牵线,使其能合作,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机会。2.完善劳动教育课程设置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具有特定的时代内涵,以新经济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生活实践,已经全面进入了数字经济、数码技术、信息时代,因此劳动教育课程设置要与现代生活相适应,与数字经济、数码技术、信息时代的劳动实践相匹配。组织开展传统意义上的社会生产与生活劳动是必要的,但同时必须顺应时代变革,丰富完善劳动教育课程设置,拓宽劳动教育实施途径。一是各中小学校应在社会活动、多媒体和新媒体教学及校园文化活动等路径中注入劳动教育观念,以经常化地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二是按规定开好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并充分发

16、挥学校自身和区域优势,使劳动教育内容与时代接轨,劳动教育形式丰富多彩。三是依据学科不同特点,适时适当在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化,或者说使劳动教育课程深度融入学校教育教学课程体系之中。有学者主张将劳动教育课程设置成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大类,理论课程专门学习劳动教育知识,还可以将理论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课程,以增强学生的课外视野。总之,劳动教育理论课程是让学生学习更多的劳动理论知识,从思想上加强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应当与理论课程互补,在实践课程中多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劳动中提升素养 5。(二)注注重探索劳动教育与立德树人目标的契合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标必须指向立

17、德树人,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因此,如何探索和把握劳动教育课程与立德树人目标的契合点,就成为影响劳动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这里应该把握两点:一是整体性,二是多元化。所谓整体性,就是要把劳动教育课程目标,放在学校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体框架下去思考、去设定,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养成一些可终身受益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确立明确的劳动观点,使其与学生一生发展方向相契合、相适应。所谓多元化,主要涵盖两个方面:一是怎样使劳动教育与各学科教育教学相融通,与各学科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相一致;二是要把劳动教育课程实践与现代化社会生活深度连接,使学生通过劳动教育能够掌握一些与新时代、

18、新经济相关的劳动技能和创新创造能力。中小学劳动教育目标与目前所强调的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是契合的、统一的,不能割裂和对立起来,我们在组织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中,要把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贯穿始终。不少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确立劳动教育目标时,就紧紧抓住了以下三点。一是注重提升学生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在劳动教育中嵌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将中小学教材中赞颂劳动和劳动人民的内容提炼出来,将古往今来我国劳动人民的创造性成果贯穿其中,这样既培养和浸润了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劳动品格,又利于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二是注重给学生创造多元化的交流平台,使其在难得的交流互动中涵养情操、历练性情、

19、健全人格,培养团队合作与互助精神。劳动教育本身应是一个综合性的学习平台与活动课堂,要让学生以探索的精神、质疑的眼光参与其中,以收获应有的知识技能和人格成长的惊喜。三是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社会担当意识。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不少学生在家容易受到父母的宠爱,学生就像是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雨,通过劳动教育历练,可以让学生懂得担当和责任,并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劳动实践中,学生会遇见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学生自已去思考、去解决,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被激发了出来 6 。事实证明,这些做法育人效果是十分明显,值得学习与推崇。(三)三

20、主动构建完善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教育教学评价是一个因时而异、瞬息变化着的历史性难题,尤其对于劳动教育等活动课程而言,更加具有挑战性与复杂性。但评价犹如一个“航标”,昭示着行进的方向,决定着课程或者活动的效果。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和各中小学校,在筹划劳动教育课程安排时,要着眼学生全面发展,主动构建符合区域或本校实际的、包括劳动教育评价在内的整体性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针对目前不少学校不重视劳动教育评价,或者评价标准过于粗放、评价内容过于简单、评价方式过于传统的实际情况,十分有必要倡导和建立多元完善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这里着重强调以下几点:一是要确立准确、科学的评价标准;二是要采用多元化、全过程的评价方式

21、;三是要注重评价结果的采用。没有标准就没有教育,越是具有挑战性、复杂性的教育活动,就越需要准确、精细、科学的评价标准;同样劳动教育活动或评价内容空乏,也无从谈及教育效果;教育方式、评价方式的创新,应是教育者永恒不变的追求,对于具有挑战性、复杂性的劳动教育活动而言,更要注重评价方式的创新和对评价结果的采用。对劳动教育活动评价方式的创新,既要注重过程,又要注重结果;既要关注平时和当下,又要聚焦未来和发展;既要有劳动知识技能的考核,又必须纳入对不同学生核心素养的检测。在数字经济、数码技术、高度信息化智能化的时代,对每一个个体做好劳动素养的检测,不仅具有现实可行性,而且能及时评价和检测劳动教育的结果,

22、角能弥补人为评价的不足 7。四、结语聚焦立德树人根本目标,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下转1 4 页)14款有游2 0 2 3 年第0 7 期(本栏责任编辑付宏武)心得共享教学方式的技术革新将变得更加迫切。其次,学生的教育中心地位更加凸显。在传统教育中,学生的中心地位主要是在理念层面,而教师通过主导具体的教学过程践行这个理念,但在新兴技术的加持下,学生的行为分析、数据统计、学习感受被通过技术手段纳入教学方法的优化和修正中,学生的教育过程有了更大的自主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寻找相关的学习资源,老师也可把自己的教学设计上传到网络上,学生的学习更加自由化,从而大大提高了教育过程的实效性。(三)亲新兴技术促进

23、了传统“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融合在人工智能技术等新兴技术面前,教师与学生具有对新技术认知的平等地位,而学生成功学习分析技术等新兴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真正内涵,其实是促进了“教学相长”。新技术背景下的“教”与“学”模式变革,其实是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进行融合,这种角色的融合转变与新兴技术的成功应用密不可分,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教师也将成为终身学习者,而学生的学习行为也成为延续传承的教学指引。三、新兴技术在“教”与“学”模式变革中的启示(一)重视但不迷信新兴技术在“教”与“学”变革的作用新兴技术无疑是能够推动“教”与“学”变革的。但新兴技术本质上仍是一种应用于“教”与“学”模式的教育技术手段,它本

24、身并不能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只有当技术整合到学习资源的使用过程中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上接7 页)与核心素养的形成,是发展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中小学劳动教育在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值得我们探索的教育新课题。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关键是要让学生学会“用双眼去观察社会、用双脚去丈量世界”。因此,各中小学校应当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不断加强和改进学生的劳动教育,根据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完善的措施,不断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参考文献:曹镧心,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劳动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 0 2 2,7(

25、7):2 9-3 0.2李莉娟,周宇琦,张涛,核心素养视域下“和雅”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辽宁教育,2 0 2 2(1 5):3 7-4 0.3曹鲜梅.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劳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华东纸业,2 0 2 2,5 2(1).9 0-9 2.4张津瑞,张峰慧,刘许婷,等.论劳动教育与中学生历史在新兴技术应用的过程中,不能完全依赖甚至迷信教育技术可以解决所有问题,教育以人为本,技术的运用更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教育的主体,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新兴技术的效能。(二)亲新兴技术的应用需要提前规划布局新兴技术并不能从其创始领域直接照搬至教育领域开展应用,这需要进行技术的适应性评估、软

26、硬件资源建设,以及资金和政策扶持等,在当前背景下全面铺开显然不太现实,超前布局和规划哪些新兴技术应该在哪些地区、哪些教育领域优先开展,能够减少资金和技术资源的浪费,为后续大规模铺开积累经验和数据。(三)完善新兴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制度建设新兴技术的核心是数据的收集、分析与共享,而这也对学生及教师的个人隐私保护、数据安全与伦理道德等方面带来了风险,然而我国乃至全世界缺少针对教育领域的法律法规保护。如何在这些新兴技术、隐私、伦理和学生数据访问之间保持微妙平衡仍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发点是进行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以法治建设保护教育变革,以教育变革管理和约束教育技术的应用。正如视

27、听媒体技术刚诞生的时候,每当技术取得革命性的发展,就会长时间争论不休,“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教育理念的不断升级而不断演化发展的,这也是教育研究者的终身课题。(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以主题活动课轧棉机何以改变世界教学设计为例 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 0 2 1,4 1(4):1 0 3-1 0 9.5吴桢.核心素养下初中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教学路径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 0 2 0(1 5):1 0 6 0.6吴芳,张一靓,骆海军,等,地理核心素养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天童山实践课程设计 .文教资料,2 0 2 1(2 0):2 2 6-2 2 7,1 1 1.7张瑞凤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策略 .考试周刊,2 0 1 8(3 2):4,5 2.(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