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临沭县第三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教学目的:1、领悟诗情,理解诗意。 2、学习理解联想和想象在诗中的作用。 3、学习理解诗歌的节奏和押韵常识。 4、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激发学生诗情,鼓励学生写诗。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2、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教学难点:理解诗人在诗句中蕴含的深意。知识点:1、掌握“缥缈、鲛人”的音、形、义; 2、了解郭沫若的基本常识。能力点:1、练习有感情的朗读,把握诗歌的主旨。2、初步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 天上的街市 【教学要点】 一、阅读并整体把握理解诗歌。 二、进一步讨论
2、理解诗情、诗意,讨论中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学习理解联想和想象及其在诗中的作用。 四、学习理解重点词语在诗中的表达作用。 五、学习把握本诗的韵律和节奏。 六、训练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激发学生诗情,鼓励学生写诗。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开门见山,直接引入课题。板书“天上的街市”。 问:天上有街市吗?那就让我们来看看作者在诗中写了些什么,是怎么回事。 二、听老师范读,明确节奏和重音,然后再让学生齐读一遍。三、整体把握,提问讨论。 作者写的天上的街市美不美?美在哪儿? (让学生发言讨论,初步理解诗中描写的街市美在什么地方。 可概括为:景美、街市美、物品美、人物美、生活美。) 民间传说的牛郎织
3、女的故事与诗中一样吗? (让学生发言谈牛郎织女的故事的主要情节,突出悲剧的结局。) 作者为什么把天上写得这么美?为什么要把民间的悲剧故事改成诗中的那么美好、自由、幸福?作者为什么要写“天上的街市”? (意在引导学生追问诗人的内心世界,引出对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即理解诗歌一定要了解诗人的思想和写作的背景。) 四、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学生回答应当没有困难了。可板书:抒写心中的理想和追求。) 五、理清写作思路,理解联想与想象的作用。 现在具体看看作者在诗中写了些什么?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老师引导学生逐段地归纳所写的内容,在归纳时可让学生讨论作者是怎样逐步从地上写到天上,从物写到人的,突出其
4、中的联想过程和情感的发展。对诗中的词语也适当地引导学生加以理解。)板书:街灯明星街市物品珍奇美丽、繁华 天河牛郎织女来往闲游自由、幸福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区分联想和想象。 作者从地上写到天上主要用了什么方法呢?联想和想象。 老师略作介绍: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思维方式和心理过程。客观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在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事物形成接近联想,有相似特点的事物形成类似联想,有对立关系的事物形成对比联想,有因果关系的事物形成因果联想等等。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过程。也就是创造性的想出新的事物或形象。 (结合具体例句进行说明。如从明星想到街灯,从街灯想到
5、街市,这些是联想;可想出天上有街市,那就是一种创造,就是想象。) 六、请学生再齐读一遍课文,着重体会哪些词语用得好,哪些句子特别美。(以引导学生讨论的方法为主,以下要点供老师在学生不能回答时启发用) 第一节的“闪”“点”,写出了明星和街灯各自的特点。 后面三节,用了四个“定然”,一个“定”,表达了十分肯定的语气。明明是想象的,却说“定然”,表达了强烈的主观情绪,表现了作者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和追求。 “来往”一词是因相隔天河两岸而言,“闲游”是对他们已然团聚,正在享受欢聚的快乐而言,二词的位置和配搭很准确,断不可互换。 “朵”,用来做流星的量词,而不用“颗”,写出了流星的美,就像花儿一样。
6、与牛郎织女的美好生活相映成趣。 七、学习把握本诗的节奏和韵脚。 1前段时间,有同学在作业中问我,写诗一定要押韵吗?应怎样押韵呢? 现在就请大家来读一读这首新诗,看看他是否押韵,是怎么押韵的?(由学生发言归纳出) 韵脚:第一节“星”“灯”第二节“市”“奇” 第三节“广”“往”第四节“游”“走” 本诗的韵脚都在每节的二、四句的末尾,各小节所押的韵不一样。第一节是ing与eng韵母相近,第二节是i韵母相同,第三节是uang韵母相同,第四节是ou韵母相同。 其实,新诗押韵没有严格的规定,只要读来有韵律感,流畅、顺口就行。新诗也有很多不押韵的,不过押韵的读来,比不押韵的总要优美上口些。 2新诗一般还具有
7、一定的节奏,就像唱歌有节奏一样。节奏感可以增加诗的美感,读出诗的节奏,可以增强对诗的理解和领悟。(最后全班齐读,读出节奏) 八、作业布置第二课时 静夜【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 天上的街市写的是美丽的夜景引发了作者无尽的遐思,想象出天上的一幅美丽幸福自由的生活图景,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今天我们来学习郭沫若写的另外一首诗静夜,也是写于年,在日本留学时的一个夜晚,面对朦胧的月色,引发了诗人的联想和想象,抒发了诗人无尽的情怀。 二、学生范读、学生齐读。三、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理解诗意。 1.第一节写的是哪些景物?(月光松林白云疏星) 2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月光朦胧,笼罩着
8、松林大地,团团的白云遮掩着月亮和星星。给人的感觉是朦胧、恬静的美) 3第二节写了哪些景物?(天河海雾鲛人流珠) 4第二节的“天河何处”起什么作用?与第一节有关联吗? (承上启下,引发联想。因月、星自然联想到天河,又因“白云团团”而不见天河,故而引出了“天河何处”的发问。上下过渡非常自然,联系也非常紧密。) 5作者为什么着一“海”字?用得好吗? (用得好。因白云茫茫如海,即为云海;在月光下的云海朦胧不清,如雾一般,故为海雾。诗人再由“海”产生了联想,引出海中的神话故事。) 6看注释,理解最后两句。先由学生讲,然后老师进一步补充。 (补充:鲛人,亦作“蛟人”。神话传说中的美人鱼。张华的博物志中还说
9、:“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绡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传说中鲛人所织的绡叫“鲛绡”。述异志:“南海出鲛绡纱,泉室(指鲛人)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余金,以为服,入水不濡。”) 7为什么写“对月流珠”呢?是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呢? (这个神话传说中,最美的、最神奇的就是眼能泣珠,故作者既想象出鲛人,自然就会联想到她的神奇本领。可这到底表达一种什么感情呢?在学生讨论基础上归纳。) (这首小诗,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期间,联系当时的背景,和诗人的处境,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作者既有对现实的失望,也有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在这月华满天的时刻,诗人虽然写的是鲛人在对月流珠,其实是诗
10、人自己在对月流泪。诗人此时的哀伤、无奈、惆怅,化作了粒粒泪珠,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悲伤、思念之情。作者写鲛人,目的是写自己的情感,但通过这样的联想和想象,既含蓄,又有优美。 可概括为:一个凄美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四、让学生再齐读此诗,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五、郭沫若这两首诗,都发挥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写眼前景的一般是实写,写不在眼前的想象的一般叫虚写。请大家分别找出两首诗中的实写和虚写。 (天上的街市中第一节是实写,第二、三、四节是虚写;静夜中第一节是实写,第二节是虚写。) 六、任何两个词语都可以经过四五个递进的联想,建立起联系。如“木质”和“皮球”是
11、两个意义相距很远的词语,但我们可以通过四步中间的联想,就可以从“木质”联想到“皮球”: 木质树林,树林田野,田野足球场,足球场皮球。 你也来试一试,完成“天空”和“茶”,“钢笔”和“月亮”的联想。也可任意选两个词作联想的练习。 七、迁移巩固: 完成课后练习二,将学生讲的精彩句子用投影仪投影,全班一起欣赏。巩固学生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八、作业布置 1、熟练背诵两首诗歌。2、发挥想象,将这两首诗歌改写成散文,要注意具体情节的描写。教后反思学生还是很喜欢这两首诗的。让他们谈更喜欢哪一首这个环节很出彩,学生大多能谈出自己的感受,尤其是对第二首留白艺术的认识分析很让我意外。他们在这课还是有所获的。这也提醒我,新教材不能过于强调学生的体悟,只在学生感受的层面上做文章,还必须在此基础上有所提升,教师应该有适当的点拨和传授,以期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