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你一定会听见的实用教案教学目的: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唤醒自己麻木的心灵,叫醒自己沉睡的耳朵,去聆听大自然的天籁之音,去感受人世间的爱的和弦。教学重点:1、通过作者优美的语句和生动的事例,找寻你已经失去的或将要失去的纯真心灵。2、通过寻找声音,寻找对生命的珍爱的方式。3、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的意识。教学难点:1、对听见一词的理解。2、对习惯思维的突破。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美国作家海伦凯勒自幼失明,发出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呼喊,可见视觉对于人类来讲是多么的重要!还有一种感觉对人类同样重要那就是听觉。是如泣如诉的二胡,使瞎子阿炳的世界充满阳光;是琅琅的读书声使冬天的校
2、园也充满了生机;是妈妈的一句关心的话语使你伤感的心不在失意可是,有的同学由于平时的生活中粗心大意,忽略了大自然的各种美妙的声音,是我们本应该丰富多彩的生活缺乏生机活力,珍惜自己的听觉吧,同学们,只有你会听,你的生活才会更加充实。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你一定会听见的二、学生自学课文:思考:1、文章写了哪些声音,请列出来。2、选取其中的一种或几种声音,写出你的感受,(也可以写文中没有却又是你听见的声音)。3、选出你最喜欢的语句,并说出你喜欢的理由。4、文章一开头写了很多声音的目的是为什么?我们从文中学到了哪些有关声音的知识;“用心聆听声音”给我们带来了哪些益处,否则,给我们带来了那些坏处/三、整体把握课
3、文:A、关于课文内容与结构:第一部分:(18)展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丰富多彩、奇妙无穷的声音。 第二部分:(913)说明声音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告诉我们声音会充实我们的生活,使我们得到更多乐趣。 第三部分:(1420) 建议我们做几种“声音游戏”,进入声音世界,得到乐趣。正面:会听,有选择的听,可以在听中成长;反面:丧失了听的能力,内心世界的封闭和退缩,就象一个木头人。结尾:做“声音”游戏,体会奇妙的世界。B、为什么写声音从“无声”写起? 从这样细小的声音平常所谓“无声”入笔,那么世界上的一切声响也就无不在可听到之列了。 C、你以为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用心聆听声音,声音就会构成一个丰富美妙的世界,
4、得到很多乐趣。D、关于本文使用的人称:全文采用第二人称,读者容易获得认同感。阅读时,我们仿佛感到作者在和我们谈心,亲切随和,娓娓道来。 E、关于本文的语言技巧: 本文的语言活泼风趣,优美形象。“蒲公英有一蓬金黄色的头发,当起风的时候,头发互相轻触着,像磨砂纸那样沙沙地一阵细响,转眼间,她的头发,全被风儿梳掉了!” “蚂蚁们排列在红红的枫叶上准备做体操,噗!一粒小酸果从头顶落下,不好,炸弹来啦!” “一个宁静的冬夜,一朵小小的雪花,从天上轻轻地、轻轻地飘下,飘啊飘,飘落在路边一盏孤灯的面颊上,微微地一阵暖意,小雪花满足而温柔地融化了”运用排比,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1、2、3段构成排比 你听过蒲
5、公英梳头的声音吗? 你听过80只蚂蚁小跑步的声音吗? 你听过雪花飘落的声音吗? 5、6、7段构成排比 你总听过风吹的声音吧? 你总听过动物的声音吧? 你也总听过水声吧? 文中运用了排比、反问、设问等多种问句,与读者直接对话,拉近和读者的距离,不断的激活读者生活体验,引发读者的思考。你善于用你的耳朵吗?你听见了世界的声音吗?你用心听了吗?你听见了什么? 这里的几个声音游戏,你要不要试着玩玩看,也试着把感觉记录下来? 轻轻松松嚼几片脆脆的饼干、几颗硬硬的糖果,感觉一下是什么声音?四、 拓展以及延伸(1)、课文为什么写声音从“无声”写起 ? 教师导学 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分析:什么是声音?课文中有没有准
6、确的解释?“蒲公英梳头”、“蚂蚁小跑步”、“雪花飘落”是不是有声音? 从“无声”写起有何意图? 合作探究学生讨论,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 教师归纳因为“声音就是物体振动时与空气相激荡所发出的声响”,所以“蒲公英梳头”、“蚂蚁小跑步”、“雪花飘落”都是有声音的,只不过这声音太过细小,我们的耳朵难以感觉到罢了。从这样细小的声音平常所谓“无声”入笔,那么世界上的一切声响也就无不在可听见之列了。你能想象出哪些“无声”的声音?请描写出你所想象的画面。(2)、假设除夕夜你听到了远方打工的姐妹寄来的音像制品,你的感觉是怎样的,请做表述。 (3)为什么说不用心听又没有兴趣听的人久而久之会成为“没有感觉”的人? 明确:因为他对外界的一切都无动于衷,封闭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木头人,他当然也就成为“没有感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