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观沧海一课时教学行为教学内容教学说明一、引入(5分钟)请根据老师所给的条件,猜出这位文学名人。1.他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2.“宁使我负天下人,勿使天下人负我”是他信奉的至理名言;3.“望梅止渴”的故事是他行军打仗中的经典之作;4.他指挥和领导了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他诗歌中的经典名句;6.他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鲁迅称他为“改造文章的祖师”;7.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所说的“建安文学”的领袖;8.他的故事被人们编成了许多剧本,但他在戏曲中大多为“大白脸”奸臣形象;9.毛泽东评价他:“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10.他是古典小说三国
2、演义中的重要人物之一;(曹操)解释:2、董卓入京后,表曹操为骁骑校尉。曹操拒绝董卓的任命,逃出洛阳后抄小路回家乡。路过朋友吕伯奢家时,把他们一家都杀了。他杀人后才发现人家是准备杀猪款待他,这才会“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3、“望梅止渴”讲了一个典型的心理暗示作用:古代魏国曹操的部队在行军路上,由于天气炎热,士兵都口干舌燥,曹操见此情景,大声对士兵说:“前面有梅林”。士兵一听精神大振,并且立刻口生唾液。这是曹操巧妙地运用了“望梅止渴”的暗示,来鼓舞士气。5、五十三岁的人了,但历史的重任肩负在身,统一祖国大业的使命仍在召唤着他。想着想着他激情难耐,豪情又起,大踏步跨至案前,挥笔写下龟虽寿
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7、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公元196220年。这时期的政治大权完全操纵在曹操手里。所以那时的文学领袖都是曹家人物,著名的七位诗人建安七子也大多死于建安年间,故称这时期的文学为建安文学。二、作家作品(5分钟)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
4、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尊曹操为武帝。曹操善诗歌,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慷慨悲壮,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和蒿里行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求贤若渴之心,或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苍劲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曹操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组诗中的第一章观沧海。乐府,原来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机构名称,后来演化为诗体名称,是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三、写作背景(15分钟)中国古代的神秘文化,与长生不死的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生长不死的观念被发展成修炼成仙的思想,出现了很
5、多笃信“神仙”说的方士。在这些方士的推波助澜之下,“神仙”思想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进入战国时期,当南方的道家学派仍在演说“长生久视”之大义,描述真人、至人、神人的奇异本领时,北方的一些方士已经开始尝试将“神仙”观念付诸“实践”,为了成为“神仙”想方设法上山下海,到处去寻找长生不死之药,并利用所临近的大海的缥渺无垠和海中所谓偶尔出现的海市蜃楼景观,创造了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等传说。当时,拥有颇具神奇色彩的碣石山和宽阔海域的燕国,成了方士们最活跃的地区,相传或自称成仙的人接连在这里出现。燕国的方士“塑造”所谓的“仙人”,主要是靠大海的神秘色彩,而出海必须在海岸有居地,此居地当在有神秘色
6、彩的山峰之上或之前,否则就很难营造一种扑朔迷离的神秘文化氛围。山海结合,隐于山,漂于海,才有虚无缥渺的文章可做,显得神乎其神。在燕国的沿海地区,山海结合最得天独厚的地方就是如今的秦皇岛市一带的滨海地带。巍峨挺拔、山形奇特,特出于渤海北岸,连接太行、恒山等大山,其主峰顶尖呈椭圆形,突起于如屏似障的群峰正中,遥望似天桥柱石,被远古的航海人视为循海人河的独树一帜的地物导航标志的碣石山(时至今日,昌黎、乐亭、滦南和抚宁、秦皇岛、山海关一带的渔民出海打鱼,仍常以望碣石山为独特的航标),以及其附近的北戴河、秦皇岛等沿海半岛或岛屿,最有可能成为方士们活动的天造地设的大本营。笃信“神仙”说的秦始皇,生前共搞了
7、五次大规模的出巡,其中四次与求仙活动有关。在山东沿海两次求仙未成,秦始皇仍不罢休,公元前 215年,他又径直北巡碣石,到旧燕国海滨羡门子高等“仙人”发迹之地并顺便考验一下方士们求仙本事的上下高低和是真是伪。因此, 史记封禅书称秦始皇此次碣石之行为“游碣石,考入海方士”。秦始皇的求仙活动,使全国,特别是北方沿海地区的神秘文化活动甚嚣尘上,大约在这个时期,碣石山的“神岳”之称已经不可更移,神秘色彩已被全国共知。步秦始皇之后尘,到山东、河北的渤海沿海地区再搞求仙活动的是汉武帝。汉武帝也是封禅说、神仙说的忠实信徒。他登基后受方士李少君等人的诱惑,极喜欢祀神求仙。观沧海是曹操北征乌桓,消灭了袁绍残留部队
8、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齐读课文 首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了什么?(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看到了什么景象?(只见:“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水波动荡状。竦峙,岛屿高耸的样子。诗人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这是什么样的景象?(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在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东巡至此,刻石观海。如今诗人站在秦皇、汉武游踪所到之处,居高临下,望着水天相连的苍茫大海和海中高
9、耸的岛屿,联想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想到中原地区已经平定,北伐乌桓也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北方统一即将实现),因此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奋)这时,诗人的目光注视着海上的岛屿,眼前看到了什么?(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这是什么样的景象?(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萧瑟的秋风通常给人以悲凉萧杀之感,这里的秋风是不是也是悲凉沧桑的?尽管萧瑟的秋风给人以悲凉肃杀之感,但是疾风劲(jing)草(在猛烈的大风中,只有坚韧的草才不会被吹倒。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知道谁真正坚强。),方显其英雄本色;洪波汹涌,愈见其生命不息
10、!这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也是诗人主观感受的具体写照。曹操在取得一连串的战争胜利之后,他觉得自己的雄图伟业犹如这树木百卉一样,生机勃发,也为这洪波涌起的大海,充满生命的活力。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什么?(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下面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实景吗?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的运行好像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像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内。请看,这就是大海的气魄,
11、大海的胸怀。真是太壮观、太奇伟了。 作者仅仅为了写大海的气魄吗?同样的景,在不同的人眼里是不同的,就像同样的风景,不同的摄影师拍出的图片也是不同的,作者看到了大海,表现了自己什么样的心情?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板书) “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观沧海一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作者是怎么做到的?借景抒情。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论此诗“有吞吐宇宙气象”。这是很精当的。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