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观 沧 海课名观 沧 海省份辽宁省市区/县单位全称丹东市第七中学教师姓名学段 学科初中语文教材版本人教版册次 章节七年级上册课时1年级七年级学习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进入初中,对新的环境和新的学习内容有一个适应过程,特别是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基础是相当薄弱的,需要从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入手,多读、多背、多感知、多想象,才能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古诗的魅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诗歌常识;.辨识与积累“碣石”、“沧海”、“澹澹”、“竦峙”、“萧瑟”等生字词;.正确诵读诗歌;.理解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写法。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反复朗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
2、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学生的远大的志向;.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3.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措施教学重点1.诵读诗歌,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3.理解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写法。教学难点品位语言,体会意境。教学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学生收集曹操生平事迹及诗集等资料。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活动设计活动目标媒体使用及分析一、导入新课1、检阅回顾复习学生积累的古诗。激发对古诗学习的兴趣2、学生展示展示有关曹操的生平事迹及有关诗句,了解曹操。1.同学们,
3、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而中国历代的诗歌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华民族的文化长河中熠熠生辉!从最早的诗歌总集春秋时的诗经,到战国时的“楚辞”,从汉代的“乐府”到“唐诗”、“宋词”,可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请说说你最喜欢的诗歌是哪一首,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让学生充分发挥,激发兴趣)2.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走近被人称作“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的曹操,品读他的乐府诗-观沧海,去感受这位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的心灵世界。3、1、激发对古诗学习的兴趣2、了解时代背景展示曹操图片及相关资料,激发学生兴趣,二、朗读训练,初步感知1、读准字音2、读准
4、节奏3、感受情感(一).初读诗歌,辨识积累 沧海 碣石 澹澹 竦峙 萧瑟 (老师范读,学生积累;重点辨识:沧-苍,峙-侍-恃。引导学生从形旁辨识意义)(二).朗读训练1.听朗读音频(注意节奏和情感)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感情到位).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抽生朗读,集体评价.齐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再读诗歌,读出感情(三).讨论:本首诗描写出了一幅什么样画面?1、扫清生字词障碍,积累字词。2、激发朗读的兴趣,正确的有感情的朗读诗歌。3、初步感知内容听音频朗读,训练学生正确朗读,激发朗读的兴趣。三、合作探究1、探讨是个描写的景象2、探讨诗歌表达的情感3、探讨诗歌艺术表现手法(一
5、)研讨、分析、感受诗歌内容,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1.结合注释,想一想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来到碣石山?他的精神或心情怎样?诗中第一二句中哪个字最能表现他去观沧海的精神状态和情形得的?可以换成其他字吗?2.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景的?明确:观3.这首诗重在写曹操观沧海所见的景象,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写想像的?从哪个词可看出是写想像的?实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林,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虚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4.品读写实景部分,该部分描写出一幅怎样的景象?引发学生想像,讨论后归纳:描写出一幅山岛竦峙、草木丛生、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5.品读写虚景部分,
6、该部分描写出一幅怎样的景象?引发学生想像,讨论后回答:描写出一幅大海吞吐日月、包罗万千的雄奇壮阔的景象。(二)探讨诗歌表达的情感。1.表现了作者怎样胸怀?我们中学生应该有何启发?引发学生想像,讨论后回答: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2.略析最后两句之作用。3.有感情的美读课文,欣赏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三)探讨诗歌艺术表现手法教师引导学生品读相关诗句后作结:1.借景抒情。2.动静结合。3.虚实结合。(四)拓展欣赏虚实结合的写法,古诗如夜雨寄北、现代散文春中描写春花秋实部分。演示文稿展示,脉络清晰,形象直观。课堂小结对新课所授内容作总结教师作结:本诗的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
7、为“建安风骨”代表作。全诗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阔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孕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渴望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让学生对本课所学内容作总结,形成认知体系。拓展练习拓展阅读“课外古诗词背诵”中龟虽寿1.老师范读。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注意“但”字),学生质疑,教师点拨。3.探讨:在这首诗中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4.师生共读龟虽寿,对比探讨,理解和欣赏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进一步了解曹操诗歌的思想内容。略要求:1.请将您做好的教学设计以word 形式上传至平台,命名为姓名+教学设计名称;2.请您保持自己作品的原创性,禁止从已有资源(网络、参考书等)的直接拷贝,原创性将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备注:多媒体教学环境包括:1.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由多媒体计算机、投影机、电视机等构成,以呈现数字教育资源为主);2.交互多媒体教学环境(主要由多媒体计算机、交互式电子白板、触控电视等构成,在支持数字教育资源呈现的同时还能实现人机交互);3.网络教学环境;4.移动教学环境(例如使用手机、IPAD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