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奋斗成就未来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立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2.能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勤奋学习、克服困难的毅力。3.知识:知道理想的实现必须经过艰苦奋斗;懂得当代青年要实现个人理想,承担起历史使命,就要继承优良传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所要集中解决的问题是引导学生认清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自觉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当前社会中,少数学生对艰苦奋斗精神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错误地认为“艰苦奋斗精神只适用于革命战争年代,而在现代化建设的和平时期已无存在的必要”“艰苦奋斗是应付贫穷局面的权宜之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的过程中,随着人民生活的富裕,艰苦奋斗已不合时宜”或片面地认为“艰苦奋斗只是生活上的勤俭节约”,在具体行动中表现出学习上的畏难思想、不思进取;思想上的享乐主义;生活上的攀比、浪费。支撑本课时问题解决的主要相关知识: 历史、现实角度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必要性 当代青年要承担历史责任,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首先,通过历史、现实两个角度分析,让学生懂得艰苦奋斗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在现代化建设的和平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初级阶段的国情、激烈的国际竞争及实现共同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决定了我们仍然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继而从当代青年肩负的历史责任出发,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当代青年要承
3、担社会责任,就必须从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做起,培养吃苦耐劳、不畏艰险、不断进取、奋发向上的创业精神,自觉磨练自己,把自己造就成能承担重任的人。其中理想的实现必须经过艰苦奋斗是教学重点;优良传统不能丢是教学难点。教学设计思路本课时所要集中解决的问题是引导学生认清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自觉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主要包括两个层次 “理想的实现必须经过艰苦奋斗”和“优良传统不能丢”,具体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回归生活,拓展升华成果交流,积累收获” 四个环节环节实施课堂教学。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主要通过“阅读感悟巴尔顿博士的“、 ?”使学生感悟:惟有奋斗方能成
4、就未来。从而引入新课。2、关于“理想的实现必须经过艰苦奋斗”的教学,具体通过谈古论今评说故事,在线纪实 中国“飞天”背后的故事,从而认识艰苦奋斗是通向理想的必经之路,现代化建设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精神。3、关于“优良传统不能丢”的教学,具体通过时代最强音名言赏析,人物聚焦第一位飞天英雄“杨利伟”,身临其境我来帮忙等活动,使学生明确青少年要积极承担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要培养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教学方法与策略本课时教学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实际、关注学生体验,利用大量事例、图片、名人名言,通过情景感悟、阅读分析、合作探究等,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归纳,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使学生在自主
5、学习中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由知到行的有机统一,从而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教学活动环节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活动1:阅读感悟巴尔顿博士的“、 ?”多媒体课件投出故事,创设情境:美国心理学家巴尔肯博士在一次与青年的座谈会上,让一青年用最简短的语言写出自己的经历。一位满脸沮丧的青年写下了如下的经历:“!。”即一个破折号,一个感叹号,一个大句号。巴尔肯博士看后,立即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他略加沉思,用同样的方式写出如下的回答:“、 ?”即一个顿号,一个省略号和一个问号。待学生充分进入情境,若有所思时,教师适时抛出问题:聪明的同学,你们能猜出沮丧青年的“! 。”经历和巴尔肯博士的“、 ?”其中所蕴
6、藏的意思吗?引领学生进入无限想象的空间。待学生充分想象、思考之后,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交流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在学生表达自己见解之后,教师揭开谜底,并导入新课: “! 。”意思是说:我一直勇往直前(),却只落得伤心自叹(!),最后只能一事无成(。)沮丧的青年大概是在社会上闯荡了一番,结果处处碰壁,于是灰心丧气起来。而巴尔肯的回答则是:青年时期只是人生旅途上的第一站(、),只要一站一站地奋斗下去(),难道不会有美好的明天吗?的确,古往今来,成就任何事业都会经历困难、挫折甚至是失败,只有具备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成就事业。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艰苦奋斗是通向理想的必经之路,惟有奋斗方能
7、成就未来。(教师板书或多媒体投放“奋斗成就未来”1.理想的实现必须经过艰苦奋斗)教师引领:纵观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艰苦奋斗的震撼与奇迹。下面,就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去感受奋斗所带来的震撼与奇迹吧!(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导入新课)环节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活动2:谈古论今评说故事教师创设情境,引领教学:无论是在远古时代、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历史上留下无数奋斗的典故、故事?让我们打开历史的记忆,看看中国历史上曾留下了哪些奋斗的典故、故事? 多媒体课件展示组图、配音故事资料 配音资料内容:延安精神:19411942年间,日军大举“扫荡”,加之国民
8、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解放区面临严重困难局面。延安人民把艰苦奋斗作为克敌制胜的法宝,自己动手,发展生产,克服困难,掀起了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屯垦南泥湾,成为全军大生产运动的一面旗帜。两代“铁人”精神:老“铁人”王进喜“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创业精神,曾鼓励中国工人阶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王启明在发扬老“铁人”艰苦奋斗精神的基础上,又立下了“宁肯把心血熬干,也要保持油田稳产高产”的豪言壮语,王启民被誉为科技战线的“铁人”、新时期的“铁人”)航空航天精神:2003年10月16日,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终于变为现实。我国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成为世界上
9、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活动能力的国家!挺拔的“长征”二号F型火箭,就像一尊无字的丰碑,记载了无数航天人的奉献历程。正是这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才为中国的航天员铺就了一条通往太空的平安大道。教师:你们还知道哪些从古至今我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故事?教师结合学生课前搜集的典故、故事,组织学生分组交流。在学生分组交流过程中教师巡视课堂,按照“远古时代、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三个时间段的划分,选择不同小组进行典故、故事的共同交流。远古时代: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卧薪尝胆、凿壁偷光等。革命战争年代: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雷锋精神、
10、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等在共同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看故事、说感受。教师及时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评价,使其加深对艰苦奋斗精神丰富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在师生共同交流之后,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当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去感受奋斗所带来的震撼与奇迹的同时,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给学生留出思考时间,启发、鼓励学生多角度谈出自己的收获。教师适时加以点拨:无论是在远古时代、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纵观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艰苦创业的历史。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的优良传统。(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从古至今我国人民艰苦奋斗的故事中感受艰苦奋斗的精神,从而认识艰苦奋斗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
11、)活动3:在线纪实 中国“飞天”背后的故事教师创设情境,引领教学:感受过奋斗的震撼与奇迹之后,同学们是否愿意听听奋斗背后的故事呢?多媒体课件播放录像纪实故事录像相关图片及内容: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成功发射。你可知这一壮举的背后凝聚着怎样的艰辛中国于1992年正式实施“921”载人航天计划后,国人欲圆“飞天”梦的决心,一开始就遭到冷遇。1993年5月,时任发动机主任设计师、现任总设计师刘霓生赴俄罗斯考察,与俄方人员谈起发动机时,仅一个发动机外壳,对方开口就要80万美元。为研制火箭逃逸系统上的一个关键设备栅格翼,火箭总指挥黄春平去向俄罗斯航天部门作技术咨询,对方的技术“转让”费,更是开出了
12、1000万美元的“天价”。走在世界载人航天前列的俄罗斯人,曾经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友好地向中方人员提出:中国的生产和工艺水平无法达到载人航天工程对火箭的要求。只要中方出资,俄方可以直接提供图纸和产品。当然,最新的核心技术是除外的你可知这一壮举的背后凝聚着怎样的牺牲航天城的烈士陵园可以作证:长眠在这里的604位英烈,有共和国的元勋聂元臻元帅,有原发射基地第一任司令员孙继先将军,有当年“以基地为家,以苦为荣;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的典范石荣屺,有为航天事业倒在工作岗位上的女大校潘仁瑾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4岁,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甚至没有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飞上蓝天,飞上太空。播放结束后,教师结合
13、故事情节,启发学生思考: 在中国“飞天”圆梦过程中,中国的航天人面临着哪些主要的困难和风险? 这些困难和风险对我们国家航天事业的发展意味着什么?通过问题的交流,使学生从中感受到航天事业发展面临的诸多困难:技术薄弱、国际核心技术的封锁、国际歧视还有以生命为代价的巨大风险,深刻感受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在充分挖掘纪实故事中情感教育因素的同时,教师进一步进行发散性设问: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说说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还面临哪些主要的困难和风险?这些困难和风险对我们国家意味着什么?给学生一定思考时间并充分表达自己观点之后,师生达成共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现代化
14、建设的过程中,我国还面临诸多的困难和风险:国内:人口多、资源短缺、生产力水平低且不平衡、科技教育落后等。国外:西方敌对势力遏制中国的发展。而要排除、战胜一切困难与风险,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设计意图:航天事业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通过认识航天事业背后的艰辛从而明白现代化建设也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活动4:时代最强音名言赏析教师引领:对于艰苦奋斗精神在中华民族创业史上的深远影响,我们党的四代领导核心都曾作过精辟的论述,让我们再次聆听这些谆谆教导,永远铭记这些谆谆教诲:多媒体课件投影:毛泽东同志: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革命是伟
15、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邓小平同志指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任何时候都要艰苦奋斗。江泽民:“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是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结果。”胡锦涛: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力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习近平:“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让学生齐读领袖名言,加深对艰苦奋斗精神必要性的认识,自觉做到“继承革命传统不能丢”,为下一步解决青少年自身存在的学习、生活、思想中畏难、
16、浪费、攀比等问题打下理论基础。(设计意图:感悟领袖名言,实现思想升华,明白不论何时艰苦奋斗的精神都不能丢。)(教师板书或多媒体投放2. 优良传统不能丢)教师再次创设情境,进一步引领教学:面对现代化建设中的困难与风险,中华民族依靠奋斗成就了胜利与辉煌。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又该交出一份怎样的答卷呢?让我们走进人物聚焦,从他去找寻答案吧!活动5:人物聚焦第一位飞天英雄“杨利伟”多媒体课件出示人物竞猜他是谁?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图片、文字,不断激活学生思维。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眼睛。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
17、,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的坚韧执著,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这也正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教师组织学生小活动人物竞猜,一则使学生放松心情;二则承上启上引出人物故事:你知道他的故事吗?待学生讲述完毕,多媒体课件播放人物故事,配以文字材料,进行补充。38岁的杨利伟出生在辽宁省绥中县。绥中靠近渤海湾。大海养育了杨利伟,同时也塑造了他刚毅质朴、沉静温雅的性格。1983年,杨利伟考进了空军第八飞行学院。四年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终于成了空军一名优秀的歼击机飞行员。从此,从华北飞到西北,从西北飞到
18、西南,在祖国的万里蓝天上,处处留下了他矫健的身影1998年1月,他和其他13位空军优秀飞行员经过近乎“苛刻”的选拔,成为中国第一代航天员。在北京航天员训练中心,杨利伟开始了航天员的训练生涯。也就是在这里,他真正体会到了,在“航天员”耀眼光环的背后,是汗水和艰辛,奉献和牺牲。挑战极限能力的超重耐力训练时速100公里高速旋转的离心机在加速旋转,人受到的负荷从1个G逐渐加大到8个G。杨利伟的面部肌肉开始变形下垂、肌肉下拉,整个脸只见高高突起的前额。做头盆方向超重时,他的血液被压向下肢,头脑缺血眩晕;做胸背方向超重时,他前胸后背像压了块几百斤重的巨石,造成心跳加快,呼吸困难。在他的左手旁,有一个红色的
19、按钮,是用来报警的。如果航天员在训练时,感到不行了,就可以按按钮叫停。但是,在每次离心机训练时,他以坚强的意志,忍受着平常人难以想象的煎熬,从未碰过这个按钮。“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准备阶段,杨利伟以其优秀的训练成绩和综合素质,被选入“3人首飞梯队”,并被确定为首席人选。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飞船进入了太空轨道时,杨利伟突然感觉到身体似乎要飘了起来,他清醒地意识到,飞船已经脱离地球引力,来到了太空。在他还来不及体验失重的奇妙感受时,就觉得好像头朝下脚朝上,十分难受。他意识到这是在太空失重状态下出现的一种错觉,如果不及时克服,就很可能诱发“空间运动病”,影响任务的完成。他
20、用平时训练的方法,凭着顽强的意志,强迫自己在意识上去对抗和战胜这种错觉,很快就调整过来,恢复了正常。16日早晨,“神舟”五号飞船顺利返回着陆。2003年11月7日,当祖国和人民给予航天英雄杨利伟以最高荣誉时,杨利伟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感谢祖国和人民对我的培养,光荣属于祖国,光荣属于人民,光荣属于千万个航天人。我为祖国感到骄傲。我将继续努力工作,时刻准备接受祖国和人民交给我的任何任务!”2003年11月13日至15日杨利伟随载人航天工程事迹报告团在重庆大学演讲时,谈说到自己的成长时说“在我的背后,是千千万万航天科技工作者,而在千千万万航天科技工作者背后,是我们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个人是渺小的
21、,祖国是崇高的,人民是伟大的!一个人,只有把自己融入伟大的时代,才能实现人生价值!”并深情寄语重庆学生“同学们,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经常问问自己,当明天来临的时候,我们准备好了吗?我愿意与同学们共勉为了我们伟大祖国,时刻准备着!”这就是航天英雄杨利伟! 待学生听完英雄的故事,教师针对故事情节,启发学生思考: 你从杨利伟从飞行员到航天员,从普通军人到航天英雄的成长经历中,受到了哪些教育和启发? 在杨利伟的言谈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你从中受到了哪些教育和启发? 杨利伟曾深情寄语重庆学生“为了我们伟大祖国,时刻准备着!”同样的问题我想问一下在座的同学们:你准备好了吗?你的准备是什么?(我们的准备就
22、是要积极承担历史责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而奋斗。)组织学生思考、小组交流,鼓励学生多角度、发散性思维,通过问题的交流,让学生深刻体会航天英雄杨利伟的爱国主义情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懂得个人价值的实现只有在为实现共同理想的奋斗中才能更好体现;进一步明确青年的历史责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而奋斗。交流结束后,教师及时引导: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对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重要作用,肩负着为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而奋斗的历史使命。青年只有从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做起,继承优良传
23、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才能实现自己的个人理想,承担起历史责任。(设计意图:通过挖掘航天英雄杨利伟的故事素材,使学生明确要承担的历史责任,通过向英雄学习,自觉磨练自己,把自己造就成能担负重任的人。)环节三:走进生活,拓展升华活动6:身临其境我来帮忙多媒体课件依次展示三幅画面:学生观察画面,启发学生根据漫画情境进一步思考: (1)你是如何看待上述现象?(2)假如你的周围有这样的同学,你会怎样帮助他(她)?(3)在现实中,你是如何做的呢?在学习上要做到 在生活上要做到 在消费时要做到 在学生充分交流发言基础上,教师点拨小结,引导学生懂得:尽管生活富裕了,仍然提倡艰苦奋斗。提倡艰苦奋斗,并不是让我们过
24、苦日子,当苦行僧,作为青少年应该把艰苦奋斗精神落实在学习上、生活中、思想上,自觉培养勤俭节约、吃苦耐劳、不畏艰险、不断进取、奋发向上的奋斗精神,拒绝铺张浪费和贪图享受。(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讨论,谈出自己的看法,集思广益从不同角度提出具体帮助方法、行动,并结合自己的实际谈出自己的做法,达到外在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环节四:成果交流,积累收获1.通过学习,我学到了: 2.通过学习,我要做到: 教师小结,表达希望:经受了无数变迁、磨难的中华民族依靠奋斗成就了崛起与腾飞,也必将依靠奋斗成就他的辉煌与灿烂;无数风流人物依靠奋斗成就了各自的神话与辉煌。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做起,用奋斗去书写、成就各自无悔而又精彩的未来吧!板书设计第十课共同描绘美好未来第二课时奋斗成就未来奋斗成就未来1.理想的实现必须经过艰苦奋斗2.优良传统不能丢(1)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现代化建设必须发扬(1)承担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2)要培养艰苦奋斗精神课后作业油荒、煤荒、水荒、电荒,这些曾经遥远的词语在2004年中国大地突然闪现:煤荒库存量20年来最低;油荒席卷大半个中国;水荒七成城市缺水,全国工农业损失3500亿元;电荒24省拉闸限电建设节约型社会已势在必行。作为青少年,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过程中,你还发现了哪些问题?你又能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做些什么?把你的发现、想法写成调查报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