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 狼课题 狼 课时安排 2 课时 授课人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积累文言词语。过程与方法1. 引导学生揣摩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学习本文在叙事基础上发表议论的写法。2. 引导学生在探究文本的过程中, 把握屠户的形象, 理清故事的情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引导学生学习屠户勇敢机智地与邪恶势力做斗争的精神。2. 引导学生认识狼贪婪、 凶残和狡诈的本性, 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 善于斗争。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寓意, 并思考其现实意义。难点紧扣情节,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生: 准备各种“奇异”的故事。教学方法1. 反复指导
2、、 引导学生朗读。2. 评价性阅读: 以学生的实践性学习活动为主, 教师适当引导, 教师要考虑怎样引导学生, 从而有步骤、 有层次地完成教学任务, 进而提高学生的能力。3. 本文可用两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初步识记生字生词, 以熟读课文为主, 中上游学生达到诵读程度; 第二课时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结构和思想内容。 教学方法以评价性阅读为主。第1 课时教学步骤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情景导入同学们都知道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吗? (请一名学生回答) 昔日东郭先生遇见危难中的狼, 由于他过分仁慈, 险些丧命, 幸亏有农夫的帮助, 东郭先生才转危为安。今日又有屠夫遇见了狼, 这位屠夫是如何做的, 结
3、果如何, 现在我们就来共同学习 狼这篇课文。由 东 郭 先生 的 故 事,引 出 本 课内容。基础梳理作者介绍1. 学生叙述自己所了解的关于蒲松龄先生的资料。2. 老师用 PPT 展示蒲松龄的简介。 (生齐读)蒲松龄(16401715) , 字留仙, 一字剑臣, 别号柳泉居士, 世称聊斋先生, 淄川(今属山东淄博) 人, 清代文学家。 著有文言小说集 聊斋志异等。引 导 学 生简 要 了 解蒲松龄。知识链接蒲松龄自幼勤学、 聪敏, 但一生考场不利, 自学成才, 在家乡设馆教书, 创作了许多鬼怪故事, 后来汇编成书, 就是 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作者通过谈狐说鬼, 讽
4、刺当时社会的黑暗、 官场的腐败、 科举制度的腐朽。作品的艺术成就很高, 具有现实意义。 故事曲折离奇, 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很多篇目已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 为大家所熟悉。 狼原文中共有三则故事, 本文选的是第二则, 写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的较量, 最终两狼毙命于屠户的刀上。介 绍 背 景,帮 助 学 生理解课文。字词归纳1. 展示 PPT, 检查学生生字的预习情况, 帮助学生识记生字生词。缀行(zhu) 大窘(jing) 苫蔽(shn) 尻尾(ko) 假寐(mi) 黠(xi)2. PPT 展示文言现象。(1) 词类活用恐前后受其敌(名词作动词, 攻击)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 像狗似的)一
5、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 挖洞)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作状语, 从通道)(2) 一词多义意暇甚(名词, 神情、 态度)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动词, 打算, 想要)其一犬坐于前(名词, 前面)狼不敢前(动词, 上前)恐前后受其敌(动词, 攻击)盖以诱敌(名词, 敌人)止有剩骨(仅, 只)一狼得骨止(停止)投以骨(介词, 把)以刀劈狼首(介词, 用)盖以诱敌(连词, 用来)恐前后受其敌(代词, 指两只狼)场主积薪其中(代词, 指麦场)屠乃奔倚其下(代词, 指积薪)其一犬坐于前(代词, 指另一只狼)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代词, 指屠户)通 过 检 查预 习 情 况,引 导 学 生认 识、 理 解课 文
6、中 的生字生词。整体感知( 一) 初读课文, 完成两项自学内容:1. 作者、 作品的有关资料及课文出处的识记。2. 借助课文注释, 疏通文意, 读懂课文, 把握大意。( 二) 疏通文意并理解内容。1. 指导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并且提出疑问。2. 教师答疑并点拨:(1) “缀” , 这里引申为连接、 紧跟。(2) “投以骨” , 把骨头扔给狼。 (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 。(3) “骨已尽矣” , 也可说成“骨尽矣” 。(4) “顾” , 看, 视。(5) “苫蔽” , 由两个近义词组成的双音词, 是覆盖、 遮盖的意思。(6) “奔倚” , 表示两个动作: 跑过去, 把背靠着(柴草堆) 。(7
7、) “弛” , 最早指把弓上的弦放松, 这里引申为“解除, 卸下” 。(8) “犬坐” , 像狗似的蹲坐。(9) “隧入” , 从通道进入。(10) “意暇甚”“意将隧入”中的两个“意”字, 含义不同, 让学生作比较(前者指神情, 后者指打算) 。3. 讲解词类活用。(1) 洞: 名词作动词, 挖洞。 一狼洞其中。(2) 隧: 名词作状语, 从通道。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3) 犬: 名词作状语, 像狗似的。 其一犬坐于前。( 三) 学生试着疏通课文大意, 有不明白的提出来, 由学生和老师共同探讨。( 四) 指导学生朗读并熟读成诵。整体感知1. 注意朗读节奏:(1) 读出轻重音。 (2) 读出
8、快慢。 (3) 读出抑扬。 即读出情景, 读出语气。2. 朗读: 自由朗读分组朗读指名朗读师生评价3. 诵读:(1) 教师指导学生诵读方法: 分层诵读法。 “分层诵读法”就是用语音停顿来表现每一段中句子所表达的每一层的意思, 从而清晰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脉络, 进而能够流畅地背诵全文。 狼这篇课文的特点之一就是写狼与人交锋, 构成段内层次。 (指导学生找出段内层次, 画出停顿的地方)(2) 教师示范。(3) 学生诵读。(4)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古文的朗读 节 奏, 在朗读中理解文章。课后作业 1. 诵读全文。2. 翻译并复述课文。第2 课时教学步骤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温故探新1. 检查学
9、生的诵读情况, 并及时纠正学生诵读有误的地方。2. 引导学生复述故事。3. 提问: 本文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用一句话概括。 (本文叙述了屠夫与狼搏斗的故事。 )复 习 上 节课 内 容, 引出 本 节 课内容。研读赏析( 一) 指导学生从屠户的角度对课文进行评价性的阅读, 读一段, 评一段。教师示范: 第一段, 写屠户遇狼, 点明故事的时间、 地点, 矛盾的双方, 这是故事的开端。 学生讨论, 对第二、 三、 四段进行评价。第二段: 写屠户惧狼, 表现屠户的迁就、 退让和狼的凶恶贪婪, 是故事的发展。第三段: 写屠户御狼, 表现屠户的果断抉择和狼的不甘罢休, 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和转折。第四
10、段: 写屠户杀狼, 表现屠户的勇敢、 智慧和狼的阴险、 狡诈, 这是故事的高潮与结局。( 二) 把握本文的故事情节。本文整体上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 第1 4 段) : 叙述故事。 第二部分( 第5段) : 议论, 点明主旨。( 三) 讨论探究。1. 课文写两只狼和一个屠户之间的一场较量, 从课文中找出较量的双方各自拥有的不同的客观条件, 并加以分析。从时间、 地点、 力量以及物资等方面加以考虑、 分析。2. 双方采用了什么方式进行较量? (从课文中找出, 加以分析)(1) 屠户投以骨, 再投骨, 直至骨尽; 两狼并驱如故, 缀行甚远。(2) 屠户奔倚积薪下, 弛担持刀; 狼前后夹击, 欲
11、置屠户于死地。3. 双方的较量可谓斗智斗勇, 看看屠户和狼的“智”分别表现在什么地方, 并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屠户懂得借助外在条件, 变被动为主动以及化整为零, 用一一击破的方式克敌制胜; 狼懂得用分散注意力、 前后夹击等方式战胜对方。 (课文中有关这个问题的内容很多, 引导学生自己去找, 去分析即可)4. 狼很狡猾, 也善用心计, 较量的结果却是双双毙命于屠户刀下, 你认为狼被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请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发。狼被杀的主要原因可以从狼的贪婪狡诈和屠户的勇敢、 智慧两方面进行分析。有关学生得到的启发,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 进行及时点拨, 可由此及彼, 略加深入、 延伸。本
12、文的主旨就在最后一段作者的议论。 狼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最初处于主导地位, 伺机吃掉屠户; 屠户背倚积薪后, 又是狼主动“诱敌”进攻。 屠户则处于被动地位, 可是结局是人奋起自卫, 先后杀死两狼。 这就表现了人的智慧与力量, 说明像狼一样的恶势力, 不管怎样狡诈, 不管耍弄什么花招, 终归会被识破、 被消灭。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发挥想象, 将本文改写成一则白话故事, 注意充实内容, 增加对人物语言、 动作、 心理等的描写。在本课教学中, 我充分贯彻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起主导作用”的理念, 真正让学生动起来, 让学生自由地活跃在学习的舞台上, 充分发扬学生的个性, 激发其逆向思维和独立思考
13、的能力, 给他们以充分的鼓励与肯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1. 【电子教案】【同步课件】【备课资源】【同步试卷】详见光盘内容。2. 【拓展延伸】 蒲松龄妙对范文程 清顺治年间, 顺治帝想更好地笼络人心, 运用“以汉治汉”战略, 拟采纳一般汉臣的主意, 开科取士, 特别授意致仕老臣范文程, 在京郊开了家文昌客栈。 客栈大张揭帖, 声言凡来住宿者, 只要能对出店主下联, 吃饭、 住宿均不收钱, 还奉送十两纹银, 意在发现人才。 蒲松龄来到文昌店, 一来想杀杀店主的狂傲之气, 二来想赚几两纹银糊口。 他到客栈时, 正值天降大雨, 店内范文程见蒲松龄进门, 就张口出联: “大雨挡行人, 谁做相公之主?”蒲
14、松龄放下雨伞, 抱拳作揖: “苍天欲留客, 君为在下的东。 ”范文程微笑点头, 遂摆下酒席, 给蒲松龄接风。 蒲松龄酒量很好, 从申末喝到戌初,居然不显醉意。 这时, 恰好范文程的表弟从重庆来访表兄, 范文程即出对: “表弟非表兄表子。 ” 蒲松龄抹抹嘴: “丈人是丈母丈夫。 ”范文程紧续一联: “千里为重, 重山重水重庆府。 ”蒲松龄紧斟一杯接上: “一人成大, 大邦大国大明君。 ”双方推杯换盏之际, 外面传来了三声梆子响, 范文程想提前告辞: “听谯楼, 叮咚已到三更三点。 ”蒲松龄酒兴正浓, 高举酒杯: “猜几码, 咕唧正好一口一杯。 ”散席后, 店小二用灯笼送蒲松龄回房歇息, 范文程见
15、灯笼光线暗, 立撰一联: “旧纸黑灯笼, 火星照明。 ”蒲松龄打个饱嗝, 手指范文程头上的道冠: “白头乌道冠, 太岁当前。 ”范文程哑口无言, 只好互道晚安。 第二天一早, 蒲松龄向范文程辞别, 范文程取出纹银十两仍不甘心, 又吟一联: “搜尽床头, 只剩纹银十两。 ”蒲松龄心中畅快, 索性嘲谑一句: “看清戥子, 只怕还差三分。 ”范文程把银子丢给蒲松龄, 两手一挥: “如此恶客, 快去快去。 ”蒲松龄双拳一抱: “这样贤东, 再来再来。 ”蒲松龄高高兴兴地打道回府, 哪曾想, 范文程却向顺治帝禀告蒲松龄“恃才疏狂”, 理由就是那句“大邦大国大明君”。 顺治帝本想把蒲松龄下狱, 碍于口说无凭, 便说“永不录用”。 可惜蒲松龄被蒙在鼓里, 稀里糊涂地被压抑了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