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雷电颂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诵读,注意语气、语调,在诵读中把握人物内心情感及性格。、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教学重点、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理解文章语言所包含的深意。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方法 诵读法、研讨探究法。第一课时一、导入。二、作家、作品及相关背景介绍、戏剧知识简介: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戏剧的文学部分,通称为剧本,是文学的一大类别,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剧本直接规定了戏剧的主题、人物、情节、语言和结构,是舞台演出的基础和根据。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通过具体的舞台形象再现
2、社会的生活斗争,激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反应,达到熏陶教育的目的。按反映矛盾的性质和表现手法分为悲剧、喜剧、正剧等;按题材和编演年代分为历史剧、现代剧、传统剧、童话剧等;按结构规模和容量大小,可分为独幕剧和多幕剧;按语言表现的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哑剧等。、屈原简介: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看透了秦国侵吞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系念祖国和人民的命运前途。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
3、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遭到张仪、南后之流嫉妒和卑鄙诬陷,横加以“淫乱宫廷”的罪名而含冤莫白。遭谗去职,迭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3作者郭沫若简介郭沫若() 进步文化界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代表作女神是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他的许多代表诗篇皆出于此,如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匪徒颂等。4历史剧屈原的创作背景屈原写于年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高潮,气焰嚣张,横行无忌。一部分坚持斗争的文艺家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纷纷创作历史剧,借古喻今,用中华民族历史上坚持正
4、义、反对邪恶的斗争史迹,来教育和鼓舞人民,通过历史人物之口,表达人民的要求和希望。郭沫若,是这一时期历史剧作家的杰出的代表。在这最黑暗的日子里,他创作了六部历史剧: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作者一方面深刻地揭露了外来侵略者、本国反动统治者和叛徒汉奸等形形色色丑类的本质,无情地鞭挞了他们专横凶残、卑鄙无耻的灵魂;一方面深刻发掘了自古以来中华民族英雄义士的高风亮节,热情地赞扬了他们爱国爱民、忠贞刚直的高尚品德。屈原是郭沫若这时期历史剧当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代表作。这个剧本取材于战国时代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一生的故事,以楚怀王对秦外交上两条路线的斗争作为全剧情节线索,从而成功地塑造
5、了屈原这个文学典型和一系列人物形象,深刻地表现了为祖国和人民不畏暴虐,坚持斗争的主题。它借古讽今,鞭挞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讴歌了屈原式的坚持抗日的共产党人。他说:“全中国进步人民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屈原的创作在当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大大鼓舞了全民族团结抗日的斗争意志,有力抨击了蒋介石集团的法西斯暴政。屈原在当时国民党统治的中心重庆上演,轰动了整个山城,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每次演出都被观众爆发出的雷鸣般的掌声所淹没,这个剧作最后终于被国民党当局禁演。5五幕剧屈原故事梗概6第五幕的剧情和情节结构:剧作
6、的第五幕展示了屈原和以南后郑袖为首的楚朝奸臣之间的尖锐矛盾冲突,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开端。写靳尚和郑詹尹秉承南后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他们的阴谋把他们和屈原的矛盾冲突推到了顶点。以南后为首的楚朝廷的奸佞们,对屈原恨之入骨,他们诬陷打击屈原还不够,还要欲除之为后快,暴露了他们铲除政治异己的凶残和毒辣。第二部分,发展。写屈原的内心独白雷电颂。面对黑暗现实,诗人呼风唤雷,怒斥神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的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表现了他的忠贞不屈和浩然正气。第三部分,高潮。写婵娟之死。这一部分表现了光明和黑暗,正义和邪恶势不两立的冲突。婵娟替屈原喝下了毒酒,她为能代屈原死而高兴,展
7、现了婵娟的高尚品格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三、整体感知1舞台说明:学生看课文前的舞台说明。屈原吟咏“雷电颂”的时间是在午夜已经过去,黎明尚未到来的时候;地点是东皇太一庙正殿,神像林立,奇形怪状,阴森可怖,给人威压的气势和令人窒息的气氛;自然景象是雷电交加,狂风大作,无边的黑夜在颤动,在撕裂,在爆炸。这个典型环境意味着现实世界给屈原的肉体和精神的严重伤害,又象征着光明与黑暗的搏斗。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受到奸臣迫害的形象。他手足戴着刑具,颈上有长链,“玄衣”“披发”,但他大义凛然,目含怒火,坚贞不屈,满腔愤怒。2读课文老师范读,学边听边理解剧情,体会文章气势。要求学生注意:不同句子、
8、不同语段所使用的语气、语调、语速,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点评论。 你觉得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跟以往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激情澎湃,气势雄浑。全文都是屈原的内心独白。) 3根据刚刚老师的范读,仔细揣摩语气、语调、语速,假设自己就是屈原,自由朗读全文。 四、拓展迁移以现实生活为内容,选择某一特定场景下发生的事情为题材,写一个小剧本,字左右。第二课时一、导语请小组表演自己编写的小剧本,教师适当的点评,以表扬为主,并引入正课雷电颂。二、整体感知1学生细读课文,思考:屈原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思想内容?体现在课文结构层次方面是怎样的?(学生分小组研讨探究,教师提示)明确:雷电颂
9、是屈原的内心独白。独白是人物直抒胸臆、直接流露内心深处最强烈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戏剧艺术的表现方法。这篇长篇抒情独白实际上是一首激情澎湃的诗,它气势雄伟,抒情意味浓厚,作者充分展开艺术联想,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屈原的独白表达了歌颂风雷电、怒斥神祗两个方面的内容。两个方面的思想内容,在结构上两个层次浑然一体,内容十分丰富。第一层次:从“风!你咆哮吧!”到“烧毁吧!”。诗人呼唤并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第二层次:从“把你这东皇太一”到末尾。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以研讨探究的方法为主,让学生通过交流合作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10、三、赏析探究:雷电颂艺术上的特色。(小组通过合作研讨来完成,教师归纳总结)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体会其好处?老师讲解: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它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被象征的本体)。象征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本文中一些物象的象征义: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屈原涉江篇云“带长铗之陆离兮”。有
11、形的长剑,是屈原被囚禁前的佩剑;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类似英国作家笛福长篇小说鲁滨逊飘流记所描写的海中荒岛,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其中河伯有二义:其一是指河伯神像,其二是指在九歌中扮演河伯的一位演员。2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增强语句的气势和情感色彩,达到了最大限度的抒情效果,以火一般的激情直接感染观众。结合课文,找出文中运用的修辞,理解其妙处。1)通篇运用了拟人兼呼告的修辞:例“风,你咆哮吧!咆哮吧!”“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等。直
12、接有力地表达了爱憎之情,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表达效果。2)反复、排比、比喻、反问、夸张等修辞,也增强了抒情的效果,即表达了爱憎之情,又具有诗的形式美,回环往复,荡气回肠,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如:“啊,这宇宙中的伟大的诗!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你们都是诗,都是音乐,都是跳舞。”兼用拟人、呼告、排比;“你,你这土偶木梗,你这没心肝的,没灵魂的,我要把你烧毁,烧毁”兼用反复、排比,无比愤怒地斥责恶神。3.想像瑰丽奇特,闪耀着革命浪漫主义的光辉。这段独白想像奇特,气势恢宏,体现了革命浪漫主义的诗学风格。作者进行大胆的艺术虚构,展开神奇的想像,上天入地,呼风唤雷,运用夸张、象征等艺术手法,让屈原和宇宙间
13、伟大的自然力急风、怒雷、闪电结合在一起,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借助他们的神力,使诗人具有了毁灭诸神、摧毁一切黑暗的力量。这样,就使历史中的屈原的形象显得更加神采飞扬,光辉夺目,全文雄浑壮阔,气势磅礴,洋溢着高昂的革命浪漫主义的激情。四、总结:说说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四、拓展迁移与以前读过的诗歌天上的街市静夜相比,本文这种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设题意图:与以前所学的郭沫若的诗两首作一番比较,在体裁上一个是诗,一个是散文诗式
14、的戏剧独白。两个作品表现了郭沫若特有的个性风格,但在抒情方式上却有各自的特点。诗两首是在案头供人吟读的小诗,两首诗都是由地上写到天上,由现实的情景联想到传说中天上的人和事,写牛郎织女的故事,写鲛人泣珠的传说,目的是与现实中不自由、黑暗的生活对照,以此反衬诗人对现实的失望、不满和前途的渺茫,表达诗人面对浩瀚的宇宙时对理想境界的朦胧的向往。两首诗都是借景抒情,通过意象,隐隐流露出淡淡的忧伤,清幽、典雅、含蓄,节奏徐缓,音调和谐,想像贴切新颖,有着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如一首小夜曲,流过人们的心田,给人美的享受。而雷电颂是供舞台表演的人物的内心独白,所以它的抒情方式和前者不同。它不再是含蓄、婉转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如急风骤雨般直接有力地表达自己的爱憎情感,气势磅礴,酣畅淋漓,以求最有效地抓住观众,感染观众,获得一种现场感,达到最大的抒情效果。所以它多运用呼告、排比、反复、拟人等修辞方法,有利于将积聚在人物内心的情感激流直接喷泻出来,使观众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